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166例患者口服辛伐他汀、氨氯地平3个月,根据血压、胆固醇控制情况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30例,双高控制组34例,高血脂组37例,高血压组30例,双高未控制组35例.通过测量血脂、血压及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了解之间的关系.结果:baPWV自正常对照组与双高未控制组到高血脂组、高血压组、双高未控制组呈逐渐下降趋势;双高控制组及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与后3组两两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baPWV与收缩压、舒张压、胆固醇、甘油三酯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辛伐他汀与氨氯地平联合治疗较单用降压或降脂更有利于改善动脉弹性,延缓动脉硬化.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弹性与动态心电血压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弹性的变化及其与动态心电血压监测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对12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100例正常人进行24 h动态心电血压监测(HOLTER and ABPM)和脉搏波速度(Pwv)测定.结果 高血压组的动脉脉搏波速度(PwV)、24h心电ST-T阳性率、白昼及夜间平均血压、平均脉压、心率、血压负荷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1).PWV与24 h心电ST-T阳性率、白昼及夜间平均血压、心率、血压负荷、动态脉压、年龄均呈显著正相关(P <0.05~<0.001).PWV与平均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的相关性更强.结论 动脉弹性减退是高血压的重要改变,动脉顺应性与动态脉压、收缩压、心肌缺血和年龄的关系密切,与平均收缩压和收缩压负荷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治疗不仅力求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同时需要逆转动脉弹性,减低内皮功能障碍等亚临床血管病变,这就需要评估降压药物是否对动脉弹性具有改善功能。自动测量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方法简便易行,能充分反映大动脉弹性。作者通过测定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替米沙坦、钙拮抗剂(CCB)氨氯地平降压前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baPWV的变化,比较2种降压药在改善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功能方面的差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是一种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近年的研究发现,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血管活性物质--瘦素(Leptin),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其不仅与肥胖相关,且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也关系密切,在高血压血管重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2007年2月~8月82例高血压病患者及90例血压正常者的Leptin和大、小动脉弹性进行测定,旨在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Leptin水平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降脂治疗对老年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ISH)动脉弹性及脉压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血脂轻度增高的老年ISH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5例。一组接受降压治疗(单纯降压组),另一组在相同降压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10 mg/d降脂治疗(联合治疗组),治疗时间均为3个月。使用动脉弹性测定仪分别测定2组治疗前、治疗后的大动脉弹性指数C1、小动脉弹性指数C2及脉压。进行组内治疗前、后的C1、C2及脉压比较,及组间治疗后C1、C2及脉压比较。结果2组治疗后的C1(9.0±2.7,11.1±2.8)mL/mmHg×10、C2(3.8±3.0,5.2±2.0)mL/mmHg×100均较治疗前C1(7.3±2.1,6.9±2.0)mL/mmHg×10、C2(2.6±2.2,2.7±2.3)mL/mmHg×100提高(P<0.05);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C1(11.1±2.8)mL/mmHg×10、C2(5.2±2.0)mL/mmHg×100较单纯降压组C1(9.0±2.7)mL/mmHg×10、C2(3.8±2.0)mL/mmHg×100进一步提高(P<0.05);单纯降压组治疗后脉压(80±6)mmHg较治疗前(70±5)mmHg升高(P<0.05);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脉压(62±7)mmHg较治疗前(71±4)mmHg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后脉压(62±7)mmHg较单纯降压组(80±6)mmHg降低(P<0.05)。结论联合降脂治疗较单纯降压治疗可进一步改善老年ISH的动脉弹性功能,且可缩小脉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服镁剂对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和动脉弹性的作用。方法:112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服用安慰剂1周后,随机分为门冬氨酸钾镁组76例和乐卡地平组36例,共服药4周,平行观察两组患者服药前后血压、动脉弹性、糖代谢、胰岛素敏感性及红细胞内Mg2+、Ca2+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门冬氨酸钾镁片组治疗后血压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升高、红细胞内Mg2+水平增高,小动脉弹性改善(P均<0.05);乐卡地平组治疗后血压和红细胞内Ca2+降低、大动脉弹性指数增加(P<均0.05);服药后门冬氨酸钾镁组空腹胰岛素水平较乐卡地平组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较乐卡地平组增高(P均<0.05),而血压、大动脉弹性指数和小动脉弹性指数、空腹血糖各项指标两组之间无统计学的差异(P均>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服用门冬氨酸钾镁片可能是通过纠正高血压病患者细胞内低Mg2+的状态,降低血压,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小动脉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弹性功能变化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应用脉搏波速度自动测量系统对62例健康人和232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检测,并分析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压(MBP)、脉压(PP)、体重指数、年龄等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的CFPWV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高血压病患者CFPWV显著高于健康人(P<0.01),并与年龄、SBP、DBP、MBP、PP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的动脉弹性明显降低,检测CFPWV可观察动脉早期功能改变,对临床早期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不同程度微量蛋白尿患者血压控制程度对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及高血压科住院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114例,根据尿清蛋白/肌酐(UACR)水平,将30 mg/g≤UACR<100 mg/g作为Ⅰ组(50例),其中血压控制良好〔收缩压<140 mm Hg(1 mm Hg=0.133 kPa)且舒张压<90 mm Hg〕者25例,血压控制不良(收缩压≥140 mm Hg和/或舒张压≥90 mm Hg)者25例;100 mg/g≤UACR<200 mg/g作为Ⅱ组(34例),其中血压控制良好者17例,血压控制不良者17例;200 mg/g≤UACR<300 mg/g作为Ⅲ组(30例),其中血压控制良好者15例,血压控制不良者15例。