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的氧自由基生成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肝血流阻断前30min和再灌注开始时经肠系膜上静脉各注入二甲基亚砜1ml)和实验组(姜黄素40mg/kg溶于二甲基亚砜1ml注入,余同对照组)。通过检测再灌注早期1、3h血清转氨酶水平、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的含量来评价姜黄素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损伤氧自由基生成的影响。结果姜黄素可降低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1、3h血清转氨酶水平,可增加肝组织中SOD、CAT含量,降低肝组织中MDA含量。结论姜黄素可通过减少肝组织氧自由基生成,减少肝缺血再灌注肝实质细胞的受损。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影响肝脏缺血再灌注过程中TNF-α的表达情况,探讨依达拉奉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逆转作用。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编号,根据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前40为一组,后40为一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建立常温下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动物模型。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开始前1 h和开始时对实验组大鼠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10 ml,对照组则给予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再灌注后0、1、2及4 h测定肝脏脂质过氧化物酶(LPO)和肝脏谷草转氨酶(AST)浓度;应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TNF-αmRNA含量,并测定肝组织和血清中TNF-α水平;应用TUNEL染色法检测缺血肝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再灌注后1、2及4 h,实验组大鼠肝脏LPO及AST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再灌注后1 h时肝组织TNF-αmRNA表达量、肝组织和血清TNF-α含量均明显升高且达峰值,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后各时相实验组肝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从而降低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并显著减少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产生,抑制炎性反应的发生,减少肝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3.
山莨菪碱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山莨菪碱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制成肝脏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生理盐水组和山莨菪碱组,观察肝脏缺血60min再灌注1、3、6、12及24h后血浆和/或肝组织中内皮素-1(ET-1)、透明质酸(HA)、丙氨酸转氨酶(ALT)、丙二醛(MDA)和再灌注1h后肝细胞内游离Ca^2 ([Ca^2 ]i)、ATP含量变化以及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肝脏缺血再灌注后血浆和/或肝细胞中ET-1、HA、ALT、MDA和肝细胞内[Ca^2 ]u含量均显著升高,而肝组织中ATP含量明显降低;肝脏缺血再灌注前应用山莨菪碱2.0mg/kg者,血浆HA和肝细胞内[Ca^2 ]i含量明显降低,肝组织中MDA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肝组织中ATP含量明显升高,同时肝酶的漏出减少,肝组织病理学损害明显减轻。结论 山莨菪碱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法舒地尔对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成熟SD大鼠160只随机分成实验组(A组)及对照组(B组)两大组,两组再分别分为4个亚组,分别为假手术组(A1、B1组)、阻塞性黄疸组(A2、B2组)、肝缺血再灌注组(A3、B3组)及阻塞性黄疸+肝缺血再灌注组(A4、B4组).A2、B2组采用双重结扎切断胆总管的方法建立模型,A3、B3组采用阻断肝门部血管30 min后再灌注的方法建立模型.A4、B4组于建立阻塞性黄疸模型1周后再次建立缺血再灌注模型.A组于缺血前30 min腹腔内注射法舒地尔10 mg/kg,B组对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再灌注0h、1h、2h、6h取材,检测血清肝功能改变及血清内皮素1水平.采用SPSS软件对重复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光镜下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结果 实验组各时点血清转氨酶水平、血清内皮素1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各时点光镜下肝脏病理组织学损伤也较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 法舒地尔对阻塞性黄疸大鼠的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脏肿瘤的影响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肝脏肿瘤组织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建立肝脏肿瘤模型,通过手术方法给予缺血再灌注,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前(对照)、缺血再灌注后0min、1h、1、3、7d6组,取肝脏组织和肿瘤组织,分别测定一氧化氮(N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肝脏组织中的NO含量除缺血再灌注1h升高外,其余各时间点均低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1h、1、3和7d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组织的NO含量于缺血再灌注后0min开始下降,1h降到最低,随后又有所升高,但至7d时仍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各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脏组织中的SOD含量于缺血再灌注后迅速下降,随后有所升高,但至7d时仍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各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肿瘤组织的SOD含量于缺血再灌注后迅速下降,1h降至最低,随后有所升高,但至7d时仍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各组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脏组织和肿瘤组织缺血再灌注后NO和SOD的含量改变说明肿瘤组织中氧自由基的生成和损伤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临床肝脏手术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其与肝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收集行肝切除手术治疗的肝癌患者40例,均采用Pringle法阻断肝门,分别于肝门阻断前、肝门阻断开放前、术毕关腹时取患者的肝组织,采用RT-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肝组织中HMGB-1RNA、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TUNEL法检测肝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术毕关腹时肝组织中HMGB-1RNA、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肝门阻断开放时、肝门阻断前(P0.05),肝门阻断开放时显著高于肝门阻断前(P0.05)。