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床突旁巨大动脉瘤手术中血液回抽吸技术的护理操作对策。方法12例颈动脉床突旁段巨大动脉瘤,手术均采用翼点入路,颈内动脉临时阻断孤立动脉瘤后用16号套管针在颈部颈内动脉阻断的远端进行穿刺,将套管针尾部用负压吸引器连接到自体血回收装置,在不切开动脉瘤的情况下,利用负压使动脉瘤塌陷。结果8例患者采取血液回收逆行抽吸后分离动脉瘤进行夹闭,术前准备充分到位,术中配合敏捷熟练,4例逆向抽吸后动脉瘤塌陷不明显,其中3例切开动脉瘤去除瘤内血栓后夹闭动脉瘤,1例改做动脉瘤孤立并行大隐静脉移植颈外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8例术后行DSA检查,动脉瘤均夹闭满意。按GOS评分术后良好10例,差1例,死亡1例。结论利用负压血液回吸抽方法能使大部分床突旁巨大动脉瘤塌陷,术前的充分准备和术中的熟练配合可以缩短手术中脑血管阻断后脑缺血缺氧的时间,患者在手术期间获得满意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窦和床突旁巨大动脉瘤围手术期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了采用经翼点入路动脉瘤直接夹闭术和动脉瘤孤立、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36例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护理资料。结果36例患者中2例术后短期死亡,其余34例随访1~65个月(平均7个月),GOS评分5~4分者33例;2例有残颈病例随访观察,无再出血及动脉瘤增大。结论术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动脉瘤的再出血,术后严密监测意识变化,有效预防脑血管痉挛是颅内海绵窦和床突旁巨大动脉瘤成功痊愈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窦和床突旁巨大动脉瘤围手术期观察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了采用经翼点入路动脉瘤直接夹闭术和动脉瘤孤立、颅内外血管架桥术治疗36例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护理资料。结果36例患者中2例术后短期死亡,其余34例随访1~65个月(平均7个月),GOS评分5~4分者33例;2例有残颈病例随访观察,无再出血及动脉瘤增大。结论术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动脉瘤的再出血,术后严密监测意识变化,有效预防脑血管痉挛是颅内海绵窦和床突旁巨大动脉瘤成功痊愈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鞍区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鞍区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对疑为鞍区动脉瘤者行CTA、MRA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其中15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例采取介入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并随访观察。结果:20例鞍区动脉瘤中19例术前诊断明确,1例误诊。15例手术治疗均获成功,其中12例显微外科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同时保留了载瘤动脉的通畅,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阻断瘤栓清除术,1例行动脉瘤包裹术,1例行患侧颈动脉结扎治疗术,3例介入手术治疗成功。2例保守治疗分别随访2年和4年未破裂。结论:鞍区动脉瘤诊断困难,易与鞍区肿瘤混淆,对可疑者应及时行CTA、MRA或DSA检查,确诊后选择恰当治疗方案,有明确占位效应的鞍区动脉瘤选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来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鞍区动脉瘤选择介入治疗,对无症状的海绵窦段动脉瘤可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鞍区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鞍区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对疑为鞍区动脉瘤者行CTA、MRA或DSA检查明确诊断,其中15例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3例采取介入手术治疗,2例保守治疗并随访观察。结果:20例鞍区动脉瘤中19例术前诊断明确,1例误诊。15例手术治疗均获成功,其中12例显微外科手术成功夹闭动脉瘤,同时保留了载瘤动脉的通畅,1例行载瘤动脉近端阻断瘤栓清除术,1例行动脉瘤包裹术,1例行患侧颈动脉结扎治疗术,3例介入手术治疗成功。2例保守治疗分别随访2年和4年未破裂。结论:鞍区动脉瘤诊断困难,易与鞍区肿瘤混淆,对可疑者应及时行CTA、MRA或DSA检查,确诊后选择恰当治疗方案,有明确占位效应的鞍区动脉瘤选择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来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鞍区动脉瘤选择介入治疗,对无症状的海绵窦段动脉瘤可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脑血流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诊断、治疗和术中监测的价值。方法 使用TCD检测25例有颅内杂音、突眼及其他存在海绵窦瘘的高危原因的颅脑外伤患者,所有病例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明确诊断。栓塞术中TCD监测评价脑血流状态的变化和栓塞的效果,并与DSA检查结果对照。用DSA检查未见脑血管异常的18例患者的TCD资料为对照。结果 TCD检测发现颈内动脉颅外段的高流速低阻力频谱,大脑中、前动脉的低流速低阻力频谱以及眼上静脉异常频谱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特征性改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特异性。术中TCD监测可实时准确地评估栓塞是否成功。