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治疗糖尿病中药配伍体系。方法:将《糖尿病验方450首》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中医处方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糖尿病中药方剂共414首,涉及中药236种,总用药次数为4071次。所用中药种类依次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收涩药为主,占总用药的84.255%;药味以甘、苦、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6.039%;药性以寒、温、平为主,累计频率达94.774%;归经以肝、肺、脾、肾、心、胃为主,累计频率达90.183%。结论:临床治疗糖尿病核心单味药主要为黄芪、生地黄、山药、麦冬、天花粉、丹参、茯苓、元参、当归、甘草、熟地黄、知母;药类以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收涩药为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清代医家治疗脂肪肝的方药证治规律。方法在《中华医典》中选择清朝时期古籍文献,输入相应检索词检索出脂肪肝相关文献,排除干扰文献后,进行总结及统计分析。结果清代治疗脂肪肝的方药中,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化湿药出现的频率较高,累计频率达84.53%,起到主要治疗作用。其中的补虚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温里药、利水渗湿药最为常用。结论清代医家治疗脂肪肝以温中补虚、行气活血、化痰祛湿为主。  相似文献   

3.
赵育芳  孙国凌  奚胜艳  钱小燕 《中医杂志》2011,52(14):1233-1235,1245
目的研究中医抗肝纤维化组方用药规律。方法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1990年1月至2010年1月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的文献,统计药物的使用频次和频率,分析总结规律。结果共选取符合标准的文献80篇,其中临床研究44篇,动物实验研究36篇,所用中药共136味。临床研究文献中抗肝纤维化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两类药是补虚药(27.76%)和活血化瘀药(23.62%),使用频率在1%以上的药物依次为活血化瘀药8味,补虚药7味,清热药3味,利水渗湿药2味,解表药、泻下药、止血药、消食药、理气药各1味;实验研究文献中抗肝纤维化使用频率最高的前两类药是补虚药(30.54%)和活血化瘀药(26.60%),使用频率在1%以上的药物依次为活血化瘀药7味,补虚药8味,清热药3味,利水渗湿药2味,解表药、泻下药各1味。结论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是抗肝纤维化组方的基本构成要素,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泻下药、止血药、消食药、理气药是主要配伍形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0年至2013年中医治疗狼疮肾炎的文献,分析探讨中药治疗狼疮。肾炎的用药规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6篇治疗狼疮性肾炎的文献中,涉及中药196味,累计使用1276次;使用频率超过1%的中药共29味,累计使用频次702次,累计频率55.02%;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5类药使用较多,累积频率达84.41%;清热药中以清热凉血药和清热解毒药为主,补虚药中以补气和补阴药为主。结论狼疮性肾炎多用清热药凉血解毒、补虚药益气养阴.兼以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收敛药等共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基于文献对中医治疗尿道结石用药规律的进行研究。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5-2012年涉及尿道结石中医处方用药的临床研究文献,建立数据库,采用 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中医药治疗尿道结石文献209篇,涉及内服复方209首,中药234种,总用药次数为1843次。所用中药种类以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消食药、泻下药为主,占总用药的86.43%;药味以甘、苦、辛、淡为主,累计频率达86.67%;药性以寒、平、温为主,累计频率达93.08%;归经以肝、膀胱、脾、胃、肾、肺、心为主,累计频率达83.67%。结论临床以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清热药等中药运用较多,核心单味药依次为金钱草、甘草、滑石、海金沙、车前子、石韦、川牛膝、冬葵子、鸡内金、木通等。  相似文献   

6.
周语平  王文萍 《河南中医》2011,31(10):1125-1126
目的:探讨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方法:查阅文献,采用统计学进行药物计算和分析。结果:治疗肝纤维化的中药共计97味,使用频次295味次;所用药物种类依次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占总体用药的76.61%;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积频率达80.35%;药性以平、温、寒为主,累积频率达96.95%;归经以肝、脾、心、胃为主,累积频率达66.41%。结论:肝纤维化病症主要以正虚血瘀、湿热内侵为主要原因。在治疗上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运用最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文献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经验规律研究。方法:查阅文献,采用统计学进行药物计算和分析。结果:治疗肝纤维化的中药共计97味,使用频次295味次;所用药物种类依次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运用最多,占总体用药的76.61%;其中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积频率达80.35%;药性以平、温、寒、为主,累积频率达96.95%;归经以肝、脾、心、胃为主,累积频率达66.41%。结论:本病治疗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理气药、利水渗湿药疏肝健脾多为治疗原则,又在此基础上重用补虚药以调和滋补使其脏腑、气血重归于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药复方临床治疗胆囊息肉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1989~2011年期间国内主要学术期刊所载的经临床验证、治疗胆囊息肉有良好疗效的中药复方,分析中医治疗胆囊息肉的用药规律。结果在复方所涉及的155种中药中,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和清热药使用频率较高。结论目前中医治疗胆囊息肉以活血化瘀、理气化痰、清热利湿、扶正为基本治法,所使用的药物以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和清热药为主;正气不足是胆囊息肉发生发展病机的重要方面,扶正亦是胆囊息肉治疗的重要治则。  相似文献   

9.
