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2006年Huanjie Yang等发现雷公藤红素可以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及肿瘤坏死,是一种有效的天然蛋白酶抑制剂,自此引发了雷公藤红素抗癌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热潮。雷公藤红素可以通过多方面发挥其抗癌作用,包括抑制肿瘤细胞生长、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凋亡,抑制癌细胞蛋白酶,抑制信号通路,影响肿瘤相关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等,是一种潜在的天然抗肿瘤药物,对前列腺癌、肺癌、肝癌、白血病、胶质瘤、黑色素瘤、结肠癌、卵巢癌、乳腺癌等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然而由于其性质较为不稳定,而且存在毒性,为了拓宽雷公藤红素的临床应用,充分发挥其药理药效作用,采用药物制剂新技术降低雷公藤红素毒性,提高其溶解度是目前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对2006年以来雷公藤红素及其制剂的抗肿瘤作用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和综述,为今后雷公藤红素抗肿瘤新型制剂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雷公藤红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玲红  崔岚 《医药导报》2009,28(6):730-732
[摘要]雷公藤红素是雷公藤的一个单体化合物,具有确切的抗炎、免疫抑制及抗癌作用。研究表明,雷公藤红素对狼疮性肾炎肾小球硬化有防治作用,对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有抑制作用,对结肠炎大鼠有显著保护作用;同时具有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雷公藤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具有广泛的医药用途,能抗肿瘤、抑制免疫、抗炎和抗生育等,已应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炎、脉管炎、麻风病、外科皮肤病及癌症等多种疾病的治疗。雷公藤红素(tripterine)为雷公藤的生物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抗肿瘤、抑制免疫反应和抗炎症作用、抑制血管生成等药理作用。本文通过综述近十年有关雷公藤红素的文献.介绍了雷公藤红素的各种药理作用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4.
雷公藤红素(tripterin或Celastrol)是从卫茅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中分离提纯得到的五环三萜醌结构的化合物,它有很强的抗菌、抗癌活性。我们采用钙调素一磷酸二酯酶(CaM-PDE))模型系统,发现雷公藤红素对依赖CaM的PDE有抑制作用,而对基础酶活性则显示激活作用。  相似文献   

5.
调整为先 癌症是身体的内乱,是诸多内在机能的失调。因此,中医学治疗癌症,不是动不动就使用有抗癌功效的中草药。就单一药物的抗癌效果而言,任何中草药的抗癌效果都比不了西医的化疗药物。而中医抗癌的真正优势是“调整”,是抑瘤同时,配合全身机能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近年来雷公藤红素(celastrol)的结构修饰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归纳雷公藤红素近几年的研究进展报道,按照不同修饰位点对雷公藤红素结构修饰研究进行总结,并按照不同疾病类型对雷公藤红素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结果 雷公藤红素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不同的结构修饰位点及结构修饰方法对其药理活性影响较大,C-29羧基修饰是雷公藤红素结构修饰的重要研究方向。结论 雷公藤红素有望发展成为新型药物。  相似文献   

