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效果。方法:94例AMI病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7例,均在发病6h内给予常规及溶栓疗法,观察组溶栓后6h内加服阿托伐他汀,20mg/d,连用5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CRP、ET-1各项指标改变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5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早期应用于治疗AMI患者,可通过显著的调脂作用及非调脂作用,有效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有效,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方法 对该院急诊内科冠心病监护病房,2009年1月—2011年12月患者给于阿托伐他汀40 mg 1次/d口服治疗.结果 治疗后总胆固醇和截脂蛋白B,比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随访3个月出院患者,总胆固醇截脂蛋白B,均为正常.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40例采取心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回顾性分析相关资料。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为82.5%,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CRP及心功能指标两组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对心室重构起到了预防作用,显著提高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文主要探讨阿托伐他汀辅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效果。方法将于2011年3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用阿托伐他汀,观察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和炎症反应方面的改善情况。结果经过临床观察,两组患者在出院时的血脂水平和炎症反应方面较住院前都有了显著的改善,但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且随访调查半年发现治疗组的血脂水平和炎症反应进一步改善,而对照组基本无变化,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帮助患者改善血脂水平,减少炎症反应,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且安全可靠且副作用较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郑合芳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0):99-100
肾脏不仅在血压调节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高血压损害的器官之一,临床上将高血压引起的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称为高血压肾损害。临床研究证实他汀类药物可明显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资料显示阿托伐他汀已被证明在减少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方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7.
《社区医学杂志》2017,(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患者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6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1例和对照组74例,观察组接受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疗效及不良反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分别为(3.50±0.63)mmol/L、(2.15±0.38)mmol/L,对照组分别为(4.16±0.82)mmol/L、(2.67±0.49)m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5.691、7.481,均P0.05);观察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分别为(26.6±12.5)U/L、(23.3±11.3)U/L,对照组分别为(33.2±13.8)U/L、(30.7±11.8)U/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3.186、4.083,均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调脂的疗效及安全性均优于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应用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对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抽取94例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平均每组47例。常规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联合组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进行治疗。结果联合组患者脑梗死症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组;两组患者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对患有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及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差别及安全性的对比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8月—2013年12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2例,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两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d口服,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40 mg/d口服。两组治疗8周后,观察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并随访1年观察主要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并定期复查肌酶、肝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LDL-C(2.06±0.28)mmol/L、高敏C-反应蛋白(3.59±0.60)mg/L,对照组LDL-C(2.89±0.29)mmol/L、高敏C-反应蛋白(4.51±0.63)mg/L,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定期复查肝功能、肌酶,各有两例肝酶轻度升高,不影响治疗,两组无一例肌病发生。结论突发心肌梗死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及辛伐他汀口服均可显著降低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且安全性高,但相比较而言,阿托伐他汀的降脂及抗炎症作用更为明显,临床效果更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代福星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3,(10):169-171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稳定性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率,为提高临床治疗水平积累经验。方法选择天津市东丽区万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0年3月—2021年3月接诊的12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模球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两组均接受健康知识教育和药物治疗,包括β-受体阻断剂、抗血小板和降血压药。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患者作为观察组,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TC、TG、LDL-C、HDL-C)、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与对照组的91.6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与对照组的8.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以更有效降血脂、调脂,治疗有效率及安全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使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对其效果进行观察。方法 对滑县人民医院2016年2月—2017年5月收治的8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组研究,随机分成研究组(n=44)与参照组(n=43),参照组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并分析两组治疗结果。结果 2组治疗前炎性因子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hs-CRP、TNF-α水平与参照组相比,相对更低(P<0.05);两组治疗前NIHSS、ADL评分相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ADL评分低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18%,高于参照组的72.09%(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好,可缓解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轻炎症反应,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337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过程中影响成功率的关键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科自1997年至2006年对收治的337例AMI患者进行静脉深栓的情况。