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发生在老年人,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若采用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易导致肺部、泌尿道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近年来,国内外多倾向于手术治疗。以往最常采用的固定方法是动力髋螺钉(DHS),但术后易出现髋内翻畸形、主钉切割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70岁以上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并伴有多种内科疾病,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疗,但长期卧床易引起褥疮、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死亡率较高,现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1]。因为高龄及并发症使手术的  相似文献   

3.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多发、常见疾病,尤其是老年人常见的损伤,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的发生,老年股骨粗隆骨折的人数越来越多,高龄患者因多伴有心、脑血管等重要脏器疾病,骨折往往因骨质疏松而呈粉碎性,传统的保守治疗,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护理困难,病死率高。常导致骨不连,骨延迟愈合及骨畸形愈合,且长期卧床会带来褥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的认识 股骨转子问骨折的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和其他内科疾病,虽多为低能量损伤所致,但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留下髋内翻、肢体短缩等后遗症;甚至因长期卧床而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褥疮等严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令翔  张杨彬 《西部医学》2011,23(3):518-520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5岁以上42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Harris髋关节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本组42例患者随访10~48个月,平均手术时间75分钟,出血量100~400 ml,术后Harris髋关节评分85分。有2例股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患者的股骨转子间骨折,髋关节功能恢复好,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能早期下床负重活动,可避免长期卧床引起的褥疮、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骨折,由于老年人多伴有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高血压等内科疾病,非手术治疗多因卧床时间长易并发褥疮、泌尿系感染、坠积性肺炎,给治疗带来困难。切开复位内固定,存在固定,不牢固出现髋内翻畸形。近年来笔者对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46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转子间骨折通常是指股骨颈基底至小粗隆水平以上部位的的骨折,又称粗隆间骨折[1]。随着老龄社会的来临,老年转子间骨折患者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老年患者多存在骨质疏松,在采取保守治疗时易发生骨不愈合,延迟愈合、髋内翻和肢体旋转、短缩畸形等,此外,褥疮、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是长期卧床所致的常见并发症,致死率较高,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本次研究共选取我院2003年1月~2013年1月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2种内固定方法治疗6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发生于髋关节囊线以外至小转子下方5cm区域内的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髋部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3%~4%,占髋部骨折的35.7%。吴浩波等【1】报道全球每年约发生170万例髋部骨折,而转子间骨折占将近一半,且病例数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程志安等【2】调查了3449例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结果显示,从髋部骨折的类型来看,股骨颈骨折显著多于转子间骨折,其比例为1.33:1。随着年龄的增长,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逐渐降低,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逐渐增高。转子间骨折呈双峰分布,即好发于20~40岁青年人,多由高处坠落和交通事故引起,以及老年人,老年人群中女性多于男性,多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年轻人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上争议较少,一般均主张手术,而对于老年人,多伴有骨质疏松及其他内科疾病,如牵引保守治疗因长期卧床而发生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及褥疮等严重并发症,病亡率可高达35%。除非患者有特殊病情,目前多主张对有条件的患者尽早行手术治疗,以便患者早期活动,减少因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曾波等【3】报道了448例髋部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占58.7%,保守治疗的仅占6%。本文对近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70岁以上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并伴有多种内科疾病,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疗,但长期卧床易引起褥疮、尿路感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死亡率较高,现多主张早期手术治疗。因为高龄及并发症使手术的风险加大,故选用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的手术方法,使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越来越受到外科医生的重视。本院自2001年6月~2006年10月期间采用改良DHS(动力髋螺钉)治疗70岁以上高龄患者5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长寿老人逐年增多,我国将与世界同步迈入老龄化社会。由于高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尤其髋部更为明显,因此股骨粗隆问骨折是高龄老人的常见损伤。对于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虽多,但均不能达到早期下床的目的,而由卧床产生的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褥疮等一系列并发症,可使相当一部分高龄患者致死。Forster等报道,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问骨折保守治疗在一年内的病死率可高达50%。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医疗技术及手术方法的不断改进,对高龄股骨粗隆问骨折患者的治疗有了新的认识和理念。治疗的目的不在于骨折采取何种方式复位、固定,而在于如何尽快使患者恢复健康能及早下床,减少因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高,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较高,是老年危险性骨折之一^[1]。研究表明,积极手术治疗可早期恢复患者的下肢功能,促进患者早期活动,减少肺部感染、褥疮等卧床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因此在患者全身情况允许时,手术内固定成为首选治疗方法^[2]。目前,对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动力髋螺钉、Gamma钉和股骨近端髓内钉系统。  相似文献   

12.
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传统多采用卧床牵引,非手术疗法。老年人长期卧床,容易引发褥疮、髋内翻、膝关节僵直、呼吸系及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病死率高。近5年来,我科运用压缩外固定支架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8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股骨颈基底至小转子水平以上部位所发生的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生率不断上升,而且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常合并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往往导致肺炎、泌尿道感染及褥疮等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命。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是一种操作简单,固定可靠,创伤小,能满足早期下床活动的手术内固定系统。我院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使用PFNA [创生医疗器械(中国)有限公司]微创治疗80岁以上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72例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98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3~20个月的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在手术之后的X线显示中都显示具有良好的转子间骨折复位和固定效果,假体位置良好;术后96例患者获得3~20个月的随访,平均10个月,优良率为85.4%。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负重活动早、功能恢复快,并且能够避免长期的卧床并发症,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应该得到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5.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骨科老年高龄患者常见的疾病,高龄患者因骨质疏松受到轻微的扭转暴力等因素都可以导致骨折,所以股骨粗隆间骨折多发生于老年人,骨折后由于老年人脏器功能衰退,卧床后生活质量发生改变,所以老年人发生骨折后容易并发心脑血管意外,肺部感染等疾病,甚至发生生命危险.近年来多主张用内固定疗法,特别对年龄较高,不能耐受长期卧床的病人更为适用,所以做好术后护理非常重要,现将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6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观察其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60~120min,出血量为200~600mL。术后1~2周所有患者均能下床活动和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26例均无褥疮感染,无再次骨折者,无心、肺并发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随访1年后根据Harris评分标准进行功能评定,总优良率达92%。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患者可以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并发症少,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渐进入老龄化,股骨粗隆问骨折发生率逐年增高,尤其是高龄患者。在以往通常采用保守治疗,由于患者长期卧床,极易发生肺部、泌尿系感染,褥疮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危及患者生命,死亡率极高,即使畸形愈合后电易形成髋内翻畸形、肢体短缩等的并发症,患者下床负重功能锻炼时易发生跌倒事件,造成再骨折或其它部位损伤。  相似文献   

18.
孙渊 《吉林医学》2012,33(25):5530-5532
<正>转子间骨折是股骨近端最常见的骨折。我国老年人口日益增多,与之伴随的骨质疏松导致股骨转子间骨折发生率逐年升高,约占髋关节骨折的一半。老年患者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其他内科疾病,传统保守治疗需长期卧床,容易发生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静脉血栓、压疮、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人工股骨头置换作为一种可行的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关节功能,防止因长期卧床而产生的褥疮、肺炎等并发症,达到快速康复的目的[1].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08年10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15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虽然骨折端血运丰富的松质骨一般能愈合,保守治疗长期卧床导致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并发症,大多数学者仍主张内固定治疗。我院自2004年5月至2007年12月采用DHS加松质骨螺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68例,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