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8 毫秒
1.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凝血功能相关指标的分析,了解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凝血功能的改变.方法 检测正常女性(n=100)、正常妊娠孕妇(n=100)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n=90)的血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数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常妊娠孕妇血清PT、APTT、TT值低于正常女性人群,而Fib明显高于正常女性人群(P<0.05);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血清PT、APTT、TT水平进一步降低,Fib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与正常妊娠相比,体内高凝状态进一步发展,通过动态检测血清PT、APTT、Fib、TT水平,有助于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情的评估,及早采取措施预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硫酸镁治疗中重度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PIH)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6月我院70例PIH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5)、对照组(n=35)。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剂量硫酸镁,观察组给予大剂量硫酸镁。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压[舒张压(DBP)、收缩压(SBP)]、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及不良妊娠结局。结果两组总有效率相比,观察组94.29%(33/35)显著高于对照组74.29%(26/35)(P0.05);治疗后,观察组DBP、SBP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APTT、PT、TT水平高于对照组,Fib水平及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大剂量硫酸镁治疗中重度PIH患者疗效显著,可有效促进患者血压稳定,改善凝血功能及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血栓前状态、凝血功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湖北省洪湖市人民医院产科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100例(PIH组),另选择同期体检正常妊娠妇女10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抽取两组患者静脉血,用免疫比浊法检测两组患者血浆凝血功能指标: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以及采用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栓前状态指标: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P选择素(GMP-140)、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D-二聚体(D-D)含量。结果 PIH组PT、APTT、TT均显著低于对照组,Fib、VWF、GMP-140、TAT及D-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及血栓前状态,血栓形成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产孕妇凝血功能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96例临产孕妇与68例育龄非妊娠妇女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D-二聚体(D-Dimer)等指标进行检测,将两组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临产孕妇组血清D-Dimer和Fib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T、APTT、TT时间短于对照组;PLT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临产孕妇进行凝血功能检查,掌握凝血与纤溶功能及状态对预防产科并发症、保护母婴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项目各项指标之间的关联性,探讨TEG在妊高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8年3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妊高征患者(妊高征组,根据不同分类及严重程度,妊高征组进一步分为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3个亚组)90例,同时纳入正常妊娠女性(正常妊娠组)60人和正常非妊娠女性(正常对照组)60人,采集样本进行TEG及常规凝血指标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正常妊娠组相比,妊高征组凝血因子激活时间(R)、血块形成速率(K)明显减小,而最大血块强度(MA)及弹力图最大切角(α-Angle)明显增高(均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正常妊娠组和妊高征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明显降低(P0.05),而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和正常妊娠组相比,妊高征组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升高(P0.05)。妊娠高血压组、轻度子痫前期组、重度子痫前期组间R、K、α-Angle、MA各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妊娠高血压组和轻度子痫前期组相比,重度子痫前期组血小板计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常规凝血指标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EG各指标与常规凝血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表明,R值与PT、APTT呈正相关,α-Angle与Fib呈正相关(r=0.701,P0.01)、K值与Fib呈负相关(r=-0.461,P0.01);MA与PLT呈正相关(r=0.635,P0.01);但K值与PLT、α-Angle与PLT、Fib与MA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TEG各参数R值、K值、α-Angle、MA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6、0.711、0.712、0.814(均P0.01),优于PT、APTT、INR、Fib、TT、PLT等常规凝血项目[AUC分别为0.513(P=0.808)、0.522(P=0.683)、0.549(P=0.362)、0.507(P=0.892)、0.511(P=0.006)、0.642(P=0.662)]。