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云南部分地区登革热传播媒介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在云南的分布情况。方法人工诱捕成蚊调查、CDC诱蚊灯诱捕成蚊以及在各种孳生地进行幼虫调查等3种方法进行调查。结果人工诱捕蚊虫成蚊4属17种764只,登革热主要媒介白纹伊蚊535只,占70.03%、埃及伊蚊108只情况;幼虫调查中捕获蚊虫4属20种1218只,白纹伊蚊451只,构成比占37.28%;CDC诱蚊灯诱捕成蚊捕获蚊虫3属18种1022只,未捕到伊蚊。结论结果显示云南蚊虫种类繁多,登革热主要媒介白纹伊蚊在云南分布较广,埃及伊蚊呈局部分布,危险因素大量存在,一旦条件适合,可能引起登革热疾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2.
伊蚊(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昆虫之一,登革热的流行与伊蚊的生态习性和活动密切相关。 我校四邻为农田水沟,适宜各种蚊虫孳生。为了弄清校园内白纹伊蚊的分布,我们于1981年9月初,调查了白纹伊蚊在校园内的分布。  相似文献   

3.
白纹伊蚊防御素基因的体外扩增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克隆白纹伊蚊的防御素基因并对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 提取白纹伊蚊基因组DNA,根据埃及伊蚊防御素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PCR产物克隆到T载体中进行测序和分析。结果 从白纹伊蚊基因组DNA中扩增出了约375bP的片段,PCR产物经测序后与已发表的埃及伊蚊防御素基因比较,具有很高的同源性。结论 克隆了白纹伊蚊的防御素基因,为下一步蚊虫防御素蛋白的研究莫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海南省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孳生习性与季节消长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海南省西北部原登革热流行区埃及伊蚊及白纹蚊种群密度、孳生习性、季节消长,为监测与预防控制登革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1997年雨季至1998年旱季采用诱卵器诱捕方法在4个不同区域与不同结构住宅区诱捕. 结果在原登革热流行区4个不同区域与不同结构住宅区共检查诱卵2 560个,诱卵器阳性数为416个,其中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与此两种蚊虫混合孳生诱卵器阳性数分别为170个、230个与16个,其诱卵器指数分别为6.64、8.98与0.63.在4个不同区域与不同结构住宅区查出埃及伊蚊诱卵器指数按高低顺序为大拉村(16.72)、新坡镇(4.06)、金江镇B区(3.91)、金江镇A区(1.88);而查出白纹伊蚊诱卵器指数以金江镇B区为最高(12.03),其次为新坡镇(11.41)、大拉村(9.06)、金江镇A区(3.44);4个不同区域与不同结构住宅区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种群密度高峰在雨季(4~9月);在旱季(1~3月)则明显下降.在室内、外查出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诱卵器指数分别为6.25与3.69及7.50与20.62;室外白纹伊蚊诱卵器指数是室内的5.59倍,而埃及伊蚊仅为1.2倍.结论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在海南省西北部原登革热流行区大量存在;其种群密度与住宅区环境条件、气象因素有关.埃及伊蚊仍喜欢孳生于室内、外积水容器,白纹伊蚊则喜欢孳生于室外积水容器.  相似文献   

5.
