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经皮肤肝穿刺胆管造影术不只能观察胆管系统,且有以下优点:(1)该法与胃肠道钡剂检查同时使用可了解其解剖关系;(2)于十二指肠滴入1/10N 盐酸或静脉注入吗啡可同时使胰管显影;(3)可行胆汁培养测量胆管压力及进行化学分析;(4)经插入胆管分枝之塑胶管可行抗菌素灌洗;(5)在不能手术之梗阻性黄疸,留置一塑胶管可以减压和行胆汁引流。造影术的方法介绍如下:卧于 X 线床上,于剑突下二横指及偏右一横指处,自皮肤至 Glissons 包膜进行局麻,然后以联有胶管的6吋长之18号针头  相似文献   

2.
应用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简称 PTC)诊断胆胰疾病,在我国已日趋广泛。我所自1980年9月至1982年6月共行 PTC 检查103例,男60例,女43例。年龄21~81岁。检查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口服和静脉注射法之胆囊造影术有如下缺点:显影不佳和不易显影,肝管及总输胆管不能显影,不能视察胆道运动情况。有鉴于此,哈医大二院内科与放射线科通过反复试验,于1960年3月30日成功了第一例经皮经肝穿刺胆道造影术,并摄成 X 线电影,操作进行顺利,术中术后病人无何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经皮肤肝穿刺胆管造影(PTC)是一项重要的胆道外科检查方法。对鉴别是否为梗阻性黄疸,确定梗阻的部位及程度,判断梗阻的原因都有很大的帮助。我院自1981年10月以来对14例病人用普通局麻封闭针做 PTC,结果较满意,现将我们的初步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经T型管胆道造影术历史悠久,是胆道外科中常用的检查方法。笔者对该检查方法作了改进,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除经T型管胆道造影术常规备用器具外,备9号头皮针1枚,带开关的三通接头1只,50毫升注射器2具和电动微泵1只。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64例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术的结果,着重介绍本术式的适应症,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并在操作方法上不断摸索经验,以提高成功率及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1979年5月~1981年底,为12例黄疸病人作了经皮总胆管穿刺造影(Percutaneous Diective Cholangiography简称为PDC),10例获成功,报告如下。一、技术操作在成功的10例中,有5例按Raia方法先口服钡乳使十二指肠球部充盈,以此为标志行经皮总胆  相似文献   

8.
4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53-65岁之间,临床诊断均为肝癌、肝门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中胆道活检(PTCB)在阻塞性黄疸病因学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06年3月-2007年5月间47例阻塞性黄疸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0例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过程中成功行胆道病理活检,分析病理结果,并结合临床、影像学资料等确定胆道梗阻的原因,进而指导治疗。结果47例中30例获取组织标本,病理报告胆管腺癌21例、胆管腺鳞癌1例、胰腺癌2例、肝细胞癌1例、胆管乳头状腺瘤1例、胆管结石1例、阴性结果3例,活检阳性率90.00%。结论PTCB对于临床明确黄疸梗阻的原因有重要意义,其方法简单、经济、安全、可靠,技术方案成熟,临床应用价值极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胆总管结石患者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ERCP治疗的胆总管结石患者220例,依据是否伴术后感染,分成正常组(术后未感染,187例)和感染组(术后感染,33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ERCP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在年龄...  相似文献   

