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民 《中医杂志》2004,45(12):930-933
目的:进一步探索血瘀证的微观机理,从基因水平探讨血瘀证微观实质.方法:以病证结合方式,严格按照诊断标准选取160例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血瘀证和非血瘀证患者,用先进的血液生化指标和实验技术,进行了c-fos基因、c-jun基因和CD62p基因表达的观察、对比、分析,并以健康人为对照,从基因水平对血瘀证形成的微观机理和演变规律进行探索.结果:通过对血瘀证密切相关的微观指标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血瘀证患者存在c-fos、c-jun、CD62p基因异常表达,并且其指标的异常及基因表达水平的高低与血瘀证各型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结论:基因组学是血瘀证实质研究的最佳切入点.血瘀证现代研究应积极引进微观辨证学和基因科学的最新成果,以丰富和发展中医基础理论,并为中医临床治疗学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血瘀证见于多种疾病,是一种综合性的病理状态,形成机理非常复杂。研究证明,血瘀证形成与炎症反应、免疫失调关系密切。NF-κB通过调控众多靶基因的转录表达而在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等许多生理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瘀证与NF-κB信号通路从理论和实验中的研究结果表明:NF-κB信号通路在血瘀证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血瘀证与NF-κB信号通路的相关性探讨,将进一步揭示血瘀证炎症、免疫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深化血瘀证形成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寒凝血瘀证痛经的中医临床及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查阅近10年的相关文献,结果显示临床中医药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以少腹逐瘀汤、温经汤及其加减方等较多,且疗效较好,在实验研究方面初步建立了寒凝血瘀证痛经动物模型,并阐述了寒凝血瘀证痛经的形成机理以及中药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4.
中医证型研究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从血瘀理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现代血瘀理论的研究过程,血瘀证的客观指标研究等方面系统阐述血瘀证的研究演变、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稳定的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全面检索了近5年有关寒凝血瘀证实验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实验动物的选择、造模方法及评价指标、寒凝血瘀证疾病动物模型的建立、不同干预方法对寒凝血瘀证模型的实验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寒凝血瘀证尚无理想的模型平台,实验动物相对单一,造模方法有待完善,机理研究不够深入,干预方法比较局限,因此需要建立符合中医证候和临床实际的寒凝血瘀证动物模型平台以促进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方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对"血瘀"学说有了更新的研究,本文就血瘀证及活血化瘀方、药研究进展情况作简要介绍,以供参考。血瘀证概念及形成机理的研究"血瘀证"的概念,经现代研究认为是"血脉不通"、"气血瘀阻"而造成的各种病变。包括炎症、变性、萎  相似文献   

7.
随着活血化瘀和血瘀证研究的深入,诸多学者从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血小板活化及血管内皮功能等角度对强直性脊柱炎(AS)血瘀证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逐步开展了研究和探索,取得一定进展,为活血化瘀法治疗该病提供了依据,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胃脘痛血瘀证是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消化系疾病。近年来 ,人们对本证发生的病理机理、诊断客观化进行了不少研究 ,研究内容涉及血液流变学、微循环、胃电图、幽门螺杆菌、胃粘膜相等方面 [1] ,而对微循环血管内皮细胞的舒缩功能改变的研究未见报道。以内皮素 (ET)和一氧化氮 (NO)为主的血管内皮细胞本身释放的内分泌因子对微循环血管的功能和结构、以及对血细胞的聚集和粘附都有显著影响 ,在血瘀证的形成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拟通过对胃脘痛血瘀证患者体内 ET及 NO水平的观察 ,探索血管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变化与胃脘痛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冠心病血瘀证与hs-CRP及s ICAM-1的相关性,从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炎性探讨冠心病血瘀证的病理本质。方法:选择26例冠心病血瘀证患者、32例冠心病非血瘀证患者及30例健康人,根据其hs-CRP、s ICAM-1检测结果,研究其与冠心病血瘀证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各证型患者血液中hs-CRP和s ICAM-1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其中以血瘀证患者hs-CRP和s ICAM-1水平最高(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慢性炎性病变过程可能在冠心病血瘀证的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应进一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0.
血瘀证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命题。说它古老。是人们惊奇地发现近年出土的《治百病方》第五方即治瘀血方,说明在《内经》以前血瘀证早已为人们所认识。说它年轻,是国内外众多学者,正从不同侧面对其进行深入研究,1988年在北京“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上,还制定了“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可见,对血瘀证之研究,不仅源远流长,而且方兴未艾。尽管如此,由于其发病机理十分复杂,临床涉及十分广泛,症状表现十分奇异,不少问题仍需续予深入研究。而临床研究乃为其重要方面。有鉴于此,笔者于临床作了一些探索,旨在对部份血瘀疾患临证辨治的幽微之处加以阐发,以期于临床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1.
瘀血刍议     
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行血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器官组织的,均称瘀血。《金匮》云:“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瘀血。”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注云:“胸满者,血瘀而气为之不利也;唇痿舌青,血不  相似文献   