谢知慧 《新中医》2016,48(1):202-204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对清代名医沈金鳌运用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的用药特色进行研究。方法:将清代名医沈金鳌所撰《妇科玉尺》治疗妇科疾病的中药方剂录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配伍特色。结果:整理中药方剂440首,涉及中药299味,总用药次数3562次。所用核心单味药为当归、甘草、白芍、川芎、人参、白术、熟地黄、茯苓等,占总用药率的33.45%;药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为主,占总用药率的71.39%;药味以甘、辛、苦为主,累计频率达88.39%;药性以温、平、寒为主,累计频率达94.71%;归经以脾、胃、肺、肝、心、肾为主,累计频率达87.41%。结论:临床治疗妇科疾病可选用:1核心单味药以当归、甘草、白芍药、川芎、人参、白术、熟地、茯苓等为主。2药类主要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解表药、理气药为主。3核心药恰组成两个经典方:四君子汤和四物汤。4核心药物中突现出四个药对:活血化瘀止痛:当归-川芎;祛风除湿通络止痛:白芍-甘草;健脾和胃降逆止呕:白术-茯苓;下气平喘:熟地-当归。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慢性乙肝肝纤维化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2004年6月至2014年6月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77篇文献,涉及中药153味,累计870味次;使用频率2.0%以上的中药共15味,累积频率57.95%;最常用的5类药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湿药、解表药,累积频率84.92%。结论:目前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是以扶正补虚和活血化瘀为主,辅以清热、除湿、行气、化痰、软坚散结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宋代《小儿痘疹方论》中医药治疗小儿痘疹用药规律的研究.方法:将宋代名医陈文忠撰《小儿痘疹方论》中治疗小儿痘疹疾病的中医复方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治疗小儿痘疹中药复方78首,涉及中药128种,总用药次数为551次.药类依次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化痰平喘药为主,占总用药的81.09%;药味以甘、苦、辛为主,累计频率达90.47%;药性以温、寒、平为主,累计频率达98.10%;归经以脾、肺、心、胃、肝为主,累计频率达80.40%.结论:临床以补虚药、清热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化痰平喘药等中药运用较多;使用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人参、茯苓、当归、白术、白芍、防风、黄芪、柴胡、黄芩、川芎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疾病的用药规律。方法:将周祯祥主编《前列腺疾病效方287首》中1985—2000年中医药内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中医处方录入计算机,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并分析其用药规律。结果:整理了中医药内服治疗前列腺疾病的中药复方共238首,涉及中药220种,总用药次数为2427次;所用中药种类依次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为主,占总用药的81.829%;药味以甘、苦、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5.341%;药性以寒、平、温为主,累计频率达95.325%;归经以肝、肾、脾、胃、心、肺为主,累计频率达82.578%。结论:中医药治疗前列腺疾病以活血化瘀药、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等中药运用较多;使用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牛膝、甘草、王不留行、车前子、穿山甲、黄芪、黄柏、桃仁、茯苓、丹参、赤芍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用药规律,为糖尿病临床选方用药及中医药规范化治疗提供依据与指导。方法:检索1995—2015年发表的1 341篇文献,进行中药类别、单味药频次、中药性味归经、系统聚类分析。结果:治疗糖尿病最常用的药物为补虚药类、清热药类、活血化瘀药类、解表药类、利水渗湿药类、收涩药类、平肝熄风药类、理气药类、化湿药类和祛风湿药类。常用的补虚药类有黄芪、山药、当归等,常用的清热药类有地黄、玄参、黄连等,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类有丹参、川芎、红花等。最常使用药物的性味归经分别是寒、温和平性,甘、苦和辛味,归脾经、肝经、肺经、肾经、心经和胃经。结论:治疗糖尿病常扶正与祛邪并用,以补虚药类为主,配合清热药类、活血化瘀药类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用药规律。[方法]查阅中国期刊CNKI数据库(1997-2012年)有关防治肝纤维化文献,进行药物的统计分析。[结果]总共有83味中药,使用频次273味次。药物种类包括补虚、活血化瘀、清热、理气、利水渗湿,占总体用药74.73%。药味以苦、甘、辛为主,累积频率77.29%,药性则以平、温、寒为主,累积频率97.80%。[结论]肝纤维化主要原因为正虚血瘀、湿热内侵,治疗用药以补虚、理气、清热、活血化瘀、利水渗湿为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治疗瘙痒的用药规律。方法:以瘙痒为主题词,检索《中医方剂大辞典》,收集止痒方,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符合要求的中医药治疗瘙痒方共1 515首,涉及827味中药,总用药达10 355次。