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输尿管下段梗阻的病因,术前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总结北京协和医院1996年8月—2002年12月209例输尿管下段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先天性疾病占9%,肿瘤性疾病占24%,炎症性疾病占28%,结石占31%,其他疾病占8%。术前诊断主要依靠B超,泌尿系平片,静脉尿路造影;部分患者加做逆行肾盂造影,CT及MRI等检查。152例行开放手术治疗,46例行内窥镜治疗,11例行ESWL治疗。结论 输尿管下段梗阻的病因主要为结石,炎症,肿瘤和其他少见的先天性疾病等。B超、CT及MRI检查对术前定位、定性诊断有价值。大多数病例需手术治疗,较小结石引起的梗阻可行非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下腔静脉后输尿管:附5例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5例下腔静脉后输尿管结合文献复习对病因、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认为CT和IVP检查对该病可做出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首选的手术治疗方法是在扩张段的输尿管横断、复位、修剪适当长度进行吻合。  相似文献   

3.
赵彦军 《中外医疗》2010,29(16):87-87
目的探讨原发性输尿管息肉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已手术治疗证实的6例原发性输尿管息肉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进行评价。结果 3例行输尿管息肉局部切除术,2例行病变阶段输尿管切除、端端吻合+双J管内引流术,1例行经输尿管镜下电切术。术后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平均15个月,未见息肉复发及恶变。结论原发性输尿管息肉诊断需与输尿管结石及输尿管癌相鉴别,确诊需输尿管镜检查及活检。输尿管镜下电切,息肉局部切除及肾盂成形术可以治愈。术后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目前对原发性输尿管恶生肿瘤的诊断手段及价值。方法 对原发性输尿管恶生肿瘤9例患者的临床特点、诊断经过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9例均手术治疗,其中输尿管部分切除、输尿管膀胱移植术,入后均有发生,5年生存率33.3%。结论 低级低期肿瘤可采用输尿管部分切除术,但需加强术后随访。  相似文献   

5.
输尿管镜在治疗顽固性肾绞痛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顽固性肾绞痛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48例顽固性肾绞痛患者先行输尿管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再根据不同病因经输尿管镜进行各种腔道手术。结果经输尿管镜检查后诊断为输尿管结石32例,输尿管结石伴狭窄12例,输尿管息肉伴血凝块4例。行输尿管镜取石12例,汽压弹道碎石或钬激光碎石加取石20例,钬激光狭窄切开加碎石、取石12例,钬激光息肉切除血块清除4例。术后绞痛均消失。结论 输尿管镜手术既能明确顽固性肾绞痛的病因,又能根据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为顽固性肾绞痛提供了一种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报告过去8年收治非特异性炎性输尿管狭窄18例,对该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进行了介绍。强调与输尿管鉴别的重要性,对手术治疗及预防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输尿管镜直视下取石已成为目前诊断和治疗输尿管疾病的常用方法,其优点在于安全、损伤小、患者恢复快,但输尿管镜检还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和并发症。本院从1994年开始至今共进行输尿管镜镜检和直视下输尿管取石458例,术中发生并发症31例,总发生率约为6.8%...  相似文献   

8.
输尿管结石并息肉3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输尿管结石并息肉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治愈的38例输尿管结石并息肉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病因,诊断及治疗进行复习,结果:20例行开放手术取石并息肉切除,18例并息肉狭窄段输尿管切除并吻合术,输尿管炎症性息肉17例,纤维性息肉21例,结论:输尿管息肉分原发性息肉和继发性息肉,逆行尿路造影是诊断输尿管息肉的主要方法,开放手术是治疗输尿管结石并息肉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输尿管瓣膜症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结合文献进行讨论。方法:3例先天性输尿管瓣膜症患者经手术治疗并且由病理检查确定诊断。其中1例行瓣膜单纯切除,2例行病变段输尿管切除加对端整形吻合。结果:3例患者经手术治疗输尿管通畅,肾积水改善。结论:先天性输尿管瓣膜症的诊断依赖于病理检查,无论采用那种术式,术后均需留置尿管支架管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120例,其中94倒输尿管结石,取石成功79例,失败15例。其余26例非结石性输尿管疾病,用输尿管肾镜检查得到正确诊断。本组病例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文中对经尿道输尿管肾镜术的适应证和操作方法进行了讨论,提出该法是诊断肾盂、输尿管疾病和治疗输尿管结石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黄体不健是不孕症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52例黄体不健者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早卵泡期血请FSH、LH、PRL、E_2和黄体中期血清PRL、E_2,P_0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体不健组早卵泡期FSH、LH、E_2及黄体中期P_0水平较正常对照组低,而PRL水平则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差别均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由此说明,黄体不健与卵泡发育障碍有关。因而认为对黄体不健的治疗,如果采用补充黄体酮的方法仅是“治标”,而促进卵泡发育成熟才是“治本”。并认为中医药的周期疗法可能为此打开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视神经乳头水肿是诊断脑肿瘤的一个重要的客观体征。本文分析了200例各类脑肿瘤患者的眼底变化,发现:15岁以前及50岁以后的患者,视神经乳头水肿发生率低,水肿程度亦较轻;15—50岁之间的患者,视神经乳头水肿发生率高,并多较严重;肿瘤位于中线,脑室系统及颅后窝者,视神经乳水肿瘤发生率高;恶性肿瘤比良性肿瘤患者视神经乳头水肿发生率高,尤其是转移瘤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支气管肺癌中端粒酶活性和p53蛋白表达的意义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检测端粒酶活性,免疫组化SABC检测p53蛋白表达。并观察其5年的生存期。结果:肺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p53蛋白表达分别为80.9%和59.6%,而正常组织无表达。端粒酶活性、p53蛋白表达均与肺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淋巴结转移无显著性相关。肺癌p53蛋白表达与无p53蛋白表达的5年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端粒酶活性表达与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的5年生存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端粒酶活性表达的患者,其生存率较低。结论:端粒酶活性和p53蛋白表达与肺癌发生有关,两者均可作为肺癌早期肿瘤标志物;p53蛋白与肺癌临床预后无明显相关,有端粒酶活性表达肺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4.
青蒿琥酯注射剂治疗恶性疟以及凶险型疟疾的推荐剂量为3天疗程,总量240mg。该剂量具有速效、低毒的优点,但原虫复燃率高达50%左右.试用7天疗程,总量480mg方案治疗恶性疟40例,原虫复燃率降至5.6%,亦未见毒副反应。本文结果提示,适当延长青蒿琥酯注射剂的疗程和增加总剂量,可明显地降低疟原虫的复燃率;延长疗程、增加总剂量而不增加每天量,未见毒副作用出现。  相似文献   

