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血管外科和静脉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72具尸体的大隐静脉主要属支进行了解剖学观测。结果:主要属支注入类型分五大类型;最上属支以腹壁浅静脉和旋髂浅静脉为主,最下属支以股内侧浅静脉为主;注入处外径(平均)最大者为股外侧浅静脉,至隐股点距离(平均)最长者为股内侧浅静脉。结论:在大隐静脉相关手术时,应至少寻找并结扎三支或以上属支;寻找属支时,应在隐股点下方50mm左右的范围内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观测大隐静脉属支,为临床外科相关手术操作和下肢静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对10具成人尸体标本大隐静脉属支进行解剖学观测,测量并统计相关数据。结果:20侧大隐静脉属支,其中14侧正常,6侧大隐静脉近侧端只收纳了腹壁浅静脉、阴部外静脉、股内侧静脉和股外侧静脉4个属支,2条旋髂浅静脉(A 及 B)各自汇入股静脉、股深静脉。旋髂浅静脉(A)走行在腹股沟韧带内下方,穿阔筋膜,于股动脉后方绕过,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77.20±1.20)mm处汇入股静脉,汇入处外径为(1.84±0.18)mm。旋髂浅静脉(B)穿入阔筋膜,跨过股神经,股深动脉,距两侧髂前上棘连线的垂直距离为(89.64±1.30)mm 处汇入股深静脉,汇入处外径为(2.04±0.12)mm。结论:正确认识大隐静脉属支的异常特点,对于临床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剥脱术及内科相关疾病诊治等可能具有一定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解剖50侧成人尸体大隐静脉,测量大隐静脉注入股静脉处和大隐静脉主要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的外径,及各注入处与髂前上棘间连线的垂直距离。大隐静脉入股静脉处的直径为4.9±0.7mm,其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的直径分别是:旋髂浅静脉4.0±1.1mm,腹壁浅静脉3.6±1.0mm,阴部外静脉3.3±0.9mm,股外侧静脉4.6±1.2mm,股内侧静脉4.3±1.1mm;大隐静脉点均位于股内侧,距髂前上棘8~15cm。同时讨论了以大隐静脉股段及其主要属支为蒂轴型静脉皮瓣的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4.
保留五大属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正葆 《浙江医学》2000,22(4):223-224
自1988年以来笔者对16例大隐静脉曲张病人18侧肢体进行了保留大隐静脉五大属支的高位结扎手术 ,疗效满意 ,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 :本组男13例 ,女3例 ;年龄26~62岁。左下肢5例 ,右下肢9例 ,双下肢2例。有10侧肢体足靴区色素沉着 ,12侧肢体合并小腿溃疡。术前行大隐静脉瓣膜功能试验全部阳性 ,Pratt实验6侧肢体阳性 ,Perthes试验全部阴性。14例行顺行下肢静脉造影证实为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2.手术方法 :在常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切口下方 ,纵行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显露出大隐静脉主干及五大属支中…  相似文献   

5.
在对40侧成人下肢大隐静脉干及其属支的解剖特点进行观察测量的基础上,应用大隐静脉干轴型静脉皮瓣局部转移修复下肢皮肤缺损创面7例均获得成功,术后虽有2例发生月芽状坏死,但经换药清洁创面后亦获痊愈。  相似文献   

6.
解剖40侧成人尸体大隐静脉,测量大隐静脉注入股静脉处和大隐静脉主要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的外径,及各处与髂前上棘间连线的垂直距离。大隐静脉入股静脉处直径4.9±0.7mm,其属支注入大隐静脉处直径分别是:旋髂浅静脉4.0±1.1mm,腹壁浅静脉3.6±1.0mm,阴部外静脉3.3±0.9mm,股外侧静脉4.6±1.2mm,股内侧静脉4.3±1.1mm;大隐静脉入股静脉点及各属支注入大隐静脉点位于股内侧,距髂前上棘8~15cm。同时讨论了以大隐静脉股段及其属支为蒂轴型静脉皮瓣的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7.
大隐静脉术中预防股静脉损伤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在大隐静脉手术过程中造成股静脉损伤的解剖学因素 ,以便预防 ,我们对 80条成人尸体下肢的大隐静脉裂孔进行了观察与测量 ,并根据结果对大隐静脉手术提出一些建议。1 材料和方法1997年~ 2 0 0 0年解剖观察常规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尸体 40具 (男 2 6 ,女 14) ,共 80条下肢 ,用精确度 0 .1mm的直尺。具体做法是于髂前上棘至耻骨结节的连线作一横切口 ,于胫骨内、外侧髁的连线再作一横切口 ,于两切口连线的中点作一纵行切口 ,切口深度以切开皮肤为准 ,不宜过深 ,然后将股部皮肤向两侧剥离 ,显露皮下组织和浅筋膜 ,细致解剖暴露卵圆…  相似文献   

