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叶舒惠 《智慧健康》2023,(8):141-144
目的 探讨超声骨密度检测筛查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9月-2022年6月在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婴幼儿80例,均进行超声骨密度与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检测,对其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本组80例婴幼儿,经25-(OH)D证实正常58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22例,经超声骨密度检测筛查,80例婴幼儿中正常56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24例,经25-(OH)D证实正常53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19例。超声骨密度检测筛查的特异度与敏感度为86.36%、91.38%。佝偻病组婴幼儿骨密度Z值、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超声骨密度检测筛查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具有较高价值,可取得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检测相同的效果,但对设备及操作技术的要求更低,可作为首选筛查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西安市0~3岁婴幼儿骨密度现状,探讨年龄、性别及季节对婴幼儿骨密度的影响,为婴幼儿骨强度不足早期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超声技术,测定7 207例0~3岁婴幼儿左侧胫骨的超声速度(speed of sound,SOS)和Z值,并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季节的骨密度不足检出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女童骨密度Z值低于男童(P0.001);不同月龄婴幼儿骨密度SOS和Z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3月龄组的SOS值最低,0~3月和3~6月龄组Z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强度不足总检出率为74.29%,其中女童检出率(81.10%)高于男童(68.02%)。0~3月和3~6月龄组骨强度不足检出率达90%以上;骨强度不足检出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001)。冬季男童骨的SOS值最低。结论 本地区婴幼儿需常年补充钙剂及维生素D制剂;生后0~6个月是防治骨强度不足的关键时期。女童易发生骨强度不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婴幼儿骨强度的结果,为预防儿童低骨密度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2 083例0~3岁婴幼儿,采取定量超声法测定胫骨中断的Z值,并按照不同性别及年龄分组进行骨密度的比较。结果 男童骨密度Z值明显高于女童,男童骨密度不足检出率低于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年龄越小,骨密度Z值越低,骨密度不足检出率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婴幼儿骨密度值受性别及年龄因数的影响,对1岁内尤其是6个月以内婴儿定期进行生长发育和骨密度监测,早期预防骨密度不足。  相似文献   

4.
骨密度测定在晚发性佝偻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骨密度测定在晚发性佝偻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65例晚发性佝偻病患儿和80名健康儿童进行骨矿含量测定,同时检测血钙、磷、碱性磷酸酶、拍X光片。结果:晚发性佝偻病各年龄组骨矿含量及骨密度均明显低于健康儿童,其骨密度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检查。结论:骨密度测定是早期诊断晚发性佝偻病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血清25-羟维生素D、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水平、超声骨密度联合检测对提高6~12月的婴幼儿佝偻病检出的应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2月来长宁区某医院的6~12个月佝偻病婴幼儿及健康婴幼儿各160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婴幼儿分别进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BAP活性和超声骨密度检测,分析三者单项检测与联合检测对婴幼儿佝偻病的诊断效能。【结果】观察组婴幼儿血清25-羟维生素D和骨密度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BAP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对3种检测项目的特异度、灵敏度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检测项目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率均优于单独检测(P0.05)。【结论】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BAP活性和超声骨密度联合检测可显著提高6~12月婴幼儿佝偻病检出效能,具有一定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0~3岁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儿童骨密度状况,为监测儿童钙营养和骨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随机抽取在儿童保健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的4551名0~3岁健康儿童进行超声骨密度检测,根据同年龄、同性别骨密度Z值的评分数分为正常、轻度不足、中度不足、重度不足。结果男童骨密度Z值高于女性,骨密度不足检出率女童高于男童,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11,P0.001);年龄越小,骨密度不足检出率越高。不同年龄组儿童骨密度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95.35,P0.001)。结论 1岁之内的婴儿是防治骨密度不足的主要人群,生后6个月婴儿是防治骨密度不足的关键期。  相似文献   

7.
