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并比较长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及MRI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长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及MRl夥像学表现.结果:长骨骨巨细胞瘤位于股骨下端8例.胫骨上端6例.股骨上端1例,肱骨上端1例,肱骨下端1例,桡骨下端1例.长骨骨巨细胞瘤表现为偏侧性、囊性、膨胀性骨质破坏(17例),可有骨壳、分隔及骨嵴、硬化边、液-液平面和软组织肿块.结论:长骨骨巨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及MRI对长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2.
CT诊断骨巨细胞瘤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CT物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CT影像表现。结果:骨巨细胞瘤多发生物于股骨下端与胫骨上端。其CT征象为,偏心囊性膨胀性破坏,骨壳 完整或残缺,可有不规则硬化缘,破坏区软组织密度不均匀,部分病例伴有软组织肿块,增强后肿瘤组织化明显,结论: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扫描诊断骨巨细胞瘤优越性大于X光平片,两者密切结合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表现。方法:结合文献对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病例的X线、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骨质破坏以偏心性、膨胀性、囊样为多(11例);其次为偏一侧性溶骨性破坏(3例)。(2)少部分病例病灶内可见不同形态的分隔(5例)。(3)发生于椎体的骨巨细胞瘤以侵犯单个椎体多见(7例);部分病例椎体附件亦呈溶骨性、膨胀性破坏(3例)。(4)椎体病理骨折导致椎体压缩变扁或楔形变2例。(5)软组织肿块影6例。(6)MRI的典型表现为T1WI为中等或偏低信号,T2WI为中、高信号混杂。结论:合理应用X线、CT、MRI检查,可提高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骨巨细胞瘤常发生于长骨骨端,尤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及桡骨下端多见.长骨骨端骨巨细胞瘤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点,由于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少见,对其影像表现认识不足,容易发生误诊.我们收集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不规则骨骨巨细胞瘤,结合文献探讨其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长骨溶骨型骨巨细胞瘤及溶骨型骨肉瘤的X线特征。材料与方法:比较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22例长骨溶骨型骨巨细胞瘤与30例长骨溶骨型骨肉瘤的X线征像。结果:长骨溶骨型骨巨细胞瘤均有不同程度的骨端松质骨破坏,破坏形态均趋于类球状,10例侵及关节面,局限性骨膜反应4例;长骨溶骨型骨肉瘤26例为干骺端松质骨破坏,4例为骨端松质骨破坏,破坏形态呈不规则片状,3例侵及关节面,30例皆有程度不一的骨膜反应,其中出现Codman’s三角者16例。结论:长骨溶骨型骨巨细胞瘤的X线特征为骨端松质骨类球状破坏;溶骨型骨肉瘤的X线特征为干骺端松质骨不规则片状破坏,伴有程度不一的骨膜反应。  相似文献   

6.
脊柱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椎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椎骨巨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发生于颈椎2例,胸椎3例,腰骶椎4例,共累及13个椎体,除2例椎体呈破坏塌陷改变外,其余椎体呈不同程度的膨胀性破坏,T1WI呈等、低信号,T2WI常呈混杂信号,呈低、中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同程度均匀强化。结论MRI对脊柱骨巨细胞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颈椎骨肿瘤多破坏椎体和附件,压迫颈髓和神经根而产生临床症状,如肢体麻木、疼痛和瘫痪等,需要早期手术治疗。我院1998年10月-2005年10月对29例颈椎骨肿瘤患者实施了一期或二期的颈椎前后联合入路全脊柱切除、内固定重建术,均使患者安全度过手术期。现将有关手术室护理配合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29例,男20例,女9例。年龄18-69岁,平均39岁。病程2-8个月,平均4个月,颈椎原发肿瘤25例,其中骨巨细胞瘤13例,浆细胞瘤4例,神经鞘瘤侵及椎体1例,软骨肉瘤5例,恶性神经鞘瘤2例;颈椎转移性肿瘤4例。临床表现均有颈部疼痛或上肢麻木,Frankel分级:B级3…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可动脊柱浆细胞瘤与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剖析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9例浆细胞瘤(浆细胞瘤组)和34例骨巨细胞瘤(骨巨细胞瘤组)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2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3,P<0.00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13,P=0.91)。