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了解儿童肥胖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运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在包头市小学 生中对161对单纯性肥胖儿童及其相应对照进行了研究。结果单纯性肥胖儿童的收缩压、舒张 压和高血压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肥胖儿童中,肥胖程度越重,高血压患病率越高。结论在 儿童时期,预防、控制肥胖是降低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姜关 《中国校医》1996,10(1):28-29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儿童肥胖有明显增长趋势,儿童少年肥胖大部分可延续到成人[1],而成人肥胖往往易患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长寿是极大威胁,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有关血压与肥胖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我们于1993年3月20日~4月20日对沈阳市和平区中兴小学7~12岁男女学生905人进行了血压与肥胖关系的调查。1调查对象与方法1.1调查指标:皮格厚度、身高、体重、血压、测定方法按常规进行,并计算B皿!。1.3高血压的判定:采用统一校正的水银血压计测量坐位右臂动脉血压。测定前,被测儿童静坐2分钟,每名儿童连续测量3次…  相似文献   

3.
单纯性肥胖对儿童高血压影响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研究儿童的血压水平及高血压影响因素,为早期预防高血压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1996年9~11月,对我区8所小学的9~12岁小学生进行基础血压及有关影响因素的调查。1对象与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青岛市四方区8所小学的年龄在9~12岁的学生3940名。按照1995年全国9省市城区体格发育调查方法测量身高、体重,凡超过身高标准体重20%以上的儿童判为肥胖。同时,对每个儿童测量血压,连测3次,取平均值。若血压大于《中国青少年儿童血压正常值上限(kPa)》[1]的数值判定为该年龄组血压偏高者,并改日复查,对血压恢复正常者删除。2结果21肥胖与非…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瘦素浓度与青春期肥胖儿童高血压的关系。【方法】测定32例肥胖高血压患儿、31例单纯性肥胖患儿和34例健康自愿者的空腹血清瘦素浓度、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腰围,计算体质指数(bodymass index,BMI)和平均动脉压(MAP),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法)测定血清瘦素相对浓度,分析瘦素与上述各项参数的相关性。【结果】①肥胖高血压组和单纯性肥胖组血清瘦素浓度显著高于正常组(P<0.05),肥胖高血压组血清瘦素浓度高于单纯性肥胖组(P<0.05);②正常组、单纯性肥胖组和肥胖高血压组女童的血清瘦素浓度均分别显著高于同组男童(P<0.05);③瘦素与BMI、SBP、DBP和腰围呈正相关性。【结论】肥胖儿童血清瘦素水平升高,且血清瘦素水平与血压之间有相关关系,推测血清瘦素可能参与了青春期肥胖儿童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5.
基于非同日三时点筛查的儿童高血压率及其与肥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基于非同日三时点测量的血压值和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变化趋势及其与肥胖的关系,为儿童高血压的识别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方便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某所小学作为调查点,于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进行“儿童心血管健康队列”的基线调查,将该小学所有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的学生均纳入,有效样本量共计1 505名儿童(年龄6~11岁)。第1时点血压偏高儿童在2周后进行第2时点血压测量,若第2时点仍为血压偏高,则再间隔2周后进行第3时点血压测量。连续非同日三时点均为血压偏高者判定为高血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检验非同日三时点血压的变化趋势,采用Cochran-Armitage趋势分析检验非同日三时点血压偏高率的变化趋势,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肥胖与血压偏高在三时点的关系。结果 随着随访次数的增加,人群平均血压水平逐渐升高(趋势检验P<0.05),非同日三时点的血压偏高率分别为15.5%、4.0%和1.9%,呈显著下降趋势(趋势检验P<0.05)。与体重和腰围均正常儿童相比,混合型肥胖与血压偏高的关联强度在三时点增加(第1时点:OR=3.62,95% CI:2.65~4.96;第2时点:OR=9.50,95% CI:4.95~18.22;第3时点:OR=8.94,95% CI:3.48~22.96;均P<0.05)。按性别进行分层分析,结果与合计相似。结论 基于非同日三时点测量的6~11岁儿童血压偏高率明显降低。随着随访次数的增加,不同类型肥胖(尤其是混合型肥胖)与血压偏高的关系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长葛市7~12岁小学生超重与肥胖的发生情况、血压水平状况,观察高血压与BMI(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 选长葛市市区3所小学1~6年级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整体血压水平及BMI监测.结果 长葛市市区7~12岁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总发生率为17.12%,肥胖总发生率为6.86%.结论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血...  相似文献   

7.
