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建立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输注大鼠模型及体外足细胞培养,观察AngⅡ刺激对足细胞nephrin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 30只SPF级Wistar大鼠皮下埋置渗透性微泵,随机分为AngⅡ组(AngⅡ400 ng· kg-1·min-1,n=12)、替米沙坦(Tel)组(AngⅡ+Tel 3 mg· kg-1·d-1,n=12)和正常对照组(生理盐水代替AngⅡ,n=6),于实验0、7、14、21、28 d测量大鼠尾动脉收缩压,收集24 h尿液,检测尿白蛋白.分别在14、28 d处死动物,收集血液标本,检测血肌酐;收集肾脏标本,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足细胞形态,放免法检测血浆及肾组织AngⅡ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nephrin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体外培养小鼠永生化足细胞,AngⅡ (10-6 mol/L)刺激不同时间,并行洛沙坦(10-5 mol/L)干预,Western印迹法检测足细胞nephrin 表达及其磷酸化水平.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鬼笔毒环肽(phalloidin)染色标记足细胞F-actin,用外周F-actin环评分系统(CFS)半定量分析足细胞骨架运动.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同时间点相比,AngⅡ组大鼠自7d起尾动脉收缩压开始升高(P<0.05),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血压持续升高.AngⅡ输注7d大鼠开始出现蛋白尿,并持续增加.各组大鼠血肌酐、尿肌酐及内生肌酐清除率无明显变化.AngⅡ输注大鼠血浆及肾组织AngⅡ浓度明显增高(均P<0.05).(2)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ngⅡ输注组大鼠肾小球足细胞nephrin表达明显减少,其磷酸化水平亦显著下降(P<0.05).(3)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ngⅡ刺激早期(3~6 h),足细胞nephrin磷酸化表达即明显下调(P<0.05),刺激12~24 h维持低水平表达.(4)AngⅡ刺激后,F-actin排列紊乱,逐渐向细胞外周分布形成F-actin环,CFS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正常状态下足细胞nephrin维持一定水平磷酸化状态,AngⅡ可以诱导足细胞nephrin磷酸化水平下调.nephrin磷酸化水平改变可能是AngⅡ诱导足细胞骨架重排、足突融合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嘌呤霉素诱导肾足细胞骨架蛋白F-actin、synaptopodin损伤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条件永生性人肾足细胞株AB8/13随机分为对照(control)组、嘌呤霉素氨基核苷(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组、不同剂量(10,20,40,80μmol)丹参酮ⅡA干预(tanshinoneⅡA,TⅡA)组。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骨架蛋白F-actin、synaptopodin在足细胞内的分布及形态;通过DAPI染色法观察各组细胞核的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p-Rac1/Cdc42蛋白的表达量。结果:(1)F-actin、synaptopodin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较control组,PAN组F-actin、synaptopodin结构紊乱,胞质回缩,细胞边缘褶皱,凋亡小体增多。各浓度TⅡA组上述情况较PAN组显著改善。(2)p-Rac1/Cdc42蛋白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PAN组p-Rac1/Cdc42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与PAN组相比,TⅡA组p-Rac1/Cdc42蛋白表达量显著下调,且呈浓度依赖方式。结论:TⅡA可改善PAN诱导的足细胞骨架蛋白F-actin、synaptopodin的重排及结构紊乱,对足细胞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Rac1/Cdc42磷酸化水平,减少足细胞丝状伪足、层状伪足形成,从而稳定PAN诱导的细胞骨架变构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氟伐他汀联合氯沙坦对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诱导的人足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足细胞株,采用不同浓度的AngⅡ(10-9~10-5mol/L)刺激人足细胞,另予氟伐他汀(10-7、10-6、10-5 mol/L)和(或)氯沙坦(10-7、10-6、10-5 mol/L)、ERK特异性阻断剂PD98059( 5× 10-5 mol/L)干预.Western印迹法检测VEGF、磷酸化(p)ERK1/2蛋白的表达.RT-PCR法检测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AngⅡ刺激后,人足细胞VEGF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p-ERK1/2增加(P<0.05).氟伐他汀、氯沙坦及PD98059均可下调AngⅡ诱导的VEGF mRNA和蛋白表达及ERK1/2磷酸化(P<0.05),而氟伐他汀和氯沙坦联合干预较单独作用抑制效果更为显著(P<0.01).