15.
次硫酸氢钠甲醛对小鼠大脑Caspase-3、NOS-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摄入次硫酸氢钠甲醛后小鼠大脑皮层中Caspase-3、NOS-1表达的变化,以探讨次硫酸氢钠甲醛对大脑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10d组、30d组,每组再分为对照组和0.4‰、0.8‰、1‰三个剂量实验组。10d后处死10d组小鼠;30d后处死30d组小鼠,取出大脑,采用Zamboni固定液固定,常规冰冻制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观察。结果:10d实验组小鼠大脑皮层中Caspase-3、NOS-1阳性表达同对照组比较表达明显增强,不同剂量间未见显著性差异。30d实验组小鼠大脑皮层中Caspase-3阳性表达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变化,不同剂量间未见明显差异;30d实验组小鼠大脑皮层中NOS-1阳性表达同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不同剂量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次硫酸氢钠甲醛喂食后,可引起小鼠大脑皮层中Caspase-3、NOS-1表达增高,提示次硫酸氢钠甲醛促使大脑皮层中神经元凋亡增加,长期摄入可使神经元濒临死亡。  相似文献   

16.
血总胆固醇与红细胞变形性测定及其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浆总胆固醇浓度与红细胞变形性两者的关系。方法 :胆固醇测定用终点酶法全自动生化分析 ,红细胞变形性用激光衍射法。结果 :Y=3 78.0 6-1 9.3 0 X,r=-0 .5940 ,P<0 .0 5。血浆总胆固醇浓度与红细胞变形性呈真性负相关。结论 :说明胆固醇不但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同时也是影响红细胞变形性的重要因素 ,而红细胞变形性减小可导致局部血流不畅甚至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北京和香港地区鼻咽部B细胞淋巴瘤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苯那普利(benazapril)的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原蛋白的作用。方法:对慢性肾炎病人64例进行多中心自身对照观察。结果:经苯那普利治疗12周后,大量蛋白尿组(30例)尿蛋白下降47.0%,小量蛋白尿组(34例)尿蛋白下降 47.5%,平均起效时间分别为( 5.1±3. 2)周(大量蛋白尿组)和( 2. 7±2. 1)周(小量蛋白尿组),同时,其中14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低白蛋白血症也有明显改善。结论:苯那普利可部分地降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尿蛋白。  相似文献   

18.
家兔窒息兴奋期和抑制期注射尼可刹米,积分膈神经活动频率增快(P<0.01),但抑制期频率增值小于自然呼吸时和兴奋期(P<0.05,P<0.01)。抑制期幅度降低(P<0.01),减值低于兴奋期(P<0.01),注射肾上腺素引起动脉血压升高(P<0.01),增值均低于自然呼吸时(兴奋期P<0.05,抑制期P<0.01),抑制期又低于兴奋期(P<0.01),抑制期肾上腺素作用潜伏期延长和作用时间缩短均非常显著(P<0.01)。可见尼可刹米和肾上腺素对窒息时呼吸和心血管活动的作用减弱,且窒息时间愈长,作用愈弱。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氟电极法研究了氟乙酰胺中毒死亡尸体中氟的分布,结果表明,中毒尸体含氟量一般为非中毒死亡尸体含氟量的2倍以上,而骨灰中含氟量较正常高了3倍以上。肝、肾、脑中氟分布较均匀,尿液是临床和法医学检验的最好材料。  相似文献   

20.
1背景可疑痴呆(Questionabledementia,QD)概念被用来描述那些有认知障碍而又不符合痴呆诊断标准的患者群,由美国老年病学家D.P.Devand博士等于1996年在第45期《美国老年病学杂志》首次提出[1]。有关健康与衰老的大量研究显示,65岁以上人群中约30%的人有认知障碍但尚未达到痴呆诊断标准[2]。平均2.5年随访研究发现,41.3%的QD个体进展为痴呆,44%的QD不能确定是痴呆,14.7%的人仍是QD[1]。Bowen等[3]报告QD转化成痴呆的数量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18、36、54个月后随访时转化率分别为24%、44%和55%。有证据表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