预防高血压从控制儿童肥胖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是我国患病率最高的慢性病.全国4次高血压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半个世纪内,高血压患病率始终处于上升趋势(1959年:5.1%;1979年:7.7%;1991年:13.6;2002年:18.8),在近30年更呈现加速上升的特点([1]).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估计,目前全国18岁以上高血压人口至少2亿([2]),我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高血压人口大国.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病最主要的因素,具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海市徐汇区学龄前儿童高血压与肥胖之间的关系,拟定学龄前儿童高血压和肥胖的综合防治方案。方法选取2017年3-11月上海市徐汇区43家托幼机构的9 753名在园儿童纳入研究,测量儿童血压及身高、体质量。结果上海市徐汇区学龄前儿童肥胖检出率为5. 40%(527例),其中男童7. 11%(361名),女童3. 55%(166名)。男童与女童肥胖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学龄前儿童高血压检出率为3. 24%(316名),其中男童为3. 68%(187名),女童为2. 76%(129名)。男童与女童高血压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肥胖儿童中,高血压患病率为10. 63%(56例);非肥胖儿童中,高血压患病率为2. 82%(260例)。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学龄前儿童高血压与体质量有关。结论学龄前儿童肥胖和高血压的综合防治方案:每年监测血压,早发现、早治疗;通过饮食、运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等措施控制儿童体质量,延缓BMI上升。  相似文献   

9.
<正>目前高血压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有研究认为,儿童青少年时期血压水平可影响成年后高血压的发生。过去我国对儿童青少年高血压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许多相关研究多参考美国少年儿童高血压教育计划高血压工作组2004年8月发表的《少年儿童高血压诊断、评估和治疗的第4次报告》[1],高血压被定义为多次测量的收缩压(SBP)和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与肥胖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士英  唐菊娣 《职业与健康》2001,17(11):127-128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与肥胖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镇海城区一个街道居民进行健康体检,利用国际惯用方法计算体重指数,与高血压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发现高血压患者有316名,其中有198人体重指数≥24,占高血压病人62.65%,而无高血压168人体重指数≥24为26人,仅占15.47%。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证明≥24体重指数的肥胖者是发生高血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record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obesity and hypertension in primary schoolchildren living in one of the poorest regions in Europe and furthermore to identify certain behavioural, lifestyle and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blood pressure (BP). DESIGN: Cross-sectional study. SETTING: Nineteen primary schools within the county of Ioannina, Greece. SUBJECTS AND METHODS: Demographic, dietary and physical activity data as well as anthropometrical, BP an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measurements were obtained from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312 school children (153 boys and 159 girls) attending 5th grade. Inclusion of subjects in the study was voluntary.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were mainly applied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tested hypothese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and obesity was 29.4 and 11.8% for boys and 39.0 and 7.5% for girls. The prevalence of systolic and diastolic hypertension was 28.1 and 7.8% for boys and 26.4 and 17.0% for girls. Furthermore, BMI and BP (systolic and diastolic) we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frequency of fast food meals (rho: + 0.28, P = 0.033, rho: + 1.09, P = 0.03 and rho: +0.86, P = 0.014, respectively) but negatively to leisure time physical activity (rho: -5.55, P = 0.005, rho: -3.32 x 10(-2), P < 0.001 and rho: -2.08 x 10(-2), P < 0.001,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 current study revealed an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overweight, obesity and hypertension among schoolchildren in Ioannina, indicating the need for early preventive measures in one of the less privileged regions of Europe.  相似文献   

12.