根据血压控制情况将患者分为血压控制不良组(57例)、血压控制良好组(57例)。测量患者血压、血糖、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UACR、血管弹性功能〔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及中心动脉收缩压(CSP)〕。结果 血压控制不良组年龄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组,血糖低于血压控制良好组(P<0.05)。血压控制不良组收缩压、脉压、UACR、BaPWV、C-FPWV、CSP均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组(P<0.05)。Ⅱ、Ⅲ组C-FPWV、CSP均高于Ⅰ组,Ⅲ组脉压、BaPWV均高于Ⅰ组(P<0.05);Ⅲ组BaPWV、C-FPWV、CSP均高于Ⅱ组(P<0.05)。Ⅰ组血压控制良好者收缩压、舒张压、脉压、UACR、C-FPWV、CSP均低于血压控制不良者(P<0.05)。Ⅱ组血压控制良好者收缩压、脉压、UACR、C-FPWV、CSP均低于血压控制不良者(P<0.05)。Ⅲ组血压控制良好者收缩压、脉压、C-FPWV、CSP均低于血压控制不良者,舒张压高于血压控制不良者(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是血压控制良好组患者C-FPWV的影响因素(β=0.526,P<0.05);年龄、收缩压、脉压、UACR是血压控制不良组患者C-FPWV的影响因素(β=0.031、0.034、0.048、0.023,P<0.05);舒张压、脉压、UACR是血压控制良好组患者CSP的影响因素(β=0.349、0.225、0.111,P<0.05);年龄、脉压、UACR是血压控制不良组患者CSP的影响因素(β=0.321、0.243、0.113,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微量蛋白尿患者存在动脉弹性功能异常,随微量蛋白尿增加患者动脉弹性功能受损程度加重,动脉弹性功能受损与微量蛋白尿及血压控制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指数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脉弹性指数的变化。方法采用DO-2020动脉功能测定仪检测了169例原发性高血压和113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者大动脉弹性指数(C1)、小动脉弹性指数(C2)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C1、C2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高血压合并有糖尿病者C1、C2低于无糖尿病者,以C2降低更为明显;有吸烟史者C2低于无吸烟史者。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是导致动脉顺应性下降的重要因素,C1、C2可作为评价血管弹性受损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大 ,是引起脑血管意外、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长期规则而有效的血压控制能够降低高血压并发症。本研究运用动脉血压监测技术 ,观察非洛地平缓释片 (商品名为波依定 )对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疗效及对 2 4小时血压节律的影响。1 资料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 :选择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 3 2例 ,男 2 6例 ,女 6例 ,年龄 3 9~ 72 (平均 5 5 5 )岁 ,舒张压 (DBP)95~ 115 (mmHg) ,收缩压 (SBP) <2 0 0mmHg。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 ,无钙离子拮抗剂禁忌症…  相似文献   

11.
王猛 《中国医药导报》2012,9(14):59-60,62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钙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和动脉弹性的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左旋氨氯地平以及卡托普利。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片,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各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两组患者在治疗了2、4、6个月后,收缩压(SBP)、脉压(PP)指标值都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相比较,治疗组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在治疗前后,从DBP指标值分析,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1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治疗前和治疗8周的时候,对于C2的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6周和24周时,对于C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应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配伍瑞舒伐他汀钙片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健步走联合太极拳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血糖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于我院进行治疗的高血压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所有患者均正在服用相同类型的降压药物,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干预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健步走联合太极拳干预。随访6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脂和血糖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干预治疗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FPG、2 hPG、SBP和DBP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干预治疗后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低于干预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明显高于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TC、TG和LDL-C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步走联合太极拳的运动干预措施能够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稳定患者的血压和血糖水平,是一种较好的运动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左旋氨氯地平与氨氯地平治疗夜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 方法 :6 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必须同时具备夜间血压增高 )随机接受氨氯地平 5mg或左旋氨氯地平 2 .5mg(各30例 )治疗 4周。用 2 4h动态血压监测治疗前后血压的昼夜节律变化。 结果 :氨氯地平和左旋氨氯地平降压疗效显著 ,但二药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均不影响血压昼夜节律。 结论 :氨氯地平和左旋氨氯地平治疗有夜间血压增高的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疗效好 ,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不同时间服用缬沙坦及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BPV)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日间口服缬沙坦组、夜间口服缬沙坦组、日间口服氨氯地平组,治疗前、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动态血压变异标准差作为血压变异性指标,比较3个月后三种治疗方案对血压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结果 3个月后110例患者如期回访,结果显示三种治疗方案均能有效降低血压(P<0.05),在控制血压变异性方面,日间服用缬沙坦组对BPV改善不明显(P>0.05);氨氯地平组和夜间口服缬沙坦组能有效降低24h动态血压变异性(P<0.05);氨氯地平组在改善血压变异性方面仍优于夜间口服缬沙坦组(P<0.05)。结论夜间服用缬沙坦可以有效改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5.