结论 氟伐他汀和氯沙坦均可抑制AngⅡ诱导足细胞VEGF的过表达,且两者联合具有协同作用.抑制ERK信号通路可能是实现其联合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诱导下大鼠肾脏及条件永生性小鼠足细胞c-Abl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AngⅡ泵(400ng·kg-1·min-1)植入SD大鼠皮下的方法建立AngⅡ输注模型,24只大鼠成模后被随机分为AngⅡ输注2周组、AngⅡ输注4周组、AngⅡ输注+替米沙坦(ARB,3 mg·kg-1·min-1)干预2周组及4周组,同时设生理盐水输注组和健康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于成模后2周末、4周末处死大鼠取肾.电镜下观察肾脏足细胞超微结构的改变;免疫荧光法检测肾脏c-Abl表达;实时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c-Abl mRNA及蛋白水平的改变.对于体外培养条件永生性小鼠足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足细胞肾脏c-Abl的表达,实时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足细胞在AngⅡ不同作用浓度(10-9 mol/L~10-6 mol/L)及不同作用时间点(0h、3h、6h、12 h、24 h)c-Abl 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 (1)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肾脏足细胞有c-Abl表达;实时PCR及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AngⅡ输注2周组和4周组大鼠肾脏c-Abl表达增加(P<0.05),ARB干预组大鼠肾脏c-Abl表达较同期AngⅡ输注组均有降低(P<0.05).(2)体外培养的条件永生性小鼠足细胞胞质及胞核有c-Abl表达.AngⅡ可诱导培养的小鼠足细胞c-Abl mRNA及蛋白表达增加(P<0.05),且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结论 c-Abl在肾足细胞及体外培养足细胞均有表达,AngⅡ可诱导c-Abl表达上调.c-Abl可能参与了AngⅡ诱导的足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刺激及氯沙坦干预对足细胞小窝蛋白1(caveolin-1)表达的影响,探讨caveolin-1在足细胞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永生化小鼠足细胞(MPC),AngⅡ(10-6mol/L)刺激不同时间(3 h、6h、12 h和24 h);Losartan(10-6 mol/L)提前预处理3h后与AngⅡ(10-6 mol/L)共孵育6h,Hoechst-33342检测足细胞凋亡率,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caveolin-1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caveolin-1及其磷酸化水平.结果 ①AngⅡ刺激3h,足细胞即开始发生凋亡,随着刺激时间的延长,足细胞凋亡明显增多(P<0.05).②AngⅡ刺激不同时间caveolin-1表达总量无明显改变(P>0.05),从3h开始,caveolin-1磷酸化水平明显增高(P<0.05).③Losartan干预后caveolin-1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caveolin-1可能在AngⅡ诱导的足细胞损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阳活血利水方含药血清对嘌呤霉素损伤小鼠永生系足细胞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 L,Cat L)的转录因子Dendrin、膜相关鸟苷酸激酶转化蛋白2(membrane-associated guanylate kinase inverted2,MAGI-2)、下游底物synaptopodin、Rho A mRNA与蛋白表达变化以及足细胞骨架蛋白actin、中间丝分布情况的影响,探讨温阳活血利水方的作用改善肾病综合征蛋白尿及足突融合的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小鼠足细胞,采用嘌呤霉素45 mg/L、中药含药血清或地塞米松与足细胞孵育12 h,荧光定量PCR检测Cat L、synaptopodinmRNA表达变化; western blotting测定MAGI-2、synaptopodin、Cat L、Rho A的蛋白表达;细胞免疫荧光观察Dendrin的分布以及细胞骨架蛋白微丝和中间丝的荧光分布变化。结果:嘌呤霉素作用足细胞12 h后,Dendrin转核比例增多(与正常组对比P 0. 01),MAGI-2、Rho A、synaptopodin蛋白的表达显著性下降(与正常组对比,均P 0. 01),Cat L mRNA与蛋白的表达显著性升高(与正常组对比,均P 0. 01),synaptopodin mRNA表达没有变化(与模型组比较P 0. 05),足细胞伪突回缩变短,中间丝和微丝结构紊乱,杂乱无章排列,结构不清晰。地塞米松、10%与20%含药血清干预后Cat L mRNA与蛋白表达减少,MAGI-2、Rho A、synaptopodin蛋白的表达有所增多,Dendrin转核比例减少(与模型组对比,均P 0. 01),均改善了足细胞骨架结构。结论:温阳活血利水方能减少足细胞受损后Dendrin核内转移,降低胞质cat L水平,从而减少synaptopodin降解,使Rho A表达增加,改善微丝(F-actin)和中间丝的重构,稳定细胞骨架结构,减少足突融合,从而减少蛋白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糖和胰岛素对肾小球系膜细胞(GMC)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mRNA表达及细胞骨架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的影响,进一步研究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中GluT4及其下游分子F-actin的重要作用.