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例患者(分别为从牙买加和巴巴多斯旅行归来的35岁女性和33岁男性)表现为罕见且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皮肤幼虫移行症合并毛囊炎。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毛囊及毛囊周围广泛的淋巴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并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2例患者口服阿苯达唑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皮肤幼虫移行症合并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染色后,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及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常规一同计数NAP阳性率及积分。两种细胞分别计数NAP阳性率及积分,以比较两者差异。方法 各种疾病患者36例。取每例患者骨髓片1张,进行NAP染色。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及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分别计数NAP阳性率及积分。结果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AP阳性率、积分均数分别为(69.92±20.92)%、116.11±67.49;中性杆状核粒细胞NAP阳性率、积分均数分别为(35.83±23.70)%、54.36±50.29;两种细胞NAP阳性率呈正相关(r=0.6710);两种细胞NAP积分呈正相关(rs=0.7677)。结论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AP阳性率、积分约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的两倍,并呈明显正相关。某些疾病引起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或骨髓两种细胞比例改变,可能会伴随NAP积分改变。这对研究疾病NAP积分改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中性粒细胞浸润对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预测价值。方法纳入本院消化内科门诊的274例患者,入组前所有患者停用PPI、H2RA、抗生素及相关药物至少4周,行电子胃镜检查并于距幽门2 cm左右处取活组织2块,评估中性粒细胞浸润及HP感染情况,对合并中性粒细胞感染的HP感染阳性患者,采用三联疗法根除HP,1个月后81例患者复查胃镜并重新评估中性粒细胞浸润及HP感染情况。结果中性粒细胞浸润对HP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价值、阴性预测价值分别为92.3%、83.5%、77.4%、94.7%,中性粒细胞浸润与HP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00)。中性粒细胞浸润2~3级的患者中HP感染阳性率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浸润1级的患者(P=0.002);中性粒细胞浸润分级与HP感染程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中性粒细胞浸润可预测HP是否根除。结论中性粒细胞浸润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临床上可做为HP感染的一种预测标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外很多作者[1~6]研究中性多核粒细胞及中性杆状核粒细胞数、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四唑氮兰还原、中毒颗粒和空泡等形态改变,在诊断小儿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中的意义。本文总结我们观察的白细胞总数(以下简称白总)、中性粒细胞数(中分)、中性杆核数(杆核)、粒细胞形态改变、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性粒细胞升高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我们对324例24h内发生的AMI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比较入院时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分析它们与各种危险因素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二元回归分析提示AMI的患者中性粒细胞>7×109/L组,多表现为冠状动脉初始血流TIMI分级0级(P<0.002)、严重心律失常(P<0.001)及死亡(P<0.001)。多元回归分析提示,AMI在30d内发生死亡多见于年龄≥70岁(P<0.001)、合并严重心律失常(P<0.001)及入院时中性粒细胞>7×109/L(P=0.01)的患者。结论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可能作为AMI预后的分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普伐他汀钠对细菌脂多糖( LPS)诱导的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 NE)释放及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瑞氏染色法鉴定中性粒细胞及胞内嗜天青颗粒,使用LPS刺激中性粒细胞脱颗粒,提取细胞上清液,应用比色法检测上清液中过氧化物酶( MPO)活性以确定合适的刺激时间和浓度后,给予中性粒细胞LPS刺激同时予以普伐他汀钠处理,使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NE含量,比色法检测NE活性.结果 LPS刺激后中性粒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E的含量和活性均明显增高.普伐他汀钠处理后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NE明显降低(P<0.05).结论 普伐他汀 钠能降低LPS刺激导致的中性粒细胞脱颗粒,降低NE释放量及其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油茶皂苷(SQS)对缺氧-复氧诱导的内皮细胞损伤及中性粒细胞黏附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缺氧-复氧损伤模型,取培养细胞上清液测定LDH活性,分别测定HU-VEC存活率,中性粒细胞黏附率、线粒体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同法检测中性粒细胞黏附。结果缺氧-复氧可导致HUVEC损伤及中性粒细胞黏附的增加,表现为LDH活性、MDA水平及中性粒细胞黏附率显著升高,而SOD和GSH-Px活性显著下降;SQS呈浓度依赖性地对抗上述改变。结论SQS对缺氧-复氧诱导的HUVEC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抗脂质过氧化和抑制白细胞黏附有关。  相似文献   

8.