骨碱性磷酸酶在小儿佝偻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骨碱性磷酸酶测定在小儿佝偻病诊断中的应用,为佝偻病的筛查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由儿童保健医生按照"婴幼儿佝偻病防治方案"诊断标准将上述儿童分为佝偻病组(599例)和正常组(787例).应用骨碱性磷酸酶试剂盒对上述1 386例儿童进行血浆骨碱性磷酸酶含量测定,同时检测血清钙含量.结果 全部受检儿童骨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者927例,正常459例,其中佝偻病组骨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者578例,检出率为96.49%(578/599),正常组骨碱性磷酸酶升高者349例,检出率为44.35%(349/78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60,P<0.01).血骨碱性磷酸酶阳性率与血钙阳性率比较, χ2=69.95,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血骨碱性磷酸酶和血钙检测及比较分析证明骨碱性磷酸酶在小儿佝偻病早期筛查及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4672例北京市中老年接受体检人员骨密度进行测量,分析骨质疏松发生的人群规律.方法 采用美国Osteometer Medi Tech公司生产的DTX-2200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非受力侧前臂尺桡骨中远端三分之一处骨密度.将4672例检测结果按不同性别每10岁分为1个年龄组,统计分析骨密度均值、T评分及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 4672例中,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骨质疏松患病率男性分别为1.86%、5.45%、17.54%、36.31%、60.00%,女性分别为3.65%、9.74%、33.92%、60.92%、71.15%.不同年龄组及同年龄组两性间比较骨密度测定值、T值差异显著(P<0.05),50岁以后各年龄段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P<0.05).结论 北京市居民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呈下降趋势,女性更年期后骨密度下降显著,早期积极预防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将婴幼儿佝偻病进行维生素D以及钙铁锌的联合治疗,研究其临床疗效和病理症状.方法:将120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患儿进行分组,共三组,第一组为联合钙铁锌治疗小组,共65例患儿;第二组为采用大量维生素D联合钙剂治疗小组,共32例患儿;第三组为小剂量维生素D配合钙剂治疗小组,共23例患儿,将这三组患儿进行5到8周的治疗,对比治疗结果,12周后进行血锌含量比较.结果:在进行5周治疗后,第一组与第二组相比,治疗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组治疗效果好于第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8周治疗后,第一组治疗效果好于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2周治疗,第一组患儿的血锌含量平均值高于第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患有佝偻病的婴幼儿进行初期治疗时,应首选维生素D联合钙铁锌的治疗方法,这种方法不会对患儿产生负面影响,较适合婴幼儿佝偻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甘肃省0~3岁婴幼儿骨密度现状,探讨年龄、性别及体格发育状况对婴幼儿骨密度的影响,为促进婴幼儿骨骼健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定量超声技术,测定1 719例0~3岁婴幼儿左侧胫骨的超声速度(SOS)和Z值,并对骨密度不足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岁以内骨密度不足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1)。女童骨密度不足检出率17.7%高于男童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人均收入2000元的婴幼儿骨密度中度减少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家庭人均收入≥2000元家庭的婴幼儿(P0.05)。未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的婴幼儿骨密度轻度不足和重度不足的检出率高于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1次/周的婴幼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646、χ~2=11.405,均P0.05)。体质量、身长与骨密度SOS值呈正相关(r=0.202、0.25),体质指数(BMI)与SOS值呈负相关(r=-0.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1岁以内、女童、家庭收入较低及未规律添加维生素D者是防治骨密度不足的主要人群。婴幼儿体格正常发育对促进骨骼健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婴儿生长发育期间身高的增长速度与超声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为探讨婴儿生长发育期间骨矿物质缺乏及预防早期佝偻病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取2009年1月-2010年2月份门诊体检随机监测的6月龄婴儿531名.采用美国奥诺BMD-1000C型超声骨质分析仪进行婴儿胫骨SOS值测量,并采用Z值进行比较[Z值=(测值-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惠州地区3~6岁学龄前儿童骨密度水平及影响因素,提出相关指导意见。方法儿童根据年龄分为3~4岁、4~5岁、5~6岁3个年龄组,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对惠州地区32588例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骨密度水平检测,检测左胫骨中段传播速度值(Speed of Sround,SoS)。Z值为-1~1说明骨密度正常,Z值〈-1说明骨密度异常。结果除3~4岁组男女SoS差异有统计学意外(P〈0.05),各组儿童性别间差异无显著性俨〉0.05)。3~4岁、4~5岁、5~6岁组儿童骨密度异常率分别为26.24%、26.42%、27.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身高、体重〉+ISD或〈一1SD的儿童,骨密度异常率明显高于一1SD一+1SD儿童(P〈0.05)。