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的CT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收治的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GIST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22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资料作为对照。结果 EGIST组肿瘤位于肠系膜5例、腹膜后3例、腹腔及盆腔2例、卵巢1例。CT显示肿瘤呈圆形或不规则结节状,平扫呈不均匀密度减低,实性部分增强扫描肿块轻至中度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强化较明显;GIST组中13例CT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或与邻近组织结构分界不清,呈分叶状;9例呈类圆形,边界较清楚,形态规则;平扫时密度不均匀25例,密度均匀7例,增强扫描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静脉期强化较明显。两组病理学特征基本相似。结论 EGIST因与GIST其生长方式及部位有差异而具有其自身的影像特征,多层螺旋CT对EGIST的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的血供特点,提高CT对小肝细胞癌的定性诊断能力。方法观察3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小肝细胞癌患者,采用肝动脉、门静脉及静脉期扫描,扫描时间分别选择于注入造影剂后28~30 s、65~70 s及180 s。造影剂注射速率为3.0 ml/s,用量90~100 ml。结果共发现37个结节病灶。平扫、动脉期、门静脉期、静脉期的检出率分别为75.6%、94.6%、97.3%、81.1%,动脉期和门静脉双期的检出率较平扫和静脉期高(P<0.05),动脉期与门静脉期、平扫与静脉期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34例中28例肝癌组织为单纯肝动脉供血型,其中动脉期强化密度明显高于正常肝脏22例,边缘轻度高密度6例;6例为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型,其中4例在三期扫描过程表现为"向心性"强化。结论原发性小肝细胞癌由肝动脉供血者占绝对优势;部分可见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并呈现"向心性"强化征象,需与肝脏血管瘤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CT对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本院收治并经过手术病理确诊的29例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进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前CT共计确诊26例,诊断符合率为89.66%,与病理诊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级为2级的患者增强扫描动脉期、静脉期及平衡期均呈现最高强化程度,病理分级为3级的患者均呈现最低强化程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T诊断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准确性较高,可为术前恶性程度评价提供依据,同时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支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唐志明  冉强  邹习忠  黄微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0):1650-1652
目的探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对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良性肿瘤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其中腮腺多形性腺瘤18例、腮腺腺淋巴瘤9例、基底细胞瘤5例,分析内容包括肿瘤部位、边界、CT平扫及增强特征等。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18例,位于腮腺浅叶12例,后下象限5例;腮腺腺淋巴瘤9例位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8例,3例多发;基底细胞瘤5例,均位于浅叶,3例位于前下,2例位于后下。所有肿瘤边界均清晰。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腺淋巴瘤、基底细胞瘤动脉期强化CT值分别为(54.8±6.6,84.6±13.7,109.5±12.5)HU,多形性腺瘤与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静脉期强化CT值分别为(49.3±6.4,71.7±14.8,92.5±11.9)HU,腮腺基底细胞瘤与前两者静脉期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于腮腺良性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64排螺旋CT对20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脑静脉畸形、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对扫描图像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结果 CT血管造影术(CTA)能显示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病变形态及准确部位,有效显示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血管巢。能清晰显示脑静脉畸形静脉血管的组成及引流静脉的数目和方向。但不能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结构,对其诊断价值不大。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具有较粗大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血管巢的脑血管畸形,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中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中的诊断价值和鉴别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0例患者的CT资料,全部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表现为圆形、类圆形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团块影,增强后肿瘤包膜强化明显,动脉期实性部分略有强化,门静脉期明显强化,但仍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囊性部分无强化.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其CT特征并注意其与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黏液性囊腺瘤(癌)、浆液性囊腺瘤(癌)、胰腺癌囊变、胰腺假囊肿等进行鉴别,术前一般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陈金才 《中国卫生产业》2012,9(15):79-79,81
