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在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7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结果所有受检者无死亡病例和永久性神经功能缺失,DSA阳性检出率72.4%(63/87),其中缺血性疾病77.8%(42/54),主要病变为脑动脉狭窄或闭塞,颅外段受累多见(66.7%,28/42);出血性疾病76.0%(19/25),主要为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其中动脉瘤64.0%(16/25),动静脉畸形8.0%(2/25);单侧动眼神经麻痹66.7%(2/3),主要为动脉瘤;头痛待查40.0%(2/5),1例为动脉瘤,另1例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结论 PSA在脑血管病的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严格筛查纳入的病例,可以提高全脑血管造影的阳性检出率,为临床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规范化的操作和术后严密的观察能有效地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自问世以来已普遍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诊治等医学领域,随着TCD、CTA、MRA等无创血管检查技术的发展,DSA因其有创、存在一定风险、费用高等因素而不被推荐为一线检查手段.但DSA仍然是诊断血管狭窄的金标准,在无创检查不能明确病变或需血管内治疗时,仍然需要DSA进行血管评估.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位居第1位的死因,随着神经介入诊治技术的发展,DSA在脑血管病诊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对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经全脑血管造影术引导神经介入治疗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ICVD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经全脑血管造影术引导神经介入治疗,评估治疗后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卒中量表评分(NI...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分析规范全脑血管造影术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选择2007年3月-2012年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患者730例,其中男412例,女318例;年龄16~83岁,平均(62±3)岁,分析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规范全脑血管造影病例中共出现并发症19例(2.60%),其中神经系统并发症6例(0.82%),分别为意识障碍1例,皮质盲1例,短暂性全面遗忘2例,血管痉挛1例,恶心呕吐1例;局部并发症11例(1.50%),其中穿刺部位皮下血肿7例(1例后期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穿刺部位淋巴结肿大2例,股动脉夹层2例;全身并发症2例,发生率0.3%,表现为皮疹。结论:在规范的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及术后处理上,全脑血管造影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影像学技术,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对某些疾病的诊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自2008年以来开展了此项新技术后,完成90例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检查.观察和护理好病人对确保检查成功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针对此项新技术,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选择30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5例进行预防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对照组15例进行一般常规护理。对其两组进行护理观察。结果:经过护理干预的15例患者术后1例发生出血。按一般护理的15例患者,接受术后护理的自觉性差,术后发生出血者1例,感染者1例,脑血管痉挛者1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进行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干预,大大降低全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耿万杰  李正侠  杨卫民  王长青 《安徽医学》2012,33(12):1680-1682
目的评价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的结果,并对出现并发症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24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共8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3.31%,其中穿刺点皮下血肿4例,脑血管痉挛2例,迷走神经反射1例,穿刺处假性动脉瘤1例,无术中脑出血及其他并发症出现,在造影过程中无死亡病例。结论 DSA对于脑血管疾病是一项较为安全、灵敏的检查方法,检查过程中注意操作细致,完全可以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有效控制或避免并发症。方法:对116例脑血管造影术后患者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原因进行分析,以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116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患者112例取得成功,手术成功率为96.6%,术后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6.9%。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仍难以避免,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对策,能有效控制或避免并发症,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及血脂与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荷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FD-20 C型臂血管造影系统,对20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脑血管特点。结果:两组血管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P<0.05),其中异常组中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χ2=4.65,P﹤0.05)。两组在弥漫性病变及侧支代偿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虽然两组均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但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05),且异常组(脂代谢紊乱组)以弥漫性血管病变和无侧支血管代偿为主,而对照组以非弥漫性血管病变和有侧支血管代偿为主。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全脑血管狭窄程度更重,常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血管病变并且侧支代偿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315例脑血管造影术发生9例并发症,局部并发症共3例,其中穿刺点血肿1例、动脉血管夹层1例、假性动脉瘤1例。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其中脑梗死1例,脑出血1例。其他并发症共4例,其中术后低血压1例、拔鞘时迷走神经反射1例、全身无力1例、呃逆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发生率为6.0%(9/150)。9例并发症患者经过相应处理后,症状均得到显著缓解或治愈,没有1例死亡。结论:神经系统并发症是脑血管造影术常见的严重并发症,提高穿刺技术和熟练掌握造影术操作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造影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DS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分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阳性检出率与脑血管病变的关系。结果:本组病例中,缺血性脑血管病阳性检出率达86.7%(26/30),主要血管病变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多数为颅外血管受累。所有受检查者,无1例发生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全面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脑血管DSA检查和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对96例患者行DSA检查和其中53例行支架介入治疗资料。结果 96例患者顺利行DSA检查,53例成功行球囊成形术和64枚支架介入治疗,动脉平均狭窄从(83±6)%降低到(21±5)%,其中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15例,高灌注综合征2例,1例颈总动脉形成夹层致血栓形成,出现一侧肢体轻度偏瘫。术后随访45例(84.91%)神经功能改善明显,7例(13.21%),1例一侧肢体轻度偏瘫(1.89%)。结论 DSA检查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有效方法,球囊成形术和支架植入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卢剑波  孙晓川  朱继  张晓冬 《吉林医学》2011,32(22):4549-4551