7.
植物红豆杉的抗癌药用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抗癌成分紫杉醇对各种癌症的治疗效果。方法从化学成分紫杉醇的提取及抗癌机理的研究来阐述红豆杉的抗癌作用。结果红豆杉成分紫杉醇经研究证实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是难得的天然抗癌药物。结论由于生长缓慢,人为破坏严重,资源严重短缺,合理利用生物资源治疗肿瘤是人类关注的抗癌药研究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8.
程薇  马保根  张茵  翟亚萍 《中国医药》2008,3(6):383-384
雷公藤红素又名南蛇藤醇,是从雷公藤根部分离到的三.萜类色素,近年来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机制备受关注,现就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期对雷公藤红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红素抗炎作用量效关系。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灌胃给予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红素的混合液,分别于给药前0h和给药后0.5、1.0、2.0、4.0、6.0、8.0和12.0h收集血清,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大鼠血清中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的浓度;采用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线RAW264.7,利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作为刺激剂构建炎症模型,向细胞模型中分别加入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药液或含药血清,采用Griess试剂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孵化液中一氧化氮(NO)的分泌情况。结果雷公藤甲素质量浓度高于200μg·L-1,即可抑制LPS对RAW264.7细胞的刺激,雷公藤红素药液质量浓度高于80μg·L-1时,也可产生此作用,并呈现浓度依赖关系。血清中雷公藤甲素的质量浓度在0.5和1.0h时高于300μg·L-1,雷公藤红素的血清质量浓度在0.56.0h内维持在200μg·L-1左右。大鼠服用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后0.56.0h内维持在200μg·L-1左右。大鼠服用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后0.56.0h内的含药血清能明显抑制LPS对RAW264.7细胞的刺激作用,6.0h后含药血清抑制效果不显著。结论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红素药液及大鼠服用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红素后的含药血清均具有抗炎作用,该作用与这2种化合物体内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倪海雯  孔祥图  孙雪梅 《安徽医药》2012,16(12):1754-1756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LP-1细胞周期及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台盼蓝染色法考察雷公藤红素对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划痕法检测雷公藤红素对血管内皮细胞体外血管生成能力的影响;采用碘化吡啶(PI)染色法检测雷公藤红素对LP-1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周期的调控作用。结果雷公藤红素作用浓度为2μM时即可引起细胞生长停滞,雷公藤红素对人多发性骨髓瘤LP-1细胞的生长曲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效应具有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雷公藤红素能剂量依赖性地抑制人血管内皮细胞对划痕损伤的修复能力,雷公藤红素1μM作用24 h即可引起划痕修复停滞,并引起部分血管内皮细胞死亡,在作用48 h后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现出明显的杀伤活性。雷公藤红素以不同浓度作用24 h后随着雷公藤红素浓度增加,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进入G1期比例明显增多,S期细胞明显减少。结论雷公藤红素能抑制骨髓瘤细胞株的生长,并抑制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体外血管生成能力;雷公藤红素可将人多发性骨髓瘤LP-1细胞周期阻断于G1期,从而抑制其后续的DNA合成及有丝分裂。  相似文献   

11.
雷公藤红素抗白血病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公藤红素是药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药物,其在抗白血病方面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本文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雷公藤红素的文献,对雷公藤红素在抗白血病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雷公藤红素对小鼠的免疫抑制作用及对细胞因子IL-6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碳粒廓清、迟发型变态反应、血清溶血素测定和T淋巴细胞转化实验,观察雷公藤红素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运用RT—PCR半定量法研究雷公藤红素对小鼠肝脏IL-6mRNA表达影响。结果:雷公藤红素能抑制小鼠血清溶血素水平(400μg/kg),且与剂量呈依赖关系;小鼠耳廓肿胀度研究表明,雷公藤红素能使迟发型变态反应程度减轻(400μg/kg);雷公藤红素剂量在0.25μg/mL时,可以明显抑制植物血凝素(PHA)诱导的细胞增殖;雷公藤红素800μg/kg能对抗CCl4引起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脏IL-6mRNA含量的升高。结论:雷公藤红素在一定程度上能抑制小鼠的免疫功能,能抑制炎症细胞因子IL-6基因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并进行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研究。方法采用超声注入联合旋转蒸发法制备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以粒径大小为指标,筛选合适的稳定剂;采用动态光散射法、透射电镜考察粒径和形态,并对其不同介质稳定性、体外释放、溶血性、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建立H22荷瘤小鼠模型,以雷公藤红素注射液为对照组,2 mg/kg iv给药,考察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聚乙二醇-聚己内酯(m PEG2000-PCL2000)为雷公藤纳米混悬剂的优良的稳定剂,所制备的纳米混悬剂粒径为(67.1±3.0)nm,Zeta电位为(-10.4±1.45)m V,多分散性指数为0.232±0.08,近乎为球形,分布比较均匀。在磷酸缓冲液(PBS)、血浆、生理盐水、5%葡萄糖中均稳定;体外缓慢释放,在144 h累积释放率达到74.04%;MTT结果显示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对HepG2细胞的毒性强于溶液(IC50,1.179μg/m L vs 2.377μg/m L,P0.05)。体内研究中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对H22荷瘤小鼠的的抑瘤率显著高于注射液组(70.36%vs 51.1%,P0.05)。结论制备的雷公藤红素纳米混悬剂粒径小、载药量高、稳定性好,显著提高了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效果,可以作为雷公藤红素作为抗肿瘤药物应用的合适剂型。  相似文献   