目的研究各种影像学诊断方法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的应用,提高其诊断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17例GIST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例行胃肠道钡餐造影,9例行CT检查并1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①胃肠钡餐X线显示:1例食道中下段弧形压迹,正常粘膜推压移位,4例胃体呈类圆形充盈缺损,2例胃窦肿瘤呈不规则充盈缺损及腔内钡斑,粘膜破坏,1例仅见外压性改变;②CT显示:5例胃部及4例小肠肿瘤向腔内外生长,平扫均为等密度,边界清楚,发生于小肠的可见小肠推移。1例肿块内见不规则钙化斑;(3)MRI显示:1例胃内肿瘤于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双期增强扫描示肿瘤静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显著。结论钡餐造影和CT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生长类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评价CT对GIST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的多排螺旋CT资料。结果:26例GIST中,发生于胃14例,小肠7例,胃肠外5例;其中跨壁型3例,壁内型3例,壁外型10例,腔内型5例,胃肠外型5例;不同病理分级的GIST,肿瘤生长类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长部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生长类型GIST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其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术(18F-FDG 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病肿瘤代谢体积(MTV)以及灶糖酵解总量(TLG)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广安市人民医院58例经术后病理检查确诊GIST患者,收集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统计18F-FDG PET/CT 阳性率,分析18F-FDG PET/CT 阳性与阴性患者病理特征,分析SUVmax、TLG及MTV与不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SUVmax、TLG及MTV与对GIST恶性危险度预测价值。结果 58例患者中18F-FDG PET/CT 阳性40例(68.96%),阴性18例(31.04%)。18F-FDG PET/CT阳性与阴性患者在不同肿瘤直径、转移情况、核分裂象、Ki-67指数、危险度分级、预后情况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UVmax值在不同核分裂象、Ki-67指数、危险度分级、预后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LG及MTV在不同肿瘤直径、核分裂象、Ki-67指数、危险度分级、预后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SUVmax与核分裂象、Ki-67指数、危险度分级、预后均为正相关(P<0.05),与肿瘤直径无相关性(P>0.05),TLG及MTV与核分裂象、Ki-67指数、危险度分级、预后、肿瘤直径均为正相关(P<0.05)。绘制ROC曲线可知,TLG、MTV指标对GIST恶性危险度预测AUC、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SUVmax(P<0.05)。结论通过18F-FDG PET/CT检查获取SUVmax、TLG及MTV代谢指标可能可为GIST恶性危险度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CT与MRI在肝脏肿瘤检测中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3月到本院治疗肝脏肿瘤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过多层螺旋CT、MRI两种方式进行诊断,观察肝脏肿瘤在两种诊断方式下的影像学特点,研究多层螺旋CT、MRI在肝脏肿诊断中的鉴别价值。结果:肝脏肿瘤患者动脉期检测出68个病灶,其中有28个高密度病灶、8个低密度病灶、10个等密度病灶;在静脉期检测出40个病灶,其中有22个低密度病灶,经CT平扫检测无异常表现的患者有4例,但通过MRI检查T2WI序列显示出异常信号,增强CT检测呈现出明显病灶。结论:多层螺旋CT与MRI诊断可有效呈现出肝脏肿瘤的血供特点,且肝脏肿瘤的有效检测率较为显著,若将两种检测方式将结合可为肝脏肿瘤的鉴别最有价值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扫描动门脉期三维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经临床、肝功能和影像学检查诊断的肝癌和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在工作站利用容积再现技术(VR)和最大密度多平面重建技术进行重建。结果:肝动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腹腔干、脾动脉、肝总动脉左右动脉及其2~3级分支,包括肿瘤供血血管及变异血管、门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1~6级门静脉血管结构及1~3级肝静脉血管分支,具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结论:多层螺旋CT门静脉三维重建成像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有助于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及进行疗效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GE Light speed 16 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手术及穿刺)为肝脏肿瘤的136例患者(病灶280个)的GE Light speed 16 CT三期增强扫描检查资料。结果:动脉期显示217(77.50%)个病灶,门静脉期显示195(69.64%)个病灶,延迟期显示196(70.00%)个病灶,三期综合显示267(95.36%)个病灶,总正确诊断率95.00%。