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赵殿凤张永峰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7):140-140
目的:探讨联合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既往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6月至2017年6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ITP合并Hp感染患者(40例)的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遵循随机数字表法均分成参照组与观察组,前者未给予根除HP治疗;后者给予根除HP治疗。两组均同时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血液指标改善的优劣。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液指标均得到改善,但观察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TP伴HP感染患者采取联合抗HP感染治疗效果确切,总有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 12 例初诊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抽取11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根据治疗结果差异,观察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n=42)平均分为根治组与未根治组,比较根治组、未根治组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CagA蛋白的关系。方法采用14C尿素呼吸试验对正常成人和ITP患者进行Hp检测后,对Hp阳性的ITP患者进行CagA蛋白抗体检测。依据急性ITP,慢性ITP,难治性ITP对ITP患者进行分类。结果 223例正常患者中123例Hp阳性,感染率为55.2%,而CagA蛋白抗体阳性为42例,占34.1%。278例ITP患者中Hp阳性176例,感染率63.3%,其中CagA蛋白抗体阳性83例,占47.2%,ITP患者的Hp感染率与正常人相似,但CagA蛋白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Hp感染率及CagA蛋白抗体阳性率在急性ITP患者中分别为62.2%和46.4%,慢性ITP为63.2%和47.0%,难治性ITP为64.7%和48.5%,比较显示不同类型的ITP患者Hp感染率及CagA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纳入研究的ITP患者的Hp感染率与正常人相似,但CagA蛋白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人,提示CagA蛋白在成人ITP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进一步分析也显示不同类型的ITP患者Hp感染率及CagA蛋白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7,(1)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及生成减少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有效率约60%,然而部分难治性ITP患者应用激素治疗效果欠佳。近年来研究报道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治疗对部分ITP患者有效,同时也有相关研究对之提出争议,关于Hp如何参与ITP发生的作用机制也尚未阐明,本文就Hp与ITP关系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5):887-889
选取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04例急性ITP患儿,另选同期儿保科就诊的110例健康儿童,对两组儿童Hp感染率进行比较;将104例ITP儿童分成Hp感染组与非Hp感染组,比较两组患儿血小板数及疗效;将34例Hp感染的ITP患儿分成抗Hp治疗组与非抗Hp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的疗效。结果 ITP患儿Hp感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Hp感染组平均血小板数及治疗有效率均低于非Hp感染组(P0.05);抗Hp治疗组与非抗Hp治疗组的Hp阳性ITP患儿疗效比较,两组的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Hp感染是导致患儿发生ITP的因素之一,是否根除Hp治疗对初发ITP患儿治疗的疗效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初步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关系.方法 以查体人群(118例)和ITP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经血清Hp检查、13C呼气试验确定有无Hp感染,Hp阳性者测定抗CagA抗体滴度.Hp阳性ITP患者行Hp根除治疗并随访12周观察血小板是否增加.结果 入选查体人群118例,Hp阳性者79例,Hp阴性者39例.其外周血PIJT、WBC、RB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ITP患者38例,Hp阳性22例,其中Caga阳性18例;Hp阴性16例.查体人群中,血清CagA阳性者29例.ITP患者中Hp阳性率为57.9%,查体人群中Hp阳性率为66.9%;二者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 Chi-square 1.032;P=0.310).而在Hp阳性者中,ITP患者CagA阳性率(81.8%)明显高于查体人群(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 Chi-square 14.074;P=0.001).ITP患者根治Hp后疗效观察:无效:12例,2例男性,4例cagA阴性.有效+显效10例,100%为女性,100%cagA阳性.治疗有效率45.5%.结论 正常人群感染Hp后,外周血白细胞、Hb、血小板无显著性改变.ITP患者与查体人群,二者Hp阳性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Hp阳性者中,ITP患者CagA阳性率明显高于查体人群.ITP患者,经抗Hp治疗后,部分治疗有效.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经根治Hp治疗后,部分患者PLT水平逐渐回升,平均5周可恢复至正常范围. 相似文献
8.