结论 TCD检测是诊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指导治疗、术中监测、疗效评估和随访的有效手段,具有无创、准确和可重复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在脑动脉瘤术前、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对96例动脉瘤患者进行术前、术后脑血管血流信号及速度进行监测,所得数据加以分析,从而了解脑血管痉挛的程度与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时间的关系以及脑动脉瘤夹闭后脑血管痉挛高峰期和持续的时间。结果:所有患者在动脉瘤破裂后第8~14天脑血流流速达最高峰,以后脑血流流速逐渐减慢,21天后流速接近正常。术后1~7天脑血流流速达最高峰,14天后流速接近正常。结论:经颅多普勒是脑动脉瘤术前、术后监测脑血管痉挛程度最方便、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对患者的治疗、手术时机及预后都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3%~6%,瘤体长大后不但会发生破裂出血,而且会压迫邻近结构产生相应症状,如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及外展神经瘫痪,视野缺损等,此外,癫疒间、脑缺血、脑积水也是常见的表现[1]。2005年2月,我科采用自体桡动脉移植、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颅内外搭桥术后,再行动脉瘤栓塞术治疗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患儿,术后患儿恢复良好,现报道如下。病例介绍患儿,男,10岁,因头痛、头昏11个月加重伴呕吐1个月于2005年2月入院。MRI提示:左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入院后经DSA检查:左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虹吸段创伤性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外伤性视神经病变合并颈内动脉虹吸段创伤动脉瘤的临床资料。3例均在内镜下视神经管减压术时发生大出血而行局部碘仿纱条鼻腔填塞,术后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合并颈内动脉虹吸段创伤动脉瘤,1例进行颈内动脉血管内栓塞术;1例在内镜下用肌肉筋膜行动脉瘤瘤壁加固术;1例先进行颈内动脉血管内栓塞,再行动脉瘤瘤壁加固术。结果:术后随访10~24个月,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未出现鼻出血、颅内出血及肢体瘫痪。结论:外伤性视神经病变视神经管减压伴颈内动脉虹吸段创伤性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后或未栓塞,鼻内镜下用肌肉筋膜行动脉瘤瘤壁加固术对虹吸段创伤性颈内动脉瘤是一种有效、可行、微创的补救性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55岁。因右眼视力减退,渐重,失明10个月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右眼直接光反射消失。CT诊断为鞍区占位病变;脑血管造影(DSA)示右颈内动脉末端床突上动脉瘤。  相似文献   

11.
颈内动脉瘤载瘤动脉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近后交通动脉处颈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证实的近后交通动脉处颈内动脉瘤患,应用TCD进行载瘤动脉开口处及多部位的脑血流动力学检查。结果和结论:在颈内动脉瘤开口处进行TCD检查可发现涡流、湍流和呈方形的杂音频谱,声频明显改变极似“海欧鸣”,经压迫颈总动脉实验证明此处由颈内动脉供血;如动脉瘤在颈内动脉末端分叉部,在正向频谱的大脑中动脉和负向频谱的大脑前动脉收缩早期,同时出现较大的收缩期切迹等特征性改变,而且载瘤颈内动脉的收缩期和舒张末期流速均明显低于对侧,这些血流动力学特征有助于临床动脉瘤的定位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性假设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要点,为挽救患者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23例颅脑损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诊断及治疗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23例患者均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假性动脉瘤,颅脑损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颅脑损伤后突发头痛20例,反复大量鼻衄2例,反复癫痫大发作3例,另外15例检查认定为颅内血肿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假性动脉瘤位置为:6例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5例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4例在颈内动脉A2段,8例在颈内动脉床突旁段。23例患者均采用开颅切除载瘤动脉、覆膜支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弹簧进行栓塞。术后12月随访发现痊愈19例且均无并发症。其余4例有2例偏瘫,2例死亡。结论利用全脑血管造影技术有助于确诊颅脑损伤性假性动脉瘤。开颅手术和血管内栓塞在治疗颅脑损伤性假性动脉瘤有着突出的作用,其中后者更有利于促进患者脑部功能恢复进度。  相似文献   

13.
曹艳佩 《上海护理》2002,2(2):41-42
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临床以周围颅神经压迫症状为主要表现。本病手术夹闭难度较大,可以采用动脉瘤栓塞术来预防其破裂,但往往不能减轻其对周围脑神经的压迫,且手术费用昂贵,复发率高。我院从1999年6月~2001年8月对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巨大动脉瘤患施行颈内动脉闭塞术,手术费用低廉,术后随访未发现复发病例,效果良好,护理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4.