14.
癌症是一种长久以来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顽疾.传统的癌症治疗手段,由于其对正常组织细胞有极强的毒性损伤,很难达到彻底治愈癌症的目的.为了克服传统治疗方法的不足,科学家们提出了分子靶向治疗的抗癌策略,通过选择性地攻击癌细胞,既提高癌症治疗的效率,又降低抗癌治疗的不良反应.癌基因成瘾为抗癌靶向治疗提供了良好的生物学基础.癌基因成瘾已经成为抗癌药物研发和癌症临床治疗的重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雷公藤红素对卵巢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的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细胞增殖及迁移实验,明确雷公藤红素抗卵巢癌细胞增殖及迁移的能力;利用定量蛋白组学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蛋白,解析雷公藤红素对卵巢癌的作用机制;通过体外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雷公藤红素对卵巢癌细胞EMT标志物(Cadherin)、细胞迁移关键蛋白(CD44与HMGB)的表达水平,以及对细胞活性氧(ROS)诱导水平的影响。结果 雷公藤红素显著抑制SKOV3及OVCAR3细胞增殖及迁移的能力。通过蛋白组学研究发现,经过雷公藤红素处理后,共有396个DEPs被鉴定出来(126个上调,270个下调)。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均显示雷公藤红素多靶点的抗肿瘤活性与细胞迁移、炎症、缺氧等生物过程密切相关。雷公藤红素下调N-cadherin,上调E-cadherin的表达抑制EMT,抑制CD44与HMGB1、HMGB2的表达来抑制卵巢癌细胞伤口愈合。此外,雷公藤红素诱导ROS的产生。结论 雷公藤红素具有多靶向抗卵巢癌活性,其可通过抑制EMT过程并诱导ROS的产生,抑制细胞迁移与增殖,发挥抗卵巢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中药活性成分雷公藤红素对TNF-α体外抗结肠癌活性的影响并研究其机制。方法 用雷公藤红素联合TNF-α体外治疗结肠癌细胞系SW480,MTT法检测SW480细胞的细胞活力。SW480细胞用雷公藤红素联合TNF-α治疗后,Annexin V/PI染色法检测细胞的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caspase-8、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化和对CYLD蛋白表达的影响,并用免疫共沉淀法检测SW480细胞RIP1蛋白的泛素化水平。结果 雷公藤红素联合TNF-α对结肠癌细胞系SW480的细胞活力抑制率和凋亡诱导活性均显著高于雷公藤红素及TNF-α单治疗组。雷公藤红素联合TNF-α对SW480细胞caspase-8、caspase-9和caspase-3的活化显著高于雷公藤红素及TNF-α单治疗组,且两者联合治疗后,caspase-8的活化时间显著早于caspase-9和caspase-3。SW480细胞用雷公藤红素联合TNF-α治疗后,其RIP1蛋白的泛素化水平显著低于雷公藤红素及TNF-α单治疗组。进一步研究发现,雷公藤红素能显著诱导SW480细胞CYLD蛋白的表达,而TNF-α对CYLD的表达水平无影响,当用小干扰RNA沉默CYLD的表达后,雷公藤红素对TNF-α的协同效应丧失。结论 雷公藤红素通过促进RIP1蛋白的去泛素化增强TNF-α对结肠癌细胞的凋亡诱导活性。  相似文献   

17.
雷公藤红素抗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雷公藤红素为传统中药雷公藤的活性成分之一,临床上主要用于风湿类、肾炎、红斑狼疮、皮肤病变等疾病的治疗。近期研究发现,雷公藤红素在抗帕金森综合症、阿尔海默氏症、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及亨廷顿病等方面同样具有很高的潜在药用价值,本文对近6年来雷公藤红素在抗神经退行性疾病方面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中国药房》2017,(19):2677-2679
目的:优选独子藤果实中雷公藤红素的醇提工艺。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红素的含量。以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为考察因素,以雷公藤红素的提取率为考察指标设计正交试验,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最优醇提工艺为45%甲醇提取3次、每次2 h、料液比1∶8;验证试验中,雷公藤红素的平均提取率为0.917 mg/g(RSD=2.85%,n=3)。结论:本研究优化的醇提工艺稳定可行、提取率较高,适用于独子藤果实中雷公藤红素的提取。  相似文献   

19.
作为“第一杀手”,癌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为攻克癌症,世界各国科学家各展神通,试图从自然界分离具有抗癌活性的化合物,以合成抗癌药物。我国科学家不久前在世界上率先合成出一种抗癌作用异乎寻常的分子。这将使实验室大量合成这种抗癌物质成为可能.为癌症患者带来福音,也使我国科学家在人工合成抗癌物质领域昂首走在了世界最前沿。  相似文献   

20.
雷公藤红素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是一种醌甲基三萜类化合物,外观呈红色针状结晶体,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2015年,雷公藤红素被发现具有显著减肥的作用,从而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兴趣。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在抗肿瘤方面具有较明显的药理活性,可通过多种信号通路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等。本文就近年来雷公藤红素的抗肿瘤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展开叙述,旨在为雷公藤红素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