方法将培养的鼠1097系膜细胞分为8组正常对照组,生理浓度胰岛素组(10-9mol/L),低浓度胰岛素组(10-8mol/L),高浓度胰岛素组(10-6mol/L),高糖组(30 mmol/L),甘露醇组,高糖加高浓度胰岛素组,高糖加生理浓度胰岛素组.采用RT-PCR法检测GluT4mRNA含量,rhodamine-phalloidin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F-actln形态并测定荧光强度.结果(1)正常系膜细胞可检测到GluT4 mRNA.(2)高糖组GluT4 mRNA表达为对照组的58.7%(P<0.05);10-8mol/L胰岛素组、10-6mol/L胰岛素组分别为对照组的230.2%和297.2%(P<0.01);高糖加10-6mol/L胰岛素组,高糖加10-9mol/L胰岛素组分别为高糖组的170.6%和140.3%(P<0.05).(3)高糖组F-actin荧光强度为对照组的44.5%;10-8mmol/L胰岛素组、10-6mol/L胰岛素组分别为对照组的122.4%(P<0.05)和129.6%(P<0.01);高糖加10-6mol/L胰岛素组为高糖组的183.8%(P<0.05).(4)GluT4 mRNA表达与F-actin荧光强度呈正相关(r=0.786,P<0.05).结论(1)正常系膜细胞有GluT4 mRNA表达.(2)高糖可抑制GluT4 mRNA表达及促进F-actin解聚.(3)胰岛素有一定拮抗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4)GluT4 mRNA表达与F-actin荧光强度呈正相关.(5)GluT4、F-actin是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nephrin通过PI3K-Akt途径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足细胞凋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nephrin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足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永生化小鼠足细胞(MPC),以不同浓度AngⅡ处理MPC和10-8 mol/L AngⅡ刺激不同时间,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实时定量PCR、免疫荧光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nephrin的表达和分布;Western印迹法检测Akt磷酸化水平。脂质体法转染pcDNA3.1-mNPHS1质粒,G418筛选稳定转染细胞系。用Akt抑制剂LY294002或与AngⅡ共孵育刺激MPC和pcDNA3.1-mNPHS1转染细胞,检测Akt磷酸化水平和细胞凋亡率。 结果 (1)AngⅡ以剂量和时间依赖方式诱导MPC凋亡。AngⅡ受体拮抗药氯沙坦与AngⅡ共孵育18 h,显著降低AngⅡ单独刺激的足细胞凋亡率(P < 0.05)。(2)10-8 mol/L AngⅡ刺激12 h后,nephrin mRNA和蛋白较对照组显著降低,24 h nephrin mRNA约为正常对照的50%(P < 0.05)。正常足细胞nephrin主要分布于核膜周围的胞质和细胞膜,随刺激时间延长,胞膜和胞质nephrin表达逐渐降低。(3)10-8 mol/L AngⅡ刺激15 min后,Akt磷酸化显著降低,约为正常对照细胞的50%(P < 0.01)。(4)AngⅡ与LY294002共孵育12 h后,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AngⅡ和LY294002单独刺激(均P < 0.05)。(5)pcDNA3.1-mNPHS1稳定转染显著上调足细胞Akt磷酸化水平(P < 0.05),抑制 AngⅡ诱导的细胞凋亡(P < 0.05)。 结论 AngⅡ通过AngⅡ受体诱导小鼠足细胞凋亡,抑制足细胞nephrin表达。nephrin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调节足细胞存活状态。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拮抗剂对体外培养的肝星状细胞合成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HSC-T6肝星状细胞系作为活化的肝星状细胞的研究模型.将培养的肝星状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组、受体拮抗剂(AT1RA)组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ngⅡ+AT1RA)组.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1蛋白的含量.RT-PCR法检测肝星状细胞中TIMP-1 mRNA的表达. 结果 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GF-β1蛋白的含量,对照组、AngⅡ组和AngⅡ+AT1RA组分别为(7.531±0.654)pg/mL、(9.855±1.485)pg/mL和(7.719±0.329)pg/mL,AngⅡ组高于对照组(P<0.05),AngⅡ+AT1RA组显著低于AngⅡ组(P<0.05).肝星状细胞TIMP-1mRNA的表达水平,对照组、AngⅡ组和AngⅡ+AT1RA组分别为3.387±0.042、4.870±0.061和3.837±0.042,AngⅡ组高于对照组(P<0.05),AngⅡAT1RA组显著低于AngⅡ组(P<0.05). 