昌江县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季节性消长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埃及伊蚊与白纹伊蚊的季节性消长状况。方法:幼蚊研究采用人工容器与自然容器相结合;成蚊、埃及伊蚊采取搜捕,白纹伊蚊采用人工诱蚊。结论:两种伊蚊终年有分布,埃及伊蚊高峰期在5月至11月,白纹伊景在7月至11月。在季节消长方面前者与气温变化关系密切,雨量变化对后者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1981年海南岛登革热流行时,于患者住房内及住房周围捕捉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接种C6/36白纹伊蚊细胞纯系(简称C6/36细胞)自7批(50只)埃及伊蚊标本中分离得4株病毒;4批(18只)白纹伊蚊标本中分离得3株病毒,经补体结合试验和中和试验鉴定为Ⅲ型登革病毒,此为首次白纹伊蚊中分离得Ⅲ型登革病毒,对两种伊蚊实验感染结果,表明两者对登革病毒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并对白纹伊蚊在传播登革病毒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分布,为登革热媒介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西双版纳州所有乡镇,采用捕捞法捕捞蚊幼虫带回实验室进行解剖,分类鉴定计数.结果 西双版纳州辖区所有乡镇均有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分布,首次在13个乡镇发现埃及伊蚊分布;各县(市)城区所在乡镇均有埃及伊蚊分布;31个乡镇320个点捕捞各类伊蚊幼虫进行羽化分型3属四种6 797只,其中白纹伊蚊4 705只,占69.22%,埃及伊蚊1 623只,占23.88%,骚扰阿蚊314只,占4.62%,致倦库蚊155只,占2.28%;320个容器蚊媒孳生地幼虫进行捕捉,其中有297个容器为阳性,其中,伊蚊幼虫阳性容器268个,白纹伊蚊220个,埃及伊蚊48个,伊蚊阳性CI指数为83.75;发现埃及伊蚊分布的乡镇海拔限于500~900 m之间.结论 西双版纳州本次调查首次发现埃及伊蚊主要分布在城区及13个乡镇;一旦条件适合可引起登革热暴发.  相似文献   

8.
广西埃及伊蚊监测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埃及伊蚊监测效果作出评价。方法:在旧发生区分别采用诱卵器诱测、面上定期检查及定期检查从疫区来的到港船只等3种方法进行系统监测。结果:共查诱卵3648个次,查出白纹伊蚊阳性容器928个次,容器指数为25.44;库蚊类阳容器156个次,容器指数为4.28。面上调查7608户次,检查积水容器15998个次,查出白纹伊蚊1280个次,容器指数为8.00;库蚊类阳性容器680个次,容器指数为4.25。检查到港船只704艘次,船上积水容器1875个次,未查出携带蚊子,3种监测方法均未查到埃及伊蚊,用诱卵器法查到的白纹伊蚊容器指数,比面上的调查高2.18倍,两者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5.46,P<0.01)。结论:目前对到港船只进行全面检查尚存在一定困难。坚持在旧发生区布放诱卵器及定期作好面上调查,就有可能及时发现新传人的埃及伊蚊,可人微言轻目前埃及伊蚊监测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张浩  王春梅  周元平  陈晓光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9):1160-1163,1170
登革热是一种蚊媒传染病,近年来其发病人数不断上升、流行范围不断扩大。传播登革病毒的媒介主要是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本文对伊蚊传播登革病毒媒介效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蚊防御素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克隆我国重要蚊媒的防御素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方法分别提取埃及伊蚊、白纹伊蚊、致乏库蚊、中华按蚊的基因组DNA和总RNA。根据国外已发表的防御素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进行PCR和RT-PCR。结果分别从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基因组DNA中扩增出预期片段,将片段切胶纯化后进行序列分析并与已发表的防御素基因比较,显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扩增片段与已发表的防御素基因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而中华按蚊的扩增片段则与已发表的防御素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较低,且不具备特征性的6 个半胱氨酸序列。结论克隆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防御素基因,蚊虫防御素基因的同源性高低与其遗传分类距离有一定的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 引言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这两种伊蚊都是黄热病、登革热等的虫媒病毒病的重要传播媒介。自从1981年登革热在我国沿海地区暴发流行后,在中央爱卫会领导下,全国省(市)级卫生防疫部门与科研单位组织了协作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白纹伊蚊 2 4小时吸血活动。方法 :帐诱法。结果 :白纹伊蚊全天均吸血 ,更多出现在夜间。白昼和夜间捕捉到的雌蚊分别为 3 9 0 5%和 60 95% ,出现两个吸血高峰 ,分别在日落后和日出时。