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颅脑损伤后自体组织大量分解以满足应激状态下代谢需要 ,营养支持能减少能量贮备的消耗和组织的丧失 ,对减轻继发性损伤、促进恢复、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有重要的意义[1] 。目前 ,颅脑损伤患者胃肠内营养 (EnteralNutrition ,EN)日益受到重视。肠外营养由于不能满足颅脑损伤后的能量高消耗 ,所以主张EN为主要营养方式[2 ] 。更有学者主张早期 (48h内 )EN[3 ] 。临床应用最多的EN方式是鼻胃管插管鼻饲饮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命垂危 ,EN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可加重病情 ,故昏迷患者鼻饲后的护理不容忽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重型颅脑损伤、脑出血及缺血缺氧脑病为主,由于脑缺氧、脑疝或脑干损伤等造成吞咽功能不全患者全部需要鼻饲饮食[1].现将近年来鼻饲的体会总结如下. ……  相似文献   

3.
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鼻饲管置管早期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作为治疗组。另7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8分)采用传统的延迟性胃肠内营养的同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有关的营养指标、并发症、预后的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处理,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营养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中晚期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鼻饲管置管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营养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后代谢指标变化及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泰州市中医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7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所采用的不同营养方式分为综合营养(GN)组、肠外营养(PN)组和肠内营养(EN)组3组,各25例。通过监测三种营养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后的高代谢反应指标,观察各组并发症的发生及预后情况。结果伤后第7天GN组、PN组、EN组排氮量分别为(11.8±2.6)g/d、(16.2±1.8)g/d、(17.5±3.1)g/d,显示GN组明显低于PN组、EN组(P<0.05);血浆皮质醇浓度(nmol/L)在第28天时GN组、PN组、EN组分别为(659.1±87.4)nmol/L、(973.9±231.6)nmol/L、(793.2±221.8)nmol/L,GN组明显低于其他前两组(P<0.05);伤后4周内GN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明显低于PN组、EN组(P<0.05)。结论早期综合营养既发挥了肠内及肠外营养的各自优势,又消弭了两者的不足,能有效改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高亮 《中华创伤杂志》2013,29(2):100-102
颅内压的持续监测已有60年的历史,是现代创伤性颅脑损伤的里程碑式标记,近二三十年在重型颅脑损伤中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随着美国重型颅脑损伤救治指南(1996,2000,2007)及欧洲颅脑损伤救治指南(1997)的推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在进行性下降,从上世纪80年代的40%左右降到目前的20%左右.但是,颅内压监测和重型颅脑损伤预后之间的关系缺乏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CT)[1].在欧洲和美国,约30%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没有收治在神经外科中心,并不接受颅内压监测.2000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加拿大仅20%神经外科医师认为颅内压监测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另外,颅内压监测是一项有创监测,并非毫无风险,其有效性仍有争议[1-3].  相似文献   

6.
早期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重型颅脑损伤后急性期选择何种营养途径与方法仍是当前临床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1 ] 。以往主张早期使用肠外营养 (PN) ,1周后过渡至肠内营养 (EN) [2 ] 。Frost等[3] 主张 ,只要病情许可 ,营养的供给最佳途径仍是胃肠道。为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EN和PN协调进行的营养方式的临床价值和合理性 ,笔者从1997年 4月至 1999年 12月进行了该方面的研究。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 :本组病例符合下列条件 :(1)伤后 6h内入院、首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 8分的颅脑伤者 ;(2 )年龄 18~ 6 0岁 ,伤前无重要脏器器质性病…  相似文献   

7.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与原发脑损伤的程度直接相关,更与脑血流障碍引起的继发性脑损害密不可分.以往有文献报道使用经颅多普勒观察颅脑损伤后脑血流的变化,但重型颅脑损伤后脑血管究竟发生了那些变化、针对这些变化如何指导临床进行救治却少有报道[1-4].我科自2008年8月至2009年10月使用128层螺旋CT对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头颅CT扫描的同时行CT血管造影(CTA)动态监测,对继发性脑血管损害的诊断和治疗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外伤性脑梗死是指颅脑外伤后会继发脑缺血和血管闭塞,造成相应供血区脑组织梗死[1].当颅内损伤引起局部血流供应改变,组织缺血性损伤及神经功能障碍,对预后有很大的影响.创伤大面积脑梗死占同期颅脑损伤患者的0.75%,占同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2.8%[2].近年来,由于CT、MRI等影像学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颅脑损伤继发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水平不断提高,若不能及时治疗,则将加重病情.笔者对我院2009年3月-2011年10月收治的60例脑外伤继发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析,总结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重型颅脑损伤不能自主进食而进行早期肠内营养患者的临床资料。鼻饲方法采用经鼻胃管法进行,早期应用全能营养素进行肠内营养,1周后改为"均营素",酌情加用谷氨酰胺和膳食纤维。结果:治疗后6个月按GOS评定预后,良好和轻残者30例(29.4%),中残35例,重残、植物生存者19例,死亡18例(17.6%)。入院后第7天,第14天和第30天时患者的各营养指标与入院时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能较好地维持机体的营养状况,且具有简便、经济、安全、有效和符合生理等优点,对维护患者的胃肠道结构和功能、改善其营养状态和预后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重型颅脑损伤术后不同的有创颅内压( ICP)监测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明确各种颅内压监测方式对重型颅脑损伤临床救治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0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201例莺型颅脑损伤(STBI)病例,根据ICP探头的位置和放置方法分为A、B、C 三组(每组67例),在常规手术的基础七分别于脑室、...  相似文献   