结论 TEG对于鉴别妊高征患者以及区分妊高征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其与常规凝血功能指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妊娠期高血压与正常妊娠孕妇凝血功能及血小板状态的差异。方法选取2013—2015年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收治的正常妊娠孕妇136例作为对照组,妊娠期高血压孕妇164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孕妇凝血四项及血小板三项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孕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均短于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妇凝血酶时间(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血小板计数(PLT)低于对照组,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离散度(PDW)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高血压孕妇妊娠晚期处于血液高凝状态,进行凝血功能和血小板状态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江 《国际呼吸杂志》2016,(24):1858-1861
目的:探讨凝血状况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病情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院接诊的168例 CAP 患者为研究对象,归为观察组,再根据1∶1的配对比例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168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并根据肺炎严重程度指数(PSI)将观察组患者分为中高风险组(n =63)和低风险组(n =105)。比较各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PLT)、D-二聚体(DD)等指标,采用简单线性相关分析各凝血指标与肺炎严重程度指数(PSI)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各凝血指标及 PSI 评分对 CAP 患者死亡的预测价值。结果共有15例(8.9%)患者因 CAP 或并发症死亡。观察组的 PT、APTT、Fib、PLT、DD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中高风险组的血 PT、APTT、TT、DD 水平及 PT、DD 的异常率均显著高于低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简单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 DD 与 PSI 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 =0.508,P <0.01),而 PT、APTT、TT、Fib、PLT 等与 PSI 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 =0.143、0.106、0.129、0.085、0.098,P 值均>0.05)。ROC 曲线分析结果表明 PT、DD、PSI 评分在预测 CAP 的生存状况方面的 AUC 分别为0.552(95% CI 0.461~0.646,P >0.05)、0.916(95% CI 0.883~0.956,P <0.01)、0.889(95% CI 0.842~0.931,P <0.01)。结论 CAP 可以引起凝血功能的紊乱,DD 与其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时动态监测凝血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老年严重创伤失血且需输血患者86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入院后进行给氧治疗,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首先给予乳酸钠林格溶液维持患者血液容量,防止由于患者失血过多而出现休克。对照组给予一般输血,观察组给予大量输血。比较两组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输血前、输血后1 d和输血后3 d凝血功能变化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和病死情况。结果两组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输血后1 d和输血后3 d较输血前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输血后1 d较输血前PT、TT、APTT水平显著升高而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输血后1 d PT、TT、APT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而Fi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严重创伤患者大量输血会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应动态监测凝血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糖尿病产妇在正常分娩前后凝血指标的变化,并分析凝血指标运用的临床意义。方法以2012年12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入院的74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该院分娩的74例无糖尿病产妇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分娩前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的检查结果。结果妊娠合并糖尿病孕妇比正常分娩前后PT、APTT、TT水平明显比对照组低,而FIB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正常分娩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产生血糖变化,对糖尿病患者产妇有极大的影响,而分娩前后动态观察凝血指标能够较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糖水平,对监测和预防产后出血及预后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的临床价值。方法 140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分为Child-Pugh A级组(38例)、Child-Pugh B级组(60例)、Child-Pugh C级组(42例),另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患者PA、TBA、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参数[血小板(PLT)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肝硬化组PA降低,TBA升高,PT、APTT、TT延长,Fib降低,MPV、PDW、P-LCR升高,PLT降低(P均0.01)。随着患者Child-Pugh级别升高,PA逐渐降低,TBA逐渐升高(P均0.01);凝血功能PT、APTT、TT逐渐延长,Fib逐渐降低(P均0.01);血小板参数MPV、PDW、P-LCR逐渐增高,PLT逐渐降低(P均0.01)。