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分析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和CD69分子在人外周血γδT和CD3 T细胞上的表达规律。方法:用抗CD3单克隆抗体(mAb)和结核杆菌抗原(MtbAg)等刺激剂分别刺激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部分实验组同时使用信号转导途径阻断剂处理。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时相γδT和CD3 T细胞上GM1和CD69分子的表达率。结果:MtbAg刺激PBMC后0.5h,γδT细胞上即表达GM1,随着时间的推移表达水平持续升高;而CD69的表达出现在刺激后的3h,于24h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72h明显降低,6d时已接近静止状态。抗CD3mAb刺激的CD3 T细胞上,GM1和CD69表达的规律类似于γδT细胞。PD98059和LY294002均能够阻断MtbAg刺激所致的γδT细胞上GM1的表达,PMA能够促进GM1的表达。结论:GM1可作为一种新的T细胞活化的标志,其与早期短暂表达的CD69分子有不同的表达规律。GM1的表达可能与RasErk通路、PI3K和PKC有关。  相似文献   

2.
<正>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是含有单个唾液酸的酸性鞘糖脂,被认为是除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和层粘蛋白外,对神经系统损伤具有显著临床疗效的生物药物。GM1主  相似文献   

3.
李永红  陈青琴  王会娜 《医学信息》2009,22(10):2135-2136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与胞二磷胆碱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比较。方法将HIE患儿40例分为GM1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新生儿期采用NBNA评分,随访至1a时采用Gesell量表法对其进行发育评价。结果两组在新生几期NBNA评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Gesell量表法测定在精细运动和语言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应用GMI治疗新生儿HIE对急性期恢复及改善远期神经系统发育障碍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代谢及需求的分析,对其的喂养时间、喂养方法以及喂养不耐受的预防进行总结,寻求一种适合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喂养方法,使其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喂养及护理,满足营养方面的特殊需求,在体格和智力发育上不落后于足月儿.  相似文献   

5.
神经节苷脂在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35年,Klenk首先在大脑灰质的Ganglionzellen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新物质,命名为ganglioside-神经节苷脂,其种类繁多,至今已分离鉴定出70余种。神经节苷脂是一组含有唾液酸的鞘糖脂,分子由疏水的神经酰胺和亲水的含唾液酸的寡糖链组成,广泛分布于脊椎动物各组织的细胞膜上,其中以神经系统含量最为丰富。通常根据唾液酸数目不同分为GM(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GD(二唾液酸神经节苷脂)和GT(三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等。又根据糖基数目不同将GM分为GMl(含4个糖基)、  相似文献   

