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2年Fetterman从巨细胞包涵体病(Cytomagalic Inclusion Disease,下简称CID)患者尿液沉渣脱落上皮细胞中,发现有巨大的核内包涵体。1955年Margilath由尿沉渣涂片检查证实第1例存活的CID患  相似文献   

2.
巨细胞包涵体病(Cytomegalic Inclusion Disease,简称XID)为常见的巨细胞病毒(Cyto megalovirus简称CMV)感染。感染后表现多样,先天性感染可有多脏器损害,获得性感染呈亚临床型,多为自限性。本文对近10年来三个医院收治的巨细胞包涵体病共171例综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对巨细胞包涵体病(CID),临床多用尿沉渣找包涵体的方法诊断。为了进一步证实尿沉渣找包涵体对CID的诊断意义,我科自1985年11月至1986年8月对疑诊本病的53例病儿进行了尿沉渣包涵体的检查,其中37例同时进行了血清学检查和尿病毒分离。临床资料疑似CID共53例。男38例,女15例;最小时龄生  相似文献   

4.
尿包涵体细胞阳性之病毒感染246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尿内及病理组织中出现的巨细胞包涵体细胞,长期被列为巨细胞包涵体病(CID)的诊断依据,并视为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现将24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报告20例巨细胞包涵体病,年龄最小3天,最大5岁。其中90%有黄疸(18例),85%肝脾肿大(17例),55%伴有呼吸道症状(11例)。尿沉渣细胞包涵体全部阳性,其中有10例患儿之母亲尿沉渣包涵体检查阳性,2例患儿母亲的乳汁中检查到包涵体。  相似文献   

6.
巨细胞包涵体病(Cytomegalic inclusion disease,简称CID),是由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简称CMV)引起的疾病。是先天性病毒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亦可通过母亲的子宫颈分泌物传给胎儿或通过喂哺母乳而传播。母亲易感者约为50%,发病者约3%,胎儿受染者为1.5%,可导致死胎、流产、早产,也是影响小儿智能落后的重要原因。病因巨细胞包涵体病早在1926年由Cole及Kuttner确定为病毒感染所致。1930年  相似文献   

7.
近二年来,我院利用尿沉渣法在新生儿和婴幼儿尿中检到巨细胞核内包涵体,确诊为巨细胞包涵体病计28例.男女之比为22:6.患儿大多有黄疸、发热、营养不良Ⅱ度、间质性肺炎、胃肠道症状、惊厥、畸形及肝脾肿大等症状和体征。其中2例在母乳中、10例在其母尿中同时检到包涵体。说明母婴传播在巨细胞包涵体病毒(CMV)感染中的重要性,应引起重视,加以预防.作者认为,在目前尚不能广泛开展病毒培养的情况下,对可疑的病例结合尿沉渣检查,是确诊本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简便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巨细胞病毒(简称CMV)是先天性病毒感染的重要病原之一,多发于小婴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累及全身各脏器。本文着重对巨细胞包涵体肺炎进行讨论,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为小婴儿,新生儿2例,5 a儿童1例,均有二个以上系统的损害。低体重儿、营养不良25例,咳嗽23例(10例表现为阵发性痉咳),黄疸22例,肝大20例,脾大5例,先心2例。实验室检查:1.脱落细胞学检查:连续3次留新鲜尿液作尿沉渣检查找包涵体,尿包涵体阳性25例;2.ELISA法测定人血清CMV-IgG及…  相似文献   

9.
血液病伴巨细胞病毒感染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 2 0例血液病伴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了分析 ,以期能引起人们对血液病所伴随CMV感染的关注。一般资料 :用贫血和CMV感染作为关键词 ,在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病案室计算机系统检索到 1993~ 1999年病历 2 0份。CMV感染的诊断及诊断依据 :根据中华儿科学会 1994年在武汉颁布的巨细胞病毒感染诊断试行标准[1] ,结合我院的诊断方法 ,在下列 4项检查中 1项阳性即可诊断CMV感染 :①受检的组织细胞中见到典型的巨细胞包涵体 ;②血清抗CMV IgG阳性 ;③血清抗CMV IgM阳性 ;④用分子杂交或…  相似文献   

10.
27例婴儿巨细胞包涵体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巨细胞病毒(CMV)是宫内和围产儿期病毒感染的重要病原体之一。本文报告27例血清 CMV-IgM 阳性和/或 CMV 病毒分离阳性和/或尿沉渣细胞中有典型“猫头鹰眼”特征的核内包涵体的婴儿巨细胞包涵体病,供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小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组织病变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法(简称S-P法),检测44例小儿巨细胞包涵体病(CID)尸检腮腺、肾、肝组织石蜡切片组织中CMV感染情况。结果 CMV不仅存在于包涵体巨细胞,还广泛存在于无包涵体形成的巨细胞及开矿正常的细胞。腮腺、肺、直组织CMV抗原阳性率分别为91%、59%、37%、27%。62%的全身型CID合并  相似文献   