11.
慢性脑积水(chronic hydrocephalus,CH)是脑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3%~8%[1],而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SCI)术后,约为20%左右[2,3].CH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慢性脑积水(chronic hydrocephalus,CH)是脑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3%~8%[1],而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SCI)术后,约为20%左右[2,3].CH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慢性脑积水(chronic hydrocephalus,CH)是脑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1.3%~8%[1],而其中绝大多数发生在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SCI)术后,约为20%左右[2,3].CH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营养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06~2009-05收治的6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中应用早期、阶段营养支持治疗,获得一定疗效.结果:本组病人出院时GOS评定:愈后良好22例,中残12例,重残13例,植物状态9例,死亡13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激素与代谢反应和营养支持:损伤后通常分为3个阶段,即低潮期、流动期和恢复期.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常合并有严重的急性颅内压增高,病死率高达42%-70%[1].急诊开颅手术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最主要的方法,但疗效并不理想.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由江基尧等[2]最先引进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又称标准大骨瓣减压术),近年来已经在国内临床得到广泛应用.我科自2004年1月以来,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1例,并与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间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8例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对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iury,TBI)病理生理变化的深入了解,神经创伤重症监护体系的日臻完善,颅脑创伤的救治工作有了许多改进和提高,但迄今为止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仍高居不下.分析患者早期死亡原因多为严重脑水肿颅内压增高形成脑疝所致[1].颅脑创伤的病理生理演变有两个过程,首先是瞬间外力对脑的机械性损伤,此为原发性损伤,然后因神经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机制变化造成更为严重和广泛的继发性损伤,进一步加重了脑组织原有的损伤,继发性损伤是进行性的,几个小时到几天才发展至高峰[2,3].  相似文献   

17.
颅脑损伤昏迷伴气管切开的患者,往往病情重、病程长,由于伤后患者呈高代谢高分解状态,能量消耗急增,胃肠外营养往往不能满足颅脑损伤后的能量消耗,长期胃肠道营养支持是护理重型颅脑外伤患者的一项主要措施。我科临床应用最多的是留置胃管鼻饲,留置胃管要定时更换,但昏迷伴气管切开的患者因咽喉部手术的特殊原因,再加上病情重,患者无法配合,从而给置胃管操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科自1996年至2001年对38例次重型颅脑损伤昏迷伴气管切开的患者留置胃管,一次成功率高,效果满意,特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应对方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试验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于患者出院时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评估其应对方式,并根据此结果分为积极应对组和消极应对组,对比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Logistic回归分析重型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将肠内营养早期实施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通过相关急性时相反应蛋白CRP在体液中的微观改变,探讨肠内营养保护肠道黏膜、减轻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方法 神经外科3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早期胃肠外营养(PN)组,入院48 h内给予不同方法的营养支持,测定伤后当天、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血浆中CRP的含量.结果 不同时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浆CRP水平发生变化.随时间变化两组CRP浓度均呈下降趋势,但EEN组下降幅度明显.伤后第4天EEN组血浆CRP含量低于PN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伤后第7天、第14天EEN组同时相段血浆CRP含量明显低于PN组(P<0.01).EEN组伤后第14天GCS评分高于PN组(P<0.05).结论 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行肠内营养治疗,可起到保护胃肠道黏膜、降低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如果胃肠道功能允许,首先应考虑早期采用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20.
重型颅脑损伤的病死率为30%~50%[1].在影响其预后的诸因素中,以脑缺氧最为突出.因此,呼吸机的应用在重型颅脑伤的救治中日益重要.我科自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治疗3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应用机械辅助呼吸,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