结论 PA、TBA、凝血指标、血小板参数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密切相关,联合检测上述指标对评估肝硬化患者病情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相关参数在不同肝功能分级下的差异,为临床病情及预后的判断提供进一步的指导依据。方法选择荆州市中心医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期间住院的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63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80例分别作为血吸虫肝硬化组和乙肝肝硬化组;选择同期因胃病住院并排除患其他可能影响凝血功能疾病的患者96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3组凝血相关参数值,以及不同Child-Pugh分级下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相关参数值。结果 3组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PL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4.512、81.672、37.612、104.475、52.497、102.233,P均0.05)。两两比较显示,血吸虫病和乙肝肝硬化患者的PT、INR、TT、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LT均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血吸虫病肝硬化组相比,乙肝肝硬化患者PT、INR、TT、APTT时间均明显延长,Fib及PLT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A级时,乙肝肝硬化患者PLT减少程度较重;但当肝功能分级为Child-Pugh B、C级时,2组患者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分级下,乙肝肝硬化组TT、APTT均较血吸虫病肝硬化组延长,且Fib水平均明显下降。而乙肝肝硬化组PT、INR值仅在肝功能为Child-Pugh A、B级时较血吸虫病肝硬化组延长;在肝功能为C级时,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晚期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和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凝血功能损害程度存在差异。在肝功能受损程度较轻时,后者凝血功能下降更明显;肝功能受损严重时,后者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影响更为明显,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影响及PLT减少在两类患者中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年龄和性别因素对凝血指标的影响,并探讨在排除年龄和性别因素的干扰后,慢性肝炎或肝硬化患者的凝血指标发生的变化。方法观察性别、年龄因素对88例未用促凝药物外伤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和凝血酶时间(TT)的影响。以未用促凝药物外伤患者88例作为对照,检测5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67例肝硬化患者在排除性别、年龄干扰因素的影响后,凝血指标(PT、APTT和TT)发生的改变。结果高年龄组(60—80岁)人群PT显著比其他人群长,APTT显著比他人群短;女性人群APTT显著比男性人群APTT长。和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PT、APTT、和TT显著延长。结论在排除年龄和性别影响后,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患者仍然存在出血倾向;TT是反映凝血功能损伤程度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常妊娠晚期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值特异性与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变化趋势。方法:对非孕生育期妇女100例和正常妊娠晚期妇女100例,妊娠晚期合并GDM 100例患者进行凝血指标及血小板数值监测。结果:与正常非孕生育期妇女相比,正常妊娠晚期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显著降低(10.76s、26.62s、15.93s、0.85s),纤维蛋白原(Fg)和D-二聚体(DD)显著升高(4.10g/L、2.23g/L),血小板(PLT)2组样本均数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正常妊娠晚期相比,GDM的PT、APTT、INR显著升高(11.27s、27.36s、0.89s);Fg、DD、PLT 2组样本数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常妊娠晚期血凝呈高凝状态,妊娠期糖尿病呈病理性高凝,其凝血与继发性纤溶呈动态平衡,注意其凝血指标特殊性有助于及时诊断和(或)排除肺栓塞、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的凝血状态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糖尿病合并凝血功能异常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糖尿病患者251例(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又根据是否有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163例,无大血管病变组88例,另选择健康体检者80例(对照组),观察其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的差异。结果糖尿病组TT[(16.28±1.44)s vs(17.80±0.97)s]、APTT[(35.57±3.73)s vs(37.46±4.17)s]、PT[(12.60±1.08)s vs(13.84±0.60)s]较对照组明显缩短,Fib[(3.21±0.87)g/L vs(2.91±0.55)g/L]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P<0.01)。大血管病变组Fib较无大血管病变组明显升高(P=0.03)。糖尿病组主要影响凝血指标的是糖化血红蛋白、TC、LDL-C。结论糖尿病患者存在凝血系统的异常,糖化血红蛋白、TC、LDL-C水平与凝血指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DIC产妇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素云 《山东医药》2010,50(22):79-79
