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颈后路单开门手术中锚定不同节段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活动度、轴性症状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开门节段均为C3-7。根据锚定节段分为两组,A组48例患者,锚定节段为C3-7,使用锚定钉5枚。B组38例患者,锚定节段为C3,5,7,使用锚定钉3枚。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率、颈椎活动度变化、轴性症状发生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A组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为(56.4±18.3)%,B组为(56.8±19.6)%,A组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角度为(9.27±5.42)°,B组为(9.06±4.89)°,A组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2.9%(11/48),B组为23.7%(9/38),两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发现“再关门”现象。结论在“锚定法”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中,锚定3个节段与锚定5个节段相比,具有同样的神经功能改善率,且术后并发症并不增加,但降低了内固定费用,手术更加经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方式,对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2007年6月收治的20例前方压迫较重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5例;年龄33岁~72岁,平均51.5岁。其中A组10例行颈前路手术,4例行颈后路手术;B组6例I期行后前路联合手术。依据JOA17分评分法评估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状况,比较术后1周和1年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结果术后并发脑脊液漏1例,节断性神经根麻痹1例。随访3~24个月,平均11.5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为7.35±1.23分,术后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4.45±0.78分。JOA评分改善率在术后一周时无显著性差异(A组中颈前路68.13%,颈后路66.35%,B组72.04%,P〉0.05),术后1年时B组(81.68%)明显优于A组(颈前路72.12%,颈后路70.79%)(P〈0.05)。结论对严重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后前路联合手术较单纯前路手术或单纯后路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手术效果好,有较好的神经功能改善率,临床上应视患者前方压迫程度及是否合并有颈椎OPLL症或颈椎管狭窄症等情况而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可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实验组(n=30),对照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实验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手术前后疼痛程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60例患者手术全部顺利完成,实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实验组术后1周、 1个月及3个月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并神经根管扩大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减轻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颈前路不同术式对颈椎过伸战伤患者颈椎前柱高度及生理曲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共纳入90例颈椎过伸战创伤伤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三组,A组患者给予颈前路椎体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措施;B组患者给予颈前路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措施;C组患者在保留大部分椎体后壁的条件下,给予颈前路扩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措施.观察3组患者术后颈椎前柱高度及生理曲度的变化,并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不同手术治疗后疗效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三组患者后突Cobb's角及椎体前柱高度的压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疗效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A组及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疗效优于A组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手术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结果显示:治疗前,三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后,疗效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组患者的疗效明显优于A组及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疗效优于A组患者,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颈椎过伸战伤患者在保留大部分椎体后壁的条件下,给予颈前路行扩大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内固定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更好的恢复患者损伤的颈椎前柱高度及生理曲度;且可以更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微型钛板与侧块螺钉手术手术治疗多节段性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以找出较理想的治疗手段。方法选取医院骨科就诊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对照组患者实施颈后路椎管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并评价其手术及术后神经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平均时间为123.5 min,对照组为157.5 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平均为324.0 m L,对照组为453.5 m 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前后颈椎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手术前后颈椎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颈椎活动度更佳。观察组手术后较手术前脊髓最狭窄处面积差为11.6 mm2,对照组为10.3 mm2;两组手术前后面积差值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JOA评分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改善率分别为观察组55.34%,对照组49.