目的:探讨DSA(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前准备、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处理及并发症防止等问题。方法:对收治的91例脑血管造影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91例造影显示:动脉瘤73例(包括单发58例,多发15例,合并烟雾病4例,合并颅内血管母细胞瘤1个,合并颅内脑膜瘤1个,合并脑血管畸形1例,共检查出动脉瘤90个),动静脉畸形10例(合并颅内动脉瘤1例),烟雾病6例(包括单发1例及合并颅内动脉瘤4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硬脑膜动静脉瘘1例及阴性结果4例,阳性检出率95.7%。其中4例右侧股动脉穿刺失败,改为左侧重新穿刺后成功,3例术中出现脑血管痉挛,1例术中出现大脑中动脉远端栓塞,1例术后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皮下瘀血17 cm×15 cm,无一例远端血管异常。结论:DSA是一项有较高风险的操作技术、需要医、技、护、患等多方面密切协作。术前教育、穿刺部位麻醉、穿刺方法、导管操作、术后压迫止血、并发症防止、术后护理等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诊断及介入治疗情况,为进一步提高ICVD介入诊治提出建议。方法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通过颈动脉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明显狭窄后,接受脑DSA检查,并对患者的脑DSA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结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80例符合标准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接受脑DSA检查,共明确72例患者存在明显的不同部位血管狭窄,18例符合手术指征患者进行了支架成型术,介入治疗成功率为100.00%,发生轻度并发症2例,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病例。结论脑DSA是对ICVD具有临床诊治意义的检查手段,严格掌握检查指征则应用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效果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缺血性脑血管患者1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常规静脉溶栓治疗,试验组则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联合神经介入溶栓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近期治疗疗...  相似文献   

16.
磁共振血管成像是一种较新的、无创的血管成像技术,其基本成像原理是流动相关增强效应和相位改变效应,具有无辐射、便捷、价格低廉的优势,随着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的不断改进,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筛查、早期诊断中充分展示了其优势。本文对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原理、优缺点以及临床应用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07年7月~2009年7月住院的4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和CTPI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脑血管狭窄程度、部位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与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结果 CTPI分期与颅外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不具有相关性(r=0.081,P=0.57),与颅内动脉不同狭窄程度之间亦不具有相关性(r=0.007,P=0.951);侧支循环分级对CTPI分期的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侧支循环类型对CTPI分期的影响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DSA与CTPI,可以综合评估脑血管形态与血流动力学变化,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年龄分布特征,以指导脑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观察行连续性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42例,将其中存在脑动脉狭窄的108例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5~44岁)、中年组(45~59岁)及老年组(≥60岁),并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特点.结果:108例脑动脉狭窄患者中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别为69.4%和66.7%.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青年组与中、老年组间狭窄类型比较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年组与老年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颅外动脉病变数目与年龄有关,而且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P<0.01).,颅内动脉病变数目与年龄无关.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狭窄数目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19.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病诊断和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Yang H  Liu J  Han G  Sun Y  Liu C  Chen Y  Gao F  Zhou S  Song J  Ma N  Tang J  Xu H  Wu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0):661-664
目的 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和血管嫩治疗的价值。方法 40例疑有脑血管病的患者均在3D-DSA系统的操作床上行普通DSA,然后行三维重建成像处理作出正确的诊断,再根据3D-DSA处理图片数据拟定介入治疗方案。结果 40例疑有脑血管病的患者均行普通DSA检查,阳性率为85.0%,3D-DSA处理后阳性率为95.0%。共确诊38例,其中脑动脉瘤15例,GDC栓塞治疗13例,100%栓塞11例,90%以上栓塞2例。脑动静脉畸形9例,100%栓塞7例,90%以上栓塞2例。缺血性中风14例,其中血管狭窄9例,支架置入8例,7例狭窄血管100%开通;血管闭塞5例,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完全再通2例,部分再通2例,不通1例。并发症3例(7.9%)。结论 3D-DSA能够提高脑血管病的检出率,明显优于普通DSA,对评价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有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脑缺血疾病患者1周内进行DSA和MRA检查,并且比较其影像学结果。结果:62例病人共124条MCA中,MRA及DSA均显示无狭窄的78条,狭窄<10%的5条,狭窄10%~50%的5条,狭窄51%~99%的6条,闭塞的10条。MRA对无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2.86%、86.96%,狭窄<10%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5.00%、97.79%,狭窄10%~50%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7.56%、95.83%,狭窄51%~99%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88.56%、96.58%,闭塞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100.00%、100.00%。结论:MRA能较为准确地反映MCA狭窄情况,可以在结合临床症状的前提下作为筛查MCA狭窄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