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高危颈动脉狭窄的短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25例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率>70%,NASCET法),于围手术期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临床随访2~12个月。结果25例患者手术操作完全成功,术后残余狭窄<20%。术中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治疗后好转;术后1例发生缺血性事件,经治疗后无神经系统后遗症。2~12个月后颈动脉彩超未显示再狭窄。结论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短期疗效肯定。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是造成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我国占人口死亡的第一位。现代医学证实,1/3的脑卒中是由颈动脉狭窄栓子脱落所致,颈动脉狭窄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粥样硬化斑块钙化致动脉狭窄或脱落后栓塞脑血管而引起临床症状,随着神经介入影像学的发展,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病变的新技术和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解除颈内动脉血管狭窄,达到改善脑血管供血的目的,现对2009年我科开展的2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围手术期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对23例颈动脉狭窄患者实施支架置入术,总结术前、术中、术后护理措施。结果 2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微创、简洁、安全的治疗方法。通过精心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眼部症状对颈动脉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经影像学检查证实的9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眼部症状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眼部症状对颈动脉狭窄的阳性预测率为79%,阴性预测率为75%。颈动脉狭窄程度和狭窄部位在有眼部症状及无眼部症状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眼部症状与颈动脉狭窄的部位及程度相关,在颈动脉狭窄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内动脉狭窄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一2014年1月期间来院就诊的12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均经颈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及全脑血管造影等确诊,所有患者均实施经股动脉采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进行治疗。结果:12例患者均置入颈动脉支架,手术均成功,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2%,颈动脉狭窄得到有效改善。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疗效较好等特点,有望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最佳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缺血性眼病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以及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判断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在山西大医院行颈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97例,采集患者病史,主要包括一过性黑蒙、视野缺损等.记录患者颈动脉DSA及CDFI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眼部检查,明确有无缺血性眼病.统计处理数据,分析颈动脉狭窄与缺血性眼病的相关性,评估颈动脉CDFI的准确性.结果 缺血性眼病发生率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s=0.9,Spearman秩相关分析).以DSA结果为金标准,CDFI诊断颈动脉有无狭窄的灵敏度为86.6%,特异度为82.9%,准确度为85.1%,阳性预测值为87.4%,阴性预测值为81.9%.CDFI诊断颈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时与DSA结果比较的加权Kappa值为0.8011.结论 缺血性眼病的发病与颈动脉的狭窄关系密切,颈动脉CDFI与DSA对于判断颈动脉狭窄有很好的一致性,颈动脉CDFI可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食管癌晚期食管狭窄支架置入术的护理要点,总结护理操作体会。方法在X线监测定位下经口腔为17例食管癌晚期食管狭窄患者置入食管支架,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相应护理。结果 17例患者均一次成功置入食管支架,其中1例术后1个月支架移位,1例术后8个月支架堵塞,所有患者术后进食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明显改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论支架置入作为食管癌晚期食管狭窄姑息性治疗手段,能迅速解除患者梗阻症状并重建胃肠道营养通道。术前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针对术后出现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加强心理疏导,及时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对其进行了颅内血管内支架置入术.结果:手术成功,无1例死亡,随访6个月后未出现血管再狭窄.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痛苦轻、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食管癌晚期食管狭窄支架置入术的护理要点,总结护理操作体会。方法在X线监测定位下经口腔为17例食管癌晚期食管狭窄患者置入食管支架,在治疗过程中实施相应护理。结果 17例患者均一次成功置入食管支架,其中1例术后1个月支架移位,1例术后8个月支架堵塞,所有患者术后进食困难、饮水呛咳等症状明显改善,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结论支架置入作为食管癌晚期食管狭窄姑息性治疗手段,能迅速解除患者梗阻症状并重建胃肠道营养通道。术前制定周密的护理计划,针对术后出现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加强心理疏导,及时给予正确的饮食指导,对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视网膜血循环障碍疾病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本院50例颈动脉狭窄引起视网膜血循环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彩色超声多普勒(CDFI)检查,并经眼科药物治疗。结果眼部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治疗前眼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PSV)(17.93±6.17)cm/s,治疗后(19.36±5.89)cm/s,t=7.21,P<0.05;治疗前平均血流速度(VM)(9.74±2.13)cm/s,治疗后(10.86±2.52)cm/s,t=8.16,P<0.05;治疗前阻力指数(RI)0.79±0.20,治疗后(0.69±0.10),t=7.72;P<0.05。结论正确诊断和治疗颈动脉狭窄造成的视网膜血循环障碍疾病,可以缓解眼部的病情,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症状性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的病人,经过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治疗,观察其对中风的预防作用,及对脑供血不足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通过脑血管造影术,观察颈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病变对患者脑血流的客观影响,对动脉狭窄程度大于50%的症状性狭窄和大于70%的非症状性狭窄病变的患者,若治疗路径许可,进行介入治疗。结果:15例病人共安放16枚支架,其中安放颈动脉支架9枚,椎动脉支架6枚,锁骨下支架1枚。15例病人经过3个月至1年的随访,以及多普勒招生超声的检查,支架形态良好,没有出现再狭窄的并发症。其中第5例病人在支架安放半年后出现腔隙性脑梗死,经过检查,是颈动脉系统原因导致,与椎动脉支架无关。15例病人在支架安放过程中均没有发生因斑块脱落而造成脑栓塞的发生。结论:对症状性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的病人安放支架,技术上是安全的,在目前3月~1年随访中,病人没有再次中风的发生。而且对有头昏头晕,行走:不稳的脑供血不足等症状的改善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宽心合剂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脑卒中影响研究。方法:10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按CAS术后常规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用抗血小板方案,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宽心合剂进行治疗。于治疗后的1、3、6、12月,对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颈动脉TIA和新发脑梗死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和比较;治疗后的6月和12月,对两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Plasma homocysteine levels,Hcy)进行对照比较;于治疗后的12月,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颈动脉狭窄处颈动脉彩超各参数的变化。