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胺碘酮与利多卡因用于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接受药物治疗的116例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运用抽签法则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38%(53/58)高于对照组的77.59%(45/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利多卡因用于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值得肯定,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小,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机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取胺碘酮治疗,对照组采取利多卡因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利多卡因,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利多卡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后心功能指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37/40),其中显效22例,有效15例,无效3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28/40),其中显效13例,有效15例,无效12例;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46, P<0.05)。观察组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0, P<0.05)。治疗后,观察组收缩压(103.32±10.51)mm Hg(1mm Hg=0.133 kPa)、舒张压(70.48±8.66)mm Hg、左心室射血分数(48.62±8.33)%、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93.25±24.58)ml、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61.32±8.24)ml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116.82±11.33)mm Hg、(78.58±10.94)mm Hg、(36.88±7.89)%、(124.58±26.41)ml、(79.57±10.2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可维持患者良好的心功能指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应用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的效果。方法任选84例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分为例数相等的两组,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治疗,研究组应用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有效率为76.19%,组间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对照组发生率为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相对优于利多卡因,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胺碘酮与利多卡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间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80例,采用随机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均给予利多卡因治疗,观察组患者则给予胺碘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 d后的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高于对照组为80.00%(P<0.0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5.00%低于对照组为32.50%(P<0.05)。结论:对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采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疗效优于利多卡因,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2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桐玲 《河北医药》2007,29(6):541-541
急性心肌梗死(AM1)并发室性心律失常需积极控制,以减少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及猝死机会.本文总结了2003年3月至2006年3月胺碘酮治疗AM1并室性心律失常28例体会.  相似文献   

7.
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将98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住院患者分成两组,两组患者均在积极治疗AMI的基础上抗心律失常治疗,治疗组胺碘酮组(48例)静脉应用胺碘酮,对照组(50例)静脉应用利多卡因。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有效41例(85.4%),死亡4例(8.3%)。不良反应6例(12.5%);对照组有效33例(66.0%),死亡13例(26.0%),不良反应15例(3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临床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自我院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所收治的7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依据来院顺序单双号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36例。实验组患者给予胺碘酮治疗,参照组患者给予利多卡因,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以及病死率。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P<0.05),不良反应率低于参照组(P<0.05),病死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与胺碘酮在发作急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颅脑损伤患者中的疗效对比。方法 118例急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利多卡因和胺碘酮行抗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疗效。结果胺碘酮组在抗急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利多卡因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中,胺碘酮治疗效果优于利多卡因,可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胺碘酮与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1年10月份在我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100例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对象。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胺碘酮)及对照组(利多卡因),实验组患者人数为51人,对照组患者人数为49人。治疗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治疗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的例数及所占的比例,同时统计两组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的例数及比例,并进行组间的比较及统计学的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经治疗后显效的比例及总有效比例均〉对照组,计算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发生室性心率失常的临床疗效好于利多卡因,同时药物的副作用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探讨 QT离散度 (QTd)的临床意义 ,进一步评价其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VA)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了 132例急性心肌梗死 (AMI组 )及 45名正常人 (对照组 )的最长 QT间期(QTm ax)、校正 QTmax(QTcmax)、最小 QT间期 (QTmin)、校正 QTm in(QTcmin)、QT离散度 (QTd)及心率校正 QTd(QTcd)的变化。