结论:GE Light speed 16 CT三期扫描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检出率及正确诊断明显高于单期相扫描和双期扫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MSCT在不典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调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3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胃间质瘤患者影像资料,根据患者的病理诊断分为高度恶性组(12例)和低度恶性组(11例),记录两组瘤体部位、生长方式、大小、形态、边界、动脉期强化程度、溃疡、坏死囊变及钙化等情况,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入组的23例患者均为不典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其中带蒂游走3例,完全囊变型8例,交界区7例,不规则型5例。两组患者在肿瘤直径、中心液化坏死、强化程度、肿瘤形态及肿瘤边界等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683,x2=10.145,x2=16.130,x2=19.326, x2=9.224;P<0.05)。结论:应用螺旋CT检查不典型GIST,可以根据影像特点对瘤体进行良、恶性的定性分析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王涛  蒋峰 《现代保健》2009,(19):127-129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和临床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21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良性者20例,边界清晰;恶性者1例,边界不清或清楚。肿瘤在CT上表现为圆形、椭圆形肿块;平扫有16例呈等密度实性肿块,5例瘤体平扫密度不均,呈等、低、混杂密度,其内有大小不等的中心性或不规则液化、坏死、囊变区。经增强后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尤其是周边部分强化明显而持续,且门脉期多数仍呈持续强化,而坏死区无强化。结论结合临床资料,行搜索性CT平扫、增强扫描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起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CT血管显示率在子宫肌瘤、卵巢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42例,以及同期我院收治的卵巢肿瘤患者42例,对入组患者分别进行CT平扫以及CT增强扫描,分析两种疾病CT检查特点以及CT平扫与增强CT扫描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卵巢肿瘤患者中内膜样癌患者4例,颗粒细胞癌患者13例,囊腺癌患者14例,囊肿患者2例,纤维瘤患者4例,畸胎瘤患者5例;子宫肌瘤患者卵巢静脉以及卵巢动脉显示率均低于卵巢肿瘤患者(P < 0.05),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动脉显示率与卵巢肿瘤患者无明显差异(P > 0.05),但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动脉显示率稍高于卵巢肿瘤患者;CT增强扫描在子宫肌瘤以及卵巢肿瘤诊断中阳性率明显高于CT平扫(P < 0.05)。结论 在对卵巢肿瘤以及子宫肌瘤诊断时可将卵巢动脉以及卵巢静脉的血管显示率作为诊断参考指标,卵巢肿瘤卵巢动脉以及卵巢静脉的血管显示率更高,通过增强CT扫描可以明确观察患者相关血管现象情况,且在疾病诊断中具有更高的诊出率,可以在临床中进行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杜焕旺 《现代保健》2014,(36):131-133
目的:探讨MSCT引导下行肺穿刺活检对肺部肿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本院住院的150例MSCT引导经肺穿刺活检患者,在手术之前进行常规CT胸部扫描后,进行MSCT引导下进行肺穿刺活检,观察其结果。结果:150例患者均穿刺成功。其中,经手术、病理检查后为恶性肿瘤的有104例,46例患者为良性病变。在恶性肿瘤及良性肿瘤患者中,敏感性或者特异性分别为92.3%、89.1%。病灶直径〈3 cm、3~5 cm、〉5 cm的敏感性分别为79.2%(19/24)、95.8%(46/48)、93.3%(28/30),将3~5 cm与〈3 cm的敏感性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142,P〈0.05);其他直径之间及距胸膜距离之间对比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150例患者中,进行传统CT检查、MSCT检查出现并发症的患者有30例、10例,发生率分别为20.0%、6.7%,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82,P〈0.05)。所有气胸患者经过吸氧、卧床休息后,对胸片进行检查后,气胸能够完全吸收,咳血患者经过保守治疗后病情痊愈。结论:MSCT引导经肺穿刺活检手术是一种较为安全、准确的方式,对肺部肿块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时间分辨动态增强血管成像(TRICKS)技术在下肢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27次下肢肌肉、骨骼及血管疾病患者应用TRICKS动态血管造影技术行下肢血管成像。其中双下肢二段扫描14例;大腿一段扫描5例6次:小腿一段扫描5例7次。扫描序列为常规平扫和TRICKS技术加常规增强扫描。结果:所有病例TRICKS扫描图像满足动静脉期血管变化及结构显示.通过观察病变区循环全过程,均达到诊断要求。结论:TRICKS技术可以获得周围血管成像时血流的动态变化.获得目标血管及肿瘤病变的血供情况.为临床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恶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CT特点,探讨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小的胃间质瘤(≤5cm)表现为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密度及强化均匀;大的胃间质瘤(≥10cm)表现为形态不规则,与邻近结构分界不清或趋于模糊,出血、囊变、坏死显著。病变侵犯邻近器官或出现转移(肝、网膜、肠系膜)是最肯定的恶性征象。肿块的大小及有无坏死在良恶性鉴别方面有高度的相关性:肿块越大,坏死成分越多,恶性程度越高。而增强后是否强化与肿瘤的良恶性无明显关系。结论胃间质瘤的CT表现与肿瘤的大小有关;CT对胃肠道间质瘤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48例患者的病史资料及病理结果。结果48例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行CT、内镜、腹部超声等检查发现肿瘤,其中位于胃32例,空肠、回肠10例,十二指肠2例,结肠2例,直肠1例,肠系膜1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CD117阳性率为91.7%(44/48),CD34表达阳性率为75%(36/48)。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术前明确诊断较为困难,目前手术仍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伊马替尼的应用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