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弥漫性颅脑损伤后脑水肿与血清镁离子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弥漫性颅脑损伤后脑组织含水量及血清中Mg2 含量的变化规律及意义。方法应用SD雄性大鼠55只,随机分为两组:假手术对照组(n=5)和弥漫性脑损伤组(n=50)。损伤组损伤后不同时间处死大鼠,按Elliott等的方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中Mg2 浓度。结果弥漫性颅脑损伤后脑组织含水量短期内就增加,伤后6h达较高水平,约130h达高峰,随后缓慢下降,损伤后336h仍然高于正常水平(P<0.05);损伤后的血清中的Mg2 含量迅速下降,约60h达到最低,虽然以后有所恢复,但伤后336h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①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短期内脑组织含水量快速增加,伤后6h就达到较高水平。②大鼠弥漫性脑损伤后血清中Mg2 含量约伤后60h降到最低,以后逐渐回升。③弥漫性脑损伤后补充镁剂应从伤6h就开始,补充时间应不低于两周。  相似文献   

2.
我们连续对 40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行血清镁检查 ,旨在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早期血清镁的变化和临床意义。临床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 :急性颅脑损伤病人 40例。男 31例 ,女 9例 ,年龄 15~ 5 8岁 (平均年龄 31.5岁 )。 40例中 ,硬膜外血肿11例 ,硬膜下血肿 8例 ,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 12例 ,颅骨骨折、颅底骨折 9例。GCS计分 3~ 8分 6例 ;9~ 12分 2 0例 ;13~ 15分 14例。对照组 2 6例 ,均为健康献血员 ,男 2 0例 ,女 6例 ,年龄 2 0~ 45岁 (平均年龄 2 9岁 )。2 .方法 :分别于伤后 6~ 48小时取肘静脉血 ,分离血清 ,使用日本产 70 6 0全…  相似文献   

3.
急性颅脑外伤血清镁离子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颅脑外伤(ACI)血清镁离子浓度变化特点,以探索镁离子浓度改变对脑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测定ACIGCS>8分与GCS≤8分两组病例血清镁离子浓度、钙离子浓度、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脑血氧饱和度。观察低镁血症患一月后GOS预后评分及外源性硫酸镁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 ACI患血清镁离子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又降低程度与脑损伤程度正相关;GCS名8分低镁血症发生率明显高于GCS>8分;低镁血症急其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对照组,GOS评分<3分明显多于对照组;24小时内给予硫酸镁治疗能明显提高GOS评分。结论 镁离子作为脑组织的重要能量代谢和调节因子,其浓度的降低直接参与了ACI时继发性脑损害,与伤情及预后密切相关。早期给予硫酸镁对脑组织有明确的治疗和保护作用,且它价康、安全,来源丰富,有广泛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急性脑血管病(ACVD)患者血清钙、镁离子(Ca2+、Mg2+)含量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 关系。方法 检测40例脑出血(ICH)及35例脑梗死(CI)患者发病早期血清Ca2+、Mg2+含量,并与30名健 康中老年人进行对照。结果 ACVD患者血清Ca2+、Mg2+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P<0.05);ICH组 低于CI组(均P<0.05);ICH组中有意识障碍者明显低于无意识障碍者(均P<0.05);死亡者低于存活者(均 P<0.05)。大片梗死患者显著低于小片梗死者及对照组(均P<0.05),而小片梗死者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均P>0.05)。结论 ACVD患者发病早期血清Ca2+、Mg2+含量均明显降低,与脑损害程度相关,可作为评估 其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镁离子对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近几年,人们通过动物实验发现,镁离子(Mg^2 )作为内源性神经保护因子在颅脑创伤后的脑组织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量实验研究证实,Mg^2 可预防及减轻颅脑创伤后的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离子、血糖浓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48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血清钙、镁离子及血糖浓度,并与对照组及治疗2周后进行比较。结果(1)脑梗死组血清钙、镁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血糖浓度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脑梗死组治疗2周后血清钙、镁浓度升高,但仍低于对照组(P〈0.01),血糖浓度降低,但也高于对照组(P〈0.01);(3)脑梗死组疴隋越重,血清钙、镁浓度越下降,血糖浓度则越升高。结论血清钙、镁离子与血糖浓度变化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有一定关系,它们的含量变化可作为判断其病情及评估其预后的一项指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补充镁制剂对其治疗及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TNF、ET及CGRP含量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浆和脑脊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变化与临床意义。方法49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和31例正常对照组,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动态测定血浆及脑脊液TNF、ET、CGRP含量,比较颅脑损伤组和对照组中TNF、ET、CGRP的变化。