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一般认为“得气”是取效的前提 ,“气至而有效” ,正如《针灸聚英》中歌赋所言 :“苍龙摆尾气交流 ,血气奋区遍体周 ,任君疼痛诸般疾 ,一插须臾万病休。”此歌虽有些夸张 ,但得气与止痛 ,疗效确有一定的关系。 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观察 ,笔者发现下面这些现象值得探讨。 1 .感传经过范围 :一般呈带状 ,这条带宽约为0 .5~ 1 .5cm ,同时感传带有中心线与边缘区之不同。中心线好象轴心 ,感传经过较大的俞穴有向周围扩散的现象。如一女性偏头痛病人 ,经针列缺 ,用强斜针向臂部 ,当用逆时针方向捻转时感传呈一带状 ,宽约 1 .2cm ,下… 相似文献
3.
为阐明"得气"与"气至"的内在关系,通过重温《内经》有关理论,结合有关学者的观点,分析比较二者的关系。"得气"是中气穴的标志,也是气至针下的征象,更是针刺补泻的前提。得气的感觉来自医患双方,其表现形式既有"紧而疾""沉涩紧""轻滑慢"与"针下热""针下寒"的显性得气,也有"针染(游)于巷"的隐性得气,以及"徐而和"之谷气显示的气调状态。"气至"有"气至针下"与"气至病所"两方面含义。气至针下与得气内涵相近;气至病所,主要体现在气至而有效,表现形式有即刻效应与滞后效应两种。得气与气至含义各有侧重,得气突出医者在针刺过程(辨气、守气、调气)中的重要性,并提示隐性得气的临床意义;而气至强调气至而有效,即临证当分清表里虚实,表浅筋脉病候,可缪刺、浅刺,收效较快;深里虚实病证,当补泻得谷气,虽见效滞后,但脉象可鉴,告诫针灸临床不可忽视脉象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也说《内经》中“气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内经》对气至的认识,提出气至即是气调,在《内经》中可分三种情况。气至可通过医者感觉和患者感觉体现出来。《内经》把气至作为针刺取效的关键,故明确气至的实质,对于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6.
张毅秦晓光豆敏李慧美孙雨雨樊晶高岩 《中医临床研究》2021,(36):3-4
得气与气至病所是针刺治疗的关键,在古今文献中已被多方面论述.文章逐本溯源,通过《黄帝内经》、《金针赋》等经典,浅析气至病所在阴阳五行位的理解,并结合此观点,分析郑氏针法中关于气至病所的认识和运用. 相似文献
7.
针刺合谷穴“气至病所”治疗面瘫41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针刺合谷穴使“气至病所”的疗效。方法 对 4 1 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单纯以针刺合谷穴使“气至病所”为主治疗。结果 痊愈 36 9例 ,占 88.70 % ,显效 4 5例 ,占1 0 .82 %。总有效率为 99.5 1 %。结论 以针刺合谷穴使“气至病所”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疗程短 ,面部功能恢复快 ,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刺法灸法学》谓:“得气,古称‘气至’,近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部分学者认为得气、气至、针感三者意思相同。那么得气、气至、针感是否完全相同?三者相互关系如何?本文试就此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体温通常是指机体深部的温度。由于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使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相对衡定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本实验以皮肤温度为指标观察气至病所治疗对穴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至病所治疗对胃经穴温有双向调整作用,以升高为主,亦伴有体温的同步变化。1 治疗方法 以针灸病房住院病人为治疗观察对象,用SDZ—1型声电针仪对病人进行十四经激发感传气至病所治疗,每日1次,每次1条 相似文献
10.
应用针刺补泻手法,必须在体察针下得气、守气、气至的情况下进行,才能提高临床疗效。本文就此谈谈粗浅体会,敬请高明指正。1临床操作得气,就是将针刺入腧穴,患者感觉针下酸麻重胀,医者感觉针下沉紧。一般认为这样就算“气至而有效”了。其实不然。因为这一阶段的得... 相似文献
11.
12.
得气最早源于《黄帝内经》中的“气至”,《内经》中以针刺前后脉象的变化作为客观指标,并始终描述为针刺过程中医者的客观感应。清代后,至现代针灸学定义中多将得气等同于针感,尤以患者的感觉为重。随着中医针灸理论的国际化发展,得气与痛感的区分及其生理机制方面的研究增多。在循证医学研究中,国际上对得气与疗效的关系仍有不同的学术见解,因而其客观化的评价标准及其生物学机制成为重要且亟待研究的学术问题。可从医生和患者两方面综合评价.并结合疗效,探索客观界定得气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14.
15.
针至病所与针灸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至病所"在针灸古籍中多有记载,包括针具的选择,专有疾病的治疗,针刺方法的应用,但未形成"针至病所"的学术理论体系.传统的针灸早已明确提出了"气至病所"作为调理气机,提高疗效的标准.但对"针至病所"的学术观点尚缺乏应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合谷穴使"气至病所"的疗效.方法对416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单纯以针刺合谷穴使"气至病所"为主治疗.结果痊愈369例,占88.70%,显效45例,占 10.82%.总有效率为99.51%.结论以针刺合谷穴使"气至病所"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程短,面部功能恢复快,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气至病所”及“针至病所”两种理论,使头针治疗中风偏瘫的依据得以充实.结合文献和临床观察总结,发现单纯运用“气至病所”或“针至病所”理论,对如何通过针刺得气来改善病症进行解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将双方的优点彼此结合,取长补短,可以弥补单一理论的缺失.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