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新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吉米沙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吉米沙星是一种新型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其7位碳的取代基为3-氨甲基-4-烷基肟吡咯烷.该药对社区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尤其是肺炎链球菌,较其他氟喹诺酮类活性更高[1].本文对该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和拓扑异构酶ⅣC亚单位(parC)基因突变与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志贺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gyrA、parC基因并挑选11株菌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分析突变位点与药敏结果的关系。结果11株扩增片段测序结果显示,9株耐萘啶酸菌均在gyrA 83位发生有意义突变TCG(Ser)→TTG(Leu),宋内志贺菌未发生parC基因突变,5株耐萘啶酸、诺氟沙星和/或环丙沙星中介敏感福氏志贺菌在parC 80位发生有意义突变AGC(Ser)→ATC(Ile)。结论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福氏志贺菌比宋内志贺菌更耐此类药物,靶酶基因突变是其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之一,gyrA Ser83→Leu突变是导致志贺菌临床株对萘啶酸耐药的关键突变。parC基因突变在gyrA基因突变的基础上才会发生,parC突变可能引起诺氟沙星和/或环丙沙星不敏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和拓扑异构酶Ⅳ C亚单位(parC)基因突变与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相关性。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志贺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gyrA、parC基因并挑选11株菌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分析突变位点与药敏结果的关系。结果11株扩增片段测序结果显示,9株耐萘啶酸菌均在gyrA83位发生有意义突变TCG(Ser)→TTG(Leu),宋内志贺菌未发生parC基因突变,5株耐萘啶酸、诺氟沙星和/或环丙沙星中介敏感福氏志贺菌在parC80位发生有意义突变AGC(Ser)→ATc(Ile)。结论志贺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福氏志贺菌比宋内志贺菌更耐此类药物,靶酶基因突变是其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之一,gyrA Ser83→Leu突变是导致志贺菌临床株对萘啶酸耐药的关键突变。parC基因突变在gyrA基因突变的基础上才会发生,parC突变可能引起诺氟沙星和/或环丙沙星不敏感。 相似文献
4.
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中常见的机会致病菌。在下呼吸道感染和重症肺炎中该菌作为病原菌是提示预后差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它对抗菌药物耐药是导致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耐药机制较为复杂,尤其是多耐药菌株的出现使治疗更为棘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一种单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率达到90%以上。多耐药铜绿假单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鼠伤寒沙门菌(STM)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及耐药机制的分析。方法收集2004年7月1日-10月31日武汉地区4所大型医院的门诊腹泻病人的粪便进行分离培养出鼠伤寒沙门菌33株。琼脂稀释法测其对喹诺酮类药物的MIC,并抽提此菌的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检测喹诺酮类抗菌药作用于鼠伤寒沙门菌的靶位点:Ⅱ型拓扑异构酶,即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上的基因片段(gyrA,gyrB,parC,parE)突变情况。结果33株鼠伤寒沙门菌中有24株对环丙沙星产生了很强的耐药性(MIC值4~16mg/L),耐药率达72.7%。24株耐药株中gyrA和parC的突变比较常见,其中gyrA位点都存在突变点,且双重突变占92%,并协同parC的点突变造成高水平的耐药;gyrB和parE的突变很少见,本研究中有少数高水平耐药株的parE和gyrB位点发现可疑的碱基插入。结论研究结果表明武汉地区社区内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严重,其主要机制是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的基因突变,特别是多个位点同时突变导致高水平耐药。 相似文献
6.
随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 ,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 ,临床分离致病菌时有耐药株出现 ,其中以铜绿假单胞菌 ,MRSA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E(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最为常见〔1〕。DNA旋转酶的变异使氟喹诺酮类之间的交叉耐药已较为普遍。Sitafloxacin (DU— 6859a)是一种新型口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 ,其化学结构 (见图 1 )中因含一个顺式 (1R ,2S)氟环丙胺基团 ,而具有良好药代动力学特性 ,并可减轻不良反应 ,其体外抗菌活性较大多数同类药物明显增强〔2〕。它不仅明显增强了对革兰阳性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情况及氟喹诺酮类相关耐药基因存在状况.方法 用BD Phoenix100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parC、gyrA两种氟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结果 70株铜绿假单胞菌呈现多重耐药,对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1.4%、50.0%,其余11种的耐药率在10.0%~100.0%.在7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39(55.7%)株分离菌检出parC基因,18(25.7%)株分离菌检出gyrA基因.结论 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严重,携带parC和gyrA基因是本组试验菌株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宋内志贺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探讨染色体介导DNA旋转酶A亚单位(gyrA)和拓扑异构酶ⅣC亚单位(parC)基因突变或(和)质粒介导qnrA基因存在与宋内志贺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相关性.方法 用K-B纸片扩散法对58株宋内志贺菌进行耐药性检测;PCR法检测宋内志贺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gyrA、parC基因,并根据药敏结果 挑选5株菌扩增片段进行DNA测序;PCR法扩增qnrA基因片段.分析宋内志贺菌gyrA、parC基因突变或(和)qnrA基因存在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关系.结果 宋内志贺菌对萘啶酸的耐药率高达94.8%.58株宋内志贺菌中,8株检出qnrA基因,5株测序gyrA、parC基因的菌株中,4株萘啶酸耐药菌株均在gyrA 83位发生有义突变TCG(Ser)→TTG(Leu),但未发生parC基因突变,gyrA基因突变菌株对萘啶酸全耐药.qnrA基因阳性菌株对5种喹诺酮类药物抑菌圈中位数比较都缩小;对NAL、氧氟沙星的耐药率高于qnrA基因阴性菌株(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gyrA Ser83分→Leu突变是导致宋内志贺菌临床分离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关键突变,宋内志贺菌若携带质粒介导qnrA基因则会导致对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下降,若两者同存也可引起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增强,除萘啶酸耐药外对其他喹诺酮类药物也可呈中介. 相似文献
9.