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了解肥胖在自然人群中的流行特点及其与糖尿病和高血压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江苏常州市城乡社区3222名对象进行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该市20岁以上居民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27.93%、3.40%,标化率为24.26%、2.72%。肥胖和超重的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女性肥胖有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城镇人群的患病率高于乡村。女性肥胖与糖尿病发病的关系较男性更为密切,无论男性和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均随BMI的升高而显著增高。结论:肥胖已成为常州城乡人群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预防肥胖的发生应成为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综合防治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代谢性肥胖与高血压发病的关系,为人群高血压防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于2009年在江苏省宜兴市官林、徐舍2个乡镇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纳入4 128名成人进行流行病学基线调查。排除基线2 012名高血压病例,截至2020年7月对2 116名非高血压对象进行高血压发病随访。根据体重和代谢状态将研究对象分为4组:代谢正常体重正常(metabolically healthy and normal weight, MHNW)、代谢正常超重/肥胖(metabolically healthy overweight/obesity, MHO)、代谢异常体重正常(metabolically unhealthy and normal weight, MUNW)、代谢异常超重/肥胖(metabolically unhealthy overweight/obesity, MUO)。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代谢性肥胖与高血压发病关联进行分析,进一步做分层分析、异质性检验及相加与相乘交互作用分析;排除随访第一年发病的高血压对象、排除偏瘦人群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随访到新发高血压637例,超重肥胖及代谢异常联合相较于体重正常代谢正常的人群归因危险度(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AR)及PAR%分别为17.4%、57.93%。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MHNW相比,MHO、MUNW、MUO三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均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的HR(95% CI)值分别为1.29(1.08~1.56)、1.48(1.09~2.01)、1.70(1.37~2.11),并呈风险递增的趋势(均有P < 0.001)。分层分析和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女性MUO的高血压发病风险(调整HR:2.14)高于男性MUO(调整HR:1.22),P异质性检验= 0.017。相乘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与代谢状态之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调整后的HR(95% CI)值为1.53(1.06~2.22),P=0.024。排除随访第一年高血压发病的对象或排除偏瘦人群进行敏感性分析,关联强度无明显变化。结论  代谢性肥胖增加人群高血压发病风险,尤其在女性人群中风险更高。因此,对超重肥胖及代谢异常相关人群进行主动健康干预预防高血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重和肥胖高血压病患者与血压变异性关系。方法 19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组,超重组,肥胖组,采用24h动态血压检测方法探讨血压负荷及血压变异的特征。结果 BMI增加血压负荷和血压变异性指数均增加,与正常组相比超重组和肥胖组夜间收缩压变异(nSBPSD)增加14.10%。夜间舒张压变异(nDBPSD)增加13.15%。夜间平均动脉压变异(nMAPSD)增加15.92%。肥胖组增加更明显,分别为20.06%,17.92%,21.63%;但这种血压变异性的差异仅表现在男性。结论 超重和肥胖的高血压病患者不仅加重血压负荷,而且使血压变异性增加;这种血压变异性增加只见于男性病人,且出现在夜间。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与大幅度上升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2000年全球高血压患病率为26%,预计2025年高血压患病人数将增加60%.该研究选取5084名16岁以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850名土著人、446名东亚人、3566名白种人、222名南亚人.将舒张压大于90 mm Hg(1 mm Hg=0.133 kPa)或收缩压大于140 mm Hg或正在使用减压药者定义为高血压;根据BMI适宜值(25.0 kg/m2)将人群分为BMI正常和偏高者;根据腰围适宜值(男性为90 cm,女性为80 cm)将人群分为腰围正常和偏高者.该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不同种族、不同BMI和腰围者患高血压的相对危险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县、村和个体三个不同层次论述了血吸虫病感染与年人均收入和接受文化教育程度的关系。经过搜集整理资料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血吸虫病感染率随经济收入和接受文化教育程度增高而下降;年均收入达到1500元时;控制目标就应转向阻断传播;开展血防健康教育将提高血防效果。提出了不同类型流行区和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时,经济和文化教育对血吸虫病感染的影响的差别及其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庆市儿童哮喘与肥胖发病风险的关联程度,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共纳入6~13岁的120名哮喘儿童及240名非哮喘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及问卷调查、血液学检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升高可增加儿童哮喘发病风险(t=8.64,P=0.000);二手烟暴露史与哮喘发病风险呈正相关(χ2=7.38,P=0.007)。哮喘组肥胖人群的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正常体重组(P值均<0.05)。结论 儿童BMI及血脂谱、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均可增加哮喘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学龄儿童对单纯性肥胖的认知及相关行为和生活方式。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对徐州市8所小学1~5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体检,所得资料采用SPSS 11.5和stata 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徐州市学龄儿童及其家长对于肥胖已有一定的正确认知,但还很肤浅,对儿童肥胖的远期危害认识不足;营养知识欠缺,饮食结构不合理;静坐生活方式明显,但尚未对学习成绩和身体机能产生影响;肥胖儿童与家长在对肥胖的认知与控制上存在正相关性。结论:有必要深入探讨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儿童肥胖预防的健康促进活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我国学龄儿童中肥胖的发病率以及相关生活方式对肥胖发病的影响。方法 数据来源于2005年11-12月在我国进行的一项学龄儿童睡眠相关问题的普查。选取与生活方式相关因素,主要包括:饮食方面,屏幕暴露,生活质量以及体育活动四大方面,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 我国儿童肥胖的发病率大约为10.2%,经过单因素分析得出学龄儿童与肥胖有关的生活方式包括社交少,长期屏幕暴露,经常被师长责骂,运动少,咖啡因摄入过多。最终模型中,各方面的OR值(95%CI)分别为:长时间电视屏幕暴露1.104(1.035~1.178),经常被老师责骂1.099(1.036~1.166),较少的体育运动1.096(1.050~1.143)和朋友很少1.091(1.044~1.141)。结论 在我国部分肥胖学龄儿童中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家长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对未患肥胖的儿童也应避免出现这些情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