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周茂福 《江西中医药》2010,41(12):12-13
<正>《伤寒论》是一部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笔者常读常新,或略有所获。现就其中"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内容谈谈个人读后体会,望同道斧正。  相似文献   

2.
李士懋教授精研《伤寒论》,对《伤寒论》提出的"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观点领会深刻。认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对《内经》"谨守病机"的疾病治疗观的具体实践;是仲景提出的辨证论治总的指导原则;应用在疾病治疗过程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张琪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临床学家,精于仲景学说,对金元四大家、明清各家学派及温病学术理论有高深造诣。临证善治多种疑难病症,重视辨证论治,提出"辨证抓主证理论"。"辨证抓主证理论"是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升华,是指导临床治疗的创新性中医理论学说。辨证的实质主要就是识别主证,只有准确地识别主证,才能了解和掌握疾病的本质,制定准确的治疗方案。抓主证的同时,还必须兼顾次证、兼证。主、次证兼顾,也是为了更好地治疗主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动态认知逻辑、中医辨证论治等研究现状的回顾,提出中医学"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思维过程可以从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来分析,可以动态认知逻辑中公开宣告、信念变化来刻画。认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即是确定问题、表征问题;"随证治之"即计划解决方案、执行计划。病人服药后效果如何、如何调整处方正是问题解决中的评估计划、评估解决方案。在辨证论治这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认知操作的动态过程,中医师的信念会随着治疗前后信息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完善。既然辨证论治是一系列有目的指向的认知操作的动态过程,那么就可以认知心理学问题解决的立场去研究它、以动态认知逻辑来刻画它。  相似文献   

5.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表明《伤寒论》诊断疾病的思路及过程,是脉与证的集合,体现了"脉-证"合参的辨证思维与方法,为辨证论治之雏形,为后来中医辨证论治的确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说明"识脉证""辨脉证"在中医临床辨证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一证多方"理论的提出是基于证候的复杂性、临床辨证的个体化和证候间的主、次、兼差异。通过对"一证多方"的理论源流、发展及应用的讨论,以及历代医家对其应用的探索及归纳,从"一证一方""方证对应"的角度说明"一证多方"对辨证分型的细化和辨证论治体系的完善与补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载:"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这是太阳病坏病,失治误治而病情恶化的概念及治则.其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十二字,从诊断、分析到治疗,环环相扣,是对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精神高度而准确的概括,是中医治则的大纲,并突出了中医治病诊断与治疗的关联性,对治疗一切疾病均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创立了辨证论治的治疗原则,其中"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最能体现辨证论治精神。该文从"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在《伤寒论》中的出处及含义谈起,详细探讨了中医对疾病的认识、诊治方法,体现了中医诊治疾病的临床思维特色,强调了中医诊治疾病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结合现代医学技术,但不能失去辨证论治的临床思维特色。  相似文献   

9.
中医临床防治疾病方法最大特点之一是"辨证论治";中医传统将"临床医学"、"临床经验"称为"临证医学"、"临证经验"等,可见"证"是中医学的一个极重要概念.什么是中医学的"证"、"证候"?学术界讨论旷日持久.然而,查阅当前杂志报道的一些文献,发现迄今对证和证候以及与其相关的"证型"、"证候诊断"、"辨证诊断"、"证候分类"、"证候类型"、"病因病机"等概念的内涵仍存在不同认识和理解,造成在临床、科研、教学等实际运用中不统一、不规范.特别是"证",它是中医药学理论中最常用的独特概念,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一直被认为是辨证诊断及辨证论治规范化的第一步,也是开展"证"实质研究的前提.如果混淆证与证候等不同概念,会造成对研究结论的不知所指或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中医学的发展中,辨证论治一直是中医临床诊治的精髓所在,而"证"的确立则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是承接理法方药的桥梁。"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的是该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中医正是通过对人体外在"证"的准确把握而达到对其内在根本病理变  相似文献   

11.
<正>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这一论治原则不仅适合太阳病误治后所致"坏病"的救治,也适合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治疗[1]。它突出了中医整体观念的思维特色,确立了辨证论治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个体化治疗方案的优势,是中医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临床中有广泛的应用。1指导"坏病"的治疗"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是仲景在论太阳病误  相似文献   

12.
"证"不仅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切入点,还是"理、法、方、药"的基础。张仲景开创辨证论治之先河,经后世历代医家的不断创立,完善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体系,现代医家在前人基础上创新辨证思想,提出"证素辨证""病位病性辨证法"等,使中医辨证思维精确化、规范化,对临床运用方便。  相似文献   

13.
刘纳文 《山西中医》2008,24(1):56-58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的特色与优势之一,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精髓."证候"是中医立法处方的依据,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和关键环节.证候具有诊断学和治疗学双重属性.  相似文献   

14.
据证立法、依法选方或遣药组方是中医辨证论治过程的具体体现。"方-证要素"对应强调了方剂中主要药物组成(即方剂要素)与其所主治的病机单元(即证候要素)的相互对应关系。解析《伤寒论》六经辨证代表方证"方剂要素"与"证候要素"的对应关系、理解经方配伍规律,对指导临床选用经方或合理组方,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阳痿肾阳虚证的"同证异治"属于同病"同症异治"。临床上很多阳痿肾阳虚证患者或兼他证,因此治法方药不尽相同实属客观。"同证异治"是对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深入研究其内涵,对进一步完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最具诊疗特色、最能体现个体化治疗思想的就是"辨证论治",作为辨证论治核心的"证"的研究,直接决定了中医现代化的进程,因而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探讨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前针灸辨证论治体系在理论和临床上缺乏自身特色和优势。发掘具有针灸学科特色的辨证论治模式和规律,进而构建针灸辨证论治体系,对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临床意义。针灸辨证论治在临床中可概括为"从症辨证、据证选穴"两大环节,而"症-证-穴"之间存在的层次关系和关联模式可能是针灸辨证论治模式的体现。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以临床病例为研究对象,从针灸临床实际出发,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从"症-证-穴"的多层关系入手,挖掘针灸辨证论治规律并提炼归纳针灸辨治模式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新世纪<中医内科学>教材中多种疾病出现的肾阳虚证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肾阳虚证"同证异治"的临床运用.认为"同证异治"是在"异病同治"治疗大法不变前提下的具体治法和方药的改变,是对辨证论治体系的补充和完善,有助于提高辨证论治水平.  相似文献   

19.
胡建国  邹卫兵  姜贵秀  赵黾 《光明中医》2016,(15):2291-2293
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患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辨证论治法是治疗SS的重要治法,但辨证论治法存在"无证可辨"、侧重辨"病"而对"人"不够关注等不足。鉴于辨证论治法不能全面地把握SS患者的病变本质,为更好地治疗SS患者,提出"证体合辨"论治法治疗SS这一思路,并分析了"证体合辨"论治法治疗SS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提出了实施"证体合辨"论治法的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20.
在疾病的治疗上,辨证论治不是针对单一症施治,而是针对一组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症"的整体施治,因而辨证论治不是对症治疗,而是对证候治疗。中医治病多采用复方,它兼顾了证候的内在联系即病机,在实践上就不仅针对了证候,而且也包含了疾病的病因、病理。所以,辨证论治就不但对证候有效,也会对疾病有效。时间与空间具有不可分性,故"证中有病,病中有证"。"方"的具体应用是根据"证"来确定的,而不是依据"症"和"病"确定的,疾病的病因病机相同就可以选用相同的方剂进行治疗,反之亦然。《伤寒论》中的"病""证""症"的内涵之间存在交叉与独立,"方"的选择应用是依据"证"的不同而最终确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