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姜桂春  陈燕 《中国保健》2006,14(8):34-34
目的总结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4年1月救治的268例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变化.结果入院后24-48小时内血压急骤升高的病情更为严重,且再出血率,死亡率高.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升高约占95%,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变化可做为一项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管理对短期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实践中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急性期进行血压管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从我院神经科选取自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接诊的10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上述10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50例,对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治疗方法,对观察组急性脑出血患者患者有计划地开展血压管理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管理一段时间后的实际临床的效果.结果患者通过30天的管理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为3.90±1.89;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为7.84±5.81.观察组具有较小的血压变异NIHSS评分低,对照组具有较大的血压变异NIHSS评分高.观察组患者早期恢复较为理想.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压的管理非常重要,应敢于降压,同时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平稳、灵活降压.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患者以往有无高血压 ,在脑出血发病后 ,一般血压均升高 ,但血压过高可加重脑出血 ,故血压调控非常重要 ,处理不当 ,可影响预后。现将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2月 71例脑出血急性期血压升高与预后的关系作一回顾性分析。1 临床资料1·1 性别与年龄  71例脑出血中 ,男 38例 ,女 33例。发病年龄 31~ 4 0岁 1例 ,~ 50岁 15例 ,~ 60岁2 3例 ,~ 70岁 2 0例 ,~ 80岁 11例 ,80岁以上 1例。1·2 病情分级标准 Ⅰ级 :意识清楚至昏睡 ,不完全偏瘫 ;Ⅱ级 :浅昏迷 ,完全偏瘫 ;Ⅲ级 :中度昏迷 ,完全偏瘫 ,病灶侧瞳孔散大 ;Ⅳ级 :深昏迷 ,…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发病早期血压控制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入院后均静脉泵注乌拉地尔,发病48 h内两组患者设定的血压目标值分别为:观察组收缩压130~140 mm Hg、对照组收缩压170~ 180 ...  相似文献   

6.
目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血压控制是手术成败的关键,血压控制过高易发生再次出血,血压控制过低易发生脑缺血而梗死。本研究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血压控制的理想目标值,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方法选择2017-01-01-2019-06-30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时间先后依次分成A、B和C3组。术后监测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血压(blood pressure,BP)、脑灌注压(cerebral perfusion pressure,CPP),控制血压维持CPP A组在90~100mm Hg,B组在70~89mm Hg,C组在50~69mm Hg,观察血压控制A、B、C组发生再出血及脑梗死情况。结果 108例中,A组36例,控制血压为150~170/90~110mm Hg,发生再次脑出血6例,发生脑梗死0例,出血率为16.67%;B组38例,控制血压为120~140/70~90mm Hg,再次出血0例,发生脑梗死0例;C组34例,血压控制在90~119/60~70 mm Hg,发生再次出血0例,脑梗死7例,脑梗死发生率为20.59%。各组间出血率和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血压控制的理想目标值是120~140/70~90mm Hg,能有效维持脑灌注压正常水平,血压过高致脑过度灌注,易发生再次出血,血压控制过低致脑灌注不足,易发生脑缺血梗死,控制血压在理想值范围对有效防止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再出血和脑梗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临床及CT特征与预后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2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的临床及CT资料,对其出血部位、出血量、血压、意识状态、年龄、性别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21例患者中,男性130例(58.82%),女性91例(41.18%),男女比例为1.43∶1。本组病例以幕上脑实质出血比例最多,有159例(71.95%),平均出血量(42.1493±42.12670)ml,死亡23例(10.41%),幕下脑实质出血32例(14.48%),平均出血量(12.6267±11.05625)ml,死亡10例(4.52%)。各部位出血中,以基底节出血占首位,共139例(62.90%),骈胝体出血最少,仅1例。起病就诊时血压:平均收缩压(180.4274±29.93832)mmHg,平均舒张压(108.8569±19.24381)mmHg。死亡与非死亡患者血压有统计学意义。死亡患者起病就诊时意识状态均为昏迷。结论中年组患病率高,出血量、起病就诊时血压及意识状态均是决定预后的危险因素,早期CT检查可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临床及CT特征与预后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21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的临床及CT资料,对其出血部位、出血量、血压、意识状态、年龄、性别与预后关系进行分析。结果221例患者中,男性130例(S8.82%),女性91例(41.18%),男女比例为1.43:1。本组病例以幕上脑实质出血比例最多,有159例(71.95%),平均出血量(42.1493±42[12670)m/,死亡23例(10.41%),幕下脑实质出血32例(14.48%),平均出血量(12.6267±11.05625)ml,j死亡10例(4.52%)。各部位出血中,以基底节出血占首位,共139例(62.90%)。骈胝体出血最少,仅1例。起病就诊时血压:。平均收缩压(180.4274±29.93832)mmHg,平均舒张压(108.8569±19.24381)mmHg。死亡与非死亡患者血压有统计学意义。死亡患者起病就诊时意识状态均为昏迷。结论中年组患病率高.出血量、起病就诊时血压及意识状态均是决定预后的危险因素,早期CT检查可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清钙水平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54例。根据血清钙水平分为血清钙<2.25 mmol/L组、血清钙2.25~2.75 mmol/L组、血清钙>2.75 mmol/L组。