结论 血管紧张素Ⅱ能够促进肝星状细胞TGF-β1蛋白的合成以及TIMP-1 mRNA的表达,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能够明显抑制这一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Intermedin (IMD)对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onⅡ,AngⅡ)诱导的人肾小球系膜细胞(human mesangial cells,HMCs)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将人肾小球系膜细胞分为5组:A组(对照组):培养液中不加任何刺激物;B组(AngⅡ组):10-6 moI/L AngⅡ;C组(IMD组):10-6 moI/L AngⅡ+10-7 mol/L IMD;D组(PKA抑制剂组):10-6 moI/L AngⅡ+10-6 mol/L PKA抑制剂H-89+ 10-7 mol/LIMD;E组(氯沙坦组):10-6mol/L AngⅡ+10-6mol/L氯沙坦.MTT法检测个组HMCs增殖情况;比色法检测羟脯氨酸含量;ELISA试剂盒测量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的TGF-β1、cAMP、ERK的表达.结果 与AngⅡ组相比,IMD可明显抑制AngⅡ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及上清液中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及羟脯氨酸(Hyp)的表达(P<0.001),加入PKA抑制剂后IMD上述作用被抑制(P<0.001).与对照组相比,AngⅡ组可明显增加cAMP的含量并抑制ERK的表达,在加入IMD后上述作用被抑制(P<0.001).结论 IMD可明显抑制AngⅡ诱导的肾小球系膜细胞的增殖,其机制可能与其促使cAMP第二信使水平的升高并抑制细胞中的ERK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通络益肾方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足细胞超微结构及骨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抽取10只为假手术组,余大鼠采用右肾切除+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DN模型。成模后的大鼠随机分为DN模型组(模型组),缬沙坦治疗组(西药组),通络益肾方早期给药组(中药早期组)、6周给药组(中期给药组)、8周给药组(晚期给药组)。每组10只。西药组予缬沙坦7.2 mg/kg灌胃,中药组予通络益肾方水煎液13.6 g/kg灌胃。中药早期组在造模成功后即予中药灌胃,中药中期和晚期组分别在造模成功后第6周、第8周开始中药灌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每日1次,共6周。检测大鼠24 h尿蛋白定量(24 h PRO)、尿白蛋白、肾功能;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α-actintin-4、synaptopodin、F-actin表达,RT-PCR检测Nephrin、CD_2AP、α-actinin-4、synaptopodin、F-actin mRNA的表达。结果:(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24 h PRO、尿白蛋白、血尿素氮、血肌酐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早期组、中药中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下降(P0.01);与中药早期组比较,中药中期和晚期组各检测指标均不同程度升高(P0.01,P0.05);(2)足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模型组足细胞结构不清、数目减少、密度降低,骨架纤维排列紊乱;西药组及中药各治疗组足细胞病变减轻,足细胞较为完整,足突排列相对整齐,细胞骨架纤维排列相对整齐,足突融合减轻;中药早期组优于中药中期组和中药晚期组;(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α-actintin-4、synaptopodin、Factin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中药早期组、中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中药晚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ephrin、CD2AP、α-actinin-4、synaptopodin、F-actin mRNA表达均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及中药早期、中期组的各基因表达均显著升高(P0.01,P0.05),中药晚期组synaptopodin和F-actin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络益肾方可通过上调DN大鼠足细胞裂孔隔膜蛋白及骨架蛋白的表达而发挥其保护足细胞,抑制DN进展的作用,且给药时间越早,持续时间越长,效果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瞬间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蛋白6(TRPC6)高表达对血管紧张素Ⅱ(AnglI)诱导的小鼠足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用脂质体将针对小鼠TRPC6的基闪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mTRPC6转染体外培养的永生化小鼠足细胞系.24 h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检测转染后TRPC6蛋白表达的变化.将足细胞分组,应用不同浓度AngⅡ处理足细胞,Fluo-3AM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各组足细胞胞质内钙离子的浓度.RT-PCR及Westem印迹法检测Bax、Bcl-2 mRNA及蛋白的水平.流式细胞仪及Hoeehst染色法榆测足细胞凋亡.结果 pEGFP-NI-mTRPC6转染足细胞后,约35%细胞出现绿色荧光;足细胞TRPC6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1).TRPC6高表达町以明显促进AngII诱导的足细胞钙离子内流(P<0.01),在蛋白及基因水平均上调Bax的表达而下调Bcl.2的表达(P<0.01,P<0.05).在低剂量Ang Ⅱ(10-10mol/L)作用下.