新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加替沙星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加替沙星(gatifloxacin,AM-1155)是新第四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由日本杏林株式会社首先研制成功,与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第三代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相比,加替沙星不仅保持了第三代喹诺酮类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菌的抗菌活性也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10.
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一类全合成抗菌药,通过抑制DNA回旋酶,阻碍DNA的复制而起杀菌作用。近年来,开发了一系列抗G^+菌活性增强了的新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沙星、可氟沙星、曲伐沙星和莫西沙星等。此类药物的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与其他抗菌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现象,近年来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鲍曼不动杆菌拓扑异构酶ⅣC亚基(ParC)的变异与其耐氟喹诺酮类(FQNL)的关系。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耐喹诺酮鲍曼不动杆菌30株及敏感株10株,测定其对萘啶酸、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对此30株菌ParC的基因(parC)进行PCR扩增和DNA序列的分析比较。结果在4株高度耐FQNL(MIC≥128 mg/L)和1株低度耐FQNL(MIC=64 mg/L)菌中存在ParC的变异,同FQNL耐药性相关的变异有丝氨酸Ser87(TCG)→Leu(TTG)。结论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可表现为ParC基因87位氨基酸密码子突变,当鲍曼不动杆菌合并有ParC的变异时,其耐药性往往会增强。 相似文献
12.
喹诺酮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抗菌药物之一,目前已发展到了第四代,与前三代相比,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在结构上进行了修饰,在抗菌活性、抗菌范围、药动学性质和血浆半衰期上都明显改变.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保留了前3代抗革兰阴性菌的活性,又明显增强了抗革兰阳性菌的活性,同时对军团菌、支原体、衣原体均显示出较强的作用[1].厌氧菌可引起严重的感染,前3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厌氧菌几无抗菌活性或仅其中少数有较低的抗菌活性,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的重要特征是提高了对厌氧菌的抗菌活性.因此临床上既可用于需氧菌感染,也可用于厌氧菌感染,还可用于混合感染.第四代氟喹诺酮类药物与前3代同类药物相比药代动力学特点是吸收快、体内分布广、血浆半衰期长,可1次/d给药[2].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变应性反应、光毒性、心脏毒性、肝肾毒性、对软骨发育的影响、肌腱病变、对新生儿及胎儿的影响[3].下面将已上市的第四代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品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1例氟罗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致过敏性休克的抢救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氟罗沙星注射液是喹诺酮类抗菌药,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DNA旋转酶而起作用,因其具有抗茵谱广、耐药率低、副作用小等优点,故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1]。氟罗沙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多为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等,过敏反应也仅为皮疹及皮肤瘙痒等表现,氟罗沙星注射液静脉滴注发生过敏性休克反应者在我院尚属首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价我国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相关耐药机制。
方法 计算机检索CNKI、WanFang Data、CBM、VIP、PubMed、EMbase和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2年12月,查找来自中国的有关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合计723株耐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检出率在淮河以北地区分别为88.0%、13.3%、31.4%和16.7%;在淮河以南地区分别为64.6%、50.0%、35.4%和11.5%。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aac(6’)-Ib-cr淮河以北地区检出率为0(0/66),淮河以南地区检出率则为39%(25/64),主动泵出系统表达率为68.1%。
结论 在我国,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机制以gyrA基因突变为主,其主动泵出系统是重要的耐药机制,而DNA拓扑异构酶Ⅳ的异常及质粒介导的耐药是次要机制。 相似文献
15.
曹国英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0,10(5):348-348
奈诺沙星(TG873870)为无氟喹诺酮类抗菌新药,通过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抑制DNA合成。作者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奈诺沙星对台湾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2005年至2007年798株革兰阳性球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抗菌活性。受试菌株包括: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100株;甲氧西林耐药金葡菌(MRSA)205株. 相似文献
16.
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和耐氟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的高分离率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与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过度使用有关。本文作者等研究了减少氟喹诺酮类药物使用与MRSA和氟喹诺酮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的相关性。本研究共分为3个时段:干预前期(2000年1月-2005年8月),干预期(2005年9月—2006年3月)和干预后期(2006年3月—2010年3月)。采用分段回归分析方法评估 相似文献
17.
袁瑾懿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0,10(3):193-193
DNA旋转酶编码基因(gyrA和gyrB)和拓扑异构酶编码基因(parC和parE)的染色体突变、多重药物外排泵AcrAB表达水平升高以及存在质粒介导aCC(6’)-Ib-cr和各种qnr基因等耐药机制均可导致氟喹诺酮类药物对大肠埃希菌的MIC升高。已有报道环丙沙星、加替沙星、左氧氟沙星和诺氟沙星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大肠埃希菌临床菌株的MIC高,并有很大差异。作者等对153株流行病学信息已知的菌株中选择78株代表不同氟喹诺酮类药物MIC范围的菌株,进行上述各种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基因测序,发现:①所有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菌株(58株)均存在gyrA突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十堰地区耐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及药敏情况。方法:用微生物鉴定和药敏系统VITEK-32对11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鉴定和药敏检测,其中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株)60株,敏感株50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药敏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临床常用的抗生素中,耐药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最高为68.3%,另外敏感率〉50.0%的还有阿米卡星(63.3%)和哌拉西林(53.3%);耐药株较敏感株对9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明显降低,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耐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并呈多重耐药,对其引起的感染,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阿米卡星、哌拉西林,可作为对经验性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