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合并颈椎不稳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12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其中52例为存在节段性下颈椎不稳定患者,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同时行不稳定节段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侧块钢板内固定组);同期75例无节段性下颈椎不稳定患者,行单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单开门组)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的综合情况及脊髓功能改善率进行比较.结果 随诊4~57个月,平均(20.46±13.21)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分布、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脊髓功能评分两组相近,手术后近期脊髓功能改善,侧块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86.54%(45/52),单开门组优良率为88.00%(66/7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诊时远期脊髓功能改善,侧块钢板内固定组优良率为100.00%(52/52),单开门组优良率为88.00%(66/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颈椎侧块钢板螺钉内固定结合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不稳的脊髓型颈椎病,能够保证植骨融合,维持颈椎稳定,防止术后畸形发生,有利于远期脊髓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椎间隙和多椎间隙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对山羊颈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成年山羊20只,分为单椎间隙手术组(A组)、多椎间隙手术组(B组),每个手术组再分为术后24h取标本组(A1组、B1组)和术后3个月取标本组(A2组、B2组),每小组5只山羊。单椎间隙手术组行C3/4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多椎间隙手术组行C3/4、C4/5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A1组、B1组于术后24h以5F导管作为影像学测量标记拍摄山羊颈椎正、侧、动力位片(过屈、过伸位片),A2组、B2组于术后3个月以5F导管作为影像学测量标记拍摄山羊颈椎正、侧、动力位片(过屈、过伸位片)。分别测量其侧位、动力位(过屈位、过伸位)片C,H(A组)或C3/4、C4/5,(B组)节段的椎间盘高度、相邻椎体间的角度位移和水平位移。结果单椎间隙组和多椎间隙组手术前后椎间盘的高度、相邻椎体的水平位移、角度位移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椎间隙和多椎间隙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对山羊颈椎的影像学稳定性无影响,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不会造成山羊颈椎不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双侧开窗减压与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治疗老年退变性椎管狭窄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100例老年退变性椎管狭窄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50例。A组采用双侧开窗减压内固定术, B组采用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椎管直径、 VAS评分及ADL评分。结果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的椎管直径显著长于B组(P <0.05), VAS评分、 ADL评分显著低于B组(P <0.05)。结论双侧开窗减压与全椎板切除内固定治疗老年退变性椎管狭窄患者的效果均较好,但双侧开窗减压内固定术能够显著增加椎管直径,改善术后疼痛及生活质量,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对脊髓型颈椎病后路侧块钉棒固定手术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2022年5月行颈椎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14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骨质疏松(骨密度T<-2.5)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对照组为无骨质疏松(骨密度T>-2.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手术方式均为颈椎后路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患者住院天数。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C2~C7夹角、椎间高度、钉棒松动情况,使用疼痛程度(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评估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程度。结果:观察组组出现C2~C7夹角变小、椎间高度丢失;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在手术出血量、轴性症状等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钉棒松动或断钉断棒情况,患者随访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方面两组患者均有较好改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骨质疏松患者颈椎后路手术较非骨质疏松患者术中出血较多,只要注意术后适当制动,钉棒松动发生率无明显增高,但应注意术后并发症的防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分别采用椎体后凸成形术与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3年11月~2015年4月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128例,随机选择其中64例作为A组,给予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剩余64例作为B组,给予保守治疗,观察治疗前后A组与B组患者的背部疼痛程度、伤椎前中柱椎体高度及后凸Cobb角。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背部疼痛程度评分、后凸Cobb角低于B组,椎体高度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椎体后凸成形术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颈椎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患者21例,对术前和术后JOA评分、椎管矢状径、颈椎生理曲度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9~48个月,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6个月CT提示铰链侧骨质愈合;末次随访根据JOA评分法进行疗效评价:优9例,良7例,可3例,差2例,末次随访JOA改善率达62.5%;颈椎管矢状径术前为(9.2±1.1)mm,术后1个月为(13.5±1.4)mm,术后1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P〈0.01),术后各期无明显变化(P〉0.05);颈椎曲度术前为(12.6±14.7)。,末次随访为(17.1±12.4)。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P〈0.01),术后6个月内颈椎曲度改变不明显(P〉0.05)。