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期手术对烧伤大鼠肝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测定TBSA30%Ⅲ度烧伤大鼠早期手术肝血流量的变化,了解早期手术对肘脏血液灌流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34只,分为4组:烧伤组(A组),输液组(B组),早期手术(C组),正常对照组(D组)。输液组经股静脉插管输入乳酸林格氏液;早期手术组于立即补液的同时行切痂同种异体植皮术。各组于伤后0,0.5,1,2,3,6,12和24小时,应用氢清除法测定肝血流量。结果 A组与B组伤后均出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测定 TBSA30%Ⅲ度烧伤大鼠早期手术后肝血流量的变化,了解早期手术对肝脏血液灌流的影响。方法 Wistar 雄性大鼠34只,分为4组:烧伤组(A 组),输液组(B 组),早期手术组(C 组),正常对照组(D 组)。输液组经股静脉插管输入乳酸林格氏液;早期手术组于立即补液的同时行切痂同种异体植皮术。各组于伤后0,0.5,1,2,3,6,12和24小时,应用氢清除法测定肝血流量。结果 A 组与 B 组伤后均出现肝血流量显著下降,B 组直至伤后24小时肝血流量才恢复正常,而 C 组伤后肝血流量保持相对稳定,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意义。结论严重烧伤后立即液体复苏尚不足以维持有效的肝脏血流灌流,烧伤后早期手术尽早地去除焦痂组织,对改善肝血流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伤后立即切痂对大鼠心肌力学特别是左心室舒缩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烧伤模型,随机分为烧伤组、烧伤补液组和切痂组。切痂组伤后按Parkland公式补液并立即切痂植以正常大鼠皮肤。颈动脉插管至左心室测量心肌力学参数。结果烧伤组心肌力学参数下降非常显著,烧伤补液组各点参数大多降低,但明显高于烧伤组,除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外,切痂组心肌力学参数与烧伤补液组相近。伤后24小时烧伤补液组心肌收缩功能显著低于切痂组。结论在有效复苏下,30%Ⅲ度烧伤大鼠伤后立即实施切痂是可行且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烧伤早期(72小时内)血浆NO含量变化,采用雄性Wistar大鼠TBSA35%烫伤模型,分为正常组(A组)、LPS组(脂多糖注射组,L组)、单纯烧伤组(B组)、脂多糖+烧伤组(LB组)。分别于伤后1,3,8,12,24,48,72小时应用Hb-NO自旋捕集技术,在77K低温测试了血浆NO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所产生的NO量与波谱三重峰信号强度的关系。结果表明:①B组大鼠伤后不同的时间内血浆NO与伤前值比较有降低趋势,但除伤后12小时组与伤前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外,其它各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②LPS组血浆NO的产生,与A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LB组与伤后同时间B组比较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意义(P<0.05或0.01)。提示大鼠早期烧伤后经LPS攻击后可产生过量的NO,这对于研究烧伤感染、内毒素血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严重烧伤后休克期切痂对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探讨严重烧伤休克期切痂与肠源性细菌感染的关系,作者采用SPF大鼠150只,随机分成三组:休克期切痂组(B组)与常规切痂组(C组)均致30%TBSAⅢ度烫伤,伤后1小时开始补液治疗,分别于伤后24小时、5天切痂植皮。另设单纯植皮组(A组),不烫伤,仅植皮对照。结果显示,B组切痂前、后血浆LPS及TNF含量均明显低于C组,但高于A组(P<0.05~0.001),痂下菌量(1.5×103±0.3×10cfu/g组织)也明显低于C组(4.3×106±1.7×10cfu/g组织)(P<0.001)。B组内脏细菌检出率显著低于C组(P<0.05~0.01)。结果表明,休克期切痂可以减轻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及其细菌和毒素移位。内毒素在肠道内细菌和毒素移位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烧伤后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CD11b/CD18分子的动态变化,采用大鼠30%TBSAⅢ烧伤模型,伤后随机分为立即复苏组和延迟复苏组,于伤前及伤后12小时内的不同时间取血作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大鼠于伤后30分钟起PMN CD11b/CD18表达就明显增加,立即复苏组于伤后4小时达到峰值;延迟复苏组在伤后1小时和8小时各有一个峰值,并比立即复苏组增高。认为烧伤后粘附分子C  相似文献   

7.
伤后立即切痂对30%Ⅲ度烧伤大鼠心肌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研究伤后立即切痂对大鼠心肌力学特别是左心室舒缩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烧伤模型,随机分为烧伤组、烧伤补液组和切痂组。切痂组伤后按Parkand公式补液并立即切痂植以正常大鼠皮肤。颈动脉插管至左心室测量心肌力学参数。结果 烧伤组心肌力学参数下降非常显著,烧伤补液组各点参数大多降低,但明显高于烧伤组,除左心室舒张末压(LVEDP)外,切痂组心肌力学参数与烧伤被液组相近。伤后2  相似文献   

8.
