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背景:单一细胞因子在移植前后两点的变化不具有诊断急性排斥的临床意义,联合监测细胞因子可更好地判断移植患者的体内免疫状态。目的:观察Th1/Th2细胞因子在肾移植前后的动态变化趋势,探讨其在急性排斥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肾移植前、肾移植后3,7,14 d时急性排斥组和非急性排斥组体内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进行动态的监测。结果与结论:在肾移植前,急性排斥组Th1(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2)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排斥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Th2(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细胞因子水平低于非急性排斥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肾移植后,非急性排斥组各时点的Th1和Th2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变化;急性排斥组各时点Th1细胞因子迅速升高,在排斥前达峰值,各时点Th1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非急性排斥组;Th2细胞因子水平缓慢升高,在排斥前达高峰,各时点Th2细胞因子水平仍低于非急性排斥组。结果可见,非急性排斥患者肾移植前后体内Th1/Th2细胞因子保持稳态,而急性排斥患者肾移植前后体内Th1/Th2细胞因子呈非稳态分布趋势,表现为Th1细胞因子在排斥前迅速升高,Th2细胞因子缓慢升高。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异体器官移植后细胞因子变化己经有较多的报道,但有关细胞因子在肾移植患者中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鲜有报道。目的:观察肾移植受者移植前后血清细胞因子表达变化,并探讨其与移植肾急性排斥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1年9月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接受肾移植患者48例,均为首次肾移植,分为肾功能稳定组和急性排斥反应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人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肾功能稳定组、急性排斥反应组移植前1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肾功能稳定组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于移植后第1天即开始逐渐升高,在3d时显著升高(P〈0.05),5d时开始下降,7d下降显著(P〈0.05),14d左右趋于降至移植前水平,21-28d表达稳定在移植前水平。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于移植后第1天即显著升高(P〈0.05),7-14d维持在高水平(P〈0.05),21-28d稳定下降,但仍明显高于移植前(P〈0.05)。相同时间段,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3种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肾功能稳定组(P〈0.05)。提示移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动态水平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肾移植受者的免疫反应状态,可作为辅助早期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背景:白细胞介素17是一种强效的炎性细胞因子,在急性排斥反应研究中较多,而在慢性排斥反应以及急性和慢性共同研究甚少。目的:通过研究白细胞介素17表达与移植肾发生排斥反应的相关性,探索白细胞介素17表达与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解放军第309医院肾移植后穿刺及复查患者47例,根据患者病情分为肾功能稳定组(n=20)、急性排斥组(n=15)和慢性排斥组(n=12),另取健康体检人员15人作为正常组。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4组受试对象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白细胞介素17 mR 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血清肌酐和排斥时间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与正常组相比,急性排斥组与稳定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7 m RNA的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慢性排斥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7 mR NA较稳定组升高了2.89倍(P〈0.01)。急性排斥组及慢性排斥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7 mR NA表达水平与肌酐、移植后排斥时间均无明显相关性。提示白细胞介素17在排斥反应中存在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正常妊娠妇女、习惯性流产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T辅助细胞亚型(Th1)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T辅助细胞2亚型(Th2)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方法 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检测10例正常非孕妇女,10例正常妊娠妇女,10例习惯性流产患者PBMC内IL-2、IL10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同正常非孕对照相比,正常妊娠妇女IL-10mRNA明显升高,习惯性流产患者IL-10mRNA降低,IL-2mRNA明显升高;同正常妊娠妇女相比,习惯性流产患者IL-2mRNA及IL-10mRNA均明显降低。结论 正常妊娠分泌IL-10升高,当孕妇分泌IL-10降低而分泌IL-2升高时,可能会导致习惯性流产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袁牧  陈刚  赵华  荆建军 《中国临床康复》2011,(31):5701-5706
背景:喉移植后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γ-干扰素等)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白细胞介素4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发生哪些变化呢?目的:观察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在大鼠喉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期移植喉组织的不同部位和血清中的表达变化,评价其血清水平在预测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进行Wistar→SD大鼠喉移植,移植后依照注射环孢霉素A剂量不同随机分为3组:0mg组、5mg组及10mg组,以未进行喉移植的SD大鼠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与结论:各组移植后第3,7,11天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血清浓度的变化与移植后各相应时间点黏膜上皮及黏膜下层组织中其表达水平的变化均呈正相关。提示,供体喉的高抗原性主要集中于喉的黏膜上皮层及黏膜下层组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的浓度可以作为预测喉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定格雷夫斯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水平及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探讨其与格雷夫斯病发生发展之间的联系。方法:32例格雷夫斯病患者分别在确诊时、治疗约2个月和6个月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TSH,TT3,TT4,FT3,FT4,TRAb,28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结果:①格雷夫斯病患者白细胞介素-2在治疗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2个月开始升高,治疗后6个月继续升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在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2个月即降低,治疗6个月时白细胞介素-1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均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②格雷夫斯病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血清甲状腺激素浓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及6个月均与TRAb正相关,而白细胞介素-2水平与TRAb负相关。结论:格雷夫斯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6的异常与格雷夫斯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能反映出格雷夫斯病的免疫动态和治疗效果;患者的免疫缓解明显滞后于功能缓解。  相似文献   

7.
