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
目的对施甸县两轮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情况及效果进行分析,为该县尽早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施甸县2008年、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报告、调查接种率,2010-2014年麻疹Ig G抗体水平调查及法定麻疹报告系统资料进行统计学描述。结果施甸县强化免疫报告、调查接种率均在97%以上;两轮强化免疫后,麻疹Ig G抗体水平明显提高,5年人群抗体阳性率均在90%以上且平均率达93.83%;同时,麻疹发病率由2007、2008年的平均发病率3.76/10万下降至2009年的0.30/10万,两轮强化免疫后6年平均发病率0.1/10万,发病以0~岁组及20~岁组为主。结论两轮强化免疫后,施甸县麻疹流行强度、范围得到有效控制,抗体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为该县尽早消除麻疹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为护士在临床操作中选择适宜的按压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680例急诊输液病人采取自身对比法进行传统的拔针方法和新式拔针法,比较两种不同拔针方法病人剧痛、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静脉输液后新式拔针法在减少患者剧痛、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发生率方面明显优于传统的拔针方法(P<0.01)。结论新式拔针法可以减轻疼痛,减少皮肤出血和皮下淤血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强化免疫在麻疹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方法:针对本地区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80例麻疹患者的发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强化免疫预防麻疹的效果.结果:本地区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接收的80例麻疹患者,其中男54例(67.5%),女26例(32.5%),年龄分布:<1岁组为13例(16.3%)、2~14岁组为39例(48.7%),≥15岁组为28例(35.0%).以2~14岁麻疹患者居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对本地患者进行了强化免疫,发现2014~2015年间(30.0%)麻疹患者的发病率明显低于2012~2013年间(70.0%)未实施强化免疫患者麻疹的发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可以有效的控制麻疹发病率,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60例门诊输液病人进行同体双侧手背相近部位静脉穿刺后拔针对比观察,专人操作。右侧采用旧拔针方法,左侧采用新拔针方法进行比较,提示新拔针方法优于旧拔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改进传统的拔针方法,有效地减少了针尖滴血造成的医源性血液污染的现象,增强患者安全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方法 将150例输液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75例,对照组7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拔针,实验组采用新的方法拔针.观察两组拔针时针头滴血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采用改进的方法拔针滴血和患者的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新的拔针方法,拔针后减少滴血,增加患者的满意度,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背静脉穿刺输液后两种拔针及按压方法对减轻患者疼痛、减少回血出血及皮下淤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例手背静脉穿刺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在输液结束后拔针和按压时,对照组采取手持针柄拔针及按压棉签杆法,观察组采取反折头皮针软管拔针及指压棉签头法.比较两组患者拔针时疼痛、静脉回血及拔针后出血、皮下淤血情况.结果对照组患者输液结束后拔针时疼痛、静脉回血及拔针后出血、皮下淤血发生例数均多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反折头皮针软管拔针法及指压棉签头按压法是静脉输液后理想的拔针及按压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方法效果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后两种拔针处理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40例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输液结束拔针时采用传统方法和拉拔压法拔针来评价两组患者发生皮下淤血现象和舒适的情况。结果:实验组70例患者无淤血和疼痛现象发生,所有人员无不舒适感觉。两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拉拔压法拔针方法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了淤血和出血现象发生,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疼痛是伴随着现存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而产生的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1],如何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是医务人员关注的问题.静脉输液是护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操作,输完液拔取针头同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那么如何拔针才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反应呢?以前,我一直按照基础护理学上的拔针方法,即快速拔针法,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一同事在为患者拔针时极其缓慢,而我则特意地观察患者的反应,看上去疼痛反应并不强烈,于是我们对50名患者作了两种拔针方法引起患者疼痛程度的比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11.
梅雪陶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0):216-216
资料与方法 2008年4月至今,在对40例病人静脉输液468次过程中,应用两种不同按压方法拔针,分组进行临床观察,以探讨最适合有效的拔针按压方法。40例病人中,男27例,女13例,共输液468次,均选用手背静脉网,采用6号半针头穿刺,病人均为基本外科疾病,出血时间正常,无血液系统疾病。随机将40例分成两组,实验组20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的拔针方法对患者疼痛的影响。方法:将220例输液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法组和改进法组各110例,常规法组用常规法拔针,改进法组用先慢后快法拔针。结果:改进法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法,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用改进法拔针,达到了无痛或减轻疼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减轻病儿的痛苦,消除恐惧心理,我们探索改良静脉输液拔针法。现将具体操作方法及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静脉输液是目前临床用药的主要给药途径。输液完毕拔针时如果按压方式不当,则会造成局部的出血、皮下瘀血、疼痛等,从而影响到下一次输液时血管的选择,并造成血管的损伤。为此我们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法用于拔针的按压,通过效果比较选择最佳的拔针按压方法,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患者保护好静脉,减少局部淤血和手背部的皮肤完整性,并提高护士穿刺成功率.方法选择2006年1~6月双手功能正常且无凝血制障碍者进行两种静脉拔针方法的效果观察.结果"先慢后快"拔针法优于常规的快速拔针法.结论临床上应优先选用"先慢后快"拔针法.  相似文献   

16.
静脉输液拔针后两种不同方法按压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减少静脉拔针后的局部淤血,保护好静脉血管,并减轻病人的痛苦和不适,我们对1856例门诊静脉输液患者用两种不同的方法用于拔针的按压,通过效果比较选择最佳的拔针按压方法,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李爽 《中国伤残医学》2012,20(8):121-122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后2种拔针处理方法的效果。方法:将140例静脉输液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输液结束拔针时采用传统方法和拉拔压法拔针来评价2组患者发生皮下淤血现象和舒适的情况。结果:实验组70例患者无淤血和疼痛现象发生,所有人员无不舒适感觉。2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拉拔压法拔针方法增加了患者的舒适度,减少了淤血和出血现象发生,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麦竹丹  任春菊 《吉林医学》2013,(35):7516-7517
目的:比较静脉输液拔针后不同按压方法的效果,以探求最佳的拔针方法。方法:将门诊静脉输液的57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5例,观察组采用小鱼际肌按压法,对照组采用拇指按压法。观察两组患者输液完毕拔针后局部发生疼痛、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的情况。结果:观察组局部疼痛、针眼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鱼际肌按压法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保护患者血管,提高再次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和谐护患关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两种拔针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疼痛程度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规律性血液透析1年以上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实验组操作者拇指和食指持针翼后约1.0厘米处的连接管并挤压该管使内瘘针内产生小量负压先慢后快拔针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持针翼快速拔针法.结果实验组患者拔针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拔后针尖滴血性液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血肿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发生率来说,有明显差异.结论手持距穿刺针翼约1.0厘米处连接管并挤压该管先慢后快拔针法可保护内瘘,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是一种理想的拔针方法.  相似文献   

20.
郝晓东 《伤残医学杂志》2014,(2):274-274,285
目的:比较2种拔针方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科进行住院治疗的118例静脉输液的患儿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患者应用非按压抬高拔针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棉签按压拔针法,比较2组患者拔针后穿刺点止血的时间,出血率及皮下血肿形成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穿刺点止血时间为56.4±1.3秒,对照组患者穿刺点止血时间为204.5±23.5秒,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拔针后有8例发生出血,出血率为8.99%,1例出现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率1.69%,对照组患者拔针后有22例发生出血,出血率为37.29%,7例发生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率为11.8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按压抬高拔针法可明显缩短穿刺点出血时间,降低拔针后出血率及皮下血肿形成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