足细胞凋亡率为(2.50±0.72)%,转染TRPC6以后凋亡率为(4.33±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剂量Ang Ⅱ(10-6mol/L)作用下,足细胞凋亡率为(15.46±1.40)%.转染TRPC6以后凋亡率为(18.33±0.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TRPC6在AngⅡ诱导的足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TRPC6可能通过增加钙离子内流,进而启动其下游的捌亡调节成分参与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γ-氨基丁酸(GABA)预先给药对机械通气所致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株A549细胞,以0.2×106/ml接种培养板中,每孔2.5 ml,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培养孔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C组)、机械通气性牵张组(P组)和GABA预先给药组(G组)。C组常规培养;P组给予20%应变率的机械牵张6h,牵张频率0.3 Hz,载入波形为正弦波;G组机械牵张前30min时给予50μmol/L GABA。采用甲基噻唑蓝法测定细胞活力,采用比色法测定乳酸脱氢酶(LDH)含量,计算LDH释放率;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纤维状肌动蛋白(F-actin)重构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RhoA激酶1(ROCK1)与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_A受体)的相对含量。结果与C组比较,P组和G组细胞活力明显降低,LDH释放率明显升高,ROCK1的相对含量明显上调,GABA_A受体的相对含量明显下调(P0.05)。与P组比较,G组细胞活力明显升高,LDH释放率明显降低,ROCK1的相对含量明显下调,GABA_A受体的相对含量明显上调(P0.05)。G组F-actin重构程度轻于P组,而重于C组。结论 GABA预先给药可减轻机械通气性牵张致人肺泡Ⅱ型上皮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GABA_A受体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陈氏益气活血化湿方水溶剂对氨基核苷嘌呤霉素(puromycin aminonucleoside,PAN)诱导足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这一作用与足细胞自噬(autophagy)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永生化小鼠足细胞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CCK-8法)、western bloting法检测不同浓度PAN对足细胞的存活率的影响,建立PAN诱导的足细胞损伤模型。后将足细胞分为:正常组、PAN组、PAN+中药低剂量组、PAN+中药高剂量组,采用western bloting法检测足细胞p-mTOR、mTOR、LC3、synaptopod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 CCK-8、western bloting检测结果显示50μg/ml浓度时P-mTOR表达最明显(P 0. 001),确定为造模浓度;(2) PAN造成足细胞p-mTOR表达升高,LC3II、synaptopodin蛋白表达降低(P 0. 05),mTOR磷酸化水平升高,足细胞自噬功能受到抑制,足细胞骨架蛋白表达降低(P 0. 01),足细胞受损;(3)陈氏益气活血化湿方水溶剂处理细胞后p-mTOR表达降低,LC3II、synaptopodin蛋白表达升高(P 0. 05),且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低剂量组。结论:陈氏益气活血化湿方水溶剂可能是通过上调足细胞自噬功能,发挥足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介导血管紧张素(Ang)Ⅱ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肥大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用AngⅡ刺激体外培养的人肾近端小管上皮细胞株(HK-2),以流式细胞仪观察抗CTGF抗体(0.5μg/ml)对AngⅡ(10-7mol/L)诱导的细胞周期分布改变的影响。用RT-PCR观察不同浓度AngⅡ(0、10-9、10-7、10-5mol/L)刺激细胞48h,和AngⅡ(10-7mol/L)在不同时间点(0、24、48、72h)时HK-2细胞p27kip1mRNA表达情况;同时观察抗CTGF抗体(0.5μg/ml)对AngⅡ(10-7mol/L)诱导p27kip1mRNA表达变化的影响。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抗CTGF抗体(0.5μg/ml)对AngⅡ(10-7mol/L)诱导的细胞p27kip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AngⅡ使G0~G1期细胞百分比明显增加(P<0.01),抗CTGF抗体可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细胞周期阻滞(P<0.05)。AngⅡ呈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刺激p27kip1mRNA表达上调(P均<0.05),抗CTGF抗体可以显著抑制AngⅡ诱导的p27kip1mRNA表达的增加(P<0.05),免疫细胞化学显示AngⅡ可显著增加肾小管上皮细胞p27kip1蛋白表达,此作用可被抗CTGF抗体抑制。