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疾病史、血肿部位、血肿体积、NIHSS评分、早期血肿增大情况;入院后次日采集患者空腹肘静脉血,检测血小板计数、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以及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记录患者30 d内的生存情况,发病6个月后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功能预后情况。结果 血肿体积、NIHSS评分、早期血肿增大发生率在不同血清钙水平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血清钙<2.25 mmol/L组患者血肿体积、NIHSS评分、早期血肿增大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清钙2.25~2.75 mmol/L组、血清钙>2.75 mmol/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小板计数在不同血清钙水平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清钙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年脑出血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与急性期血肿体积的关系。方法:以首发青年脑出血(≤45岁)急性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其人口统计学特征、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IHSS评分);进行颅脑CT扫描,计算最大血肿体积;监测24小时动态血压、计算24小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及血压变异度(BPV);出院后随访其康复情况(mRS评分)。结果:患者收缩压变异度(SBPV)、舒张压变异度(DBPV)与血肿体积有显著关系(P〈0.05);血肿体积及NIHSS评分与患者早期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青年脑出血患者SBPV及DBPV增加可能提示血肿体积大,而后者常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控制性强化降压的疗效.方法 88例脑出血急性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控制性降压组(48例)和一般性降压组(40例),分别给予积极降压和按指南降压治疗,比较两组入院后颅内血肿体积、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入院后24 h内手术率和入院后30 d内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两组初始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性降压组入院后24h颅内血肿体积、颅内血肿增长率、颅内血肿增大比例均低于一般性降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3±11.6) ml比(30.5±10.9) ml,(17.8±12.7)%比(37.1±25.7)%,16.7%(8/48)比47.5% (19/40)](P< 0.05或<0.01).两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后1,7,14d行GCS和NIHSS评分,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性降压组入院后24 h内手术率显著低于一般性降压组[8.3%(4/48)比25.0%(1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入院后30 d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早期控制血压不能改变其近期神经功能恢复和降低病死率,但可以显著延缓血肿的扩大和减少手术率.  相似文献   

12.
涂作胜 《现代保健》2010,(23):29-30
目的 掌握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效的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方法 将118例患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患病高发年龄40~70岁,平均61岁;死亡67例,占56.77%,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结论 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避免脑出血的发生主要措施是防治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不同病因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的变化规律,并探讨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首次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10例,动态监测入院7d内的血压.采用Barthel指数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联合评估患者脑卒中预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 400例,心源性栓塞型(CE) 160例,小动脉病变闭塞型(SAO) 150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不同病因学分型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各病因学分型入院时血压和急性期平均血压与预后均呈U型曲线关系.LAA和CE以入院时收缩压在140~ 159 mm Hg(1 mm Hg=0.133 kPa)和舒张压在90~ 99 mm Hg预后最佳,SAO以入院时平均血压在130/95 mm Hg左右时预后最佳,各病因学分形入院时平均血压在150/95 mm Hg左右时患者预后不良率最低;LAA和CE以入院7d内平均收缩压在120~159 mm Hg和舒张压在80~99 mm Hg预后较好,SAO以入院7d内平均血压维持在140/90 mm Hg左右时预后良好率最高,各病因学分型入院7d内平均血压在140/90 mm Hg左右时预后最佳.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入院24h内血压下降水平过大、入院7d内病情加重、急性期出现并发症及入院时NIHSS评分皆为LAA和CE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急性期降压治疗为其预后的独立保护因素;影响SAO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急性期出现并发症.结论 各病因学分型入院时血压和急性期平均血压与预后均呈U型曲线关系.血压过高或过低者预后均较差.对于LAA和CE患者,入院24h内血压下降水平过大、入院7d内病情加重、急性期出现并发症、入院时NIHSS评分皆为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基底节区脑出血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抽吸穿刺针行血肿清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应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抽吸穿刺针行血肿清除术治疗的62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微创穿刺清除术组),与同期行内科保守治疗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60例患者(内科保守治疗组)作对照,比较两组入院时、治疗3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清除率以及就诊后6个月的生存质量.