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听觉生理和组织移植的发展,以及手术显微镜等精密仪器在耳科手术的应用,促进了同种异体中耳传音结构成形术的发展。同种异体鼻中隔软骨听骨键成形术,国内尚无报道。本文介绍的近10年来应用同种异体鼻中田软骨行听骨键成形术105耳,近期听力都有明显提高,效果满意。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05耳中,男75耳,女30耳,年龄最小15岁,最大46岁。遗迹性中耳炎54耳,上鼓室胆脂瘤33耳,传导性聋12耳,胆胀启型中耳炎6耳。咽鼓管通场内耳功能正常。听骨键成形类型有:连接锤骨柄与横骨19耳,连接鼓膜与横骨73耳,连接鼓膜与底板13耳。…  相似文献   

2.
应用自体鼻中隔骨、软骨鼻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于 1 990~ 1 998年 ,应用自体鼻中隔骨、软骨行鼻成形术 1 6例 ,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1 6例中 ,男 1 0例 ,女 6例 ;年龄 1 9~ 52岁 ,平均 3 0 .6岁。均有鼻外伤史 ,病程 3个月~ 3年。主诉鼻塞者 1 3例 ,经常头痛 8例 ,反复鼻出血 3例。大部分为鞍鼻畸形 ,鼻背塌陷 4例 ;2例鼻尖低下。检查 :均有鼻中隔偏曲 ;其中 1例一侧鼻腔粘连。1 .2  手术方法患者取半卧位。局麻后根据不同情况取一侧鼻前庭皮肤与鼻粘膜交界处稍后方切口 ,或取鼻小柱基底的双侧鼻孔缘内联合切口。按鼻中隔矫正术充分暴露鼻中隔软骨…  相似文献   

3.
鼻中隔软骨弯曲的力学研究最早是Gilles(1920年)、Mowlen(1938年),发现切割的软骨片向软骨膜表面弯曲。Gibson和Davis(1958年)发现从完整的肋软骨表面切下一薄片软骨时,不论有无完整的软骨膜,立即弯向软骨膜的一方,但连续切割时深部的软骨片则是平直的。Kenedi等(1963年)发现横切肋软骨时也出现切割软骨的弯曲,氏等认为这是由于矢状应力还存在于软骨内之故。Stenstrom发现当切开对耳轮的凸面时可增加其弯曲度,而用之于耳郭成形术。Fry(1966~1967年)研究人类鼻中隔软骨的应力,指出正常情况下软骨处于应力平衡状态,当平衡状态改变时软骨发生弯曲。软骨切开的一面由于应力释放而使软骨向未切开的一面弯曲。并证实  相似文献   

4.
鼻中隔成形术治疗鼻中隔偏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科2004~2006年在鼻内镜下行鼻中隔成形术125例,均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鼻中隔成形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鼻中隔成形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未成年人因鼻中隔偏曲鼻塞而影响睡眠和学习的病例屡见不鲜[1]。2001年以来我们采用灵活入路及切口对未成年人鼻中隔偏曲实施手术矫正,观察1~5年疗效满意,现将资料完整的77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传统观点对青少年鼻中隔偏曲不主张行鼻中隔手术。国外学者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面中部外伤和鼻中隔手术对鼻和上颌骨的发育并无明显影响[1,2 ] ,我科自 1994年 6月~ 1997年 10月对 10例青少年鼻中隔偏曲患者在内窥镜下施行了鼻中隔成形术 ,报道如下。10例患者中男 7例 ,女 3例。 12、15岁各 2例 ,13、14岁各 3例。所有患者均行鼻内窥镜和鼻窦CT扫描检查 ,其中软骨部“C”型弯曲 2例 ,“S”型弯曲 2例 ,嵴状突起 2例 ,棘状突起 1例 ,鼻中隔高位偏曲伴低位嵴状突起 3例。 10例中有 5例伴有上颌窦炎和筛窦炎 ,主要临床表现为鼻塞 (10例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运用鼻中隔软骨联合耳廓软骨构建鼻中隔延伸物复合体重置鼻尖位置和重塑鼻尖形态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以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17例低鼻患者为研究对象,17例患者中男2例,女15例;年龄19~39岁,平均27岁。17例患者均为初次鼻整形病例。术中在全身麻醉下行鼻整形术。切取鼻中隔软骨...  相似文献   

9.
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前内窥镜广泛应用的年代 ,矫正鼻中隔畸形的主要目的在于 :①解除因鼻中隔偏曲引起的鼻阻塞症状 ;②保证手术中良好地暴露中鼻道和相应的鼻窦 ;③保证鼻窦术后良好的护理 ;④去除鼻部疾病的病因或诱因。最近 ,我们发现 ,鼻中隔偏曲与许多鼻部疾病有关 ,例如鼻 鼻窦炎、鼻息肉、真菌性鼻窦炎等 ,因此 ,手术中同时矫正鼻中隔畸形就有更积极的治疗意义[1] 。传统的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有以下缺点 ,如手术后鼻中隔软弱 ,随呼吸摆动 ,外鼻形状改变 (如鼻小柱回缩、鼻底增宽 )等。 1999年 3月~ 2 0 0 0年 2月 ,我们共施行内窥镜下鼻中隔粘膜下…  相似文献   