结果: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的1、3、6、12月NIHSS评分显著的低于对照组的患者(P0.05);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TIA和新发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6月和12月Hcy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12月颈动脉狭窄处多普勒相关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宽心合剂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具有安全可靠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还可预防患者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血管内介入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7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介入治疗法治疗颈动脉重度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F动脉鞘置入颈总动脉,预扩张球囊通过狭窄部位行预扩张,支架在导丝支撑下通过狭窄部位,回撤外鞘将支架释放.结果:支架定位准确,34例患者狭窄完全消失,30例狭窄程度减少90%以上,8例减少70%.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评价颈动脉易损性斑块与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价值,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卒中患者9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症状,分为症状性卒中组41例和无症状性卒中组5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CTA检查,测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体积、斑块成分及其稳定性、颈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94例患者共存在157支颈动脉狭窄和178个粥样硬化斑块。在症状性卒中组有18例存在颈动脉易损性斑块,易损性斑块发生率为43.9%,无症状性卒中组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为17.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性卒中组不同症状患者的颈动脉斑块体积大小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中风症状者的斑块体积大于一过性黑矇者(P<0.05)。不同类型斑块之间的CT值存在明显差异,钙化斑块CT值>纤维斑块>脂质斑块(P均<0.05)。157支狭窄颈动脉中轻度狭窄50支,中度狭窄59支,重度狭窄48支;不同颈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斑块类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轻、中度狭窄患者斑块成分主要为脂质斑块,重度狭窄患者主要为混合型斑块和钙化斑块。结论症状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发生率较高。斑块体积及颈动脉狭窄程度并不能完全解释动脉硬化的情况,通过CTA检查进行斑块成分的分析及易损性判断,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风险的预测和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风防治灵胶囊防治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常规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中风防治灵胶囊。两组均治疗180 d,观察患者再狭窄率、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TCD)检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栓素A2(TXA2)、前列腺素I2(PGI2)、血液流变性学的变化,所有患者临床随访1年。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0%,对照组总有效率7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病变处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中风防治灵胶囊合西药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风痰瘀阻证证候积分显著优于单纯口服西药组,可以明显减少颈内动脉不稳定斑块、斑块长度、斑块厚度,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TXA2水平,升高PGI2水平,同时可降低近期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1年临床随访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发生患者。结论:中风防治灵胶囊合西药防治支架置入后再狭窄有较好疗效,同时可降低近期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配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防治中老年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疗效。方法将54例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8例予补阳还五汤干预治疗,同时配合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对照组26例单纯常规用大剂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2组均治疗6个月,于治疗14 d和6个月后观察2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Hcy)及颈动脉彩超。结果治疗组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支架段血液流速、血管搏动指数及Hcy水平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补阳还五汤配合小剂量西药对防治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具有较好疗效,同时可降低近远期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正>颈、椎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颈动脉粥样硬化现象日益加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率逐渐上升,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质量~([1])。本文作者就血管内支架术治疗颈动脉、椎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对血管内支架术治疗效果进行探究,现研究结果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例1男,50岁。反复右侧肢体无力1年,1年中发作2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51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l段狭窄患者接受支架成形术治疗,术后随访1—3a,观察患者手术后缺血性卒中改善程度,术前、术后和随访时血管狭窄程度,术后手术相关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l倒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患者共放置36枚球扩式支架,15枚自膨式支架。19例行预扩张。手术成功率98%。9例患者伴有一侧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并同时置入9枚球扩式支架,7例患者合并一侧颈内动脉起始部中重度狭窄,其中4例同时置入4枚自膨式颈动脉支架。术前狭窄率为(86.3±11.6)%,术后剩余狭窄率(9.7±4.4)%。与术前相比,症状消失与改善47例,症状改善率94%。无严重神经功能恶化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症状的安全、有效方法,短中期随访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灌注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近3年收治的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6例,分为有症状组39例,无症状组17例。在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后对患者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CTP)检查,然后计算平均通过时间(MTT),脑血流量(CBF)以及脑血容量(CBV),并且计算出患侧与健侧的脑血流量和脑容量的比值(rCBF和rCBV),以及平均通过时间的差值(dMTT)。结果:在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脑灌注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在治疗前,有症状组的患者脑血流量受损更明显。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有症状和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患侧脑血流量均有改善。CTP参数分析可以用来帮助识别有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血管重建前的差异性,以及它们的治疗反应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电项针联合西医对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80例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电项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中风先兆症状及眩晕症状评分、颈内动脉管腔内径、再次中风例数。结果 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00%(P <0.05);2)治疗后,两组中风先兆症状及眩晕症状评分较前显著下降(P <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3)观察组治疗后28 d再次中风发病2例、6个月再次中风发病4例、12个月再次中风发病3例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28 d再次中风发病3例、6个月再次中风发病6例、12个月再次中风发病5例数(P <0.05);4)治疗后12个月,观察组颈内动脉管腔内径较对照组显著上升(P <0.05)。结论 电项针联合西医能有效提高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疗效,改善中风先兆症状及眩晕症状评分,增加颈内动脉管腔内径范围,降低再次中风发病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