结论CTGF在AngⅡ诱导HK2细胞肥大中可能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表达p27kip1,并逆转细胞增殖周期阻滞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NO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血管收缩反应中发挥作用的机制,特别是NO与RhoA/ROCK通路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 分别测定正常大鼠(正常对照组,5只)、CCl4诱导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实验对照组,6只)和经L-NAME处理的门静脉高压症大鼠(L-NAME处理组,6只)外周血和肠系膜动脉NO含量;利用血管灌流系统测定上述3组大鼠肠系膜微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反应;Westernblot分别检测3组大鼠肠系膜动脉NO-cGMP-PKG通路和RhoA/ROCK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肠系膜微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反应性的变化通过量-效曲线表示,运用非线性回归法,计算出EC50值.结果 (1)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L-NAME处理组大鼠平均门静脉压力分别为(6.2±0.9)mm Hg(1mm Hg =0.133 kPa)、(13.9±1.7)mm Hg和(16.6±1.3)mm Hg,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4,P<0.05).(2)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L-NAME处理组大鼠平均血清NO浓度分别为(43±5)μmol/L、(82±16) μmol/L和(45±9)μmol/L,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4.77,P<0.05);L-NAME处理组大鼠平均NO浓度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P<0.05).(3)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L-NAME处理组大鼠肠系膜动脉平均NO含量分别为(236±41) μmol/g、(407±82) μmol/g和(216 ±42) μmol/g,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20.29,P<0.05);L-NAME处理组大鼠肠系膜动脉平均NO含量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P<0.05).(4)与实验对照组大鼠比较,L-NAME处理组大鼠的离体肠系膜微动脉对去甲肾上腺素剂量反应曲线左移,但未达到正常对照组大鼠反应曲线水平,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和L-NAME处理组大鼠EC50分别为6.458×10-7 mol、9.546×10-7 mol和7.494×10-7 mol,L-NAME处理组与其余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6,3.112,P<0.05).(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对照组大鼠肠系膜动脉eNOS蛋白和p-VASP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但L-NAME处理组eNOS和p-VAS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3组大鼠肠系膜动脉PKG-1、ROCK-1和p-moesin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6)去甲肾上腺素刺激后,正常对照组和L-NAME处理组大鼠肠系膜动脉ROCK-1的活性显著上升,而实验对照组无变化.结论 CCl4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肠系膜动脉NO含量增高,影响缩血管物质诱导ROCK激活;L-NAME降低肠系膜动脉壁内NO的含量,改善了RhoA/ROCK信号通路传递障碍,促使缩血管物质诱导ROCK激活,但不影响ROCK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血管紧张素Ⅱ诱导VEGF mRNA在人肝癌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人肝癌HepG2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HepG2细胞,采用不同浓度的AngⅡ进行处理,收集处理后不同时点的细胞,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半定量法,分别检测AngⅡ处理前后HepG2细胞VEGFmRNA的表达;同时利用MTT法检测AngⅡ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AngⅡ能刺激HepG2细胞增殖,并增强VEGFmRNA的表达(P0.05)。这种作用呈浓度-时间依赖效应,当AngⅡ浓度为10-7mol/L,时间为60h时,这种作用达到最高值,且此作用可被AngⅡ1型受体(AT1R)拮抗剂所阻断。结论AngⅡ可以通过AT1R诱导人肝癌细胞VEGFmRNA的表达,对肝癌的生长及转移可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活性维生素D3对阿霉素诱导的足细胞上皮-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MT)的干预作用。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小鼠足细胞系为研究对象,分六组:正常组(C组)、阿霉素组(即模型组,ADR组)、缬沙坦组(ARB组)、低剂量活性维生素D3组(LVD组)、高剂量活性维生素D3组(HVD组)、缬沙坦+高剂量活性维生素D3组(AHVD组)。干预24 h、48 h后采用RT-PCR检测synaptopodin、P-cadherin、desmin、FSP-1 mRNA的表达。