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肿瘤间质比(TSR)指肿瘤组织内肿瘤细胞与间质部分的比例,可通过对苏木素-伊红染色的病理切片进行评估得到。通常以50%作为截断值,将病例分为间质丰富组(TSR <50%)及间质稀少组(TSR≥50%),从而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差异。当前研究结果表明,在结直肠癌、乳腺癌、食管癌、宫颈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中,TSR 是肿瘤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肿瘤间质丰富的患者预后更差,原因可能为肿瘤细胞能活化间质细胞,而活化的间质细胞又能促进肿瘤的生长、浸润及转移,间质组织在肿瘤的进展及侵袭过程中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比例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方法 收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2月—2013年11月期间接受新辅助化疗后可确认手术切除的59例女性乳腺癌患者资料,采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计数评分检测化疗前每个患者的肿瘤内与间质内淋巴细胞计数总得分及术后间质内淋巴细胞计数得分,并采用Miller和Payne(MP)治疗反应评价方法评价术后乳腺癌组织的病理治疗反应,统计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 浸润淋巴细胞高比例组(3~6级)的新辅助化疗有效率明显高于低比例组(0~2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化疗后间质淋巴细胞比例提高组化疗有效率高于比例无变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化疗反应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可望成为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一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iRNA-203表达水平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接受手术切除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认。根据结直肠癌组织中miRNA-203表达水平将患者分为miRNA-203低表达组(n=42)和miRNA-203高表达组(n=78)。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miRNA-203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应用单因素、多因素非条件Cox回归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生存曲线。结果: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miRNA-203表达量与年龄、性别、吸烟史、嗜酒史、组织类型、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无关(P>0.05),与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有关(P<0.05)。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为高分化、TNM分期为IV期、组织中miRNA-203低表达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危险性因素(P<0.05)。Kaplan-Meier法生存曲线结果显示,miRNA-203高表达组结直肠癌患者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表达组(P<0.05)。结论:miRNA-203表达水平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lymphocyte ratio,NLR)作为炎症反应的评价指标,与多种肿瘤的预后有关.本研究旨在探讨NLR与结直肠癌预后的关系,尤其与不同手术方式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年至2004年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手术治疗、并符合入选标准的1,125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外周静脉血NLR,分为低NLR组(NLR≤3.98)和高NLR组(NLR>3.98),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参数,并分析低NLR和高NLR对结直肠癌患者尤其不同手术方式预后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前白细胞计数、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同时性肝转移、腹膜种植、Duke分期、根治切除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低NLR组和术前高NLR组结直肠癌患者的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58.8%和17.8% (P<0.05).各种不同根治手术后以及姑息手术后,低NLR组患者5年生存率均显著高于高NLR组患者(P<0.05).NLR>3.98、Duke分期、肝转移、腹膜种植、组织分化程度、根治切除与否是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术前NLR>3.98提示结直肠癌患者预后不良.术前NLR是结直肠癌患者重要的独立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初治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结直肠癌患者387例,观察患者术前NLR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不同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浸润程度和分化程度结直肠癌患者的NL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350×109/L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前NLR高于血小板﹤350×109/L的患者(P﹤0.05);TNM分期为Ⅲ、Ⅱ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术前NLR均高于Ⅰ期患者(P﹤0.05);高NLR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41个月(95%CI:25.93~46.03),低于低NLR组的42.81个月(95%CI:33.39~58.10)(P﹤0.05);低NLR组TNM分期为Ⅰ、Ⅱ、Ⅲ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2.65个月、42.01个月和41.04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82,P﹥0.05);高NLR组TNM分期为Ⅰ、Ⅱ、Ⅲ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37.03个月、36.52个月和35.0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82,P﹥0.05).