背景:树突状细胞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地位.已有报道黄芪在体内可以纠正过敏性紫癜患儿的Th1/Th2失衡,但目前关于黄芪在树突状细胞水平对过敏性紫癜病免疫功能调节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变化及黄芪对其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照分析,于2005-10/2007-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研究所完成.材料: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静脉血28份作为过敏性紫癜组,以门诊体检的健康同龄儿童外周静脉血18份作为正常对照组.黄芪水提剂由四川百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过敏性紫癜患儿及健康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获取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以诱生树突状细胞,并培养8 d,其中过敏性紫癜组又分成2组:对照组和黄芪干预组.主要观察指标:ELISA法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及健康儿童血浆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4水平及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0,12,18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CD83、CD86(B7-2)和CD80(B7-1)的表达率.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外周血中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水平减少,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水平增加,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比值明显降低.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表面CD86表达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两组CD86表达率与血浆白细胞介素4水平皆呈显著正相关,与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比值皆呈显著负相关;CD80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两组CD80表达率与血浆γ-干扰素水平及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比值均呈显著正相关.过敏性紫癜患儿树突状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白细胞介素10,1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树突状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水平与血浆γ-干扰素水平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比值皆呈正相关(P<0.01,P<0.05);白细胞介素10分泌水平与其血浆白细胞介素4水平皆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与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比值皆呈负相关(P<0.01,P<0.05):白细胞介素18分泌水平与其血浆白细胞介素4水平皆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与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比值皆呈负相关(P<0.01,P<0.05).黄芪干预组树突状细胞表面CD83、CD86和CD80的表达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树突状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白细胞介素10,1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①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存在明显功能紊乱,表现为CD86表达率升高、CD80降低,白细胞介素12分泌减少、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18增加,上述变化与Th1/Th2失衡关系密切.②黄芪主要是通过改变过敏性紫癜患儿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来调节其功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移植肝急性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物功能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诊断主要靠肝组织穿刺活检,带来感染、出血等风险.如何无创、简单、准确地进行诊断成为当前该领域的热点.目的:观察分析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人类白细胞抗原G的表达与人类肝移植急性排斥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59例肝脏移植受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人类白细胞抗原G的表达情况.将受者按照有无急性排斥反应分为急性排斥组和非排斥组;并将非排斥组按肝功能情况分为肝功能正常组与异常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ROC曲线,比较曲线下面积及其临界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与结论:急性排斥组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0、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均低于与非排斥组(P=0.032,0.002),而排斥组中自细胞介素2高于非排斥组(P=0.002).肝功正常组与异常组间自细胞介素10、人类白细胞抗原G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525,0.084),而肝功能异常组白细胞介素2表达高于肝功能正常组(P=0.02).ROC曲线下面积为人类白细胞抗原G>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结果提示,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10、人类白细胞抗原G的表达都与排斥相关,三者中人类白细胞抗原G为诊断急性排斥的最佳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治疗前后Th1/Th2细胞因子的免疫反应状态变化,为肿瘤的免疫治疗提供依据。方法40例肺癌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外周血特异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相应的细胞因子量。另设20例体检健康人作为对照。结果肺癌患者治疗前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1(IFN-1)、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12(IL-12)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上述细胞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对治疗反应良好患者其细胞因子表达水平表达水平变化越显著。结论肺癌患者体内Th2型细胞因子模式占优势状态,可能与肺癌患者免疫功能受损有关,可作为评估肺癌患者预后的一项指标。XUa中国学习动力网  相似文献   

10.