34例浆细胞瘤和26例骨巨细胞瘤的骨质破坏主体位于椎体;13例浆细胞瘤和20例骨巨细胞瘤表现为膨胀性骨质破坏;5例浆细胞瘤和12例骨巨细胞瘤可见硬化边;2例浆细胞瘤和10例骨巨细胞瘤合并骨质硬化;12例浆细胞瘤和15例骨巨细胞瘤内可见残存骨棘;24例浆细胞瘤和19例骨巨细胞瘤合并压缩骨折;15例浆细胞瘤和21例骨巨细胞瘤突破骨皮质在硬膜外形成软组织肿块,其中13例浆细胞瘤和2例骨巨细胞瘤软组织肿块包绕脊髓生长。2组肿瘤骨质破坏形式、是否有硬化边、合并骨质硬化、是否形成硬膜外软组织肿块及软组织肿块是否包绕脊髓生长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肿瘤骨质破坏主体部位、合并残存骨棘及压缩骨折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可动脊柱浆细胞瘤与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相似性,需结合肿瘤骨质破坏形式、骨质破坏周围硬化边、合并骨质硬化及硬膜外软组织肿块及其包绕脊髓生长情况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骨巨细胞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X线、CT及MRI影像学征像。结果:20-40岁为最常见发病年龄,膝关节周围为最常见的发病部位。病变影像学特征:囊状破坏伴有皂泡状表现22例;溶骨性破坏8例;骨骼变形伴骨外软组织肿块3例;侵犯邻近骨质4例;破坏区周围硬化增生2例;细层状骨膜反应2例。结论: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特点,X线平片是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最基本方法,CT对于微细病变显示优于平片,MRI对脊柱、颅骨部位病变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颌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特点和诊断。材料与方法: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例颌骨骨巨细胞瘤的病理及X线资料,并作了对照研究。结果:颌骨骨巨细胞瘤呈溶骨性、膨胀性破坏,边界清,无硬化缘,病变区除残留骨外呈均质性,牙槽突骨质破坏及牙根尖骨质吸收。结论:颌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因此,X线检查对颌骨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骨巨细胞瘤约占原发性骨肿瘤的 2 0 % ,多发生于四肢长管状骨 ,具有容易复发的特点。作者自 1995年3月至 2 0 0 0年 9月采用局部刮除肿瘤、碘酒灭活加取自体髂骨植骨的方法共治疗长骨骨巨细胞瘤 4 3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4 3例 ,男性 19例 ,女性 2 4例 ;平均年龄 32 (18~ 5 3)岁 ;上肢 13例 ,下肢 30例 ,左侧 2 3例 ,右侧 2 0例 ;肱骨上端 2例 ,桡骨远端 1例 ,股骨颈 3例 ,股骨大转子 3例 ,股骨下端 17例 ,胫骨上端13例 ,胫骨下端 3例 ,腓骨小头 1例 ;首次就诊 39例 ,复发就诊 4例 ;Ja…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X线诊断。材料与方法:综合分析16例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及X线表现。结果:绝大多数患者有外伤史,全部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局部压痛。四肢长骨的骨端,表现为偏心生长,椭圆形骨破坏,皂泡状影及骨包壳。结论:皂泡影及骨包壳是骨巨细胞瘤的X线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X线、CT、MRI对骨巨细胞瘤的诊断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对骨巨细胞瘤的影像诊断能力。方法对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长骨骨巨细胞瘤的X线、CT、MRI表现进行影像对照、对比分析。结果长骨骨巨细胞瘤多发生在股骨下端和胫骨上端,X线表现为长管状骨骨端偏心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骨壳多薄而完整,其间可见骨间隔,典型者构成皂泡样改变。CT扫描显示大多数骨壳并不完整,肿瘤内看不到真正的骨间隔。溶骨性巨细胞瘤呈溶骨性改变,多无完整的骨壳和骨间隔,肿瘤的边缘残留的骨壳仍保留膨胀的特征,并可看到和骨壳缺损区相一致的软组织肿块。CT还能清楚地显示肿瘤内有无出血、破坏、钙化等内部结构。肿瘤呈膨胀性破坏,T1WI呈均匀中等或低信号强度,T2WI呈混杂信号,有些区域呈高信号,为液化、坏死或出血。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有典型的X线表现,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结合CT、MRI可提高骨巨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脊柱骨巨细胞瘤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I表现.结果 9例脊柱骨巨细胞瘤中发生于胸椎2例,腰椎3例,骶骨4例,所有病例均累及椎体和附件,7例累及单个椎体,1例累4个椎体,1例累及2个椎体;其中2例术后复发.MRI 检查,其中4例可见明显肿块,5例椎体呈不同程度压缩性改变,5例可见多个小囊样改变;除1例因病灶内出血T1WI 序列呈高低混杂信号外,其余8例T1WI 序列为等、低信号, T2WI序列呈不均匀高信号,Gd-DTPA增强后,病灶呈不均匀中度到明显强化.结论 MRI能提供比较全面的影像学信息,对脊柱骨巨细胞瘤具有很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5.
