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腩损伤患者并发医院下呼吸道感染(NP)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8例重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医院下呼吸道感染率55.9%(38/68),气管切开组NP发生率73.7%(28/68)(P〈0.001),昏迷时间对照,并发NP组明显延长,平均分别为27.39及4.04d(P〈0.001)。结论用loglstic回归分析表明,昏迷时间、气管切开分别为重型颅脑损伤并发NP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无症状吸烟者和非吸烟者中,调查冠状动脉钙化的程度和预后意义。有关吸烟对颈动脉和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成像测量预后价值影响的人群资料可见。而有关吸烟对冠状动脉钙化预后价值影响的资料有限。方法和结果:对入选注册的10377例无症状受试者(40%为现时吸烟者)进行了5年全因死亡随访。计算单变量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模型,以评估至全因死亡的时间。吸烟者与非吸烟者的累积5年生存率分别为96.9%和98.4%(P〈0.0001)。使用分层Cox比例风险生存分析发现,非吸烟者中钙化评分为0~10者的生存率为99.7%,钙化评分〉1000者则为89.6%(P〈0.0001)。相对地,吸烟者中相应的生存率分别为99.5%和81.4%(P〈0.0001)。进一步评估年龄对冠状动脉钙化预后的影响发现,年龄和钙化有累加关系,并受吸烟的不利影响,导致冠状动脉钙化老年吸烟者的相对风险比更高(P〈0.0001)。对〈50岁的吸烟者而言,钙化评分〉1000伴随相对风险比升高了8.9倍(P=0.029)。由此导致年龄〈50岁且钙化评分〉400的吸烟者的预期寿命减少4.8年(P〈0.000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型早期生物标记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肺栓塞(PE)患者风险分层中的价值。方法和结果:前瞻性纳入连续107例确诊PE患者。研究终点为:①PE相关性死亡或主要并发症;②30d总死亡率。共有29例(27%)患者就诊时的H-FABP水平异常(〉6p,g/L),其中12例(41%)出现并发症,而基线H-FABP正常的所有患者的30d预后良好(0R71.45,P〈0.0001)。多变量分析中,H-FABP可预测不良预后(P〈0.0001),而心肌肌钙蛋白T(P=0.13)或N一末端脑利钠肽(P=0.36)无预测价值。生物标记与超声心动图联合评估显示,不论超声心动图结果如何,H-FABP检测阴性的患者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在治疗高位颈髓损伤合并呼衰病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1月至2005年5月期间收治的高位颈髓损伤患者共215例,其中117例合并呼吸衰竭并气管切开治疗。对照分析比较气管切开前后血氧分压、血二氧化碳分压、血WBC、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高位颈髓损伤患者早期气管切开可有效地解决了通气和换气障碍(P〈0.05),和控制感染(P〈0.05)。结论:早期气管切开治疗高位颈髓损伤合并呼衰,可充分解决排痰、呼吸麻痹、感染等问题,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描述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生存状况,探讨患者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88例aSAH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治疗措施、并发症与预后等进行随访调查,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明确患者生存状况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结果88例全部完成随访,总随访时间141.9人年,平均随访时间(1.6±1.0)人年,最长随访时间5.6年;患者1个月、1年和2.5~5.6年累积生存率依次为78%、73%和68%;应用尼莫地平(RR=0.981,95%CI=0.965~0.997,P=0.023)可降低aSAH患者死亡风险;以内科保守治疗为参照,手术夹闭(RR=0.147,95%CI=0.041~0.532,P=0.003)和介入栓塞(RR=0.221,95%CI=0.060-,0.823,P=0.024)治疗为保护性因素,而并发症(低钠血症、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PaY=1.965,95%CI=1.404—2.748,P〈0.05)和脑血管痉挛(RR=2.951,95%CI=1.473~5.911,P=0.002)为患者死亡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并发低钠血症、肺部感染、消化道出血和脑血管痉挛是aSAH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尼莫地平、手术夹闭或介入栓塞治疗,可降低aSAH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6.
成人气管切开机械通气并发气管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成人气管切开并行机械通气患者并发气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本院1994—2003年气管切开并行机械通气治疗的24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就性别、年龄、术前有否气管插管,术前插管时间、术后持续机械通气时间、既往气管切开史、更换气管套管次数、环甲膜切开及反复呼吸道感染、糖尿病、胃食管返流等11个相关临床因素,用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中,并发气管狭窄28例(11.4%),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插管时间(P=0.025)、术后持续机械通气时间(P=0.02)、反复呼吸道感染(P〈0.001),糖尿病(P〈0.001),胃食管返流(P=0.026)与气管狭窄发生有关。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术后持续机械通气时间、糖尿病、反复呼吸道感染、胃食管返流与发生气管狭窄明显相关。【结论】气管切开并行机械通气患者并发气管狭窄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统计学研究表明,术后机械通气持续时间、反复呼吸道感染、胃食管返流和合并有糖尿病等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入住ICU并长期使用机械通气(LTMV)的患者的生存率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选择由各种原因导致呼吸衰竭入住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48例,其均使用有创多功能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连续治疗7d以上。