按治疗时间、年龄、梗塞部位、糖尿病史、是否合并严重并发症进行分组,计算各组溶栓成功率并将各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h内的溶栓成功率90.1%,6h内76.4%,6—12h内44.9%(P〈0.05)。非老年组(〈70岁)的溶栓成功率74.5%,老年组(≥70岁)57.5%(P〈0.05)。单一壁范围梗死溶栓成功率73.7%,复合壁47.5%(P〈0.05)。糖尿病组溶栓成功率52.3%,非糖尿病组74.1%(P(0.05),合并有严重并发症溶栓成功率50.4%,未合并有严重并发症87.1%(P〈0.05)。结论患者就诊时间、高龄、多支血管病变、糖尿病史、合并有严重并发症是影响静脉溶栓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80岁以上高龄老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80岁以上高龄老人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使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80岁以上的AMI患9例。观察疗效及随访资料。结果 间接指标表明9例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AMI静脉溶栓成功,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结论 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AMI在无绝对禁忌证时,采用个体化给药进行静脉溶栓是相对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病例分析,探究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的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发病6小时内使用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6例,分析其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26例溶栓病例的总有效率达65.38%;2h内、2~4.5h及4.5~6h内溶栓有效率分别为100%、53.3%及66.6%.溶栓前NIHSS评分4~10分者有效率为100%,11~20分者有效率为50%,20分以上者均无效(0%);超过80岁溶栓有效率为60%;总的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为11.53%.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时间窗越早,溶栓前NIHSS评分越低,预后越好;高龄不是静脉溶栓绝对禁忌症;溶栓后脑出血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丹参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和血脂及脑梗死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为在常规丹参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14d后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两组血清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34〈0.05,χ2=4.41)。观察组CRP水平由治疗前(14.94±5.75)降至(6.89±4.12),差异显著(P〈0.01);而对照组CRP水平治疗前后略有下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血脂各指标中观察组治疗后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对照组各指标也只是略有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观察组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脂指标均明显下降,降低了脑梗死的复发。因此,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采用丹参联合阿托伐他汀钙效果明显优于丹参单独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炎性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白细胞(WBC)计数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与未溶栓治疗中的差异,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将229例AMI患者按是否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131例)及未溶栓组(98例),分别于入院即刻、入院后6h、入院后24h抽血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于入院次日晨抽血测定CRP、IL-6、TNF-α、WBC计数.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 溶栓组失访27例.溶栓组6个月内死亡1例,病死率为1.0%(1/104),未溶栓组死亡6例,病死率为6.1%(6/98),两组6个月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CK、CK-MB峰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TNF-α、IL-6水平较未溶栓组升高,与未溶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CRP、WBC计数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溶栓组中再通104例,再通率为79.4%( 104/131),再通患者TNF-α、IL-6水平显著高于未通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栓患者TNF-α、IL-6水平升高可能与再灌注损伤相关,亦提示为心肌坏死本身的炎性反应,检测CRP、IL-6、TNF-α、WBC计数对AMI患者预后的判断有临床意义,抗炎、抗氧化治疗对改善AMI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疗法应用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6月至2016年3月东莞市中医院神经内科病房收治的ACI患者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68.2±8.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30例)则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并比较两组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实验室指标以评价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从治疗后第1,3,5,7,14 d的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两组差异具有统计性(P<0.05)。治疗前后,观察组(30例)27例有效,总有效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30例)9例有效,有效率为30%,同时经轶和检验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χ2=22.50,P<0.05)。观察组中,半身不遂及舌强语蹇减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紧张素I为36.64±14.63 m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71±16.99 mmol/L,而白介素-6为68.75±46.46 mmol/L,明显地低于对照组的89.91±37.42 mmol/L(P<0.05),其他理化指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轶和检验,观察组在风证、痰证和疲证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四类证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静脉溶栓疗法能够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脑型(GPBB)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115例发病6 h内的胸痛患者,其中AMI患者45例(AMI组),非AMI患者70例(非AMI组).非AMI组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13例、非心源性胸痛17例;选择5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发病0~6 h的血浆GPBB水平,并与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和肌红蛋白(MYO)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上述指标诊断发病0~3 h和0~6 hAMI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 在O~3 h和0~6 h时间段,GPBB诊断AMI的灵敏度(64.29%、88.89%)显著高于cTnI(28.57%、60.00%)和CK-MB(21.43%、64.44%),P均<0.05;与MYO(71.43%、77.7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述指标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0~3 h和0~6h时间段GPBB诊断AMI的准确度(80.77%、89.57%)显著高于cTnI(61.54%、81.74%)、CK-MB(50.00%、75.65%)和MYO(73.08%、73.91%),P均<0.05.结论 GPBB对于诊断早期AMI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其诊断准确度优于cTnI、CK-MB和MYO.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连续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探讨其在AMI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46例AMI患者在发病后30 min、1h、2h、4h、6h及12 h血浆H-FABP水平,同时测定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 (CK-MB)水平,比较三种心肌损伤标志物诊断AMI的准确率。结果 AMI发病时间≤6 h,H-FABP诊断AMI的准确率[95.7% (44/46)]明显高于cTnⅠ[65.2%(30/46)]和CK-MB [41.3%(1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ABP在AMI发病后4h即显著升高,cTnⅠ在AMI发病后6h显著升高,CK-MB在AMI发病后12h显著升高。结论 H-FABP在AMI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作为AMI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