结论 结直肠癌初治患者术前NLR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有一定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我国不同TNM分期的结直肠癌治疗后的生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以帮助判断预后。  方法  使用SPSS 19.0软件对1985年1月至2005年12月间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 36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19个临床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时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法比较生存率差异。多因素分析时采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得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按AJCC第七版TNM分期标准,对所有患者进行分期。  结果  1 368例患者3、5、10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7.5%、60.2%、53.5%;根治术后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77.6%、69.9%、62.4%。按AJCC第七版TNM分期,Ⅰ、Ⅱ、Ⅲ、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1%、72.6%、53.8%、10.4%。Cox模型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浸润深度、转移淋巴结数、送检淋巴结总数、邻近器官受累、远处转移、手术方式和术后感染等7个因素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主要独立因素。尤其是ⅡC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44.8%)低于ⅢA期(79.6%)、ⅢB期(58.0%),上述各因素的生存曲线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转移淋巴结数、送检标本淋巴结总数、邻近器官受累、远处转移、手术方式和术后感染等7个因素是影响结直肠癌预后的主要独立因素。原发肿瘤的浸润深度对于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可能更有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数量及比例的肿瘤出芽(tumor budding,TB)、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在结直肠癌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收集193例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切片和临床资料,在HE染色下观察肿瘤出芽及TILs水平,并分析肿瘤出芽、TILs、出芽TILs联合分组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在结直肠癌患者中,肿瘤出芽与TNM分期、肿瘤解剖分期、分化程度、脉管侵犯、神经侵犯和预后相关(P<0.05);TILs与性别、TNM分期、肿瘤解剖分期、分化程度、神经侵犯、伴黏液腺癌和预后相关(P<0.05);出芽TILs联合分组与TNM分期、肿瘤解剖分期、分化程度、脉管侵犯、神经侵犯和预后相关(P<0.05),低出芽+高TILs组总生存期最长,高出芽+高TILs组次之,低出芽+低TILs组再次之,高出芽+低TILs组总生存期最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与肿瘤出芽水平呈负相关。结论:不同水平的肿瘤出芽、TILs、出芽TILs联合分组均能反映结直肠癌侵袭转移能力及预后,且出芽TILs联合分组相比肿瘤出芽和TILs对预后有更精细的评估。  相似文献   

8.
肿瘤间质比是非小细胞肺癌独立的预后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已有研究表明,作为一种病理形态定量方法,肿瘤间质比(tumor-stroma ratio,TSR)在一些实体瘤中已经被证实是一种新的、可靠的预后因子。本研究旨在探讨TSR在Ⅰ期-Ⅲ期术后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预后价值。方法对73例Ⅰ期-Ⅲ期NSCLC外科手术切除标本的蜡块进行切片,运用苏木素染色法染色。在低倍镜镜下选取肿瘤组织内间质浸润最明显的区域,高倍镜下计数该区域单视野内肿瘤细胞及肿瘤内间质分别占该视野的百分比(即TSR),根据TSR将病例分为两组:肿瘤组织内肿瘤细胞面积<50%视野定义为间质丰富组(stroma-rich group),而肿瘤细胞面积≥50%视野定义为间质稀少组(stroma-poor group)。随访两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实验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分析间质稀少组及间质丰富组与不同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两组间预后的差异。结果在73例组织标本中,间质丰富组有27例,间质稀少组有46例,所占比例分别为37%、63%。卡方检验分析此两组之间在性别、年龄吸、烟史、肿瘤大小、病理分型及pTNM分期等病理特征间无统计差异;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SR与NSCLC患者的OS明显相关(Log-rank test,P=0.014),间质丰富组的患者OS明显低于间质稀少组的患者。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TSR和pTNM是影响NSCLC独立的预后因素(HR=1.832,95%CI:1.017-3.299;HR=1.953,95%CI:1.284-2.970)。结论 TSR是NSCLC独立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和胃癌间质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umor-associated neutrophils,TANs)对胃癌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取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06年6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126例胃癌患者,根据术前外周血NLR及胃癌患者TANs的浸润情况,将其分为4个组,比较全组胃癌患者的术后生存率,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  NLR高合并TANs低浸润组肿瘤分化程度较低(P < 0.001)且肿瘤体积较大(P=0.026)。