根据机械通气后病情转归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对两组患者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PaCO2水平、血清钠离子浓度、白蛋白水平(ALB)、APACHEⅡ评分、是否发生败血症以及气管切开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血清白蛋白水平(ALB)、气管切开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7例(56.2%)患者生存,21例患者(43.8%)死亡,生存组的CVP、ALB以及APACHEⅡ评分均优于死亡组(P〈0.05),而败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生存组气管切开的例数明显高于死亡组,经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白蛋白水平和气管切开对LTMV的预后有显著影响,与生存率直接相关(P〈0.05)。结论:有创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死亡率较高,ICU医生可根据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ALB水平在机械通气前对患者进行评估,并根据疾病的性质和病情发展采取合适的通气策略和治疗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撤机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合并纵隔气肿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并发纵隔气肿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危险因素及致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447例PM/D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皮肤血管炎、肌酸激酶峰值、胸部影像学改变、纵隔气肿并发症、气管插管、治疗经过和预后。同时复习文献报道的17例DM合并纵隔气肿病例,进行了汇总分析。结果本组447例PM/DM患者中有4例(0.9%)并发纵隔气肿。本组和文献报道的共21例DM并发纵隔气肿的患者,年龄均偏小(平均34岁),男性较多(男:女=13:8),与DM未合并纵隔气肿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在21例患者中13例(61.9%)有明显的皮肤血管炎表现,而无纵隔气肿并发症的443例患者中只有44例(9.9%)有皮肤血管炎表现,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问质病变在纵隔气肿患者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患者(P〈0.01)。本组4例并发纵隔气肿的患者有3例接受气管插管治疗,而无纵隔气肿并发症的443例患者中只有5例(1.1%)接受气管插管,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M患者的血管病变可能是导致纵隔气肿发生的直接病因,肌炎症状较轻的年轻男性患者易发生纵隔气肿,肺间质病变和气管插管介入操作可能是纵隔气肿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脑内出血后血肿增大是死亡和预后不良的决定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虽然脑内出血(ICH)体积是死亡的一个预测因素,但对于后来的血肿增大是否进一步增加死亡或不良功能预后的风险还不清楚。方法:通过对发病3h内进行CT检查并随访24h的自发性ICH患者进行单独的荟萃分析,确定血肿增大是否是预后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安慰剂组患者(n=115)来自旨在研究rFVIIa剂量、安全性和疗效的3项试验,103例患者来自一项辛辛那提研究(共218例)。其他的基线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糖、血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脑室内出血(IVH)和部位。结果:共有72.9%的患者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血肿增大,血肿增大的比例[每增加10%的风险比(HR)1.05,95% CI 1.03~1.08,P〈0.0001]、初始ICH体积(每毫升的HR 1.01,95%CI 1.00~1.02,P=0.003)、GCS评分(HR 0.88,95% CI 0.81~0.96,P=0.003)以及IVH(HR 2.23,95%CI 1.25~3.98,P=0.007)均与死亡率增加相关。增加的百分比(累积0R 0.84,95% CI 0.75~0.92,P〈0.0001)、初始ICH体积(累积OR 0.94,95%CI 0.91~0.97,P〈0.0001)、GCS(累积OR 1.46,95%CI 1.21~1.82,P〈0.0001)和年龄(累积OR 0.95,95%CI 0.92~0.98,P=0.0009)可预测改良Rankin量表的评分结果。性别、部位、血糖和血压对预后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经皮扩张气管造口术在急诊危重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在急诊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ICU病人根据气管切开方式不同分为2组: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PDT)组和传统的气管切开术组,观察2组手术时间、切口大小、术中出血量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等。结果PDT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组(P〈0.01),手术切口长度也明显短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组(P〈0.01),出血量明显少于传统组(P〈0.01),传统气管切开组皮下气肿和插管失败、套管脱出、肉芽/疤痕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1.3%,6.7%,13.3%,13.3%,而PDT组无1例并发症发生,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DT更适合于IUC内危重病人应用,方便快捷,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刘江华  雷卓青  郑文军 《广西医学》2009,31(9):1271-1273
