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除了生理需要外,其心理需要也必不可少。作为父母,在生活中既要顾及到孩子的生理需要,适当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要尊重和满足孩子正当的心理需求,以确保孩子的心身能够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一般说来,孩子有以下几种心理需要: 父母的爱 父母之爱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阳光和雨露,这种爱是培养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的感情基础,没有这种爱,父母和孩子之间就难以沟通,更谈不上教育,只有充分地感受到父母的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一些孩子的身材和他们的年龄相比,显得过分矮小,生长发育情况也不正常。出现这种情况,当然可能有生理和遗传上的原因,但是,医学家们发现,得不到足够的父母之爱往往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心理性矮小症”。 “心理性矮小症”是指孩子因缺乏父母的爱抚,精神上受到压抑,致使孩子生长发育产生了障  相似文献   

3.
关心他人是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操,通常是在孩子两岁以后发展起来的。由于孩子接触的外界范围有限,他关心的对象主要是父母、家庭中其他成员,小朋友、邻居以及生活中接触到的其他人。 如何才能培养孩子关心父母和他人呢? 一、要尽早让孩子感受到别人的关怀和关心别人的愉快。 成人的行动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孩子感受不到的就不会去模仿。家长对孩子的关心爱护如果不经指出,孩子体会不到,也就不会珍视成人所费的心血,反而误解为父母服侍他是理所当然的,甚至稍有不周,孩子就会发脾气,当然更谈不上对父母的关心。我们必须让孩子从小认识到父母如  相似文献   

4.
校园暴力触目惊心,“我不在这里读书了,我要回家”的声音经常会在遭受暴力的孩子心中响起。每个人都有与他人建立有效且健康的人际关系的需要,我们怎么保护孩子的这种正常的需要呢?校园暴力的社会性提醒我们,要筑起校园暴力的“防火墙”,需要整个社会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培养幼儿有爱心,爱父母、爱同伴、爱老师。在幼儿心中播下爱的种子,会对孩子的将来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就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心灵开始被注入各种的情绪,如果积累正面的、积极的情绪比较多,孩子则会更阳光、乐观,自然更懂得爱自己,并学会爱别人。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应积极引导,让孩子学会表达爱,心里充满爱。  相似文献   

6.
我国自古就有“可怜天下父母心”之说,为了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每一对父母都是费尽了心血。尤其是现代社会,独生子女的比例日益增加,出现了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的现象。孩子成了父母生活中的焦点,如何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也是广大父母关注的问题。在本文中,作者给大家开了一个处方,父母们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7.
表扬的学问     
孩子取得成绩、获得进步时需要表扬。表扬是开展家庭教育的一个有效手段。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最本质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而表扬和欣赏则是满足孩子这种心理需要、激励他们不断进步的方法之一。可喜的是,不少家长已认识到这一点,能运用表扬的手段来教育自己的子女。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父母表扬孩子的方式、方法还有值得商榷之处,以至影响了教育的效果。表扬也有学问,具体表现在:  相似文献   

8.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羞怯是一种情绪。每个人都有过羞怯的经历,这是非常正常的,只是羞怯的程度和时间的长短不一样罢了。有的人到成年以后还摆脱不了羞怯,以至形成“对人恐惧症”,所以应该重视孩子的羞怯体验和行为。如果父母对孩子的羞怯不当回事,那羞怯将有可能伴随孩子终生。孩子羞怯的表现形式有多种,大多数羞怯的孩子都伴有学习成绩差,不与他人交往,不愿与同龄的孩子在一起玩耍,逃避课堂讨论,不主动发言,不愿在公开的场合抛头露面,做什么事情都要父母陪伴,不能单独外出,怕见陌生的人,在陌生  相似文献   

9.
正父母是孩子的最重要他人。孩子的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单单从学校层面是没有办法得到根治的,需要学校联合家庭,从家庭系统本身中去解决。接到一个班主任的电话,她的班里有个男同学陈某,平常的表现就很是让她头疼。陈某很喜欢做一些引人注目的事情,  相似文献   

10.
"叛逆"——几乎成为当代学生家长常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曾几何时,孩子渐渐地从一个依偎在父母身边的乖小孩变成了一个不听话的淘气包。眼看着孩子越来越不服管教,学习越来越差,离父母心目中理想的状态渐行渐远,这种情况让不少父母都倍感头痛。  相似文献   