早期肠道喂养对烧伤大鼠肠道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烧伤大鼠经早期肠道喂养后肠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肠粘膜血流量(IMBF)的关系。方法采用30%TBSAⅢ度烧伤大鼠模型,分为正常对照(C)组,单纯烧伤(B)组和早期喂养(EF)组,分别检测伤前及伤后0,3,6,12,24,48小时肠组织中NOS活性,包括原生型NOS(cNOS)和诱导型NOS(iNOS),并测定肠粘膜血流量。结果烧伤后各组cNOS和IMBF呈下降趋势,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97,P<0.01),而NOS总活性和iNOS活性都呈上升趋势,IMBF与iN-OS和总NOS相关不显著。烧伤后EF组cNOS和IMBF明显高于B组,iNOS则低于B组,NOS总活力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①两型NOS中cNOS与IMBF的关系更加密切。②早期肠道喂养改善烧伤后肠道缺血状况,可能与食物对肠壁神经的刺激从而提高cNOS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体外循环与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心脏灌流及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期间的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用含有ET和ET+CGRP的KH液分别对离体大鼠心脏进行灌流并观察冠脉流量、乳酸脱氢酶(LDH)及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对CPB心脏手术病人围术期测定ET和CGRP含量。结果:(1)大鼠心脏在ET灌流期间冠脉血流明显减少,MDA生成和LDH漏出显著升高;同时灌流CGRP则为相反结果。(2)CPB心脏手术病人术前ET含量明显高于术中及术后(P<0.01);心脏复苏后ET达到最低水平,进入ICU后ET开始回升。(3)CPB期间CGRP含量与术前比无差异,术后24小时CGRP明显高于术前及术中(P<0.05)。结论为心脏停搏液中似无必要添加CGRP去拮抗ET,术后早期适量应用CGEP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烧伤后早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膜上CD11b/CD18分子的动态变化,采用大鼠30%TBSAⅢ度烧伤模型,伤后随机分为立即复苏组和延迟复苏组,于伤前及伤后12小时内的不同时间取血作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两组大鼠于伤后30分钟起PMNCD11b/CD18表达就明显增加;立即复苏组于伤后4小时达到峰值;延迟复苏组在伤后1小时和8小时各有一个峰值,并比立即复苏组增高。认为烧伤后粘附分子CD11b/CD18的变化可能与炎性介质、细胞因子、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PMN切应力的变化及缺血再灌注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脓毒症小鼠的治疗过程,研究抗生素和血清制剂对血中内毒素脂多糖(LPS)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脓毒症模型采用NH1小鼠,腹腔大肠杆菌。治疗分3组,先锋霉素5(CEF),新生小牛血清(NBS),生理盐水(NS)。结果NBS组的72小时生存率明显高于NS组(P<0.05)。CEF组3小时白细胞计数低于NS组(P<0.05)。NBS组的1、3小时LPS水平低于NS对照组(P<0.05),血IL1和TNF低于NS组(P<0.05)。结论抗生素对抑制白细胞升高起主导作用,对LPS和细胞因子活性无明显抑制作用。血清制剂可能同时具有抗休克和抗炎症的双重作用,对提高早期生存率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缺血后能量代谢变化的病理特征及其与动物耐受性的关系。方法 大鼠胆管结扎后1周,在门静脉转流入阻断入肝血流不同时程后观察动物存活率、肝细胞线粒体呼吸活性、肝组织ATP含量及动脉血酮体比值。结果 阻断入肝血流30、60及90分钟后10天动物存活率分别为100%、100%及40%;缺血后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明显受损,在再灌注后24小时,阻断入肝血流30及60分钟两组动物肝脏能量代谢功能已有明显恢复,而阻断入肝血流90分钟组肝脏能量代谢功能仍维持在显著低水平。结论 胆道梗阻后1周,大鼠门静脉转流下入肝血流阻断60分钟以内肝脏能量代谢功能损害可逆,动物安全耐受;而阻断入肝血流90分钟引起肝脏能量代谢功能不可逆性损害,动物难以安全耐受。  相似文献   

13.