背景:越来越多的实验在分析免疫耐受标志,以期能够更好地辅助患者进行移植后免疫抑制治疗。目的:分析肾移植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在肾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方法:采集62例肾移植后患者(急性排斥反应组22例,移植稳定组40例)及2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抗凝血,经免疫染色,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所占CD4+T细胞百分含量,同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和白细胞介素10的质量浓度。结果与结论:移植稳定组中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所占CD4+T细胞百分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和急性反应排斥组(P〈0.01);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百分含量与白细胞介素2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白细胞介素10呈显著正相关(P〈0.01)。提示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在肾移植后免疫耐受的机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白细胞介素6是免疫炎症反应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因子,它与移植排斥反应具有密切的关系,在移植排斥反应诊断和抗排斥疗效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6在恒河猴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表达水平,以评价其作为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指标的价值。方法:以16只恒河猴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围手术期不给予免疫抑制治疗)和对照组(围手术期给予免疫抑制治疗),然后建立恒河猴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分别在移植后6,12,24,72h时间点收集血清及肝脏组织,通过检测肝功指标和移植肝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Banff评分反映其移植排斥反应情况,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别检测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结论:肝移植后12,24,72h实验组均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其中实验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在24h和72h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72h组织学表现重于对照组,Banff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中血清、肝组织的白细胞介素6水平在肝移植后12,24,72h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以72h最为明显。结果表明白细胞介素6可能参与肝移植后排斥反应的发生,其表达可能在恒河猴原位肝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中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背景:随着强效、特异免疫抑制剂的问世,小肠移植的成活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这些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及昂贵的治疗费用,让很多患者难以承受。所以,选择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在临床上应用是很有意义的。青蒿琥酯有免疫抑制作用,可以减轻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提高小肠移植的成功率。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在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选用封闭群SD大鼠和Wistar大鼠建立同种异基因小肠移植模型,随机分为3组:①同基因移植组(SD→SD)。②异基因移植组(Wistar→SD)。③异基因移植+青蒿琥酯治疗组(Wistar→SD+青蒿琥酯60 mg/(kg?d),腹腔注射)。〈br〉 结果与结论:同基因移植组大鼠存活均超过10 d,并于第10天全部处死。异基因移植组大鼠平均存活(6.7±0.58) d,治疗组大鼠平均存活(8.50±0.74) d,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同基因移植组标本无明显排斥征象,异基因移植组标本在术后第3,5,7天分别符合轻、中、重度排斥反应,治疗组部分标本有轻度排斥表现,但出现较晚、程度较轻。ELISA 法检测显示异基因移植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表达水平在术后均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1),治疗组血清白细胞介素2表达水平与同基因移植组比较亦有升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γ-干扰素表达水平高于同基因移植组(P<0.05)。结果可见青蒿琥酯对大鼠小肠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白细胞介素2、γ-干扰素等细胞因子的分泌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背景:肝移植后的排斥反应是威胁患者和移植物长期存活的主要原因。诱导受者产生特异性免疫耐受是解决排斥反应的理想措施。目的:探讨RNAi RelB树突状细胞预输注诱导大鼠肝移植特异性免疫耐受的可能性。方法:将近交系雄性清洁级DA(RT1a)大鼠和近交系雄性SPF级Lewis(RT11)大鼠分别作为供、受体,行原位肝移植手术。术前随机配对分为4组:①对照组,受体鼠移植前不做预输注。②治疗组:受体鼠移植前7d静脉输注供体大鼠RNAi RelB树突状细胞(5×106)。③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受体鼠移植前7d静脉输注供体大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5×106)。④成熟树突状细胞组:受体鼠移植前7d静脉输注供体大鼠成熟树突状细胞(5×106)。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以及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相比,治疗组移植肝的平均生存时间显著延长。移植后第7天,治疗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成熟树突状细胞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P<0.01),移植后第14天治疗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均有轻微下降,两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0.01)。