12.
瘀血致病机理拾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除气机阻滞、血脉痹阻影响新血化生以外,阳气阻遏、郁热内伏、营卫失调、水津失布、升降乖违、心神逆乱等,亦为血瘀证常见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化瘀通络法组方对急性血瘀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Adr加冰水造成大鼠急性血瘀模型,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PT、APT和FIB。[结果]化瘀通络法组方可明显降低急性血瘀大鼠全血低切黏度值、血浆黏度值、红细胞压积和红细胞最大聚集指数。并可缩短PT和延长FIB时间。[结论]化瘀通络法组方具有较好的活血化瘀作用;该作用为化瘀通络法组方治疗急性出血性脑中风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痰浊血瘀型高脂血症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62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号随机分为两组,健康教育、饮食、运动、情志指导。对照组31例舒降之,1片/次,1次/d。治疗组31例血府逐瘀汤(当归10g,生地15g,桃仁12g,红花9g,枳壳、赤芍、柴胡各10g,甘草6g,桔梗、川芎各10g,牛膝15g),1剂/d,水煎300m L,早晚口服;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个月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控制20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50%。对照组临床控制15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74.19%。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痰浊血瘀型高脂血症,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抑制血栓素A2生成,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部分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解决阿司匹林抵抗已被广泛关注。研究证实:阿司匹林抵抗与临床事件发生具有相关性。通过对阿司匹林抵抗与血瘀证关系研究,认为血瘀证可能是阿司匹林抵抗的中医发病机制之一。希望发挥中医中药辨证论治和整体调节的优势,结合现代医学,针对不同的群体进行AR产生机制及防治方面的研究,使阿司匹林抵抗问题得到较好的解决,从而为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预防带来更大的益处。  相似文献   

16.
血瘀与糖尿病肾病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日久致肾小球弥漫性硬化的特异性肾损害 ,亦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在其发展变化中有血瘀的产生 ,而血瘀又影响着糖尿病肾病的发展变化 ,活血化瘀是治疗糖尿病肾病重要的基本原则 ,用此法指导治疗往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1 血瘀是产生糖尿病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糖尿病肾病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 ,历代医家多认为是消渴病日久肾元亏虚而成 ,种种病机均可导致血瘀 ,因津血同源相互化生 ,如阴虚津血不足 ,可使血行涩滞而生瘀 ;燥热入血 ,煎耗营阴 ,脉道不濡而成瘀 ;气虚运血无力 ,血行不畅 ,可留瘀 ;情志郁结 ,碍气…  相似文献   

17.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血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血瘀是否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之一。方法对6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和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功能等检测,并与30名健康妇女进行对照研究。结果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瘀临床表现综合评分,血管内皮功能、血小板活化功能等分子生物学指标与健康妇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存在着血瘀分子生物学等客观性病理变化,血瘀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疮疡疾患的病理基础;中医、中西医治法治则;筛选活血化瘀中药,以促进治疗疮疡血瘀证的药物开发.方法追溯自晋代至清代疡科治疗专著30余部,分析疮疡疾患的病因病机;统计疮疡内治处方出现率较高的中药排序,分析药物的功效分类.查阅现代文献,归纳血瘀证时出现的病理生理改变;分析治疗疮疡各类中药的现代药理作用.结果疮疡疾患病理基础,肿疡以气滞血瘀伴湿热毒为主证;溃疡以血瘀伴气血两虚为主证.治法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补益气血.药物以甘草、当归、金银花、赤芍、人参、黄芪、桂枝为主药.结论疮疡疾患以活血化瘀治法为主,辨证佐以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9.
血瘀证目征与血瘀证诊断标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6种标准对781例患者的诊断研究,提示在诊断阳性率,敏感度,特异度,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和总和积分值等方面,中国血瘀症诊断标准和国际血瘀证诊断标准最优,血瘀证目片和日本瘀血证诊断标准次之,国际瘀血诊断标准试行方案和中山氏瘀血压痛点更次之。各种标准各有其独特优点,应相互取长补短,同时,探讨了导致各种标准不足之处的原因,并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20.
血瘀窍闭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文献和临床研究,并分析了脑血管意外性昏迷和颅脑损伤性昏迷的病理变化,提出了血瘀窍闭是脑血管意外性昏迷和颅脑损伤性昏迷的关键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