大鼠胰岛移植物制备与异种移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增加胰岛收获量,提高胰岛纯度一直是胰岛移植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本实验经胰管注射胶原酶,胰静止消化分离成年大鼠胰岛纯度一直是胰岛葡聚糖离心纯化。纯化后胰岛收获量为610-820个/胰纯度达92%;胰岛形态结构完整,内分泌细胞超微结构保持良好,对葡萄糖刺激反应胰岛素释放量是基本分泌水平的8倍;异种移植可逆转实验性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达一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丹参提取物Rxa 对正常肝细胞(L02 细胞) 增殖速率的影响。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术(FCM)分别测定L02 细胞Rxa 处理组(La 组) 和未处理组(L组)0、2、4、8、12 小时G0G1 、S、G2M 期细胞指数,同步进行Ki67、Cyclin D1 、PCNA 蛋白表达的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La 组细胞增殖速率较快,Ki67 抗原表达相对较强,CyclinD1、PCNA 表达相对提前。结论 Rxa 可能促进L02 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5.
Ki-67抗原在胆囊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观察Ki-67抗原在胆囊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分级分期、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PAAP)方法,用抗人Ki-67抗原的等8效抗体MIB-1比较研究Ki67蛋白在良恶性胆囊肿瘤和正常胆囊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对比较不同胆囊组织中细胞增殖的情况。结果 Ki-67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指数率显著高于胆囊良性肿瘤及正常胆囊组织(P〈0.05)。但Ki-67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从血流动力学、心肌力学及代谢等方面探讨高张氯化钠右旋糖酐液(7.5%氯化钠+6%右旋糖酐70,HSD)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犬35%TBSAⅢ度烧伤模型,伤后6h分别用乳酸林格液及HSD进行复苏,并以每h尿量为10ml/kg及心输出量为伤前值的70%~80%来调整输液速度及输液量,观察HSD在复苏中容量负荷、左心室等容收缩期最大压力变化速率及左心室舒张期压力下降最大变化速率(±dp/dtmax)、心脏指数(CI)、氧供给(DO2)及氧消耗(VO2)等的变化。结果HSD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伤后第一个24h输液量比乳酸林格液复苏少3056%,其中复苏后4h的输液量比乳酸林格液少5950%,在复苏后05~2h,+dp/dtmax、CI、DO2及VO2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乳酸林格液复苏。结论HSD在烧伤休克延迟复苏中具有容量负荷小、改善心肌功能及促进组织代谢等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上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美国迪卡猪为模型,进行了14次动物及3次人体上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的研究。结果表明:原位灌注、整块切除法是获取上腹部多器官的最佳方法之一;防止损伤血供或漏扎血管,良好的灌注和保存是提高移植物质量的关键。基于实验的结果,于1996年6月为1例肝癌患者施行了多器官联合移植,手术后移植物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正常组织增生过程中,细胞周期调控下细胞增殖与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大鼠肝切除后肝再生为模型,以Ki67抗原的检测和SubG1法分别为细胞增殖与细胞凋亡的定量分析方法。结果肝切除术后36小时,Ki67阳性细胞比例(Ki)达峰值;术后24小时,凋亡细胞比例(Ap)达峰值;各实验组的Ap/Ki比值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峰值位于术后12小时。结论(1)正常组织增生中,细胞凋亡不但存在,而且和细胞增殖一样重要。机体通过细胞周期,以细胞凋亡形式,调控着组织增生的速度和规模;(2)应以Ap/Ki衡量细胞凋亡在各时期所具作用之重要性;(3)细胞凋亡所具作用相对最大时,是在组织增生开始后的早期,先于细胞增殖最活跃期,表明机体对组织增生的反应谨慎而严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培养、生物学特征及超微结构,阐明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从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在细胞增殖、细胞形态、细胞遗传学特征及细胞超微结构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体外培养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与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生长率和形态学相同,细胞遗传学特征和超微结构相似。结论据此结果和其他学者的观点,认为建立体外培养的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细胞实验模型,可用于瘢痕防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雌激素缺乏脊柱神经肽P物质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阐明雌激素缺乏时椎体、椎间盘及小关节等部位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变化规律。方法选用健康2月龄雌性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卵巢切除(Ovariectomy,OVX)和假手术(Sham-operated,Sham-O)两组。OVX组行双侧卵巢切除术,Sham-O组行假手术。分别于术后15天、1、2、3、6、9月时每组各处死8只动物,切取L3~5脊柱小关节、棘上韧带、椎体和椎间盘。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各部位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分布。结果①OVX后骨小梁及小梁膜上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增多,增粗。②软骨组织内SP反应阳性纤维增多;2月时椎间盘SP阳性反应物增加,分布至纤维环中带,3月时观察到纤维环内带,6月在纤维环髓核中观察到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结论雌激素缺乏时大鼠腰椎椎体、椎间盘、小关节SP阳性反应神经纤维增多,与骨质疏松性腰背疼痛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