结论颈椎椎管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能够有效的扩大并维持椎管矢状径,改善颈椎生理曲度,改善脊髓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动力加压钢板(DCP)与有限接触动力加压钢板(LC-DCP)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内固定的选择提供一定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DCP和LC-DCP内固定治疗的172例四肢长骨干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LC-DCP组101例,DCP组71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发生率、日常活动能力和关节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LC-DCP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不愈合发生率均优于DCP组[(62±13) min比(88±20) min、(60.0±20.5)d比(85.0±25.5)d、1.0%(1/101)比7.0%(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C-DCP组Barthel和Harris评分分别为(72.61±8.63)分和(69.28±7.63)分,均优于DCP组的(52.58±5.53)分和(55.07±6.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C-DCP组优良率优于DCP组[99.0%(100/101)比90.1%(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71,P<0.01).结论 四肢长骨干骨折采用LC-DCP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的日常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胃肠道给予制霉菌素对ICU机械通气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ICU需行有创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11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研究组(57例)经胃管内每次注入制霉菌素1000kU,每日3次;对照组(61例)给予促进胃肠动力药物作为安慰剂,每日3次。入组后当天、第3天、第6天、第9天留取各部位标本,观察分离菌株情况,并计算校正定植指数(CCI),并统计念珠菌血症发生率、28d病死率、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结果118例患者共分离出860株菌株,以白念珠菌居多,占56.9%(489/860),最常见的定植部位为口咽部,占35.9%(309/860)。研究组入组后第6,9天CCI均明显低于对照组(O.184±0.09比0.40±0.16和0.10±0.02比0.45±0.13),研究组28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7.5%(10/57)比34.4%(21/61)],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9.45±3.36)d比(11.78±6.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念珠菌血症发生率、总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胃肠道给予制霉菌素能明显减少ICU需行机械通气患者白念珠菌定植的发生,缩短患者近期病死率及ICU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喉上神经阻滞下置人喉罩对心血管系统的反应和血中儿茶酚胺的变化。方法选择无心血管疾病,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上下肢骨折手术的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两组:喉上神经阻滞组(B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各20例。分别于下列时间点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手术前(Tn),泵注普鲁泊福5min(T1),置入喉罩过程中(T2),置入喉罩后1min(B),置入喉罩后3min(T4),置人喉罩后5min(T5)。同时分别在T0、T5从动脉通路中抽取血液5ml。血标本用ELISA法测定儿茶酚胺的含量。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后平均动脉压(MAP)均下降(P〈0.05);喉罩置入过程中,c组的MAP和心率明显升高,分别升高(22.00±8.50)mmHg(1mmHg=0.133kPa)和(19.75±2.22)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组虽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喉罩前后C组血中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喉上神经阻滞后,通过阻断局部的感觉传导,可减少置人喉罩对机体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抑制儿茶酚胺的释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强效镇痛下早期活动肘关节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3例肱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采用双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强效镇痛下早期活动肘关节治疗方法。另取对照组50例,采用重建钛板/管型钛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5~1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和疼痛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1.3%,对照组为66.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1.81±0.39)明显低于对照组(4.08±0.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锁定钢板内固定联合强效镇痛下早期活动肘关节治疗肱骨远端C型骨折有利于术后镇痛和肘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肋骨骨折内固定的最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肋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伤至手术内固定时间是否超过72h分为早期固定组62例和晚期固定组81例,记录并比较两组失血量与体表面积比、肺部并发症情况及术前、术后第5天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均痊愈出院。晚期固定组术前C反应蛋白中位数为45mg/L,早期固定组为2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期固定组失血量与体表面积比为(334.19±37.53)ml/m2,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为22.6%(14/61),晚期固定组分别为(438.99±55.24)ml/m2,38.3%(31/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早期固定组术后第5天C反应蛋白中位数为189mg/L,晚期固定组为25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创伤后早期(72h内)行肋骨内固定,有望减轻患者创伤后的全身反应,减少出血以及创伤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彭洪  巫志国  王玲 《现代保健》2014,(11):47-49
目的:探讨分析咪唑安定辅助区域麻醉的合适镇静深度及用量。方法:选取2012年10月一2013年4月本院接诊的240例行上下肢以及下腹部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B、C组各80例,行区域麻醉后,对患者使用咪唑安定分别至OAA/S标准Ⅳ、Ⅲ、Ⅱ级镇静深度,观察用药后患者HR、MAP以及SpO2的变化,统计患者术中烦躁的发生率及遗忘率以及各组患者咪唑安定的平均用量。结果:三组患者达到Ⅳ、Ⅲ、Ⅱ级镇静深度的咪唑安定用量为(0.041±0.022)、(0.062±0.033)、(0.132±0.031)mg/kg。三组患者的术中事件遗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烦躁的发生率25.0%明显高于A组的2.5%和B组的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的血压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C组SpO2有明显下降,与A、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唑安定辅助区域麻醉最佳用量为(0.062±0.033)mg/kg,最佳镇静深度为0AMS Ⅲ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