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临床医学工程》2019,(5):625-626
目的分析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60例,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手术夹闭治疗,观察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0%(P <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P <0.05)。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手术时间较短,患者康复快,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整体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治疗办法是外科手术夹闭治疗,特别是对于宽颈动脉瘤的治疗以往认为是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禁忌证。近年来随着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使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可能,我院从2004~2008年对1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或球囊辅助技术实施了血管内栓塞介入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赵忠江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836-1837,1839
目的比较夹闭术与血管内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并发症、复发率及Rankin评分,探讨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将2006年5月~2011年5月经脑血管造影和3D血管成像分析确诊为破裂性宽颈动脉瘤的8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2例,分别采用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6个月行改良Rankin评分。结果夹闭术组8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2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和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术后复发;血管内治疗组1例术后动脉瘤破裂,4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脑缺血症状和神经系统并发症,6例术后复发;血管内治疗组较夹闭术组并发症少,但术后复发率高。夹闭术组和血管内治疗组改良Rankin评分术后1个月分别为(3.0±0.6)、(2.6±0.3)分(P﹥0.05),术后6个月分别为(2.2±0.4)、(1.0±0.1)(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和夹闭术治疗破裂性宽颈动脉瘤各有优势,但血管内治疗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4.
戴桂良 《临床医学工程》2017,(11):1593-1594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与外科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从事神经介入以来于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其中对照组(25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观察组(25例)采用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患者的优良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血管内介入与外科手术夹闭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相当,临床中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5.
郭洪松  刘宝杰 《现代保健》2011,(26):149-150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操作要点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神经外科收治的4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其中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14例,机械式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28例,评定所有病例栓塞效果。结果动脉瘤100%栓塞37例(88.09%),85%栓塞4例(9.52),1例90%栓塞。随访1例患者因高龄术后合并应激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而死亡,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安全、疗效好的优点,介入治疗有望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根风 《工企医刊》2014,27(1):573-575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经动脉瘤夹闭术后可能发生的问题及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9月至2013年11月31例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预后情况.结果 根据GOS方法评定患者恢复情况:恢复良好17例;中残9例;重残3例;死亡2例.结论 围手术期严密观察病情和细致的护理,有利于降低此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残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血管内介入治疗末梢型脑动脉瘤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末梢型脑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动脉瘤位于小脑后下动脉远端5个(其中1例是小脑动静脉畸形合并动脉瘤),大脑前动脉远端3个,大脑后动脉远端3个,大脑中动脉远端2个,脉络膜前动脉1个;采用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或闭塞载瘤动脉,术后随访3~19个月。结果所有动脉瘤均获得介入治疗,12例患者恢复良好;1例患者术前存在左侧肢体偏瘫,术后加重;1例患者小脑后下动脉末梢脑动脉瘤术后6个月再次出血,急诊开颅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术后3~6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动脉瘤均不显影,无死亡病例。结论经血管内介入治疗末梢型脑动脉瘤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应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近年收治的26例宽颈动脉瘤患者应用颅内Neuroform支架辅助Matrix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动脉瘤完全填塞9例、大部分填塞13例、部分填塞4例,疗效满意。结论颅内支架和弹簧圈联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临床效果满意,在治疗时要根据患者个体病情选择好颅内支架的大小及恰当的植入位置,通过Matrix弹簧圈栓塞入瘤腔后,有效的促进血栓和结体组织形成,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颅内动脉瘤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手术之后确定是颅内动脉瘤并转人ICU,进行24h的心电监护,减少探视,全程护理,实施手术前后的护理干预措施来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作用。能够明显发现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实施术前术后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地保证手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董桂琴 《药物与人》2014,(6):100-100
目的:分析研究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收治的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中抽选出127例,分别给予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术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复发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以覆治疗效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明显差异,P〈0.05比较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八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其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均可用于临床治疗中,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具体疾病而选择适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与静吸复合麻醉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梅州市人民医院拟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60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采用静脉麻醉诱导,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用吸入七氟醚、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维持麻醉;观察组采用静脉输注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对比两组术中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插管后、开颅时、手术结束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实施全凭静脉麻醉,血压及心率比静吸复合麻醉稳定,能减少麻醉期间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手术治疗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可能的影响因素和手术结果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将患者按年龄(以70岁为界)、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分为前循环和后循环)、动脉瘤大小(以直径1.5 cm为界)、是否合并高血压、手术时机(以72 h为界)分组后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Hunt-Hess分级、动脉瘤部位、手术时机与预后相关(P值分别为0.007、0.019、0.007),年龄、高血压、动脉瘤大小与预后无关(P值分别为0.502、0.697、0.500).