目的观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产妇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检测20例健康非孕妇(对照组)、20例健康产妇(妊娠组)、20例发生DIC产妇(DIC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mer)水平。结果妊娠组妇女与对照组相比,PT、APTT、TT明显缩短(P均〈0.05),FIB明显升高(P〈0.05);DIC组妇女与妊娠组和对照组相比PT、APTT、TT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D-Dimmer明显升高(P均〈0.05)。结论 DIC产妇PT、APTT、TT延长,FIB降低D-Dimmer升高。检测上述指标变化对DIC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临床中评估老年骨折患者凝血状态的常用方法,探讨血栓弹力图(TEG)与常规凝血试验判断高凝状态的相关性及一致性。方法:收集2021年同时检测TEG与常规凝血试验的老年骨折患者290例为试验组,同期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检测2组的TEG参数与常规凝血指标进行相关性及一致性分析比较。结果: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凝血凝固时间(K)、凝血形成速率(α角)、凝血最终强度(MA)、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EG检测与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相关性分析表明,老年骨折患者的TEG参数中凝血反映时间(R)与凝血酶原时间(PT)呈正相关(r=0.314,P<0.05),与FIB呈负相关(r=-0.142,P<0.05);K与PT、TT呈正相关(r分别为0.201、0.184,P<0.05),与FIB呈负相关(r=-0.589,P<0.05);α角与FIB呈正相关(r=0.597,P<0.05),与PT、TT呈负相关(r分别为-0.200、-0.171,P<0.05);MA与APT...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患者应用硝苯地平、酚妥拉明联合硫酸镁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2例HDCP患者(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n=51)和常规组(n=51),常规组接受硫酸镁治疗,联合组接受硝苯地平、酚妥拉明联合硫酸镁治疗。比较两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凝血功能[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及不良妊娠结局(胎儿窘迫、早产、胎儿窒息、产后出血)。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4.12%高于常规组78.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收缩压、舒张压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PT、APTT、TT长于常规组,FIB小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胎儿窘迫、早产、胎儿窒息、产后出血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5.88%较常规组21.5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DCP患者应用硝苯地平、酚妥拉明联合硫酸镁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调节血压水平,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疏肝健脾方联合中医定向透药对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肝脏硬度值(LSM)、血清Ⅳ型胶原(COLⅣ)水平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以上海市浦东传染病医院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84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计算机软件生成随机数,将其分为对照组(n=42)和研究组(n=42)。所有患者接受常规西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加用疏肝健脾方,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中医定向透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中医证候积分、LSM、肝纤维化指标[COLⅣ、Ⅲ型前胶原(PC-Ⅲ)]及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并判定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LSM及血清COLⅣ、PC-Ⅲ水平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明显降低(P<0.05),且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T、APTT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明显缩短(P<0.05),TT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产妇在不同的妊娠时期其血浆D-二聚体(D-D)以及凝血四项变化并探讨血浆D-D以及凝血四项检测的意义。方法 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2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临床针对所有患者的血浆D-D与凝血四项(TT、PT、APTT以及FIB)实施检测;依据产妇妊娠时期情况将之分成早期组(n=52)、中期组(n=50)、晚期组(n=47)以及临产组(n=51),对比各组血浆D-D与凝血四项检测情况。结果 随着妊娠期的发展,产妇的血浆D-D水平逐渐升高(P0.05);妊娠早期组、中期组与晚期组产妇的血浆PT水平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组产妇血浆TT水平未见明显变化(P0.05);随着妊娠时期的发展,产妇的血浆APTT水平逐渐降低,妊娠早期组与中期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随着妊娠时期的发展,产妇的血浆FIB水平逐渐升高,妊娠早期组与中期组、妊娠晚期组与临产组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针对产妇凝血四项以及妊娠期血浆D-D水平实施动态监测后,针对分娩过程中以及分娩后表现出的出血异常现象可以充分预防,降低DIC以及血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取86例老年CHF合并重症肺炎患者,确诊重症肺炎后次日清晨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小板(PLT)计数、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同时评估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记录患者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多器官衰竭综合征(MODS)的发生情况,存活或死亡情况。结果 APACHEⅡ评分与PLT计数(r=-0.389,P=0.019)、FIB(r=-0.341,P=0.036)呈显著负相关,与PT(r=0.637,P=0.004)、APTT(r=0.480,P=0.022)、TT(r=0.556,P=0.010)、D-D(r=0.524,P=0.001)水平呈正相关;ICU住院时间与PT(r=0.472,P=0.043)、APTT(r=0.396,P=0.027)呈正相关,与FIB(r=-0.526,P=0.030)呈负相关;机械通气时间与PLT计数(r=-0.626,P=0.039)呈负相关,与APTT(r=0.615,P=0.016)、D-D(r=0.490,P=0.041)呈正相关。MODS患者、死亡患者分别较无MODS患者和存活患者的PLT计数、FIB水平下降,而PT、APTT、TT、D-D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老年CHF合并重症肺炎患者凝血功能与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同时对患者MODS的发生及死亡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