结果  1AMI组 ,QTmax、QTcmax、QTd及 QTc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 1。2 AMI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 (VA组 ) ,QTmax、QTcm ax、QTd及 QTcd均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NVA组 ) ,P<0 .0 1。3AMI患者 QTcd≥ 6 0 ms者 ,其 VA发生率显著高于 QTcd<6 0 ms者 ,P<0 .0 1。4AMI死亡组 QTmax、QTcm ax、QTd均显著高于存活组 ,P<0 .0 1,死亡组 QTcd高于存活组 ,P<0 .0 5。5 AMI患者 QTcd≥ 80 ms者其室颤 (VF)发生率显著高于 QTcd<80 ms者 ,P<0 .0 1。结论  QTd或 QTcd可作为判断 AMI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及近期预后的临床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探讨胺碘酮对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影响,评价其治疗心肌梗死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观察50例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是否服用胺碘酮以及服用前后心律失常和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变化。结果服用胺碘酮的患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II级以上者)比例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P<0.05)。QTcd由治疗前的(57.1±10.2)m s下降至(39.1±8.3)m s,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胺碘酮可显著降低心肌梗死患者的QTcd以及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有望成为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13.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胺碘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利多卡因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胺碘酮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例数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数据经对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中,胺碘酮的临床疗效较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静脉应用胺碘酮或艾司洛尔48 h内疗效及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脏内科连续住院治疗的老年AMI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纳入研究,分为胺碘酮组与艾司洛尔组.胺碘酮组患者在10 min内静脉注射胺碘酮150 mg+ 5%葡萄糖注射液20 ml后经微量注射泵静脉输注胺碘酮1 mg/min共6h,减量至0.5 mg/min静脉输注24~48 h,之后口服胺碘酮0.2g,3次/d,共7d.艾司洛尔组患者在1 min内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注射液0.5 mg/kg后经微量注射泵静脉输注艾司洛尔0.1 mg/(kg·min)共6h,减量至0.05 mg/(kg·min)静脉输注24 ~ 48 h,之后口服美托洛尔25 mg,2次/d,共7d.胺碘酮组和艾司洛尔组静脉应用胺碘酮或艾司洛尔6h后仍有室速发作者,分别加用上述艾司洛尔或胺碘酮治疗方案.比较2组患者治疗48 h内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胺碘酮组和艾司洛尔组48 h内有效率分别为92.1%(35/38)和75.0%(27/3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9.5%(15/38)和19.4%(7/36),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60).胺碘酮组2例伴有心力衰竭患者静脉用药24 h后出现急性肝损伤,停药并对症治疗2周后肝功能恢复正常. 结论 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老年患者AMI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有效率优于艾司洛尔.胺碘酮与艾司洛尔均较安全.高龄AMI且伴心力衰竭者静脉应用胺碘酮时需密切监测肝功能,出现肝损伤需立即停药并给予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5.
温彤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1):3227-3228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不同梗死部位,急性期、恢复期的心室晚电位(VLP)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NHE-2000型心电检测仪,对49例AMI患者进行VLP检测.结果:49例AMI患者中下壁心肌梗死26例中急性期12例,VLP阴性8例,阳性4例,无死亡病例.14例恢复期患者中VLP阳性9例,死亡3例;VLP阴性5例无死亡病例,心内膜下心梗3例恢复期均为阴性无死亡病例,广泛前壁心肌梗死6例中恢复期5例,VLP阴性2例,死亡1例.急性期1例VLP阴性死亡.急性期死亡率为4.76%( 1/21),恢复期死亡率为14.28%(4/28),VLP均为阳性.49例VLP阳性率为40.81% (20/49) (P<0.05).VLP阳性者心率失常的发生率和猝死的发病率明显高于VLP阴性者.值得注意的是下壁心梗发生率高26例占53.06%,死亡率11.53%(3/26).结论:AMI患者VLP阳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警惕恢复期VLP阳性患者的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源性中期因子(MK)对心肌梗死后大鼠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建立急性心肌梗死(AMI)雄性Wistar大鼠模型45只,随机分为AMI对照组、MK治疗组、假手术组,每组各15只;造模成功后1μg/200g人重组中期因子在梗死周围分5点注射给药。4周后检测血液动力学及心功能参数,心脏标本检测左室质量及左室质量指数(LVMI)、心肌梗死面积,并检测血浆和心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较,AMI对照组左室质量及左室质量指数、左室截面直径及心肌AngⅡ水平明显增高,而左室收缩压(LVSP)及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均明显降低(均P<0.01);与AMI组相比较,MK治疗组左室质量及左室质量指数、左室截面直径明显降低(P<0.05或P<0.01),LVSP和±dp/dt均明显增高(P均<0.05),心肌梗死面积和心肌AngⅡ水平也明显低于AMI组。结论外源性的MK应用能减轻AMI后心室重构,可保护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重构(LVRM)的影响.方法 9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螺内酯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螺内酯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螺内酯40 mg/d;对照组常规治疗.两组患者AMI后7 d、90 d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LVEF).结果 两组患者AMI后7 d各UCG参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MI后90 d螺内酯组与对照组比较,LVEDD、LVESD明显降低(P<0.05),LVEF明显升高(P<0.05).结论 螺内酯可预防AMI患者LVRM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血运重建与否及不同时机血运重建对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4例前壁AMI患者按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药物治疗组(药物组,n=17)、急诊血运重建组(急诊组,n=11)、择期血运重建组(择期组,n=16).分别检测AMI后1周、3个月,6个月及1年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