结论 :通过重复昼夜观察 ,佛山市的白纹伊蚊吸血活动与其它文献报导有所不同 ,2 4小时均吸血 ,夜间吸血活动多于白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不同食物供给以及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雄蚊的存在对雌蚊吸血和产卵的影响。方法在实验室饲养白纹伊蚊,将蚊虫分组放入不同饲养笼中,做提供雄蚊和不提供雄蚊处理,并分别提供血液、糖水、血液+糖水作为食物,记录各组雌蚊吸血和产卵情况。结果吸血率和产卵率在"产卵一次雌蚊+无雄蚊+血"组最高,分别为100.00%和96.67%;吸血率在"新羽化雌蚊+无雄蚊+血+糖"组最低,为26.67%;吸血雌蚊产卵率在"产卵二次雌蚊+有雄蚊+血+糖"组最高,为100.00%,平均每蚊产卵量在"产卵一次雌蚊+有雄蚊+血"组最高,为67.28个。结论白纹伊蚊无需受精即可吸血并产卵,但无法孵化;雄蚊在白纹伊蚊第一、二个生殖营养周期对吸血和产卵有明显促进作用;只提供糖水的雌蚊生殖力明显低于提供血液的雌蚊;在第二个生殖营养周期,同时提供血液和糖分的雌蚊产卵量低于只提供血液的雌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BG-trap捕蚊器在现场使用CO2和BG-lure引诱剂(BG)的诱蚊效果。方法 2020年8—9月,设置2处现场,间隔100 m,每个现场设置2个点位,分别布放1个BG-trap捕蚊器,彼此间隔 5 m。每个点位设置不同流量CO2及不同数量BG,次日同一现场2个捕蚊装置交换位置。收集各捕蚊器所捕捉的蚊虫,分类和记录捕获的蚊虫种类、性别和捕获数,并进行统计。结果 BG +/ CO2 -和BG -/ CO2 +捕获白纹伊蚊密度分别为14只和31只,淡色库蚊分别 2只和16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75,-4.873,P<0.05)。在BG +条件下,CO2 +组白纹伊蚊雌蚊、淡色库蚊雌蚊和白纹伊蚊雄蚊密度分别是CO2 -组的2.6(25/9.5)、12.0(12/1)和3.0(12/4)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19,-4.592, -3.284,P<0.01),提示吸引白纹伊蚊雌蚊、淡色库蚊雌蚊和白纹伊蚊雄蚊CO2更有效;在BG -条件下,CO2 +组白纹伊蚊雌蚊、淡色库蚊雌蚊和白纹伊蚊雄蚊密度分别是CO2-组的1.8(18/10)、15.5(15.5/1.0)和2.0(9.0/4.5)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68,-5.259,-2.508,P<0.05);在CO2 +条件下,BG +组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密度分别是BG -组的1.4 (43.5/31)和0.78(12.5/16.0)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3,0.709,P>0.05);在CO2 -条件下,BG +组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是BG-组的1.0(14/14)和2.0(2.0/1.0)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00,-1.000,P>0.05);在BG -条件下,添加0、 1和2份干冰捕获白纹伊蚊雌蚊密度分别为10只、17.5只和18只,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42,P<0.05),捕获淡色库蚊雌蚊分别为1只、13只和18只,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881,P<0.05),但添加1份和2份干冰捕获白纹伊蚊雌蚊和淡色库蚊雌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12,-0.540,P>0.05);在CO2 -条件下,添加0、1和2份BG捕获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雌蚊分别为10只、10只、9.5只和1只、1只、1.5只,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120,0.477,P>0.05)。 结论 使用BG-trap捕蚊器监测中,CO2诱蚊效果优于BG引诱剂,且用100 mL/min流量CO2能更节省使用成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蚊表皮碳氢化合物用于蚊媒分龄的方法。方法应用气相色谱及质谱(GC/IS)方法检测不同蚊龄的白蚊伊蚊(Ae.albopictus)成蚊雌蚊表皮碳氢化合物,观察白纹伊蚊成蚊表皮碳氢化合物的量与蚊龄的相关关系。结果白纹伊蚊成虫表皮碳氢化合物的量与蚊龄相关关系的最高相关系数为R^2=0.3257。结论白纹伊蚊成蚊表皮碳氢化合物的量与蚊龄为低度相关关系,此方法用于白纹伊蚊成蚊的分龄精确度不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德宏州2016年登革热传播媒介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分布、孳生环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防制登革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监测点室内外检查积水容器的幼虫孳生情况,收集阳性容器内蚊幼带回实验室用显微镜鉴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年监测伊蚊415点次,检查居民20 960户,阳性837户,检查积水容器31 081个,阳性容器1 143个,平均布雷图指数(BI)5.45,BI≥20有38点次,5≤BI<20有56点次,白纹伊蚊在州内分布广泛,埃及伊蚊还局限于瑞丽坝区和盈江、陇川、芒市三县市边境口岸,废旧轮胎场所的BI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场所。结论德宏州均有登革热传播媒介分布,广泛存在登革热流行危险因素,尤其是埃及伊蚊分布区流行风险最大,要长期做好登革热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7.