结果 微创穿刺清除术组和内科保守治疗组人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3.6±18.4)分比(23.4217.8)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微创穿刺清除术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清除率明显优于内科保守治疗组[(14.6±12.4)分比(20.1±18.4)分,(92.3±5.4)%比(79.5±13.8)%](P<0.05).就诊后6个月门诊对患者进行随访,微创穿刺清除术组生存质量效果良好率为81.7%(49/60),明显高于内科保守治疗组的67.2%( 3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具有创伤小、疗效确切的特点,能够有效、快速解决颅内血肿占位压迫效应,降低患者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是导致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1].在我国脑卒中分别占男性和女性总死亡的21.6%和20.8%[2].与西方人群相比,中国人群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更高[2].出血性脑卒中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及复发率高的特点[4].高血压是脑卒中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血压的升高与脑出血不良结局呈正相关[5,6];另一些研究则显示血压与脑出血不良结局之间呈"U"形关联[7,8]或者负相关[9].目前,国内还少有急性期患者血压与脑出血临床结局关系的大样本研究报道.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604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患者入院时SBP和DBP与住院期间死亡和残疾危险性之间的关系,为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压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众多危险因素中,高血压是最持久、最强有力但也是可以控制的因素。尽管大量循证医学系统评价已证实,在脑梗死的一级和二级预防中,成功有效地调控血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复发率,然而对于脑梗死急性期的血压调控,尚无统一意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常见继发脑损伤高危因素及其关系分析。方法 对1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据发病之后是否出现常见的继发高危因素分成2组,A组:发病后出现上述高危因素,B组:发病后来出现上述高危因素。按ADL标准在发病之后1个月进行评定,对比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和恢复良好率。结果 A组病死率明显高于B组,恢复良好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低血压、低氧血症、高热及电解质紊乱等常见的继发脑损伤高危因素,严重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EN)支持治疗对急性重症脑出血病人预后和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急性重症脑出血伴吞咽障碍的病人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n=33)和对照组(n=35),于入院后24~72 h内分别给予鼻饲EN(瑞先)支持和普通鼻饲饮食。两组病人分别于入院第2和第14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观察营养指标的变化以及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入院后第14天,治疗组病人NIHSS评分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营养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EEN支持治疗可改善急性重症脑出血病人神经功能和机体的营养指标,降低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首发脑出血患者流行特征及对预后的影响,为脑出血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医院病案管理系统检索获取2018—2020年某医院脑出血患者资料,并对患者出院后6个月时采用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OS评分)进行跟踪随访评估其预后,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脑出血患者病例特征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对不同特征的脑出血患者预后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3 139例脑出血患者资料进行分析,2018、2019、2020年分别纳入927、1 019、1 193例,病例数逐年增加。男女性别比例为1∶0.98,年龄34~87岁,以60~<7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大,为38.8%,3年间不同年龄患者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年龄较低患者所占比例有增加趋势。发病季节以秋冬季所占比例较高,为60.7%,发病原因均显示高血压脑出血为主,占44.4%,以基底核区出血为主,占60.2%。3年间不同年份、性别、发病季节、发病原因、出血部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完成脑出血患者出院后6个月随访2 279例,预后良好的病例1 277例,良好率为56.0%。性别、年龄、发病原因、出血部位情况不同的脑出血患者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不同年份及发病季节的脑出血患者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近3年北京地区首发脑出血患者具有较明显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分布特征,发病原因以高血压脑出血为主,出血部位以基底核区出血多见,不同特征的患者预后存在差异,可结合医院脑出血患者流行特征积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脑出血带来的健康危害,获取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空腹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其中预后情况包括住院治疗期间和出院后1年内的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的发生率。方法将某院2009.01.01~2010.10.01入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0例(否认既往糖尿病史),并依据入院时空腹血糖值(FBG)情况分组。规定FBG≤5.6mmol/L为A组;5.6mmol/L﹤FBG≤7.8mmol/L为B组;7.8mmol/L﹤FBG≤11.1mmol/L为C组;FBG﹥11.1mmol/L为D组。所有病例均随访1年以上,分别统计其发病入院系统治疗期间和病情控制后出院1年内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等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血糖水平与预后的关系。结果系统治疗期间和病情控制后出院1年内各组的主要MACE事件发生率随空腹血糖水平升高而提高。结论空腹血糖水平越高,系统治疗期间和病情控制后出院1年内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等主要MACE事件发生率越大,提示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