12.
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相当普遍,多数为隐性感染。部分巨细胞包涵体病患儿或免疫抑制者(如骨髓移植,艾滋病患者等)感染后病情严重,甚或致死。临床上确诊CMV 感染比较困难,主要依赖于实验室诊断.CMV 属疱疹病毒科,直径为200nm,是最大的动物病毒,是双链DNA 病毒.人巨细胞病毒(HCMV)暂定为一个血清型,病毒株有David 株、Ad169株、Kerr 株和Towne 株.常用的诊断方法概述于下。  相似文献   

13.
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es以下简称CMV)是一组广泛传播的种属特异的病毒。人类及其它哺乳类动物都各有其CMV的感染。在小白鼠、田鼠、鼹鼠、狗、马、豚鼠.猴、猩猩等各组织器官中都曾找到特征性带包涵体的巨细胞。自1954年Smith首次从鼠唾液腺中分离到CMV后,已陆续从多种动物中分离到CMV。1956年Smith从一名死亡婴儿的下  相似文献   

14.
人巨细胞病毒(HCMV)是围产期病毒感染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可导致流产、死胎、畸形或先天性巨细胞包涵体病(CID)。欧洲国家报道孕妇感染率3~28%,感染孕妇分娩的新生儿约50%初生时可无症状,但以后逐渐出现进行性智力减退或脑积水等,15%出生即发生典型的CID。由于CMV感染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常用方法有尿找病毒包涵体、病毒分离、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IgM测定等。但以上检测方法或因敏感性和特异性低,或因所需  相似文献   

15.
巨细胞病毒(CMV)是一种广泛传播的种属特异性的疱疹类病毒,新生儿CMV感染率高,是先天性病毒感染重要原因之一,感染后可引起多脏器损害。国内不同地区报道新生儿和婴幼儿CMV感染率不一,差异甚大。本文通过检查新生儿尿沉渣巨细胞包涵体,为间接地了解本地区新生儿CMV的感染发生率提供数据。对象与方法一、对象: 自1986年1月和4月在本院产房出生的  相似文献   

16.
巨细胞色涵体病(以下简称CID)为常见的病毒感染。先天性感染者可有多脏器的改变.后天性者多数呈亚临床型。近年来我院对有病理性黄疸、长期发热、畸形或抽搐的新生儿和小婴儿,进行了特异性包涵体检查,有28例阳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巨细胞病毒(CMV)是Smith1956年从一名死婴唾液腺中分离出来于1964年被正式命名的.是继风疹病毒以后又一使胎儿神经系统受损害和胎儿致畸的主要病毒。人类CMV 感染极为普遍,多数为隐性感染,但免疫功能尚未健全的新生儿感染后可引起严重的巨细胞包涵体病(CID).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合报导婴儿巨细胞包涵体病(CID)61例,占同期收治婴儿肝炎综合征(IHS)的1/3以上。发病年龄以0~3月为最多,起病以黄疸,肝脾大、肝功异常、肺炎等多见。也有少数以紫癜及血小板减少入院。以茵枝黄为主配合护肝及支持疗法取得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死亡两例,尸检证实为先天性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 virus,CMV)感染。本文对CID 的诊断作了较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巨细胞包涵体病在婴儿时期较常见,是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所致的肝炎,其病原体不仅侵害肝脏,且累及全身各脏器.胎内感染可致智力发育障碍、先天性心脏病等.常常合并CMV 肺炎、肝硬化、抽搐,可危及生命.现将我科1985年至1990年收治的32例临床及预后观察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相关性肠道血栓性微血管病变(iTM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治疗方案,为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allo-HSCT后考虑存在iTMA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儿在allo-HSCT后20~50天出现腹痛、顽固性腹泻或严重便血等消化道症状;胃镜检查均发现不同程度的黏膜出血,结肠镜显示活动性或陈旧性出血,黏膜质脆,部分可见糜烂;病理检查均显示不同程度固有层消失,腺体不典型增生或缺失,可见微血栓形成,其中1例可见巨细胞病毒包涵体。结合临床症状考虑患儿存在iTMA。2例患儿减停钙调磷酸酶体抑制剂及对症处理后症状于2周左右缓解,其中1例患儿停钙调磷酸酶体抑制剂,加用麦考酚酯联合甲基泼尼松龙、血浆置换及去纤苷治疗20余天后临床症状逐渐好转。结论 iTMA可为儿童allo-HSCT后并发症,可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巨细胞病毒感染伴随存在。对于allo-HSCT后出现严重难治性腹泻患儿应尽早通过消化道内镜及活检病理检查进行iTMA和GVHD及巨细胞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以助临床及时修正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