结论儿童骨密度峰值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因此根据本地区情况制定相应年龄段的SoS正常水平,早期检查骨密度,早期进行干预,能够较大程度改善儿童发育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空环境对飞行人员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影响,分析飞行人员骨密度和骨代谢水平与飞行时间的关系。方法某航空公司健康男性飞行员139名(20~60岁)和健康地面男性对照人员37名(20~60岁),按照年龄分成4组:20~年龄组,30~年龄组,40~年龄组,50~印年龄组,分别采用单光子超远端两维骨密度测量法测量骨密度,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骨钙素(BG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其结果用组间t检验进行比较,各变量与飞行时间之间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飞行员各年龄段骨密度均值水平均低于正常值,P〈0.05;50~60岁年龄组尺骨BMD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尺骨的BMD受飞行年限的影响较桡骨敏感。飞行人员BGP水平和BAL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飞行人员BGP水平和BAL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在20~年龄组和30~年龄组均显著降低(P〈0.01),40~年龄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累积飞行时间呈显著性负相关(P〈0.01)。结论高空环境能降低飞行员的骨密度,尺骨受高空环境的影响较桡骨敏感。并影响飞行人员的骨代谢水平,且与飞行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14.
何静  蒋琼 《现代医院》2014,(12):73-74
目的探讨定量超声骨密度测定诊断老年性骨质疏松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近两年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中随机抽取90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患者均接受定量超声骨密度测定诊断,观察诊断结果。结果随着年龄增加,患者超声波传导速度(SOS)、超声波振幅衰减(BUA)及硬度指数(QUI)水平相应下降,不同年龄段患者水平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患者QUI下降程度明显大于SOS、BUA(p<0.05)。结论定量超声骨密度测定老年性骨质疏松价值显著,能够作为老年性骨质疏松早期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探讨婴儿维生素D水平与超声骨密度及身长发育等因素的关系,旨在及早的发现婴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高危因素,为确定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标准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1年4月在本院出生,并在儿保科常规建册系统管理的9个月婴儿337例,根据生长发育指标测量方法进行体重、身长的体格测量并记录,同时进行喂养方式等相关问卷调查。9个月体检时采集婴儿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25-(OH)D浓度;进行婴儿胫骨SOS测量,并采用Z值进行比较,了解骨矿化状况。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独立样本t检验等进行婴儿维生素D水平与超声骨密度及身长发育等的关系分析;结果 不同喂养方式、母乳喂养持续时间、户外活动时间比较,其不同组间的维生素D水平及超声骨密度Z值均有差异(P均<0.05)。婴儿不同组间的25-(OH)D,其骨密度Z值及身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儿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与婴儿的骨矿物质含量密切相关,合理适量的补充维生素D是今后儿保工作的重点。证实了25-(OH)D是诊断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2~6岁超重、单纯性肥胖儿童及低体质指数儿童的下肢骨矿物密度(BMD),探究肥胖和超重对骨骼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月在北京市西城区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中心进行幼儿园入园体检及超声骨密度检查儿童为研究对象,按体质指数(BMI)将被研究对象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健康儿童118人,超重组儿童101人,肥胖组儿童100人,低BMI组117人,共计436人。利用方差分析对4组儿童BMD的检测值(Z值)进行比较,用单因素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分析4组儿童的BMI、性别、身高和体重对BMD的影响。结果超重组与对照组、低BMI组与对照组、低BMI组与超重组的Z值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肥胖组Z值分别明显低于与对照组、超重组及低BMI组的Z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MI、性别、身高、体重4个因素中,BMI及身高水平与BMD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为BMD下降的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与正常健康儿童相比,超重儿童和低BMI儿童骨密度并无明显差异,而肥胖儿童骨密度明显下降。较高的BMI和较高的身高可能是BM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儿童超声骨强度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儿童骨质疏松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1430名0~6岁儿童,用超声骨强度仪测定受检者胫骨中段或桡骨远端的超声速度SOS值,记录受检者的性别、年龄、孕周(是否足月)、服用维生素D及钙剂的情况,SPSS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不同性别、孕周、服用维生素D及钙剂频率的0~6岁儿童的骨强度超声速度SOS值均有明显差异。结论对儿童骨质疏松的防治应尽早从多方面进行,以免发生骨强度不足。  相似文献   

18.