蚊防御素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克隆是我国重要蚊媒的防御素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分析。方法:分别提取埃及伊蚊、白纹伊蚊、致乏库蚊、中华按蚊的基因组DNA和总RNA。根据国外已发表的防御素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进行PCR 和RT-PCR。结果:分别从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基因组DNA中扩增出预期片段,将片段切胶纯化后进行序列分析并与已发表的防御素基因比较,显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纹的扩增片段与已发表的防御素基因序列有很高的同源性,而中华按蚊的拉增片段则与已发表的防御素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较低,且不具备特征性的6个半胱氨酸序列。结论:克隆出运行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的防御素基因,蚊虫防御素基因的同源性高低与其遗传分类距离有一定的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登革Ⅱ病毒(DENV-2)识别白纹伊蚊、致倦库蚊的连接分子。方法提取不同发育时期白纹伊蚊、致倦库蚊的总
蛋白,用SDS-12% PAGE进行分析,用病毒覆盖蛋白结合试验(VOPBA)筛选不同发育时期白纹伊蚊、致倦库蚊表达连接
DENV-2分子。结果VOPBA检测不同发育时期白纹伊蚊显示:幼虫样品的泳道可见到25 000、35 000、50 000的DEN-2结合分
子,蛹样品的泳道可见到35 000、50 000分子,雄蚊样品可见到50 000分子,雌蚊样品中可见到35 000、50 000分子。DEN-2结
合蚊35 000分子在白纹伊蚊幼虫、蛹及成蚊的雌蚊的三个阶段均存在,而雄蚊的成蚊则缺少这一分子。VOPBA检测不同发育
时期致倦库蚊:幼虫样品可见100 000分子,蛹样品可见40、100 000分子,另外在50 000位置上下亦可见48 000、60 000左右的
多个条带,雄蚊与雌蚊样品均见40 000、100 000分子。结论35 000大小的蛋白分子分布与白纹伊蚊感染组织向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PCR技术鉴定登革热传播媒介白纹伊蚊胃血来源,研究白纹伊蚊的吸血习性。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将6种动物(鸡、猫、狗、鸽、野鼠、小鼠)分别放人6个小玻璃房,同时,将6种动物放入一个大玻璃房,然后放入已经饥饿18h的白纹伊蚊雌蚊,3h后采集吸血蚊,应用PCR技术鉴定白纹伊蚊胃血来源。现场调查则通过紫外诱蚊灯和BG.SentinelTrap采集吸血蚊,利用实验室建立的PCR体系鉴定白纹伊蚊胃血来源。结果在不同空间内,白纹伊蚊对野鼠的平均吸血率最高,为44.45%,其余依次为鸡、猫、小鼠、狗、鸽(38.27%、36.53%、35.70%、34.94%、24.75%)。在同一空间内,白纹伊蚊对鸡、小鼠、猫、野鼠、狗、鸽的吸血率依次为12.36%、7.09%、6.41%、4.81%、2.52%、1.60%。在现场收集到的饱血白纹伊蚊共13只,其中吸狗血的有7只,吸人血的白纹伊蚊有2只,多重吸血(sb鼠和猫)的白纹伊蚊有1只。结论PCR技术可鉴定白蚊伊蚊胃血来源,结果稳定可靠;白纹伊蚊不仅嗜吸人血,也可兼吸多种常见的动物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甘肃省长江流域地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媒介生物及相关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采用人诱法,用电动吸蚊器捕捉停落在人体吸血的雌蚊.结果 甘肃省长江流域白纹伊蚊出现时间为6月上旬,种群密度呈单峰曲线,显示高峰在7月,密度为59只/人工小时,8月陡然下降,10月上旬消失,峰期较短.结论 甘肃省长江流域地区白纹伊蚊种群密度高峰在7月份,应在白纹伊蚊种群密度高峰到来之前做好灭蚊防病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