10.
鼻内镜鼻中隔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2年3月以来,我科施行鼻内镜下鼻中隔成形术262例,术后将自制鼻腔硅胶通气管和Merocel高分子止血棉放置于鼻腔,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   总被引:103,自引:0,他引:103  
  相似文献   

12.
鼻中隔软骨瘤二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3.
例 1 男 ,6 0岁。主诉鼻部肿胀 1年。 2 0年前患者因双侧鼻阻曾在外院行鼻背部鼻小柱肿瘤切除术 2 0余次。病理诊断为鼻小柱黏液瘤。 1年前再次出现双侧鼻阻 ,鼻外形肿胀。查体 :鼻外形畸形 ,鼻背部可见多个呈节结状突起 ,色灰青、质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差 ,鼻小柱缺损 ,双侧鼻腔可见巨大半球状肿物 ,基底为鼻中隔软骨段 ,双侧中、下鼻甲受压变形 ,整个鼻腔变窄 ,硬腭无塌陷。鼻咽镜检查 ,未见异常。鼻窦X线摄片 :上颌窦筛窦未见骨质破坏 ,胸片 :未见异常。于2 0 0 1年 8月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鼻梁正中切口。翻揭二侧鼻背 ,暴露鼻中隔…  相似文献   

14.
15.
鼻中隔软骨瘤2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鼻中隔软骨瘤为原发于鼻中隔的罕见良性肿瘤,Kilby等(1977)收集世界文献,报道了鼻腔鼻窦软骨瘤共128例,其中鼻中隔软骨瘤仅占17%。国内也有零星个案报道,近10年共10例,侵入颅内的鼻中隔软骨瘤国内鲜见报道。我院1984年以来共收治鼻中隔软骨瘤3例,其中2例侵入颅内及眶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软骨鼓膜成形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软骨用于鼓膜成形术越来越引起关注.我们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总结软骨鼓膜成形术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软骨鼓膜成形术的发展和相关实验室研究  相似文献   

17.
鼻中隔软骨楔形切除矫正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于鼻中隔软骨高位偏曲 ,我们采用将弯曲的软骨进行楔形切除和划痕的手术方法治疗 42例 ,术后效果满意。1.一般情况 :本组 42例均为鼻中隔软骨高位偏曲者 ,男 2 6例 ,女 16例 ,年龄 2 3~ 45岁。2 .手术方法 :麻醉和切口同一般中隔矫正术。在偏曲的起始部前端切开软作者单位 :13 0 0 62长春解放军 2 0 8医院五官科 (何昆、康振忠、王丽艳 ) ;牡丹江 2 0 9医院五官科 (翟晓芳 )通信作者 :何昆骨 ,剥离软骨包括整个偏曲部分 ,甚至可将整个鼻中隔软骨完全剥离取出 ,在偏曲的凸面进行软骨楔形条状切除 ,深度为软骨厚度的一半 ,对应凹面进行划痕…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一种具有切吸功能的鼻中隔剥离器在三线减张鼻中隔成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100例需行鼻中隔成形术的鼻中隔偏曲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50例)使用具有切吸功能的鼻中隔剥离器,对照组(50例)使用常规鼻中隔剥离器及普通吸引管,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手术单人完成率及术中吸引管堵塞率。随访半年, 分析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中吸引管堵塞率均低于对照组,手术单人完成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单侧黏膜破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双侧黏膜对穿破损。术后随访半年,两组鼻内镜检查矫正满意率均为100%,均无鼻中隔血肿、鼻中隔摆动、鼻中隔穿孔及鼻背塌陷等并发症。结论 使用具有切吸功能的鼻中隔剥离器进行三线减张及楔形切除嵴/棘突矫正鼻中隔偏曲,操作方便、快捷,视野清晰,大部分手术可单人完成,其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值得向基层推广。  相似文献   

20.
带蒂鼻中隔软骨-粘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自 1990~ 1999年采用带蒂鼻中隔软骨 粘膜瓣修补鼻中隔穿孔 11例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11例中男 9例 ,女 2例 ;年龄 2 1~ 6 8岁 ,平均 39岁。病因 :天花 3例 ,化学药品刺激 2例 ,手术、外伤各 1例 ,不明 4例。鼻中隔穿孔区后份偏曲者 5例。曾做鼻中隔穿孔修补术失败 2例。穿孔大小约 6~ 8mm× 10~15mm ,多位于鼻中隔软骨、软骨与骨部交界处。2 .手术方法 :半坐位 ,2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及 1%丁卡因鼻腔粘膜表面麻醉。以鼻中隔穿孔区后上缘为后界 ,距鼻中隔顶 3mm为上界 ,距鼻小柱缘后 5mm为前界 ,作以鼻底为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