结果颅脑损伤患者急性期血浆及脑脊液TNF、ET含量显著升高;CGRP含量显著降低,且与伤情轻重程度明显相关;TNF、ET与CGRP呈负相关,TNF、ET与CGRP在血浆及脑脊液中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结论血浆及脑脊液TNF、ET水平增高和CGRP水平降低可能是急性颅脑损伤继发性病理生理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TNF及ET受体拈抗剂可成为治疗颅脑损伤的有效途径;血浆及脑脊液TNF、ET、CGRP动态含量,可作为判断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D-D)水平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分别对40例急性颅脑损伤及5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不同时间段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急性颅脑损伤及脑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致病后4h、6h、12h及3d显著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在致病后6h水平达到最高;7d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急性颅脑损伤与脑出血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颅脑损伤与脑出血患者存在有短暂的高凝及纤溶活性增强趋势,动态观察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病程及评价预后的可靠指标,有助于临床医师对疾病发展进行监测和干预。  相似文献   

9.
颅脑损伤后内皮素含量变化及其病理意义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观察颅脑损伤后血浆、脑脊液(CSF)、不同脑区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临床与实验结果均表明颅脑损伤后早期ET含量明显升高,而且与伤情的轻重密切相关;分析了ET变化的特点,对其原因及病理意义进行了讨论。提示ET浓度的监测可作为判定伤情轻重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8例(颅脑损伤组)、健康体检者22例(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1、4.7、14、21d及对照组外周血EPCs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伤后1d,颅脑损伤组外周血EPCs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伤后4d降至最低值(P〈0.05);随后逐渐升高,伤后7d达最高峰(P〈0.05),随后逐渐下降,伤后21d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1d外周血EPCs水平与入院时患者GCS评分呈正相关(RS=0.452,P〈0.05);伤后7、14、21d外周血EPCs水平与伤后6个月GOS评分呈正相关(rs分别为0.423,0.469,0.455;P〈0.05)。结论外周血EPCs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与颅脑损伤程度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近年来我院收治的78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按损伤程度分组(轻、中、重及特重型组),检测血清及脑脊液中IL-1β及IL-6水平,并对比了不同程度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上述因子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轻型、中型、重型及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IL-1β及IL-6水平均显著增加,而重型和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两种因子水平要显著高于其他患者,死亡患者IL-1β及IL-6水平高于其他所有患者。结论血清及脑脊液中IL-1β及IL-6水平与颅脑损伤的程度密切相关,能够作为临床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TBI)病人血清神经丝蛋白轻链多肽(NF-L)、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2(TIMP-2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2019年8月~2021年8月前瞻性收集重型TBI共12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入院血清NF-1和TIMP-2水平;伤后6个月,应用GOS评分评估预后,其中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伤后6个月,预后良好72例,预后不良50例。预后不良组血清NF-L以及TIMP-2水平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入院血清NF-L水平(r=-0.585)、TIMP-2水平(r=-0.542)与入院GCS评分呈明显负相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血清NF-L、TIMP-2水平增高是重型TBI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NF-L1≥54.60 pg/ml联合血清TIMP-2≥42.59 ng/ml预测重型TBI伤后6个月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854(95%CI 0.789~0.919),灵敏度为82.0%,特异度为70.8。结论重型TBI病人血清NF-...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创伤(sTBI)合并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患者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83例sTBI合并AT℃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42例、常规治疗组(对照组)41例.亚低温治疗组均于伤后24h内接受亚低温治疗.分别测量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水平,同时监测患者颅内压(ICP)以及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等,并根据GOS评估法判断预后.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PT、APTT、TT、FIB及D-二聚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颅内压明显降低(P<0.01);生命体征、血气、血电解质、动脉血氧饱和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低,预后改善明显.结论 亚低温治疗不会增加sTBI合并ATC患者出现凝血障碍及纤溶亢进的风险,并且能有效地降低颅内压,具有肯定的脑保护作用,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过度通气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颅内压(ICP),脑氧摄取,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含量的影响.