移植后第7天,与治疗组比较,对照组、成熟树突状细胞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水平升高(P<0.01),而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下降(P<0.01);移植后第14天治疗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水平均有下降,白细胞介素4、白细胞介素10水平均有升高,两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照组、成熟树突状细胞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移植后第7天排斥活动指数为8.0-9.0。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第14天肝细胞、内皮细胞坏死及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进一步增多。治疗组移植后第7天排斥活动指数为6.0-8.0,第14天时排斥活动指数为4.0-5.0。结果提示RNAi RelB树突状细胞预输注可以减轻移植肝排斥程度,延长移植肝生存时间,这是通过间接途径实现的,其机制可能与T细胞的调节和无能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环孢素A与他克莫司是肾移植后临床广泛应用的免疫抑制剂。目的:观察他克莫司和环孢素A对肾移植后炎性细胞因子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后患者112例,随机分为环孢素A组和他克莫司组,移植后分别给予环孢素A+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三联疗法与他克莫司+吗替麦考酚酯+糖皮质激素三联疗法。结果与结论:他克莫司组的1年人/肾存活率、治疗逆转率高于环孢素A组(P〈0.0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低于环孢素A组(P〈0.05);移植后1个月及1年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6,8和血糖水平高于移植前(P〈0.05),低于环孢素A组(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4,10低于移植前(P〈0.05),高于环孢素A组(P〈0.05);移植后1个月的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移植前(P〈0.05),但低于环孢素A组(P〈0.05);移植后1年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环孢素A组(P〈0.05)。说明他克莫司可通过抑制肾移植后炎性细胞因子释放,改善糖脂代谢等途径降低患者的排斥反应,提高肾移植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宋洁  李辉  张晓东  李瑛 《中国临床康复》2011,(18):3337-3340
背景:细胞凋亡在移植免疫和移植物功能丧失发生过程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Fas/FasL系统被认为是细胞凋亡参与肾移植的急性排异反应过程的主要途径之一。目的:分析肾移植受者术后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变化及其在预测早期急性排异反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肾移植受者80例分为肾功能稳定组(49例)、急性排斥反应组(23例)和环孢素A中毒组(8例)。另选择性别、年龄与肾移植受者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肾移植受者术后均常规使用环孢素A+硫唑嘌呤+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给予每日甲基强的松龙6~8mg/kg冲击治疗,3d为1个疗程。采用ELISA法检测患者手术前后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结果与结论:肾移植组患者手术前的血清sFas和sFas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排斥反应组血清sFas、sFasL水平高于相同时间段肾功能稳定组(P〈0.05)。环孢素A中毒的肾移植患者术后各时间点血清sFas、sFasL水平变化与肾功能稳定组基本相同,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动态监测血清sFas、sFasL水平可能对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胞外Th1/Th2细胞因子的状况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2例ESRD患者为实验组,12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运用液相芯片技术(SA)测定各实验组血清中Th1/Th2和促炎因子的水平,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8(IL-8)的水平。通过用ELISA和液相芯片法同时检测IL-8的相关性来评估液相芯片法的稳定性和准确性。结果ESRD患者血液透析前IL-10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上升;血液透析后IL-1β水平与对照组相比降低;而血液透析前后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和IL-8水平均降低。ESRD患者血液透析后IL-1β、IL-4、IL-8和IL-10水平与血液透析前相比均有下降。在检测IL-8时,液相芯片法和ELISA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P〈0.001,r=0.946)。结论血液透析后ESRD患者体内存在着细胞因子的变化,即Th2细胞因子IL-10上升而Th1细胞因子TNF-β和促炎因子IL-8降低。血液透析影响ESRD患者的细胞因子谱。  相似文献   

17.
背景:研究提示脊髓损伤早期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泌产生的细胞因子可能是造成损伤后继发免疫损伤的重要因素。 目的:分析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7等炎症因子在急性脊髓损伤后炎症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7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脊髓损伤1,6,24和72 h组。采用改良Al en氏法建立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对照组仅行椎板全切除。在建模之后相应的时间点获取损伤段脊髓、脾脏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7在损伤段脊髓组织中的分布及表达情况,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p-STAT3在损伤段脊髓组织中的表达变化,采用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 mRNA、白细胞介素6 mRNA和白细胞介素17A mRNA在脾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脊髓损伤后p-STAT3、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7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损伤后炎症因子表达量立即升高,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在损伤后6 h到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p-STAT3和白细胞介素17在损伤后24 h到达高峰,随后开始下降,至损伤后72 h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损伤早期p-STAT3介导的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6表达增加,提示可能导致损伤区域炎症级联放大,诱导继发性脊髓损伤;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17的异常升高,提示可能在继发性损伤炎症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