<正>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已证明能加速化疗后引起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恢复。作者将其应用于5例由抗甲状腺药物、苯衍生物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病人,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姜展朋  刘雪凯  辛勤  柏明见 《海南医学》2016,(11):1853-1855
目的:探讨慢性中性粒细胞白血病(CNL)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2015年我院收治的27例CNL患者的实验室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27例CNL患者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持续增多,平均40.7×109/L,骨髓粒细胞系增生并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杆状核粒细胞占(21.1±8.0)%,分叶核粒细胞占(44.4±17.1)%,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积分增高平均235.0分,绝大多数患者骨髓红细胞系统明显受抑;25例患者使用马利兰或羟基脲治疗后症状有所改善、脾脏缩小及血液中白细胞数下降;2例疗效不佳,仍然有中性粒细胞增多及脾肿大。结论 CNL是一种罕见类型的慢性白血病,以骨髓成熟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点,化疗和酶抑制剂等疗法对其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Lin XZ  Gong M  Peng CB  Zhou CL  Cong HT  Wang Y  Song ZD  Lu GT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3):1618-1621
目的 研究体外循环对中性粒细胞凋亡的影响及Survivin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方法 10例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患者作为实验组(术前、手术结束时以及术后第1天共3个时间点采血),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只采血1次).以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凋亡.以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中性粒细胞Survivin蛋白的表达,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中性粒细胞Survivin mRNA的表达.结果 与术前相比,手术结束时中性粒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0.01),术后第1天凋亡率略有升高,但仍低于术前(P<0.05).手术结束时,中性粒细胞Survivin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术后第1天时略降低,但仍高于术前(P<0.05).结论 体外循环对中性粒细胞的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urvivin在中性粒细胞的高表达可能抑制了中性粒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D11b在肺纤维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上的表达及红霉素对它的影响.方法肺纤维化患者(A组,n=13)13例经红霉素治疗3个月,收集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B组,n=13)13例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涂片,用桥联酶免疫法测定CD11b表达阳性的中性粒细胞百分率.结果A组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组治疗前,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治疗后(P<0.01).结论肺纤维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阳性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红霉素能抑制肺纤维化患者外用血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山莨菪碱(654-2)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654-2可增加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抑制激活补体所致的中性粒细胞聚集、中性粒细胞吞噬酵母多糖所致的β-葡萄糖醛酸酶(β-g)的释放及中性粒细胞趋化性;此外对中性粒细胞合成TXA_2及PGI_2也有抑制作用。654-2的上述作用与糖皮质激素类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77例SLE患者和43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PD-L1表达百分率,比较SLE组和对照组之间以及SLE活动组和稳定组中性粒细胞表面PD-L1表达百分率,分析其与SLE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并检测10例SLE患者治疗前后中性粒细胞PD-L1的表达.结果 ① SLE组外周血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活动组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高于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 7).② SLE患者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与SLE疾病活动性评分(SLEDAI)、抗核抗体(ANA)、免疫球蛋白G(IgG)、红细胞沉降率(ESR)呈正相关性,与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浓度、红细胞压积(HCT)呈负相关性,对这些呈线性相关的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LE患者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与ANA和ESR的线性回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0.005).以外,在低补体3(C3)组和低白细胞计数(WBC)组中,SLE患者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与C3、WBC呈负相关性.SLE患者中低WBC、低血小板计数(PLT)、高中性粒细胞数、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阳性组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高于对应的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 SLE患者发热、皮肤表现、低白细胞血症、低红细胞血症、低血小板血症、贫血和血尿阳性组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均高于对应的阴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 SLE患者有效治疗后PD-L1+中性粒细胞百分率降低(P<0.01).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PD-L1表达异常,与疾病的活动性和严重程度以及抗体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劳世梅  冯国生 《海南医学》2023,(7):1051-1056
炎症因子是癌症发生的主要始作俑者,中性粒细胞作为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最丰富的炎性细胞之一,参与肿瘤微环境(TME)的组成。中性粒细胞的细胞表型异质性及自身功能多样性在肿瘤早期发生或发展时扮演着重要调控角色,研究结果发现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s)可以通过释放多种特异性分泌产物、形成多种独特的胞外免疫诱捕体网及介导多种免疫细胞功能在肿瘤发生发展发挥中重要作用。本文拟对中性粒细胞在恶性肿瘤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重点描述中性粒细胞在临床及药物开发前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在对接触苯作业的工人进行经常性健康监护中,往往发现白细胞质的改变早于量的改变,如我们在1973年进行的调查中,空气苯浓度在143~660mg/m~3,所查的49名苯接触工人的血象变化中,白细胞计数与对照组比无显著差别,而中性粒细胞杆状核、中毒性颗粒、糖元及脂肪含量等几项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变;上海市站在四个区苯接触工人的调查中,空气苯浓度在24~66.7mg/m~3,对中性粒细胞进行超微结构观察的结果,发现在白细胞数尚未低于4500个/mm~3前,已在细胞核内普遍出现核泡,个别出现核凹陷并有拖尾。细胞质内普遍出现不同程度空泡,少数中性粒细胞中特异性颗粒小于嗜阿尼林兰颗粒;1974年,我们发现在苯中毒及苯接触者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降低,后全国各地的临床观察也证实了这  相似文献   

16.