11.
正孩子做错了事,传统的教育方法往往是大声斥责,抑或打骂,让孩子在父母的愤怒中体会到,惹父母生气,后果十分严重。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女儿给我取了一个外号—"愤怒爸爸"。之所以会有这样一个绰号,是因为我时常对女儿发怒。比如,辅导孩子作业时,稍有不如意,我  相似文献   

12.
李凯 《心理与健康》2004,(10):10-11
可怜天下父母心 大多数父母都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而且真心希望孩子能有一个好的前途。但今天,两代人之间的冲突更加明显了。令父母们感到困惑的是,尽管想尽了一切办法,让孩子过上富足的生活,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条件,替孩子规划未来,孩子却  相似文献   

13.
为人父母之初,曾在一本书中读到,初中阶段,是孩子成长中问题多发的年龄段。当我女儿一进入初中,我便时刻提高着警惕,谨防孩子走上邪路。 起初,我以为要把握住孩子的心理活动状况,就得从侦探她的隐私入手。于是每当有外来电话或信件过来时,我都设法偷听(看),以便及时发现孩子心中的秘密。一次,我怀疑女儿早恋,要女儿从实招来,但倔强的女儿  相似文献   

14.
正Q不少家长对教育孩子特别用心,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但孩子却有厌学情绪,甚至出现躯体症状,作为医生,您是怎样处理的?A如果我们在门诊遇到这样以躯体症状为表现的孩子,又有一些厌学情绪的,作为医生,我们首先需要区分这是由于精神方面或者情绪方面的障碍引起的躯体症状和厌学,还是一个心理和父母养育层面的问题,这是我们要做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参与志愿服务对失独者自我理解的干预效果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在南京市某街道招募失独父母15人,邀请他们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在参与志愿服务前后,对失独父母进行一对一的半结构式访谈,并对访谈内容进行质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参与志愿服务可以帮助失独者发展肯定的自我理解,生成积极的自我意义,具体表现在参与者自我的三个向度:自信、尊严和自尊的改变。而参与志愿服务所带来的直接心理经验和与他人互动的社会经验是这种改变发生的关键因素。结论:参与志愿服务对失独者自我理解的干预是有效果的,失独者应积极寻找机会参与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16.
一本美国“常青藤式”的精英教育的书里写到:中国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以至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聪明,事业发达;但美国父母对孩子的第一希望则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好人,成为一个有同情心,  相似文献   

17.
看到高考题目,不禁击掌叫好。我们经常说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诚信”无疑是人的素质和品德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诚信”教育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共同的责任,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家长。因为一个人从小长大的过程中,受其父母的影响最大。 笔者去年暑假与某市实验中学的教师一起去北京、北戴河观光旅游。同去的有几个教师的孩子,年龄四五岁左右。下火车出站特别严格,孩子超过规定的高度要  相似文献   

18.
父母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学习意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家庭结构的日趋单一化,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孩子的性格、态度、人生观等表现出来的,这里主要想谈一谈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学习意愿的影响。 所谓教养方式,是指在抚养后代的过程中父母根据对孩子的期望值大小有意识地采取相应的教育态度,这  相似文献   

19.
哪个父母不关心孩子,不对孩子严格管教呢?在他们心中,再严的要求都是爱,再多的唠叨也值得。然而,要求虽严,父母却很少关注孩子究竟能接受多少,更多的时候,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用一些很尖刻的话伤害了孩子。  相似文献   

20.
如何教育孩子是许多父母聚在一起常聊的话题。都说现在的孩子古灵精怪,不太好管,有的父母为了照顾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不惜放弃自己的高薪工作,专心做起“陪读家长”。但很多孩子似乎并不理解家长的良苦用心,他们用各种方式逃避父母的管制:上网,逃课,离家出走甚至自杀……于是,有人不禁要问:教育孩子究竟有没有规律可循?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如何才能让孩子生活得更加健康快乐?面对这一连串的问题,本期特意请几位心理专家,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教子心得,可能并不能完全解答所有的疑问,但如果您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我们心里仍然感到很欣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