结论 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手术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年龄不是颅内动脉瘤手术的禁忌证,宜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与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术中采用欧普乐喉罩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颅内动脉瘤DSA和GDC栓塞术患者60例,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气管导管组(T组)和欧普乐喉罩组(O组).观察患者入介入室后10min(T0)、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3 min(T3)、拔管前即刻(T4)、拔管后3 min(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气道峰压,并于以上各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检测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拔管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T组T2、T3HR、MAP较T0明显升高(P<0.05),而O组升高不明显(P>0.05);O组在T2~T5时HR、MAP均明显低于T组(P<0.05 . O组T3~T5E和NE明显低于T组(P<0.05),T3-5T组E和NE高于T0(P<0.05),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O组安静拔管例数明显多于T组(25例比5例)(P<0.01),而发生呛咳的例数明显少于T组(5例比24例)(P<0.01).结论 欧普乐喉罩操作简单,插入与拔出时咽喉部刺激性小,诱导及苏醒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循环干扰轻,通气可靠,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颅内动脉瘤DSA诊断与GDC栓塞术的麻醉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对颅内动脉瘤(ICA)患者行血管内治疗(EVT)术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1月_2叭3年12月在太和医院行EVT的ICA患者298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整体护理组172例与传统护理组126例。对传统护理组实施传统护理干预,对整体护理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状态焦虑水平、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医护配合度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①整体护理组状态焦虑水平手术当天评分为(53.26±5.47),出院当天评分为(39.66±4.06),与传统护理组评分(71.52±7.09)、(57.65±5.63)分别比较,明显下降(P〈0.01);②整体护理组出院时患者满意度、健康教育覆盖率和医护配合度分别为94.77%、99.42%、97.67%,与传统护理组87.30%、89.68%、86.51%比较,有明显提高(P〈0.05);③整体护理组患者穿刺点局部血肿、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护理组(P〈0.05)。结论整体护理可以降低ICA患者的负性心理和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颅内动脉瘤患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与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术中采用欧普乐喉罩麻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择期行颅内动脉瘤DSA和GDC栓塞术患者60例,ASA分级I~Ⅲ级,随机分为气管导管组(T组)和欧普乐喉罩组(O组)。观察患者入介入室后10min(To)、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3min(T3)、拔管前即刻(T4)、拔管后3min(L)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书O:)和气道峰压,并于以上各时间点抽取静脉血检测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及拔管和术后并发症。结果T组T2、T3HR、MAP较R明显升高(P〈0.05),而O组升高不明显(P〉0.05);O组在T2~T,时HR、MAP均明显低于T组(P〈0.05)。O组B~T5E和NE明显低于T组(P〈0.05),T3~T5 T组E和NE高于To(P〈0.05),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术毕O组安静拔管例数明显多于T组(25例比5例)(P〈0.01),而发生呛咳的例数明显少于T组(5例比24例)(P〈O.01)。结论欧普乐喉罩操作简单,插入与拔出时咽喉部刺激性小,诱导及苏醒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平稳,循环干扰轻,通气可靠,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颅内动脉瘤DSA诊断与GDC栓塞术的麻醉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丙泊酚目标靶控输注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麻醉诱导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对照组(C组)、血浆药物浓度靶控输注组(P组)和效应室药物浓度靶控输注组(E组),每组30例.C组采用丙泊酚2 mg/kg单次静脉推注;P组设定丙泊酚血浆靶浓度为4μg/ml;E组设定丙泊酚效应室靶浓度为4 μg/m],三组均采用瑞芬太尼浓度为4 ng/ml的血浆靶控输注,静脉推注顺阿曲库铵0.2 mg/kg.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脑电双频指数、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心电图、脉搏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记录各组患者诱导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 min (T2)、3 min(T3)、5 min(T4)、10 min(T5)的MAP和HR,记录血流动力学异常发生率及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三组T0时MAP及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T1时MAP及HR均显著低于本组T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T1时MAP及HR显著低于E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例数显著低于C组[6.7%(2/30)比40.0%(12/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丙泊酚血浆药物浓度作为目标靶控输注浓度更适合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的麻醉诱导.  相似文献   

17.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3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47例疑似或确诊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二维(2D)DSA及旋转数字血管造影(旋转DA)检查,并在此基础上行3DDSA重建,对所得到的图像进行比较,分析动脉瘤的形状、瘤颈、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及治疗方案的选择。结果47例中经3DDSA共检查出46例53个动脉瘤,2DDSA有假阳性1例,假阴性2例,在动脉瘤的形状、瘤颈、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显示上,3DDSA明显优于旋转DA和2DDSA。结论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上,3DDSA比旋转DA和2DDSA能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介入治疗时机对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将138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按入院时Hunt-Hess分级分为A组(Ⅰ~Ⅲ级)109例和B组(Ⅳ~Ⅴ级)2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按手术距发病时间不同将介入治疗时期分为早、中、晚三期,比较在不同时期接受介入治疗患者出院时的良好率、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结果 A组患者在不同时期介入栓塞治疗所获得的良好率分别为早期69.7%(23/33)、中期58.8%(10/17)和晚期61.0%(36/59),各时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早期介入栓塞治疗所获得的良好率为46.2%(6/13),明显优于晚期(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同时期介入栓塞治疗脑血管痉挛和脑积水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unt-Hess分级为Ⅰ~Ⅲ级的患者早、中和晚期介入治疗均可获得较为满意的预后,而Ⅳ~Ⅴ级患者应早期接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  相似文献   

19.
雷米芬太尼控制性降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雷米芬太尼控制性降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择期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雷米芬太尼组(Ⅰ组)和硝普钠组(Ⅱ组).每组各10例.结果 降压后两组平均动脉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降压过程中,两组HR及心肌耗氧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Ⅰ组失血量[(479±82)ml]比Ⅱ组[(521±96)ml]明显减少(P<0.05).结论 雷米芬太尼与硝普钠相比可达到控制性降压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