11.
经皮肝穿胆管造影法(PercutaneousTranshetic Cholangiography)系Cartex和Saypol二氏于1952年首创。自1974年Okuda改用Chiba针以来,由于它的安全性和可靠性,PTC检查才逐渐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本文报告42例,并就其检查方法及X线表现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前在我国一般条件的医院,急性胆囊炎的病因诊断仍然使外科医师感到困难。一小部分临床体征较重合并有弥漫性腹膜炎的病人,在入院后做了急诊剖腹术,而大部分急性胆囊炎病人是采用了非手术治疗。这一部分病人虽经非手术治疗症状缓解,但常常是反复发作,多次入院。胆道机械性梗阻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穿刺部位的出血状况。方法:随机选取近年来择期进行造影术的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病例共240例,分成经桡动脉造影术组和经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组,每组各120例,比较两组造影术后的穿刺部位的出血率,穿刺的成功率,以及X线曝光时间和手术进行的时间等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组平均住院时间为2.01±1.36d,远低于经股动脉组4.02±2.1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术后并发症的比较中,经桡动脉组除了动脉痉挛的发生率较高,穿刺部位血肿、局部瘀斑、假性动脉瘤、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经股动脉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桡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术具有创伤小,易于压迫止血,可作为冠状动脉造影术的首选路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內镜逆行胆道造影术后鼻胆管引流术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胆石症患者80例随机平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都采用经內镜逆行胆道造影术后鼻胆管引流术,治疗组在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积极的临床护理配合方法。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病例,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都为胆道损伤或感染。两组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內镜逆行胆道造影术后鼻胆管引流术在胆石症中的治疗中应用价值大,而积极的护理配合能够降低并发症,有利于术后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 1992年以来应用超声导向经皮穿刺胆管引流 (PTCD)治疗恶性胆管梗阻病人 75例 ,术后无大出血及胆汁瘘发生。但在 1年内死于胆系感染 2 5例 ( 33.3% ) ,现就其发生原因及防范措施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男 32例 ,女 43例 ,年龄42~ 76岁 ,平均 6 0 .5岁。均以深度黄疸入院。CT或B超显示的肝内胆管扩张 ,总胆红素 5 4~ 176 μmol/L ,平均 2 2 1.6μmol/L ,并有不同程度的ALT升高。1 2 治疗方法 在超声导向下经皮穿刺 ,将穿刺针准确插入扩张的肝内胆管 ,将导毕自穿刺针内插入胆管 ,撤出穿刺针 ,以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和卧床的最佳时间。方法总结在本院行经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20例资料,按照患者术后卧床和制动护理时间不同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的对照组10例,常规护理基础上,尝试缩短患者术后卧床和穿刺侧肢体制动时间的观察组10例,治疗后按照文章统计指标进行统计。结果治疗组患者护理后有排尿困难患者1例(10%),睡眠障碍现象者1例(10%),腹胀现象者1例(10%),数据与对照组结果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少患者手术后穿刺侧肢体制动和患者卧床时间,有利于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超声导引技术于1961年Berlyne首次应用于临床,特别是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UG—PTBD)在肝胆疾病的诊治中已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但有时会出现一些并发症。我院从1986年9月~1994年9月共施行154例,其中11例出现并发症,占7.14%。本文重点讨论其发生原因和处理经验。 1 临床资料 1.1 本组154例,男63例,女91例。年龄21~88岁,平均55.3岁。经超声检查均具有典型肝内胆管扩张的声像图表现,肝内胆管直径在4~9 mm,平均7 mm。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造影就是将特殊心导管选择性地插入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然后注入造影剂,使其主二干和分支在X线下清晰显影,并用电影摄片或电视录像加以记录。我院2000年行35例经皮穿刺冠状动脉造影术,通过对35例病人的护理,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现将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经绕、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护理方面的优缺点。方法自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194例,按冠状动脉造影途径分为2组,桡动脉组96例,股动脉组98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护理过程中发现的并发症和患者舒适感以及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组外周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术后舒适度有统计学差异以及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等方面与经股动脉途径组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由此表明经桡动脉穿刺途径是冠状动脉造影的较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20.
1930年Monterio报告了淋巴结穿刺造影。1952年Kinmonsh提示淋巴管直接穿刺造影。1972年Kjnmoth概述了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淋巴管造影的方法。我科于1983年对2例乳糜尿患者,在手术显微镜下经单侧足背淋巴管穿刺造影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于下: 方法病人取仰卧位,术侧屈膝90°足背平行于手术台。用常规消毒皮肤及铺消毒巾,在第1~2趾(足卜)间皮下注射淋巴管染色剂(美兰2毫升+1%普鲁卡因2毫升混合液)1~2毫升。2~3分钟后于局麻下在足背上距趾(足卜)6~8厘米处作2厘米左右横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