目的探讨影响有机磷中毒合并中间综合征(IM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2例有机磷中毒合并IMS患者的一般情况、气管切开与气管插管、血液灌流、入住科别、开始洗胃时间、发生IMS的时间、合并症、乙酰胆碱酯酶、血气指标等资料。根据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27例,死亡组15例。依据设定的临床资料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死亡组有基础疾病、未行气管切开、有合并症、未行血液灌流治疗及开始洗胃时间晚的比例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性别、入院科别、血气分析、来诊时胆碱酯酶(AchE)及发生IMS时间差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液灌流、开始洗胃时间与其存活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液灌流及开始洗胃时间是影响IMS患者预后生存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ICU经皮中心静脉插管术并发症前瞻性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调查中日友好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经皮中心静脉插管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999年3月-2000年11月间176例接爱中心静脉插管术患者的年龄、性别、穿刺部位、留管时间、穿刺次数、穿刺者操作经验和并发症。对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为32.1%,重要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为5.4%。未发生静脉血栓、气栓、血胸。次要插管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感染并发症为10.0%。无一例患者因并发症死亡。穿刺难度与并发症发生相关(P<0.05),留管时间≥7d者感染并发症显著增加(P<0.01)。结论:我院ICU进行的中心静脉插管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赵玉红 《中原医刊》2011,(17):65-67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早拔管的方法,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方法选择临沂市沂水中心医院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急性呼吸衰竭合并气管切开置管患者83例,2008年12月以前患者为对照组(43例),采用传统先堵管后拔管;2008年12月以后患者为观察组(40例),采用一次性拔管法,对比两组拔管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首次拔管时间平均提早了3.5d,观察组的血氧饱和度(SpO2)及血气分析情况、耐受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对急性呼吸衰竭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掌握好拔管适应证,一次性拔管,配合使用蝶形透明敷料覆盖气管切开痿道,成功率高,紧急情况下也可以从瘘道重新置管,确保了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鼻和经口气管插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一次性附有低压高容气囊的气管插管,对107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经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插管,经鼻与经口明视插管或肓插管,并进行两种插管方法的比较。结果:经鼻插管62例次,经口插管54例次(共116例次);留管时间:经鼻插管平均11.8天,经口插管平均6.6天,两组比较P<0.005;气管切开率;经鼻插管组为12.9%,显著低于经口插管组42.6%(P<0.001);而拔管率经鼻插管组为59.7%,则明显高于经口插管组40.7%(P<0.005)。结论:经鼻气管留管时间较长、并发症少等优点,可避免或减少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75岁)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1995年1月至2003年1月收治高龄(≥75岁)浸润性膀胱癌行全膀胱切除术患者10例,均为男性,平均年龄76岁。从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术后并发症、生存率等方面与同期40例浸润性膀胱癌(〈75岁,对照组)行全膀胱切除术患者进行比较。结果高龄组平均手术时间360min,平均术中输血1500ml,平均术后住院时间20d,对照组分别为316min,1200ml,16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和对照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分别为6例(60%)、10例(25%),P〈O、05。高龄组7例获随访,1、5年生存率分别为71,4%、57.1%。对照组40例获得随访,1、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65.0%。高龄组患者1年生存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膀胱切除术可以安全地应用于适当选择的高龄患者,年龄不应成为高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的排除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浓度氯化钠在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8例重型颅脑外伤气管切开的病人,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给0.45%氯化钠,对照组给0.9%氯化钠,观察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率。结果:实验组肺部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0.45%氯化钠用于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效果明显优于0.9%氯化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估气管切开时机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2006年4月~2009年6月121例机械通气患者,按气管切开时间分为早切组(≤7d)和晚切组(〉7d),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121例机械通气患者中,早切组54例,晚切组67例。