潘婷婷  唐礼江  严静 《浙江医学》2018,40(6):589-591,62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家庭自测血压变异性(BPV)和24h动态血压的相关性。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11月,收集原发性高血压且完成7d家庭自测血压以及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患者170例。根据家庭自测BPV三分位分为低变异性组56例,中变异性组59例,高变异性组55例。结果与低变异性组相比,中变异性组ABPM的日间、全天BPV增高(均P<0.05);高变异性组无论日间、夜间还是全天,BPV均增高(均P<0.05)。与中变异性组相比,高变异性组的日间、全天BPV均增高(均P<0.05)。3组患者平均收缩压(SBP)、平均舒张压(DBP)均值和心率(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家庭自测BPV与24hABPM、SBPV、DBPV呈正相关。结论高血压患者7d家庭BPV与24hABPM的SBPV、DBPV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关系。方法对135例EH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的检测。根据脉压≤40mmHg(1mmHg=0.133kPa),40-60mmHg,≥60mmHg,将135例患者分为3组。结果①随着脉压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呈明显增厚,且24h平均脉压、白昼脉压、夜间脉压均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显著相关。②随着脉压的升高,斑块检出率明显增加。结论脉压的升高在颈动脉结构的改变上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检测不同病程高血压病患者药物干预前后颈动脉弹性功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临床高血压病患者124例,其中短病程组57例,长病程组67例,应用药物进行治疗使其血压降至140/90mmHg以下,同时运用ET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用药前后颈动脉弹性指标:僵硬度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动脉顺应性(AC)、脉搏波放大指数(AI)、脉搏波传递速度(PVWβ),并选取健康查体者44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不同病程高血压患者用药前参数β、Ep、AC、AI、PVWβ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短病程组P<0.05,长病程组P<0.01);药物干预使血压降至标准值以下,与用药前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差异除AI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用药前后β、Ep、AC和PVWβ变化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干预能够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弹性,病程不同,效果不同,运用ET技术能够检测并定量反映这一变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患者颈动脉弹性改变情况并对相关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枣庄市立医院健康体检者中无糖尿病者170人,根据OGTT实验,分为糖耐量正常组(68例)、糖调节受损组(54例)、初诊糖尿病组(48例),检测所有入选人员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评估指数(HOMA-IR)、(细胞功能指数(HOMA-IS)、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应用超声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技术)检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总动脉扩张性(CD)、单点脉搏波传播速度(PWVβ)和僵硬度(β)。结果与糖耐量正常组相比,糖调节受损组、2型糖尿病组FBG、P2hBG、TG、Ln(FINS)、Ln(HOMA-IR)、Ln(HOMA-IS)、AIP、PWVβ、β均显著升高(P﹤0.05),CD Ln(ISI)及HDL均明显降低(P﹤0.05);与糖耐量正常组相比,糖耐量受损组IMT变化不明显,但2型糖尿病组IMT明显增加(P﹤0.05)。相关分析显示:PWVβ、β与P2hBG、HbA1c、SBP、LDL-C呈正相关(P均〈0.05),CD与P2hBG、HbA1c、SBP、LDL-C呈负相关(P均〈0.05)。结论动脉功能性改变先于结构改变,在糖调节受损期已存在颈动脉弹性改变,对糖尿病前期进行积极血糖、血脂干预有望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氯沙坦钾与氨氯地平单独和联合用药治疗伴高尿酸血症高血压的疗效。方法41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分为单用氯沙坦钾、单用氨氯地平及联合用药组,观察治疗前后血压、脉压、血尿酸的变化。结果联合用药组对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血压控制总有效率(P<0.01),降低脉压作用(P<0.05),降低血尿酸浓度的作用(P<0.05)优于单一用药组。结论氯沙坦钾与氨氯地平联合用药能有效降低血压,缩小脉压差,降低血尿酸浓度,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