林艳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33):3567-3568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经覆膜支架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对1例右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合并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患者进行覆膜支架介入治疗。结果患者术后假性动脉瘤和海绵窦瘘均消失,患者突眼,结膜水肿症状消失,右上睑下垂好转。术后无脑缺血事件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治疗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和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术后密切注意伤口血肿的出现以及血管痉挛和血栓形成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对于保证治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评价颅内外动脉狭窄血管支架置入术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颅内外血管支架置入术前后做CT灌注成像检查的病人9例,比较手术前后MTT图、CBF图及CBV图的变化。结果:9例病人中3例为单支动脉狭窄,1例术前存在供血区缺血改变,术后复查CT灌注图像缺血区无明显改善,另2例术前术后未见脑缺血改变。6例为多支动脉狭窄,其中4例存在一侧颈内动脉狭窄而另一侧颈内动脉闭塞,术前CT灌注图像示1例双侧缺血;3例闭塞侧缺血,狭窄侧无缺血。术后复查双侧缺血病例术侧缺血有轻度改善,而对侧血管闭塞侧缺血加重;3例闭塞侧缺血的病例2例闭塞侧缺血加重,1例术前后无变化。术后病人均无合并症发生。结论:CT灌注成像能在血管支架置入术后早期即可显示出脑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是一种简单方便了解手术对脑循环影响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血疱样动脉瘤的发生率低但及其危险,其并发症多、致死率、致残率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式都高于其他常规动脉瘤[1]。我科第1例颈内动脉血疱样动脉瘤的病人经过手术治疗及术后对症治疗和针对性的护理,取得了较理想的治疗效果。颈内动脉血疱样动脉瘤是一种位于颈内动脉床突段上段非分叉处、前壁或侧壁宽颈、壁薄、较脆的动脉瘤,由于在术中呈"血疱样"外观,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又极易发生破裂出血,因此将这类动  相似文献   

17.
刘艳 《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1):45-46
目的:探讨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术前加强心理护理、眼部护理、对症护理;术后除进行常规护理外,做好穿刺部位护理,预防并发症。结果:16例使用1枚球囊即完全闭塞瘘口,1例使用6枚球囊才能完全闭塞瘘口。球囊一次性闭塞瘘口且保持颈内动脉通畅17例。6例连同瘘口一同闭塞颈内动脉。瘘口闭塞后杂音立刻消失,但可出现因球囊压迫所致的剧烈头痛,须给予镇痛治疗。术后患者突眼和眼结膜充血水肿等一系列症状逐渐消失。22例患者视力障碍均逐渐好转。本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3年,除1例患者右眼单眼失明外,均具有满意远期疗效。结论: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确诊后,尽早行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微创、经济,为目前首选治疗方法,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术后做好细致、周密的护理,是保证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3例儿童颅内动脉瘤病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男1例,女2例,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明确诊断,2例为后交通动脉瘤,1例为前交通动脉瘤;Hunt和Hess分类;2例为I级,1例为Ⅱ级,在DSA下行GDC治疗,结果:经DSA行电解可脱性微弹簧栓塞术治疗。3例均成功,无并发症。结论:儿童颅内动脉瘤虽属罕见。但GDC治疗儿童颅内动脉瘤安全而有效。长期预后则有待于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9.
颅内动脉瘤术中颅底大动脉或载瘤动脉破裂时的外科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深  Juha H  杨佳勇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4):2210-2212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或是颅底大动脉意外损伤时的不同处理方法。方法:介绍4例颅内动脉瘤术中载瘤动脉或是颅底大动脉的意外损伤时分别采用电凝、部分夹闭和阻断联合搭桥术等不同的处理方法,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1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损伤经永久阻断后联合颅外-颅内架桥术者死于术后早期急性大面积脑梗死,1例经电凝处理和2例经适形动脉瘤夹行漏口封闭者预后良好(术中均使用临时阻断),无明显功能障碍。结论:在无预处理的情况下,对颅内大动脉意外损伤时尽量采用耗时短的处理方法明显优于耗时长者,即追求简便适效,而不是耗时完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血管内闭塞颈内动脉治疗无法手术的颈内动脉巨大动脉瘤或无法栓塞瘘口的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疗效。方法:5例患者中一例左顼内动脉起始部假性动脉瘤破裂。三例为外伤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单纯闭塞瘘口失败。另一例为巨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无法手术夹闭。3例应用可脱弹簧圈,2例应用可脱球囊,闭塞位置为病变近端或瘘口。结果:所有病例闭塞颈内动脉后,临床症状消失、无合并症发生,病变未见复发。结论:颈内动脉闭塞术作为一种治疗颈动脉血管性疾病的方法,可以在不危及病人生命、加重病人病情的情况下,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