术毕关腹时肝组织中细胞凋亡指数显著低于肝门阻断开放前、肝门阻断前(P0.05),肝门阻断开放时显著低于肝门阻断前(P0.05)。HMGB-1RNA、蛋白表达与肝癌患者的肝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肝脏缺血再灌注早期,肝组织中HMGB-1RN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高,提示其与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关系,同时其水平增高具有一定的抑制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肝缺血-再灌注后肠黏膜屏障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对肠源性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64只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2只。实验组用无创微血管钳于肝门部夹闭肝动脉、门静脉和胆总管,45 min后去除血管钳,分别在全肝血流阻断45 min后再灌注即刻(0 h)、再灌注1 h、再灌注2.5 h、再灌注4 h共4个时间点采集标本,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D-乳酸水平以及肠黏膜中丙二醛、特异性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的含量;观察回肠壁组织病理学改变,取肠系膜淋巴结(MLN)、肝、脾、肺、肾及回肠组织匀浆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对照组仅分离门静脉、肝动脉及胆总管,不行血管阻断。结果实验组在再灌注即刻及再灌注后血浆TNF-α的水平不断升高,再灌注后的TNF-α的水平明显高于再灌注即刻(P<0.05);D-乳酸的水平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但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肠黏膜中丙二醛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后的含量明显高于再灌注即刻(P<0.05);而sIgA在再灌注即刻及再灌注后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着肝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实验组肠黏膜的病理改变逐渐加重。实验组在再灌注即刻在MLN、肝、脾、肺及肾组织中可培养出细菌,随着再灌注后时间的延长,实验组中MLN、肝、脾、肺及肾组织中检出细菌的动物数明显增多(P<0.05),培养出的细菌与回肠的优势菌分布一致。结论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肠屏障功能损害,且引起肠道菌群易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冷/热两种条件下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能量状态与细胞死亡方式的关系,探讨减少此类损伤的措施。方法建立SD大鼠肝门阻断热缺血再灌注模型及大鼠原位肝移植冷缺血再灌注模型,测定术后缺血1h、再灌注1、12、72h肝组织能量物质变化,凋亡、胀亡和坏死细胞,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热缺血期肝组织损伤重,肝脏细胞内ATP迅速下降为对照组的21%,肝脏细胞死亡方式以胀亡为主;再灌注后,ATP开始恢复,细胞死亡方式逐渐转为以凋亡为主。而冷缺血肝脏细胞缺血期肝组织损伤相对轻,ATP仅下降为对照组的68%,细胞死亡以凋亡为主;再灌注后12hATP即完全恢复,凋亡也达到顶峰,于72h逐渐下降。相关分析表明ATP、能荷与胀亡细胞数量呈显著负相关(r=-0.774,P<0.01;r=-0.789,P<0.01),与凋亡细胞数量无明显相关。结论(1)缺血再灌注发生后,以能量状态为中心环节,轻度损伤时细胞以凋亡为主,自主清除DNA受损的细胞;损伤严重时则胀亡为主,被动清除受损细胞,提示术前或术中给予能量物质可能有利于减少胀亡及炎症反应,延长肝门阻断时间。(2)单纯以凋亡或胀亡作为衡量组织功能的唯一指标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肝癌缺血再灌注后的损伤及凋亡。方法超声引导穿刺新西兰兔肝脏左中叶注射VX2肿瘤组织混悬液,建立肝脏肿瘤模型,阻断肿瘤所在的肝左中叶的肝动脉分支60min后去除血管阻断恢复血流,分别再灌注0min、1h、1d、3d和1w。取肿瘤组织、癌周组织和肝脏组织,除测定肿瘤组织和肝脏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外,还对肿瘤组织、癌周组织及肝脏组织进行了HE染色。结果缺血再灌注后肿瘤组织和正常肝组织中的SOD浓度均迅速下降并分别于再灌注1h和0min达最低水平(64.59±4.97,12.38±0.31),其后逐渐恢复(112.83±5.84,25.78±0.56)但至再灌注7d仍低于再灌注前(200.32±26.43,42.00±1.07)。但癌组织中的SOD含量下降更为显著。从缺血再灌注开始至7d肿瘤组织的MDA含量下降(21.59±0.59),而肝脏组织缺血再灌注后0min至7d(29.04±1.43),MDA含量明显升高,均高于缺血再灌注前水平(18.26±0.43)。HE染色显示,肝癌组织缺血再灌注后凋亡细胞明显增多,其中以1d最为显著(23.08%),而癌周和肝组织改变不甚明显(与同时点的癌组织相比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增强对肝癌组织的损伤并促进细胞凋亡而癌周和正常肝脏组织的改变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大鼠肝脏热缺血后经门静脉和肝动脉不同时序灌注对其损伤的影响,探索是否可由此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可能的机理.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9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等分成6组,1组为假手术组,其余5组为实验组.假手术组(16只)只作开腹和肝门部解剖; 实验组(共5组,每组16只)根据再灌注时门静脉和肝动脉不同开放时序分组: 先开放门静脉1 min后再开放肝动脉组、先开放门静脉2 min后再开放肝动脉组、先开放肝动脉1 min后再开放门静脉组、先开放肝动脉2 min后再开放门静脉组及同时开放门静脉和肝动脉组.各组分别于术后2 h和4 h检测血清中ALT和AST值,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GSH)含量变化; 采用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肝组织损伤情况; TUNEL法检测各组肝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肝脏基本正常,各指标均好于各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各实验组中先开放门静脉1 min后再开放肝动脉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最轻,其ALT、AST、MDA和凋亡指数值均明显低于其他各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并且其SOD和GSH值均高于其他各实验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肝组织HE染色也显示,先开放门静脉1 min后再开放肝动脉组大鼠肝组织损伤较其他各实验组轻.结论 肝脏热缺血后,通过短暂开放门静脉再开放肝动脉的措施可以减轻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降低活性氧的产生及保护肝脏抗氧化系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