两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6.2±4.6)d和(8.44±.4)d(P〈0.05),人住ICU时间分别为(12.1±5.1)d和(14.4±6.9)d(P〈0.05),VAP发生率分别为20.4%和38.8%(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死亡率为24.1%和29.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气管切开可缩短患者机械通气和人住ICU时间,降低VAP发生率,但对患者死亡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1例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分为缺血组(有心肌缺血表现,18例)和无缺血组(无心肌缺血表现,13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成功30例(96.8%);治疗后患者的LVEF、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LVEDD、LVESD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缺血组术后LVEF、LVESD改善较无缺血组明显(P〈0.05),随访12个月,30例介入成功者共存活28例,死亡2例;17例(54.8%)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缺血组生存率高于无缺血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有较好疗效,有心肌缺血表现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于无缺血表现的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透析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我院接受血液透析(HD)或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的患者共1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年龄和透析方式分为:老年HD组44例,老年CAPD组16例,中青年HD组46例,中青年CAPD组12例。记录临床常用血生化指标,比较组间危险因素差异,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与中青年组相比,老年组透析患者脉压差[(66±21)mmHg(8.8/2.8kPa)]、甘油三酯[(1.28±0.67)mmol/L]、脂蛋白(a)[(434±202)mg/L]、C反应蛋白[(21±15)mg/L]、血清磷[(2.02±0.77)mmol/L]、钙磷乘积[(4.3±1.6)mmol^2/L^2]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1.535,1.016,2.154,2.252,4.676,4.534,均P〈0.05)。无论在老年组,还是中青年组患者中,CAPD组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比率都较HD组明显降低(P〈0.05)。年龄、脉压差、脂蛋白(a)、C反应蛋白、钙磷乘积与透析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呈正相关(P〈0.05),而血清白蛋白与之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透析患者存在多种心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于老年透析患者需选择合理的透析方式,积极纠正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背景:阿斯匹林可降低高危成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但是,女性人群是否与男性人群一样获益,仍不清楚。 目的:确定阿斯匹林在不同性别人群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获益与危险。数据来源和研究选择:数据源于MEDLINE和Cochrane中心的对照试验数据库(1966年至2005年3月)、检出文章的参考文献以及重要科学会议的报告。入选合格的研究为:在无心血管疾病参试者中进行的前瞻性阿斯匹林治疗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报告了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病死亡数据。共检出6项试验95456名个体。其中3项试验仅包括男性,1项试验仅包括女性,另外2项试验包括两种性别。 数据提取:审查、确定随机研究的患者数量、平均随访时间和终点事件(复合心血管事件[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非致死性卒中和心血管死亡]以及具体每种心血管事件和大出血事件的发生)。 数据综合:在51342例女性中,有1285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卒中625例,心肌梗死469例,心血管死亡364例。阿斯匹林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12%(优势比[oddsratio,OR],0.86;95%可信区间[CI],0.79-0.99;P=0.03),显著减少卒中事件17%(OR,0.83;95%CI,0.70-0.97;P=0.02),后者反映的是缺血性卒中的降低(OR,0.76;95%、CI,0.63-0.93;P=0.08);对心肌梗死和心血管死亡无显著影响。在44114例男性试验对象中,有2047例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卒中597例,心肌梗死1023例,心血管死亡776例。阿斯匹林显著减少心血管事件14%(OR,0.86;95%CI,0.78-0.94;P=0.01),减少心肌梗死32%(OR,0.68;95%CI,0.54-0.86;P=0.001);对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所致死亡无显著影响。阿斯匹林治疗增加了女性(OR,1.68;95%CI,1.13-2.52;P=0.01)和男性(OR,1.72;95%CI,1.35—2.20;P〈0.001)的出血危险。 结论:对于女性和男性,由于阿斯匹林减少了女性缺血性卒中以及男性心肌梗死事件的发生,故降低了他们发生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危险。阿斯匹林显著增加出血危险,女性与男性出血危险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