所用止痒中药以功效、药味、药性和归经分类频率分别为91.02%、85.97%、91.23%和85.59%;止痒中药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攻毒杀虫止痒药、理气药、安神药、拔毒化腐生肌药、化湿药、驱虫药为主,占用药频数的91.02%;药味以甘、苦、辛为主,累计频率达85.97%;药性以寒、平、温为主,累计频率达91.23%;归经以肝、脾、肺、胃、肾、心为主,累计频率达85.59%。结论:临床以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攻毒杀虫止痒药、理气药等中药运用较多,核心单味药依次为甘草、防风、当归、川芎、地黄、荆芥、矾石、白芷、黄连、苦参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平乐郭氏正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用药规律。方法:总结平乐郭氏正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常用中药方剂35首,常用中药45味,进行用药频率分析。结果:平乐郭氏正骨治疗骨质疏松症使用频率居前45位的药物中,补虚药23种(51.11%),活血化瘀药6种(13.33%),祛风湿药5种(11.11%),利水渗湿药4种(13.33%),清热药4种(8.89%),利水渗湿药、收涩药各2种(4.44%),平肝熄风药、温里药、解表药各1种(2.22%)。35首中药方剂中用药频率居前45位的药物中常用的中药有牛膝、当归、木瓜、苍术、独活、川芎、防风、桂枝、红花、威灵仙等。结论:平乐郭氏正骨治疗骨质疏松症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祛风湿药为主;平乐郭氏正骨认为补肾填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是骨质疏松症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冠心病气阴两虚证中医药治疗规律,服务临床。方法:搜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近20年应用中医药治疗冠心病气阴两虚证的临床文献,使用Excel、SPSS 25.0以及SPSS 18.0等工具挖掘处方用药规律。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126篇,包含处方94个,中药131味,用药1 196频次;出现药物以辛、甘味等温性药和苦、酸味等寒性药为主,主要入心经;使用频率较高的3种中药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使用种类较多的5种中药是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解表药,使用频次前2位的补虚药是麦冬、甘草,使用频次前2位的活血化瘀药是丹参、川芎,“麦冬-五味子”为出现频次最多且支持度最高的药物配伍组合。结论:临床上应用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灵活配伍理气药、解表药、收涩药、止血药等治疗冠心病气阴两虚证可显著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肺心病缓解期的中药运用规律;方法:检索国内近15年(1996-2010)现有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期刊杂志肺心病缓解期研究的有关报道,对本病处方用药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提炼整理出本病的中药运用规律;结果:在符合纳入标准的151首方剂中,涉及中药85味,运用频次最高的药物分别是补气药(频率22.6%)、止咳化痰药(频率为17.4%)、活血化瘀药(频率12.1%),其次为利水渗湿药、清热药、补血药、解表药、补阳药、理气药、收涩药等。结论:近代临床医师在肺心病缓解期的中药运用中,以补虚为主,泻实为次,注重益气温(补)阳、活血化瘀、化痰降浊三法的综合运用,注重调理和改善肺、脾、肾三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皮肌炎中医证治用药规律和特点,为该病的中医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借鉴。方法:通过文献的整理,对符合选择标准的皮肌炎证治文献中的用药和药物进行归类整理,用Epidata3.1软件建立皮肌炎的用药文献数据库、录库,应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皮肌炎以补虚药使用频率为最高,其次为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祛风湿药,共占总频率81.88%;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分别为黄芪、当归、白术、丹参、薏苡仁。结论:治疗皮肌炎以补虚、清热、活血化瘀、利水渗湿、解表及祛风湿为主,通过辨证论治选取合适的药物归类,为今后该病治疗和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统计治疗小儿湿疹的中药内服、外用方剂,分析其临床常用药和用药规律,为小儿湿疹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统计2009—2014年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国内权威数据库中医药期刊收录的治疗小儿湿疹的相关文献,归纳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的用药规律与思路。结果:现代医家治疗小儿湿疹内治法用药以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补虚药等为主;外治法以清热药、攻毒杀虫止痒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等为主;内外合治法以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解表药等为主。结论:在小儿湿疹的治疗中,用药频次超过10%的核心药物有24味,多归于脾胃表里两经,药性多寒、温,药味多苦、甘、辛、淡,功效以清热、利湿、解毒、健脾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