6.
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相关因素及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围产期及临床特点,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11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含12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情况、产科及母孕期情况、新生儿临床特点.结果胎龄小于32w者占79%,小于胎龄儿占17.3%,41%为多胎;32%有胎膜早破史,18%母亲有妊高征;36%有窒息复苏史;产科异常是胎儿早产的主要原因.呼吸暂停、低体温、高胆红素血症及低血糖是常见的并发症;多胎、围产期异常及小于胎龄儿是极低出生体重儿主要死亡原因,生于院内或转运者死亡率明显低于院外出生者(P<0.01).结论加强对高危孕妇及新生儿的监护,普及新生儿窒息复苏知识,将有助于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围产期及临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分析234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一般情况、母孕期情况及新生儿临床特点。结果造成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原因有妊娠并发症(32.5%)、羊膜早破(26.2%)、多胎妊娠(14.9%)、原因不明(12.9%)。呼吸暂停、高胆红素血症、贫血、感染及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常见并发症。全组治愈率70.9%,死亡率21.8%。死亡主要原因是颅内出血、感染、呼吸窘迫综合征及肺出血等。结论加强孕期保健及新生儿生命体征的监护,尽早发现并发症并妥善处理,将有助于改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4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与护理特点,及如何提高其成活率,降低死亡率,进行了综合性分析,并做了远期随防观察,40例院内死亡11例,院外死亡5例,存活24例,其中19例智商正常,但体格发育在中低水平,智能落后者3例,脑性瘫痪2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对极低出生体重儿近期预后的临床影响.方法 将13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根据肠内营养开始治疗时间分为A组(≤3d,n =73)、B组(4~6d,n=41例)和C组(≥7d,n=22)三组,比较三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速度、消化功能改善情况,并比较三组极低出生体重儿治疗前后生长激素(hGH)、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三组低出生体重儿消化道症状发生率及头围增长幅度、体重增长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周时A组奶量均高于B组、C组(P<0.05),B组奶量高于C组(P<0.05);第2、3周时A组、B组奶量均高于C组(P<0.05);A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低于C组(P<0.05);第1周时,A组身长增长幅度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高于C组(P<0.05);A组达全肠内营养时间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A组、B组住院时间均低于C组(P<0.05);A组hGH、IGF-1水平均高于B组和C组,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增加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奶量,缩短了达全肠内营养时间、中心静脉置管时间及住院时间,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将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经腹腔注入小鼠,连续注射6天,一组动物注射后次日处死。另一组动物存活二周后处死;第三组动物在给予1-甲基-4苯基-1.2.3.6四氢吡啶的同时,经腹膜腔注射神经节苷脂持续三周;第四组为对照组。各组动物脑用酶氨酸羟化酶抗体进行免疫组化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weight infant,VLBWI)抗真菌治疗的临床意义与疗效。方法以我科2003—2007年收治的VLBWI为研究对象,在患儿持续使用抗生素大于2~3周时给予预防性静脉抗真菌治疗(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4mg/kg·d,用2d停1d,疗程2周),观察患儿病情转归情况,监测肝、肾功能及血象情况。结果患儿病情进展较顺利,无1例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等副作用。结论VLBWI适时给予预防性静脉抗真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而且安全性较好,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氨茶碱、纳洛酮联合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呼吸暂停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0年1月~2008年7月的156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8例在应用氨茶城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对照组68例单用氨茶城。结果治疗组显效率69.32%,总有效率88.64%,对照组显效率48.53%,总有效率70.59%;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氨茶城和纳洛酮联合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哲停比单用氮茶碱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病因和防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的病因和防治。方法分析1993-2004年我院住院早产极低体重儿109 例临床资料。结果早产极低体重儿发生的主要原因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双胎妊娠、胎膜早破,孕母疾病。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种并症依次为硬肿症、出生时窒息、感染性疾病、肺透明膜病、呼吸暂停、早产儿贫血、先天畸形等。109 例早产极低体重儿的死亡率为23.85%,胎龄≤30w组高,与胎龄>30w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产极低体重儿死因构成以肺透明膜病居首,窒息和畸形居次。结论加强围产期保健、及时治疗高危妊娠,防治早产、肺透明膜病和窒息,客观认真地评判Apgar评分和有效复苏是优生优育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生理性体重下降、黄疸、贫血的发生与变化情况.方法对300例VLBWI的体重、黄疸情况、血红蛋白(Hb)动态性测量观察,统计分析.结果本文病例平均经5.9±1.5d达最低体重,15.2±5.6d恢复出生体重,下降幅度10.81%±4.18%;经40.2±9.4d Hb最低达96.3±7.6 g/L,72.3%降至110 g/L以下,10.3%降至90g/L以下;黄疸者经4.0±0.9d出现,5.8±1.3d达高峰,持续数天至数周. 结论 VLBWI生理体重下降幅度大,恢复时间长;黄疸出现及高峰时间迟,消退慢;贫血发生早,程度重;营养、抽血、光疗等影响着VLBWI的生理特征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5.
于东游 《医学信息》2010,23(13):2100-2101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小剂量氨茶碱及纳洛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影响。方法将6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在生后未发生呼吸暂停前即给予静滴小剂量氨茶碱及纳洛酮预防性治疗,对照组在发生呼吸暂停后才开始使用氨茶碱及纳洛酮。观察其在生后10天内两组间呼吸暂停发生率、平均用氧时间和使用呼吸机的百分率。结果观察组出生10d内有7例(19.44%)发生呼吸暂停,对照组21例(65.63%)发生呼吸暂停,观察组平均用氧时间为(2+0.8)天,对照组(5+1.8)d,观察组需机械通气比率(5.56%)对照组(28.12%)。结论预防性应用小剂量氨茶碱及纳洛酮能显著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且可缩短其用氧时间,降低需要使用呼吸机的频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足量静脉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及酸碱平衡状态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10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病房住院的存活极低出生体重儿160例,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治疗组即早期足量静脉营养组,对照组即传统静脉营养组,两组其他治疗均相同,均按需给予电解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均尽早经口或间断经胃管微量肠道喂养,不能经口喂养者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肠道内营养热卡达90~100 kCal/(kg.d)时停静脉营养,每天计算热卡,称体重,每天监测多次微量血糖,计算体重下降幅度及恢复出生时体重的平均时间,计算经胃肠达到摄入标准的平均时间,两组患儿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各组患儿均于治疗第1d、第4d及第7d留取桡动脉血60μl进行血气分析,记录pH、BE、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碳酸氢根离子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平均住院时间和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缩短(P<0.05),体重下降幅度低(P<0.01),每天体重增长快于对照组(P<0.01),过渡到全肠道营养的时间缩短(P<0.01),节约住院费用(P<0.01)。治疗组生后第3天热卡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时EUGR的发生率38.8%低于对照组72.5%(P<0.05)。在治疗的第4d,治疗组的pH值、HCO3-浓度和负离子间隙(BE)均降低(P<0.05),容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体重越低,越容易发生酸碱平衡紊乱(P<0.05)。结论早期足量静脉营养可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宫外生长,减少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早期足量静脉营养能够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发生,早产儿酸碱平衡紊乱主要发生在治疗第四天。早期足量静脉营养可缩短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住院时间,每个患儿可节约4000~5000元开支。  相似文献   