4个组中NLR高合并TANs低浸润组生存率最低,NLR低合并TANs高浸润组生存率最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均显示:NLR高合并TANs低浸润(P < 0.05)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术前外周血NLR联合胃癌组织中TANs浸润可作为判断胃癌患者预后的指标,且术前外周血NLR高联合胃癌组织中TANs低浸润胃癌患者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对老年原发性结直肠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老年原发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分为低PLR组(<250)41例和高PLR组(≥250)16例,分析2组患者的PLR及其它因素与患者5年生存率的相关性。结果高PLR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低PLR组(P<0.05);此外患者年龄、肿瘤位置、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分化程度等对患者的5年生存率亦有影响(P<0.05)。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程度及分化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对老年原发性结直肠癌预后评估具有临床价值,高PLR提示有预后不良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术前系统性免疫炎症指标(systemic immune-inflammation index,SII)、病理特征肿瘤间质百分比(tumor stroma percentage,TSP)对Ⅱ、Ⅲ期胃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构建并验证基于SII及TSP的预后相关列线图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胃癌根治术的Ⅱ、Ⅲ期胃腺癌术后患者380例临床病理资料,并对SII和病理特征TSP分组,比较不同分组下临床病理资料与生化指标的差异。生存分析采用乘积极限法(Kaplan-Meier),并进行对数秩检验(Log-rank test)。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对预后有影响的因素。分别绘制术前SII、TSP、pTNM分期及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以比较预测效能。采用R软件(版本4.0.5)构建预后列线图,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共入组380例Ⅱ、Ⅲ期胃腺癌患者。男女比例为2.8∶1。发病年龄≥60岁(80.26%)、低分化(61.58%)占比较高。Ⅱ、Ⅲ期占比分别为36.32%、63.68%。大部分患者(82.37%)伴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达61.58%,脉管癌栓达64.74%。将入组患者的SII高、低分组与其他临床病理资料比较分析,发现高、低SII两组间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TSP组200例(52.63%),低TSP组180例(47.37%)。与低TSP组相比,高TSP组中pTNM分期较晚,近端胃、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脉管癌栓比例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年龄、性别、肿瘤最大径、肿瘤分化程度、T分期、外周血肿瘤指标、SII方面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SII组总体生存率显著高于高SII组(P=0.0297),低TSP组总体生存率显著高于高TSP组(P<0.001)。pTNM分期、神经侵犯、TSP、SII是影响入组患者总体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联合SII、TSP、pTNM分期较单一因素可更为有效预测Ⅱ、Ⅲ期胃腺癌患者的预后。列线图模型C指数为0.6867(95%CI:0.6445~0.7290),AIC为1832,校准预测曲线与理想曲线贴合良好。结论:高SII、高TSP是Ⅱ、Ⅲ期胃腺癌术后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SII和TSP的列线图模型预测准确性较好,有助于对Ⅱ、Ⅲ期胃腺癌术后患者的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全球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居于第3、4位。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分别为123万和60万。2013年报道美国结直肠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约为60%,Ⅰ~Ⅱ期、Ⅲ期和Ⅳ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约为90%、70%和10%。肿瘤分期越早预后越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降低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肿瘤间质比(TSR)在胃癌术后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根治性胃切除及D2淋巴结清扫术。行TSR检查,以TSR低者为最终取值。以80例患者TSR的中位值为界分为高间质比组和低间质比组,并进行长期随访,统计所有患者总生存期及无病生存期,并采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总生存期及无病生存期的危险因素。结果 80例胃癌患者,其中高间质比37例,低间质比43例。2组T分期、N分期、TNM分期、淋巴血管侵犯及神经周围浸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6~46)个月,80例患者中25例死亡(31.25%),55例存活(68.75%);80例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73.75%(59/80),3年无病生存率为42.50%(34/80)。高间质比组3年总生存率为89.19%(33/37),高于低间质比组的60.47%(26/43);高间质比组3年无病生存率为56.76%(21/37),高于低间质比组的30.23%(1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76、5.725,P=0.004、0.0...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14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原发灶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14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原发灶切除术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差异。