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目的 评估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内外侧联合开眶术,2种不同入路手术摘除肌锥内视神经内侧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09月至2019年09月收治的68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根据术式分为A、B 2组。A组为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共33例,B组为内外侧联合开眶术共35例,评估2组患者在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操作空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完整摘、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果 A组平均住院天数为(5.03±1.63)d,B组为(8.34±2.13) d,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6, P=0.000)。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5.62±5.43)min, B组为(109.21±13.72) min,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428,P=0.000)。手术操作空间用注水法测量,用所注水的体积表示,A组平均为(5.22±0.21) mL,B组平均为(16.501±1.22) m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62,P=0.000)。术中出血量:A组平均为(17.22±1.65)mL,B组平...  相似文献   

2.
经结膜入路冷冻摘除眼眶肌圆锥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冷冻摘除肌圆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方法、手术技巧与手术并发症. 方法: 对术前诊断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41例患者,选择符合前路开眶条件的36例行结膜入路肌圆锥内海绵状血管瘤冷冻摘除术.记录术中手术时间,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 结果: 36例肿瘤均顺利地经膜入路进行完整的冷冻摘除,术后35例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1例确诊为神经鞘瘤.每例海绵状血管瘤手术历时约20~25 min.术中、术后无永久性并发症. 结论:经结膜入路冷冻摘除肌圆锥内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简便、快捷、安全、有效的微创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结膜入路摘除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及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7年5月以来我院手术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22例,其中15例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经结膜入路手术。结果经结膜入路摘除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15例,手术顺利,无明显并发症。结论结膜入路是摘除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关键在于术前对肿瘤性质、粘连程度的正确判断和手术操作的技巧。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近年来结膜微创术摘除眶深部肌锥内海绵状血管瘤,探讨其疗效。方法:总结分析近年来本院收治的48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CT表现,麻醉,手术方法以及术后效果。结果:42例行结膜微创术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收到了良好效果。术中依据病情变换外侧开眶6例,都有效地摘除了肿瘤,保护了视功能。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是眶深部肌锥内肿瘤,在CT提示下采用结膜微创术可以有效地摘除肿瘤,术后效果较好。减少了手术并发症。只有极少数病例术中依据病情变换外侧开眶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手术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89例经手术摘除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手术人路、手术技巧及手术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所有患者的海绵状血管瘤均经手术摘除.行经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121例,其中完整摘除肿瘤119例,肿瘤大部摘除2例;术后视力改善62例,视力稳定55例,视力丧失和减退4例(2例因大出血致视力丧失、2例因术中牵拉后瞳孔永久性散大而致视力减退).行经皮肤入路前路开眶术25例,均完整摘除肿瘤,术后患者视力改善14例,视力稳定11例.行外侧开眶术37例,其中完整摘除肿瘤34例,肿瘤部分摘除3例;术后视力改善21例,视力稳定13例,视力丧失和减退3例(1例因术中损伤视神经致视力丧失、1例因术后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致视力骤降、1例因术中牵拉后瞳孔永久性散大而致视力减退).行内外侧联合开眶术5例,其中完整摘除肿瘤3例,肿瘤大部摘除2例;术后视力改善1例,视力稳定3例,视力减退1例(因术中牵拉后瞳孔永久性散大而致视力减退).内侧开眶术1例,完整摘除肿瘤,术后视力稳定.结论 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可成功地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更好的提高诊断、鉴别、选择术式、保护视力,故对本组45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做一总结分析。方法:将45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一般资料、CT影像表现及手术状况、病理结果进行总结研究。结果:45例海绵状血管瘤有28例做了CT增强扫描,其中25例增强影明显(CT值 18~55HU,平均37.1HU)。手术29例采取前路开眶,16例做了外侧开眶。45例中有2例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包膜不完整。2例无视力,其中1例术前就失明,另1例肿物与视神经粘连紧密,摘出肿物后没有恢复视力。45例全部做病理检查:43例为海绵状血管瘤。2例为视神经鞘膜瘤。结论:海绵状血管瘤增强扫描CT值比其他眶深部肿物该值高是其特征。有2例为视神经鞘膜瘤,联合B超及MRI增强扫描对诊断更有价值。海绵状血管瘤也可发生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特别是视神经。手术后也可出现视力丧失等结果,因此采取灵活多样的术式,联合多种影像检查确诊,细心灵巧的手技对摘除肿物及保护视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海绵状血管瘤影像学诊断的意义,手术入路的选择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7年5月我院手术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20例.结果 经角结膜缘结膜入路摘除的14例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顺利,时间仅需15~25min,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影像学检查可以对海绵状血管瘤作出明确的定位、定性诊断.经角结膜缘结膜入路摘除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关键在于术前对肿瘤性质、位置及黏连程度的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8.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orbital cavemous hemangioma,OCH)是眶内常见的良性肿瘤,占眶内良眭肿瘤的第2位,具体数字各家报道不一,约3.06%~21.3%。我院自2000年以来共收治OCH患者18例,经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影像检查初步诊断海绵状血管瘤,进一步设计手术入路.方法:本院7例眼眶肿物患者,通过影像资料检查初步诊断海绵状血管瘤,采取不同入路手术.结果: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后均无眶内出血,眼球突出恢复正常(双眼球突度<2mm),眼球运动自如,视力提高.结论:通过AB超,CT常规检查,初步诊断海绵状血管瘤,根据CT水平位影像显示的肿物位置、最大的横径*纵径m值计算和经眶尖三角形透明区高值的测量,明确肿物位置,大小和粘连情况,确定合适的手术入路,从而为临床提供有效地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0.