正常学龄儿童超声骨密度测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萍  赵文莉  王丹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0):1489-1491
目的:分析正常学龄儿童超声骨密度的变化规律,指导儿童临床和保健工作。方法:采用定量超声技术(QUS)测定长居广州市的475例6~12岁正常儿童的跟骨定量超声参数[超声传导速度(SOS)、超声衰减系数(BUA)和骨强度指数(STI)],同时测量受检者体重和身高。结果:6~12岁正常儿童SOS值随年龄增加而降低,BUA值随年龄增加而增加,STI值随年龄增加而降低,男童9岁、女童8岁时降至最低,之后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在11岁时出现一高峰后又下降。同年龄男、女童的SOS、BUA、STI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12岁正常儿童的超声骨密度因年龄不同而呈现不同规律,而同年龄男、女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评价时应予考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方式对中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以指导中老年人保健。方法使用单能X线骨密度仪对温州市121名体检的50岁以上中老年人进行跟骨骨密度测定,按标准分为运动组和不运动组,比较两组骨密度,分析不同运动方式,包括运动项目、运动频次、运动时间、运动年限对运动组骨密度的影响。结果运动组与不运动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组骨密度高于不运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8,P=0.001)。年龄、性别、运动项目、运动频次、运动年限是中老年人骨密度的影响因素(F=20.601,P0.01)。结论运动可以改善中老年人的骨密度,不同的运动方式对中老年人骨密度影响有区别。中老年人要想通过运动获得骨量的增长,要在临界强度负荷下选用适宜自己个体的对骨骼冲击力大的运动,并提高运动频次,延长运动年限。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宜都市6岁以下儿童超声骨密度的现状及变化规律、影响因素, 为儿童骨健康保健工作提供正常人群参考数据和工作方向。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2月在宜都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进行骨密度检测的健康儿童, 共检测7 064名, 其中男3 681名, 女3 383名。使用以色列SunLight公司的Omnisense 7000P型定量超声骨密度检测仪, 由专人按标准进行骨密度检测。3岁以下儿童选取左侧胫骨中段为测量点, 3岁以上儿童选取桡骨前1/3 处为测量点, 测量其超声速度值。同时应用自制的调查表对受试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 准确记录受试儿童出生日期, 家庭经济收入、父母文化程度、养育人文化程度、家庭类型、母亲孕期情况、喂养情况、补充维生素D和钙情况、户外活动时间、有无家族性骨骼疾病及其他重大疾病。结果 宜都市6岁以下儿童在1、12、24、36、48、60月龄时超声骨密度正常范围值分别为:(2 877.23±214.44)、(3 275.32±215.89)、(3 459.66±195.60)、(3 577.46±300.45)、(3 605.55±288.53)和(3 642.49±288.04)m/s, 随月龄增长而逐渐增加。3岁以内骨密度增长迅速, 尤其是婴儿期, 3岁以后骨密度增加明显变缓, 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各月龄组男女童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孕后期补充维生素D、0~2岁儿童每天口服维生素D、参加主/被动运动、及时添加动物性食物、户外活动是增加儿童骨密度的保护因素。结论 建立了宜都市6岁以下儿童超声骨密度正常范围值, 为今后儿童骨健康保健提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