方法 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GCS≤8分),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过度通气使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PaCO,)维持在(4~4.67kPa)2h,同时监测颅内压,颈静脉氧饱和度(Sjv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结果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行过度通气2h后,ICP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下降(0.53 kPa),脑氧摄取与血清NSE含量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轻度过度通气有效地降低了颅内压,没有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及脑组织损伤,不能放弃这种简单有效的降低颅内压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重型颅脑伤继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高危因素,根据高危因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方法 对我科近5 年来28 例重性颅脑损伤合并ARDS 的病人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发病的高危因素及治疗方法 进行讨论.结果 28 例患者均诊断明确,16 例抢救成功,12 例死亡.结论 重型性颅脑损伤后并发ARDS ...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STBI患者80例,根据入院时GCS评分分为GCS6、7、8分三组,检测患者伤后1、3、7、14天hs-CRP、D—D浓度;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STBI组伤后1、3、7、14d血清hs—CRP、D—D浓度均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hs-CRP、D—D浓度与GCS评分、GO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0.01);血清hs—CRP、D—D浓度随颅脑CT中线移位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升高(P〈0.05)。结论STBI患者血清hs—CRP、D—D浓度的动态变化能反映患者的伤情;早期检测血清hs—CRP、D—D可作为评估STBI预后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207例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以及治疗方法,总结重型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的治疗经验以及疗效。结果预后按格拉斯哥结果评分法(GOS评分),恢复良好70例(33.8%),轻残42例(20.2%),重残29例(14%),植物生存10例(4.8%),死亡56例(27.2%)。结论早期诊断,尽早判断伤情,合理把握抢救顺序,及时抢救危及生命的器官损伤,重视术后的综合治疗,则可提高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抢救成功率,减少伤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The purpose of this systematic review was to evaluate and meta-analyse the current evidence for the use of calcium channel blockers (CCBs)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 and traumatic subarachnoid haemorrhage (tSAH). A systematic search of clinical trials.gov, Cochrane library databases, EMBASE, MEDLINE, Web of science search and WHO trial registry, plus hand-searching of grey literature, was undertaken in March 2013. Two reviewers independently extracted the data using a pre-defined data extraction form. RevMan 5 software was used to synthesise data and calculate the risk ratio (RR) based on event rates as well as the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Finally, nine RCTs with a total of 2182 patients were included.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difference between CCBs and control groups for rates of mortality (n = 1337, 5 RCTs, RR 0.93 CI 0.77–1.12). In a subgroup tSAH analysis,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ignificant (n = 389, 2 RCTs, RR 0.73 CI 0.53–1.02). There were slightly fewer unfavourable outcom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but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n = 2101, 8 RCTs, RR 0.90 CI 0.76–1.08). In the subgroup tSAH analysis, again, the difference did not reac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n = 1074, 5 RCTs, RR 0.95 CI 0.73–1.24). It seems that larger, well-designed RCTs are necessary in order to ascertain any clinical benefit CCBs may or may not have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TBI.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如何及时发现急性颅脑损伤后迟发性血肿及治疗。方法对我院38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均行手术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出院时患者G0S分级:V级14例,Ⅳ级10例,Ⅲ级6例,Ⅱ级2例,Ⅰ级6例。预后优良率(良好+中残)为63.2%(24/38),病死率为15.8%(6/38)。结论迟发性血肿形成有可预见性因素和明显临床特点,对有高危因素者,应加强观察和监护,宜动态复查CT,早诊断早治疗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