17.
极低出生体重儿“鼓励性”喂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鼓励性”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年间收治的29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经过。结果:鼓励性喂养组患儿生理性体重下降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犤(9.5±3.0)天与(14.0±4.5)天犦(P<0.01),恢复出生体重后的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犤(24.5±4.5)g/天与(19.0±4.5)g/天犦,过度至完全经口喂养的时间短于对照组犤(32.5±7.0)天与(4.05±9.0)天犦。结论:鼓励性喂养能促进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胃肠道的成熟,改善其临床经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与方法为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对95例早产儿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结果本组并发硬肿症72.3%,本组总存活率89.5%,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80%。死亡原因: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肺出血占首位60%,重度硬肿症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占40%。结论提高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应抓好如下环节:1.重视胎内转运,可降低早产儿发生率及死亡率;2.有效进行产前促肺泡成熟,开发和普及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产和使用,可降低早产儿死亡率;3.积极有效的护理,可降低早产儿的死亡率;4.极低出生体重儿主张全静脉营养,可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预防性应用小剂量氨茶碱及纳洛酮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影响.方法 将6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6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在生后未发生呼吸暂停前即给予静滴小剂量氨茶碱及纳洛酮预防性治疗,对照组在发生呼吸暂停后才开始使用氨茶碱及纳洛酮.观察其在生后10天内两组间呼吸暂停发生率、平均用氧时间和使用呼吸机的百分率.结果 观察组出生10d内有7例(19.44%)发生呼吸暂停,对照组21例(65.63%)发生呼吸暂停,观察组平均用氧时间为(2+0.8)天,对照组(5+1.8)d,观察组需机械通气比率(5.56%)对照组(28.12%).结论 预防性应用小剂量氨荼碱及纳洛酮能显著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发生率,且可缩短其用氧时间,降低需要使用呼吸机的频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胎龄28~36w喂养不耐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治疗组2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生菌,记录每次胃残余量、喂奶量、临床症状及消失时间,达全胃肠喂养时间,出院时间。每日记录体重,计算体重增长速度,并观察其体重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结果治疗组患儿腹胀消失时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全胃肠营养及出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05);治疗组平均增加体重量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口服小剂量红霉素联合益生菌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明显优于单纯给予小剂量红霉素组,益生菌可明显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耐受性,增加耐受奶量,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