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3年8月收治的75岁以上复杂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26例。患者入院后均予以完善术前相关检查并常规术前备血,积极控制血糖、血压,处理原发病,加做肺功能、心功能、下肢血管功能检查,评估术前指标,采用择期手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无术中抢救或死亡病例。所有26例患者均获得临床随访,随访时间14~29个月,平均20.5个月,患髋均无明显疼痛。18例弃拐后恢复术前行走功能,6例需四脚助行器行走,2例不能独立行走,术后24 h内出现脑梗塞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按照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为84.6%。结论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高龄EvansⅢ、Ⅳ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下地早等优点,短期随访结果令人满意,长期随访结果仍有待观察。因此针对高龄患者需要严格的选择适应症,重视术前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总结的方法,收集108例老年粗隆间骨折,随机分别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和DHS治疗的方法,经过2年以上的随访,比较两组间手术过程,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置换组手术实行微创技术,操作相对简单,创伤小,关节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少。结论对于老年粗隆间骨折的患者,手术创伤小,固定牢,能够早期下地活动,改善晚年生活质量,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估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及负重时间、并发症及死亡率.随访6~28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 平均住院17.8d,术中平均出血量380ml,术后1~2周能扶拐下床,术后3~6周扶双拐行走,术后3~6个月肢体功能基本恢复到伤前水平,无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随访期1例体胖女性术后2年髋臼磨穿,股骨头中心性脱位.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6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0.9%.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能减少骨折并发症的发生,患者能早期活动,保留髋关节生理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法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的对比研究,探讨两种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 入选于2011年1月-2013年3月就诊于我院的骨折类型为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36例,所有患者均在骨折的同时伴有骨质疏松症.将入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人工关节置换组和内固定治疗组,人工关节置换组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内固定治疗组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PFNA),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并通过随访了解患者卧床时间,同时通过对术前和术后FRS评分及Harri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卧床时间方面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FRS及Harris评分降低方面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对于合并骨质疏松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相比在手术时间方面没有显著差异,没有增加手术时间,但是具有卧床时间短和术后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中,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的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对3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分组,治疗组的17例患者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而对照组的17例患者使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结果通过一定疗程的治疗,治疗组的17例患者的康复例数为15例,见效例数为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而对照组的17例患者中,康复例数为14例,见效例数为1例,无效例数为2例,总有效率为:88%。结论在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过程中,使用人工关节置换术,在缩短治疗时间的同时,还能取得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评价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方法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1例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方法进行治疗并随访观察。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约56min,出血量约150ml,恢复或基本恢复到受伤前髋关节功能,未发现再骨折、关节脱位、假体松动下沉等并发症。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创伤小、可减少骨折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恢复、有利于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DHS动力髋螺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4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行DHS内固定治疗的5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统计比较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并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本组患者术中平均失血量小于150ml,平均手术时间1.3h。术后随访3-36个月,全部骨折均愈合,功能评价总优良率为96.3%,无股骨头缺血坏死及髋内翻畸形。结论DHS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简单、固定牢固、微创、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DHS与PFNA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DHS及PFNA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对比二者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52例采用DHS(22例)或PFNA(30例)治疗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老年患者,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5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15.3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无明显差异,但PFNA组相对于DHS组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结论 PF-NA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固定牢靠、并发症少,对老年骨质疏松性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期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危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5月~2009年10月,收治合并骨质疏松老年高危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32例。按照Evens分型,ⅢA型11例、ⅢB型15例、Ⅳ型6例,均采用一期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3例出现患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出现精神症状,1例患髋疼痛,经对症治疗症状基本缓解。无髋关节脱位病例,未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心肌梗塞等并发症。32例均获得8~25个月随访,平均13.2个月。术后Harris评分:优26例,良2例,可4例,优良率为87.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合并骨质疏松的高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恰当选择手术适应证、围手术期处理积极,术后并发症少,可早期离床活动,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长柄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长柄双极股骨头置换术予以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后,患者术后Harri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升(P0.05)。结论:采用长柄双极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出血量小、手术时间短,能取得良好的短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比分析动力髋螺钉(DHS)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8月~2009年7月,对具有完整资料且接受DHS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的6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DHS组3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5例,对这两种治疗方法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站立时间、髋关节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DHS组随访6~36个月,人工股骨头置换组随访6~24个月,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方面均明显高于DHS组(p<0.05),而在术后站立时间、术后1、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则优于DHS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DHS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各有优点,疗效均好,手术方式应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对有严重骨质疏松的老年病人,可优先考虑人工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12.
童维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9):1826-182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用PFNA及动力髋螺钉(DHS)行内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术中、术后情况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与DHS组比较,PFNA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优于DHS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技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可靠,简便实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DHS螺钉内固定手术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8月~2007年10月.收治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132例。分别采用DHS螺钉内固定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方法治疗。对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等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平均随访21.6个月,DHS内固定组71例,优良率69%,髋关节置换组61例,优良率86.8%。关节置换组在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情况方面均优于DHS内固定组,P〈0.05。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避免了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失效等问题,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人工髋关节置换与DHS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HS螺钉内固定手术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8月~2007年10月,收治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132例。分别采用DHS螺钉内固定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方法治疗,对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等情况进行评估。结果平均随访21.6个月,DHS内固定组71例,优良率69%,髋关节置换组61例,优良率86.8%。关节置换组在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情况方面均优于DHS内固定组,P<0.05。结论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操作简单、创伤小,避免了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失效等问题,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别使用动力髋螺钉和防旋近端髓内钉对股骨骨折的患者行内固定术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9月的86例股骨骨折,根据使用螺钉的种类分成两组,分别称作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都行内固定术,研究组使用防旋近端髓内钉,对照组使用动力髋螺钉。对比手术时间、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在院治疗时间及1年后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失血量均较对照组少(P〈0.05),研究组骨折愈合时间及在院治疗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1年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就股骨骨折的患者而言,动力髋螺钉和防旋近端髓内钉都是较理想的治疗器材,防旋近端髓内钉在近期疗效方面稍占优势。  相似文献   

16.
赵家殳 《临床医学工程》2012,(10):1766-1767
目的探讨并比较DHS(动力髋螺钉)系统与LCP(锁定加压钢板)系统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折的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80例患者随机分成DHS组和LCP组,每组各40例,分别采用DHS和LCP治疗。结果 LCP组髋关节活动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P组切口感染,疼痛,髋关节内翻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DHS组(P<0.05);LCP组Harris评分结果优良率明显优于DHS组(P<0.05)。结论LCP系统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明显优于DHS系统,且并发症发生率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好,是股骨粗隆间骨折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9年6月收治的31例60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PFNA和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按Evans分型,Ⅰ型7例,Ⅱ型11例,ⅢA型8例,ⅢB型3例,Ⅳ型2例。结果本组31例病人出院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15个月。全部患者均获得一期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个月~8个月,平均时间为4.2个月。根据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进行评定法,对两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髋关节置换组91.8±6.1,PFNA治疗组96.3±8.1,两组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优点突出,只要选择好适应证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9年6月收治的31例60岁以上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PFNA和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接Evans分型,Ⅰ型7例,Ⅱ型11例,ⅢA型8例,ⅢB型3例,Ⅳ型2例。结果本组31例病人出院后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15个月。全部患者均获得一期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3个月~8个月,平均时间为4.2个月。根据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进行评定法,对两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分。髋关节置换组91.8±6.1,PFNA治疗组96.3±8.1,两组的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俨〉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优点突出,只要选择好适应证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