结果:144例结直肠癌肝转移组及其中77例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亚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8个月和21个月,所有病例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分化程度、肝转移发生时间、肝转移灶数目及治疗方法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同时性肝转移亚组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分化程度、性别、TNM分期与预后显著相关(P<0.05);两组病例分析显示年龄对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原发肿瘤低分化、同时性肝转移、多发肝转移及单纯化疗是结直肠癌肝转移原发灶术后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原发肿瘤低分化、男性及Ⅱ-Ⅲ期是结直肠癌同时性肝转移原发灶术后患者独立预后不良因素。年龄对结直肠癌肝转移原发灶切除术后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疆汉、维族代谢综合征合并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初次收治的临床资料完整经病理确诊的汉、维族结直肠癌患者,共430例。比较结直肠癌患者中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与非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统计方法,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生存多因素分析。结果:合并MS组结直肠癌患者维族比例(P=0.027)、女性比例(P=0.018)及平均发病年龄(P=0.037)明显高于非MS组。合并MS组患者肿瘤侵润深度T3期和T4期所占比例(P=0.000)、局部淋巴结转移率(P=0.004)、远处转移率(P=0.000)以及Dukes分期C期和D期患者所占比例(P=0.037)均高于非MS组。Log-rank检验显示MS组患者累积生存率低于非MS组患者(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MS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之一(RR=0.596,P=0.038)。结论:合并MS结直肠癌患者维族比例、女性比例、发病年龄高于非MS结直肠癌患者,且更易发生淋巴结及远处器官的转移;MS为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子,合并MS的结直肠癌患者累积生存率更低,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YES相关蛋白(YAP)表达与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术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行手术切除的47例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病理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别进行YAP、CD44、CD133、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检验,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YAP表达情况与年龄、性别、术前有无肠梗阻、病理类型、病变部位、淋巴结转移情况、上皮间质转化状态(E-cadherin、vimentin)、肿瘤干细胞标志表达状况(CD44,CD133)、无病生存期及3年生存率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评估YAP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YAP在Ⅱ~Ⅲ期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表达率为42.6%,YAP的表达与患者术前有无肠梗阻、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CD133的表达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YAP与结直肠癌术后复发转移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对食管鳞癌术后辅助化疗的影响。方法 :97例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随机分为辅助化疗组 (顺铂加 5-氟脲嘧啶 )和单纯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生存率 ,分析肿瘤淋巴细胞浸润与辅助化疗患者生存期的关系。结果 :辅助化疗组 2年、5年生存率 ( 74 0 3%、2 6 9% )低于单纯手术组 ( 82 0 2 %、4 9 6% ,P <0 0 5)。辅助化疗组生存期与肿瘤的生长方式、炎细胞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率和TNM分期有关 (P <0 .0 5)。特别是肿瘤 <3cm、分化程度Ⅰ级、膨胀型生长、无淋巴结转移或Ⅰ ⅡA期时 ,肿瘤间质常伴有明显炎细胞浸润 ,辅助化疗组与单纯手术组相比患者生存率降低更为明显 (P <0 .0 5)。反之 ,淋巴结转移率 >50 %和Ⅳ期患者肿瘤间质缺乏炎细胞浸润 ,辅助化疗组 2年生存率与单纯手术组比较分别提高于 2 2 2 2 %和 37 50 % (P <0 0 5)。两组其他参数相比生存率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是影响辅助化疗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可作为食管鳞癌患者根治术后选择合理治疗方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淋巴细胞归巢受机体组织微环境的调控,肿瘤形成时机体微环境的变化影响淋巴细胞的迁移和浸润。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on lymphocyte,TIL)作为重要的抗肿瘤免疫细胞,其分布和浸润程度与肿瘤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密切相关。淋巴细胞浸润肿瘤的调节机制可能涉及肿瘤脉管对淋巴细胞浸润的正反两方面的调节,黏附分子和趋化因子介导淋巴细胞外渗、募集、肿瘤抗原定位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以及其他免疫细胞影响淋巴细胞浸润等。如何引导淋巴细胞向肿瘤迁移、能否创造利于瘤内浸润的微环境等,对于加速TIL临床转化,使肿瘤患者更大程度获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结直肠癌转移相关标记物过表达对A/B期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01至2002年65例结直肠癌的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44V6、MMP-2、COX-2、EGF、EGFR和VEGF的表达情况。比较阳性表达组和阴性表达组之间5年复发转移率的差异和多个肿瘤标记物过表达对预后的影响。结果A/B期结直肠癌中,CD44V6、EGF和EGFR蛋白阳性组的5年复发转移率分别为30.9%、38.1%和27.5%,显著高于阴性组的5年复发转移率8.3%、8.8%和11.8%(P=0.045、0.022和0.047);有3个以上指标阳性组的5年复发转移率高于0~2个指标阳性组,而5年生存率低于0~2指标阳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9和0.030)。结论CD44V6、EGF和EGFR蛋白过表达与Dukes A/B期患者高复发转移相关,肿瘤转移标记物高表达越多,复发转移的机率越高,5年生存率越低。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