陈谱  何韶衡 《广东医学》2004,25(5):602-604
变态反应性疾病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紫癜、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多种炎症性细胞参与了变态反应的发生发展。嗜碱性粒细胞特异性激活标志物为嗜碱性粒细胞特异性单克隆抗体2D7及BB - 1。中性粒细胞的特异性激活标志物为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 trophilelastase ,NE)、中性粒细胞髓过氧化物酶(myed loperoxidase ,MPO)及乳铁蛋白(lactoferrin ,LF)。在患者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lavagefluid ,BALF)、血清及尿中可查出这些标志物升高。通过对这些标志物的评价,有利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药物治疗患者中的表达及与粒细胞减少间的关系。方法采用G-CSFR单克隆抗体及流式细胞技术,检测38例正常健康人及46例应用抗甲状腺药物(ATD)的初发甲亢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G-CSFR的表达率变化,了解药物所致粒细胞减少与G-CSFR表达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比较,甲亢患者ATD治疗前G-CSFR表达率、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ATD治疗后,患者G-CSFR表达率、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较治疗前降低,但治疗前后比较,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P>0.05)。在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5×109/L组中,G-CSFR表达率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呈显著相关(γ=0.59,P<0,05);而中性粒细胞总数>2.5×109/L组中,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则不明显(γ=0.09,P>0.05)。结论ATD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与G-CSFR的表达率下降有关,提示ATD部分作用环节可能在G-CSF受体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检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及正常孕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的表达水平,探讨中性粒细胞活化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1月至2014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产科就诊的孕产妇28例,分为重度子痫前期组(n=14)和对照组(同期正常妊娠妇女,n=14)。2组孕产妇年龄、孕周无统计学差异。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孕产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LFA-1的表达情况。检测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平均动脉压,对其与中性粒细胞表面LFA-1表达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重度子痫前期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8.40±2.23)×109/L]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6.71±1.58)×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黏附分子LFA-1表达阳性率[(63.25±38.025)%]明显高于正常妊娠组[(38.32±3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LFA-1表达水平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正相关(r=0.64,P=0.013)。结论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及其表面黏附分子LFA-1表达均较正常妊娠妇女明显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提示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参与了子痫前期发病。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聚苯基喹噁啉[PPQ(B)]及聚苯基单醚喹噁啉[PPQ(E)]膜对水/乙醇、水/异丙醇、甲苯/乙醇和苯/环已烷等液体混合物体系的渗透气化特性。发现PPQ(B)、PPQ(E)膜水/乙醇及水/异丙醇混合物而言,均属水优先透过型。PPQ(E)膜在70℃下,对水/异丙醇(6.3/93.7wt%)混合液的分离系数α_(w/p)达127。实验结果还表明,PPQ(B)膜对甲苯/乙醇及苯/环已烷混合液的渗透气化分别为甲苯及苯优先透过型。对以上实验结果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腹腔镜及开腹手术后,二者中性粒细胞呼吸暴发(respiratory burst)功能的变化,了解腹腔镜手术对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直肠恶性肿瘤"患者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0例,腹腔镜组(Laparoscopy)行经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开腹组(Open)行开腹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作为对照.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及72 h,抽取外周静脉血,行血常规检查,并分离中性粒细胞,经佛波酯(PMA)刺激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呼吸暴发强度.结果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患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幅度及呼吸暴发强度在术后24及72 h明显低于开腹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中性粒细胞杀菌功能低于开腹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