8.
1985年德国的Hauer首先将腹腔镜技术引入治疗下肢静脉疾病,开展了腔镜筋膜下交通静脉手术(subfascial endoscopic perforator surgery,SEPS)[2].与传统的linton法相比,具有手术切口远离病变区操作,减少切口感染的发生、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回顾分析2002~2003年我院进行的26例、32条肢体内镜下大隐静脉交通支断离术,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下肢血管体系中,大隐静脉及其属支、股动脉及其分支,为下肢进行生命活动提供重要的作用,查阅佟智颖等[1-4]文献资料只见其分支等变异,笔者解剖发现股动脉分支及大隐静脉属支均存在变异情况,较为罕见.现作如下报告,仅供临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我们在教学时发现1例右侧大隐静脉在股三角下角处由前后两支汇合而成的标本.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40例隐股点上、下段股静脉进行了测量,并据此对股静脉一隐股静脉瓣联合环缩成形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局解教学作实地尸体解剖下肢浅静脉时,偶尔发现一侧肢体有2条并行大隐静脉,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作者观测了47具成年男尸的小隐静脉94例。结果表明:小隐静脉起始可分为五型,且第Ⅰ型稍多(33.0%);多数静脉行于小腿后正中线外侧,其中于股骨髁间线以下穿入深筋膜者占58.3%,位于腓肠神经内侧者占57.5%;按汇入部位可分为三型,并以正常型为多见(71.3%)。每例瓣膜数为3~14个,99.3%为双叶瓣。与浅深静脉间的交通支大多数分布于小腿中1/3段。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解剖一具成年女尸时,发现其右侧小隐静脉汇人大隐静脉,现将此变异情况报道如下。 右下肢的小隐静脉在足外侧缘起自足背静脉弓,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上行,于胭窝中心点下14cm处(胭窝中心点至足踝的距离为40cm)转向小腿内侧8cm后汇入大隐静脉。  相似文献   

16.
在解剖一例老年女性尸体时发现,左侧股静脉重叠于股动脉的深面稍偏内侧,股静脉内侧缘距股动脉内侧缘偏内1 mm,向下距腹股沟韧带中点191mm处股静脉移行至股动脉的内侧,大隐静脉末端越过股动脉前面至其外侧行经股动脉和股深动脉起始部夹角处,距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56 mm处注入股静脉,此处大隐静脉、股动脉和股静脉横径分别为7 mm,5 mm和6 mm.股深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50 mm处从股动脉深面发出,起始处横径3mm.股深静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79 mm处汇入股静脉,此处股深静脉横径为4 mm.  相似文献   

17.
我院于 1995~ 2 0 0 0年对 6 5例大隐静脉曲张患者 94条腿施行保留旋髂浅静脉、腹壁浅静脉和阴部外静脉 ,结扎股内、外侧静脉 ,大隐静脉次高位结扎的手术方式 ,取得较好效果。本文对大隐静脉曲张的发病机理进一步阐述 ,并对此手术方法的理论依据加以探讨。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 6 5例 ,94条肢体 ,男 4 4例 ,女2 1例 ,年龄 2 2~ 6 6岁 ,所有患者均有小腿酸胀不适和乏力感。 2 9例双下肢发病并行双侧手术。单纯左侧肢体患病 2 3例 ,右侧 13例。大腿部表浅静脉曲张者 15例 ,所有患者均有小腿部表浅静脉曲张。合…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医学创新》2014,(33):148-150
目的:探讨术中经大隐静脉行下肢深静脉逆行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中自大隐静脉主干置放造影导管,先行髂静脉顺行造影,后短时阻断股静脉,缓慢推注碘佛醇造影剂,透视下观察深静脉瓣膜开放及造影剂逆流程度,深静脉瓣膜功能判定参照Kistner分级标准。结果:本组171例患者中,Kistner逆流分级:0级35例(20.5%),Ⅰ级33例(19.3%),Ⅱ级59例(34.5%),Ⅲ级30例(17.5%),Ⅳ级14例(8.2%)。临床分级:轻度38例,中度82例,重度51例。合并股总静脉狭窄2例,髂静脉受压综合征7例。结论:术中逆行造影能更客观显示深静脉瓣膜功能,造影显示的逆流程度与静脉曲张病变的轻重程度不呈正比。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隐 -股静脉瓣膜功能在下肢静脉曲张中的变化。方法 :2 5 8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 ,共 30 8条患肢 ,通过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查 ,深静脉顺行造影 ,对隐 -股静脉瓣膜及深静脉瓣膜功能进行测试。结果 :下肢静脉曲张隐 -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平均阳性率 90 .14 % ,仅有隐 -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平均阳性率 16 .11%。结论 :隐 -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仅是下肢静脉曲张的一种常见病理变化 ,下肢静脉曲张手术时重点要纠正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但不能忽视隐 -股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