Western Bolt检测synaptopodin、P-cadherin、desmin蛋白的表达。结果:与C组相比,24 h及48 h ADR组synaptopodin、P-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降(P0.01)、desmin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0.01)和FSP-1 mRNA表达上调(P0.01)。与ADR组相比,24 h时ARB组、LVD组、HVD组、AHVD组synaptopodin mRNA表达均升高(P0.01)但四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8 h时与ADR组相比,LVD组及HVD组synaptopod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48 h四个药物干预组P-cadher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升高(P0.05)。24 h及48 h四个药物干预组desmin mRNA及蛋白表达均下调(P0.01),FSP-1 mRNA表达均下调(P0.05),但四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阿霉素可诱导小鼠足细胞发生EMT,活性维生素D3可通过修复足细胞synaptopodin、P-cadherin及抑制desmin、FSP-1的表达来拮抗足细胞EMT而起到保护足细胞的作用。缬沙坦和活性维生素D3在抑制足细胞EMT方面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管紧张素Ⅱ灌注诱导nephrin表达改变与足细胞凋亡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灌注对大鼠足细胞裂隙膜分子nephrin表达及足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探讨AngⅡ引起蛋白尿及肾小球硬化的机制。方法 36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分为AngⅡ灌注组(400 ng&#8226;kg-1&#8226;min-1)、生理盐水灌注组和正常对照组,测定28 d内大鼠血压及尿蛋白。分别于14、28 d处死动物取肾,观察组织学改变,并用免疫荧光、免疫电镜检测nephrin分布。RT-PCR及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nephrin mRNA及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足细胞凋亡。结果 (1) AngⅡ灌注组大鼠血压升高,14 d达峰值并维持该水平至28 d;AngⅡ灌注7 d即出现蛋白尿,并持续增加。(2) AngⅡ灌注14 d时,足细胞裂隙膜变窄;灌注28 d时,足突增宽及节段性融合,部分足细胞有凋亡小体形成,少数肾小球出现节段性硬化。TUNEL法检测发现足细胞凋亡[(2.7±1.6)个/肾小球切面],凋亡数与蛋白尿量呈正相关(r = 0.86,P < 0.01)。(3) AngⅡ灌注14 d时,肾皮质nephrin mRNA及蛋白表达上调(P < 0.05)。nephrin由正常的沿毛细血管袢线状分布向粗颗粒、团块状分布模式转变。AngⅡ灌注28 d时,肾皮质nephrin mRNA及蛋白表达下降(P < 0.05),且nephrin蛋白表达与足细胞凋亡数呈负相关(r = -0.63,P < 0.01)。 结论 AngⅡ灌注诱导的nephrin表达及分布改变可能导致了足细胞凋亡及肾小球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Ang Ⅱ)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及对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β,TGF-β)诱导的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可能的信号机制. 方法 取自愿捐献的正常皮肤组织标本,采用胶原酶法行成纤维细胞培养.取第4~5代细胞,按实验设计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Ang Ⅱ(1×10-10、1×10-9、1×10-8、1×10-7 mol/L)、 TGF-β(0.1、1.0、10.0 ng/ml)、1×10-10 mol/L Ang Ⅱ+ 0.1 ng/ml TGF-β共8组;对照组仅加入等量DMEM.以3H-TdR掺入法测定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法检测抗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ERK)活性变化,观察不同浓度的Ang Ⅱ或/和TGF-β对培养的成纤维细胞3H-TdR掺入量和ERK磷酸化的影响.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ng Ⅱ(1×10-9、1×10-8、1×10-7 mol/L)或TGF-β(1.0、10.0 ng/ml)均能促进成纤维细胞的3H-TdR掺入量(P<0.05);1×10-10 mol/L Ang Ⅱ或0.1 ng/ml TGF-β单独使用不影响成纤维细胞的3H-TdR掺入量,但二者联合使用提高了成纤维细胞的3H-TdR掺入量(P<0.05).1×10-7 mol/L Ang Ⅱ、10.0 ng/ml TGF-β增加皮肤成纤维细胞的ERK磷酸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0-10 mol/L Ang Ⅱ或0.1 ng/ml TGF-β单独刺激成纤维细胞并未影响ERK磷酸化,而二者联合使用增加ERK磷酸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抗ERK抗体显示各组ERK含量一致. 结论 Ang Ⅱ不仅能作为促有丝分裂素直接促进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同时也可作为调节因子促进TGF-β的促增殖作用.Ang Ⅱ和TGF-β通过各自特异性受体共同作用于ERK,使磷酸化增加是其产生协同作用可能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