我院于 2 0 0 1年 4月收治一眼眶深部肿瘤患者 ,经侧壁开眶摘除肿瘤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患者女性 ,6岁 ,因发现右眼球逐渐突出并内斜半年余 ,于 2 0 0 1年 4月 30日入院。查体 :视力右指数 / 5 0厘米 ,左 1.0 ,眼压Tn(双 )。右眼球突出 ,向内侧斜视 ,约 2 5°~ 30°,眼球突出度 :右 16毫米 ,左13毫米 ,右眼球向外侧运动受限 ,右眼屈光间质清晰 ,眼底视盘稍水肿 ,边界模糊 ,余 (- )。右眶缘、眶周均未扪及肿块。左眼无异常。其他全身检查未见异常。眼眶CT表现 :右眼眶外侧壁内侧后见一囊性肿块影 ,大小约 17mm× 13mm× 2 7m…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5例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MRI(n=5)和CT(n=4)表现。结果5例患者中,肿瘤位于胸段椎管内4例,腰段1例。均位于硬膜外间隙,沿椎管长轴生长并延及椎旁。其中脊髓背侧3例,可见环绕脊髓生长,呈钳状;左后侧1例,右后侧1例,沿相邻椎间孔向外生长;梭形3例,哑铃形1例,1例一端尖锐,呈鼠尾状。5例肿瘤MRIT2WI呈均匀高信号4例,不均匀稍高信号1例,增强扫描均呈明显强化。相邻的骨侵蚀(n=5)和椎间的神经孔扩大(rt=4)多见。结论椎管内硬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有其特征性MRI、CT表现,有助于术前精确定位及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经验,探讨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7例腹腔镜下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其中58例行腹腔镜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射频消融治疗,9例行腹腔镜下肝血管瘤的切除治疗。结果本组病例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治疗,平均手术时间约100 min,平均出血量约300 ml,术后第2天均能下地活动,并进流质饮食,术后平均住院时间5 d,1例术后出现右肝管狭窄,术后无胆漏出血,随访远期效果良好。结论腹腔镜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是安全可行的,疗效确切,治疗病例应严格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伽玛刀治疗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并总结伽玛刀治疗经验。方法收集2002年5月至2009年5月位于海绵窦旁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瘤6例,采用直接伽玛刀治疗4例,开颅手术切除后伽玛刀治疗2例,平均有效照射剂量为12.9(11~16)Gy,视神经接受剂量均小于9.0 Gy(2.4~9.0 Gy)。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至9年。结果治疗后5例症状改善,1例仍有复视。MRI显示病灶消失1例,缩小4例,无变化1例。结论对病灶难以手术或难以耐受手术的颅内脑外型海绵状血管瘤,伽玛刀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MRI影像特征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在MRI影像特征与诊断价值。方法对46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MRI平扫,其中44例进行了增强扫描。结果MRI可以反映肿瘤的特征,可以从多方位对肿瘤的影像表现进行诊断,明确肿瘤与眼眶及视神经的关系,及肿瘤的“渐进性强化”特性。结论MRI可以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很好的定位及定性,为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可靠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治疗方法。结果全切除27例(87.1%),大部分切除3例(9.7%),部分切除1例(3.2%)。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未完全切除者术后给予放疗,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提高肝脏海绵状血管溜的手术切除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切除的长径>10cm肝海绵状血管瘤22例的手术资料,其中行右三叶切除1例,右半肝切除5例,Ⅵ段、Ⅶ段部分切除3例,Ⅴ、Ⅵ段及Ⅶ段部分切除1例,Ⅳ部分及Ⅴ段切除3例,近左半肝切除4例,Ⅱ、Ⅲ段切除5例。对巨大肝血管溜采用全肝血流阻断或项置第一肝门阻断带及患侧肝动脉结扎法,注意第三肝门的处理。结果:全组3例术后出现右侧胸腔积液。术后12—21天均痊愈出院,随访6个月—5年,共18例,患者情况良好。结论:肝海绵状血管溜行现代肝切除术是一种安全彻底的方法,疗效好,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小肠血管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根据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学的不同,可将其分为毛细血管状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其中海绵状血管瘤最为常见.该病以消化道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由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慢性出血甚是少见.该病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本文报告1例海绵状血管瘤引起的慢性出血病例,病人男,44岁,主诉"乏力伴头晕2年,加重1月",血常规显示为重度贫血,胶囊内镜显示小肠糜烂并出血,小肠隆起性肿物.遂行剖腹探查术,术后病检提示为小肠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特别是CT动态增强扫描在海绵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12例,常规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12例肿瘤中10例显示不均匀渐进性强化,2例肿瘤直径小于1.5cm,显示均匀强化。结论:渐进性强化是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特点,CT动态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