骨巨细胞瘤多侵犯长骨,以股骨下端及胫骨上端为最多,约占65%,其他多发部位依次为桡骨远端、腓骨小头、股骨近端、肱骨近端等,约20%的骨巨细胞瘤发生于手部、脊柱和骨盆等非长管状骨[1].对于因胫腓骨下端肿瘤而需广泛切除胫腓骨下部,用带胫骨的人工全踝关节进行置换,重建踝关节的功能,是临床医务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之一.我科1987-2006年先后为3例胫腓骨下端骨肿瘤的患者成功地进行了人工全踝关节置换,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骨巨细胞瘤的CT征象及其与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分析6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巨细胞瘤的CT表现,42例平扫,20例平扫后增强。结果 骨巨细胞瘤的基本征象有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骨嵴、灶泡形成,病灶中心密度尚均匀,不同程度软组织肿胀或肿块;增强扫描利于显示肿瘤边界及内部结构。骨巨细胞瘤CT征象与病理分级之间的关系分析如下:Ⅰ级(21例),骨质破坏呈偏心性,少数呈中心性骨质破坏,膨胀皮质变簿,形态呈椭圆形、横椭圆形,边界清晰完整连续,无软组织肿块,病灶中心密度均匀。Ⅱ级(26例):中心性明显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晰,少部分完整,大部分呈断续连接,形态纵椭圆形、横椭圆形和类球形,有软组织肿块突出,呈扁平状、扁丘状,边界尚清楚。Ⅲ级(6例):明显至显著性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部分模糊,断续不连接,明显软组织肿块突出且其内有散在的骨壳,形态有横椭圆形、类球形。结论 CT扩展和加深了我们对骨巨细胞瘤征象的认识,利于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便于推测其病理分级,为临床提供较平片更为准确、全面的影响学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骨巨细胞瘤的MR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骨巨细胞瘤的MR表现,全部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骨巨细胞瘤发生于股骨远端8例,胫骨上端2例,腰椎1例。MR典型表现为多囊融合的囊实性占位。结论:MR对骨巨细胞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脊柱骨巨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巨细胞瘤6例(男5例,女1例,年龄21~40岁,平均32岁)。6例CT检查,3例有MRI检查。结果:发生于胸椎3例,腰椎1例,骶椎2例。CT主要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和较大软组织肿块;MRI表现T1加权成像为低等信号,T2加权成像为高低混杂信号特点,可显示瘤内坏死、囊变、出血等。结论:脊柱骨巨细胞瘤具有侵袭性强、生长活跃、易复发等特点,结合CT、MRI检查可对该病做出及时诊断,且对临床分期、手术方案制订及术后定期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的X线平片、CT和MRI影像学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76例经病理证实的各种类型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囊性型29例,表现为骨端膨胀性偏心性骨破坏;溶骨型39例,表现为骨皮质中断,边缘模糊;恶性8例,出现虫蚀样骨破坏,有骨膜反应和生长迅速的软组织肿块;伴动脉瘤样骨囊肿的19例,MRI显示可出现液-液平面;复发9例,植骨区为肿瘤组织代替。结论:大多数骨巨细胞瘤有典型的影像学表现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CT和MR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溶骨型骨巨细胞瘤x射线误诊为溶骨性骨肉瘤和其他恶性肿瘤的原因。方法 对15例经病理证实的溶骨型骨巨细胞瘤的X射线表现及临床体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溶骨型骨巨细胞瘤以溶骨性破坏为主。结论 结合临床体征和X射线表现,可以在术前对溶骨型骨巨细胞瘤作出较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