9.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已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行抗Hp治疗的临床研究.探讨ITP与Hp之间的关系以及抗Hp在IT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以"c尿素呼气试验筛选Hp感染的ITP患者,应用奥美拉唑、克拉霉素及羟氨苄青霉素三联治疗Hp,观察血小板计数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26例患者经抗Hp治疗后血小板数有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例Hp转阴.Hp转阴患者的血小板回升程度较未转阴者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抗Hp治疗可提高受Hp感染的ITP患者血小板数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患者血小板G蛋白偶联受体的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ITP患者血小板表达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受体(P2Y1、P2Y12)、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α2A-adrenergic receptor,α2A-AR)和血栓烷A2受体(thromboxane A2receptor,TXA2-R)的表达,采用蛋白印迹法检测血小板Gα蛋白、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 1,PAR-1)和蛋白酶激活受体-4(proteinase-activated receptor 4,PAR-4)的表达。结果:慢性ITP患者血小板表达P2Y1、P2Y12、α2AAR和TXA2-R的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31.4±2.2、29.6±2.1、25.8±2.9和39.8±3.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分别为7.8±0.8、7.2±1.3、9.8±0.9和4.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成人慢性ITP患者血小板G蛋白偶联受体的表达增多,提示慢性ITP患者的血小板可能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的信号转导途径,参与了复杂的生物学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1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旨在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的临床特点。回顾性分析125例于2005年1月-2010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ITP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结果表明,125例患者发病中位年龄41岁,男女比为1∶1.78;治疗前平均血小板计数(28.59±23.05)×109/L;69.1%(67/97)的患者有风湿免疫检查异常;肝炎病毒和细小病毒B19携带率分别为37.3%(22/59)和44.8%(26/58);慢性患者CD3+T细胞为(62.7%±14.11%),在急性患者为(55.44%±14.31%)。慢性患者CD19+B细胞为(12.83%±6.96%),在急性患者为(19.47%±6.93%);91例患者行骨髓细胞膜抗体检查显示,54.9%(50/91)的患者抗体阴性,45.1%(41/91)患者抗体阳性;急性患者阳性率63.0%(17/27),在慢性患者为37.5%(24/64);激素联合环孢素治疗有效率为81.7%(49/60),部分难治性患者对RCP化疗或硫唑嘌呤细胞毒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57.14%(4/7)和40.0%(2/5)。结论:ITP患者常合并病毒感染或风湿免疫学异常,急性患者以体液免疫功能亢进为主,慢性患者则表现为细胞免疫功能亢进;骨髓细胞膜抗体阳性的患者多是急性患者,因此在治疗方案的选择上应根据不同的发病机制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或药物组合,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是一种获得性免疫介导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为免疫失耐受导致的血小板破坏过多及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临床表现主要为血小板减少性的出血及疲劳等症状。ITP的诊断无特异性指标,需排除其他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治疗目的为维持血小板在安全水平,预防出血,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指征为血小板≤30×109/L和(或)有出血表现,对于老年患者、重体力劳动者、有高血压等出血风险较高的合并症患者以及需抗血小板、抗凝治疗患者等,可适当放宽治疗指征。一线治疗为糖皮质激素及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二线治疗包括促血小板生成药物、利妥昔单抗及脾切除等治疗;对于难治性ITP患者,可考虑维A酸等三线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状况,观察根除Hp是否有助血小板数的提升。方法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或胃镜取材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80例ITP患者的Hp感染情况,并选择80名健只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将80例受检者中的52例Hp(+)ITP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6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抗Hp治疗,对照组26例,单用糖皮质激素。结果ITP组Hp感染率为65.0%,而健康对照组Hp感染率43.7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26例Hp(+)患者经抗Hp治疗后总有效率88.5%(23/26),对照组总有效率61.5%(16/26),两组比较P〈0.05;结论ITP患者较正常人有更高Hp感染率,抗Hp治疗有助于Hp感染的ITP患者血小板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的影响因素,比较不同一线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8年10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IT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计301例ITP患儿纳入研究。男150例,女151例,中位年龄8(0.17-17)岁。新诊断ITP 110例(36.5%),持续性ITP 92例(30.6%),慢性ITP 99例(32.9%)。中位随访时间41.92(1.07-74.03)个月。截至随访终点(2019年10月),202例新诊断/持续性ITP患儿中,79例(59例新诊断ITP,20例持续性ITP)在初诊后1年内获得缓解,缓解率39.3%;122例(50例新诊断ITP,72例持续性ITP)进展为慢性ITP,慢性化率60.7%;1例行脾切除。99例慢性ITP患儿中,5例行脾切除。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隐匿起病(OR=3.754,95%CI:1.882-7.488,P=0.000)增加疾病慢性化风险,而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阳性(OR=0.446,95%CI:0.224-0.888,P=0.021)降低慢性化风险,抗体类型的亚组分析无差异(P=0.305)。新诊断和持续性ITP仅接受一线治疗的患儿,单独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或IVIG联合激素疗效均优于激素单药治疗(P=0.028,0.028),而单独应用IVIG与IVIG联合激素比较疗效无差异(P=0.086)。结论:儿童ITP隐匿起病慢性化风险升高,血小板膜糖蛋白抗体阳性降低慢性化风险。儿童新诊断和持续性ITP的一线治疗,单独应用IVIG或IVIG联合激素疗效均优于激素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5.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机体对血小板抗原免疫失耐受,从而导致血小板生成受抑和破坏过度的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是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数量的维持与血小板生成和清除两方面机制有关。ITP中抗血小板自身抗体、CD8+ T细胞等多种免疫因素抑制血小板生成或介导血小板破坏,最终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该文将对血小板生成与清除机制及其在ITP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以供临床治疗参考。方法:对42例符合ITP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碳尿素呼吸试验(UBT),以确定是否有HP感染,在其中18例HP感染的ITP患者中进行抗HP治疗,并观察血小板计数。结果:42例ITP患者的HP感染率和18例抗HP治疗后血小板上升值均没有意大利学者EMILIA等报告的高。结论:ITP与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血小板计数也没有因抗HP的治疗而显著上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在成人重度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诊断和疗效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4例原发重度ITP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30例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记录2组治疗前和观察组治疗3、7 d后血小板参数值。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无明显差异(P>0.05)。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治疗3 d后PLT、PCT、MPV均明显增加(P<0.05),治疗7 d后PLT、PCT、PDW均有显著增加(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对判断重度原发ITP患者病情进展和疗效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