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2例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肺栓塞不同溶栓和(或)抗凝治疗方案的效果。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B超、核素灌注肺显像及螺旋CT肺动脉造影等确诊为急性肺栓塞并给予溶栓和(或)抗凝治疗,观察治疗3个月后的病情转归。结果12例患者中,溶栓+抗凝组9例,治愈3例;抗凝组3例,治愈1例;余病例好转,总有效率100%。结论急性肺栓塞患者明确诊断并经过合理的溶栓及抗凝治疗后。可以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观察溶栓抗凝治疗对急性肺栓塞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通过对已确诊的23例急性肺栓塞患者进行有代表性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压辅助检查分析;对其中16例行静脉溶栓加抗凝治疗,7例行单纯抗凝治疗,以临床度辅助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3例病人均有肺栓塞危险因素。D-二聚体,血气分析,心电图,心脏蔓超:X线胸名,肺CT等是诊断肺栓塞的综合指标;溶栓组有效率(93.8%)明显高于抗凝组(74。1%)(P〈0.05)。结论:应提高对急性肺栓塞的警惕性,及早诊断,减少误诊率;尿激酶溶栓加抗凝治疗优于单纯抗凝治疗。溶栓时间越早越好,对有溶栓适应症者应首选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3.
李刚  李海青  刘善坤 《当代医学》2009,15(35):646-647
目的探讨临时性腔静脉滤器在治疗产妇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中的必要性及安全性。方法对46例产妇明确诊断有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选择27例放置临时腔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辅以取栓、溶栓等综合治疗,术后随访。结果27例均成功置入临时性腔静脉滤器,置入时间15~41天,平均24天,取出时拦截有血栓17例(62.9%),24例(88.8%)在预期时间一次取出。3例(11.1%)因拦截有较大血栓经再次溶栓后取出,取出后随访3~6个月,并行抗凝治疗,未发生致命性肺栓塞。结论临时性腔静脉滤器能有效减少产妇合并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患病治疗期间肺栓塞发病率及死亡率,并能避免永久性滤器置放的中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刘胜利 《西部医学》2009,21(9):1490-1491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诊断,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方法对30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急性肺栓塞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常表现为呼吸困难(83%)、胸痛(60%)、咯血(33%)等、咳嗽(32%)、恐惧(43%)、晕厥(20%)、心悸(33%)。影像学特点呈多样性改变。主要治疗方法为溶栓抗凝治疗。结论急性肺栓塞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无创检查在确诊中起重要地住,及时溶栓抗凝对预后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5.
胸部肿瘤术后急性肺栓塞溶栓及抗凝治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术后急性肺栓塞溶栓及抗凝方案的选择。方法对我科2000年1月~2006年6月发生的术后急性肺栓塞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文献学习。结果947例胸部肿瘤术后患者中发生急性肺栓塞5例(0.53%),抗凝3例,溶栓2例;5例患者治愈3例,死亡2例,死亡率40%。结论胸部肿瘤术后急性肺栓塞可无特异性表现。但对排除了其他原因的呼吸困难、咯血等后,特别是对有晕厥者应高度重视,应及早进行肺栓塞的相关检查,及早抗凝治疗,适当放宽溶栓指征。  相似文献   

6.
全国21家医院急性肺栓塞诊治情况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He J  Cheng X  Gao M 《中华医学杂志》2001,81(24):1490-1492
目的:初步了解我国部分医院急性肺栓塞的诊治情况。方法:1997年8月至1999年7月在全国21家医院开展了“急性肺栓塞尿激酶溶栓(栓复欣抗凝)治疗多中心临床试验”,各医院对试验期间确诊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填表登记,记录其基本情况和诊断、治疗情况。试验结果后收集登记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年间21家医院诊断急性肺栓塞297例,溶栓治疗总有效率80.8%(231/286),病死率9.8%(28/286)。结论:急性肺栓塞是一常见疾病,增强诊断意识是减少误、漏诊的关键,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急救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后发生急性肺栓塞的早期预防、诊治及教训。方法对2005年2月至2013年3月,在外科发生急性肺栓塞的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诊治经验及教训。结果本组7例患者均诊断及时,其中单纯抗凝治疗5例,抗凝并溶栓治疗2例。结果死亡4例,治愈2例,1例好转后转上级医院治疗。结论针对高危患者在围手术期给予预防性抗凝治疗并同时使用机械性预防措施,及时诊断并采取抗凝溶栓治疗,有望降低术后急性肺栓塞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妇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治要点及预防措施。方法分析我院4例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1例肺栓塞及1例脑梗死患者的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病例1例合并急性肺栓塞死亡,另3例其中1例合并脑梗死,确诊后即进行溶栓、抗凝治疗,完全溶解1例,部分溶解2例。结论术前纠正贫血,术中操作精细,术后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对有高危因素者术后可考虑预防性抗凝治疗。早期诊断,及时抗凝、溶栓治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急性肺栓塞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急性肺栓塞患者5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心电图异常发生率90.7%(49/54),其中主要异常表现有窦性心动过速(35.2%)、肺型P波(14.8%)、SIQⅢTⅢ(14.8%)、心前导联T波倒置(13.0%)及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11.1%)、房性期前收缩(7.4%)。行溶栓及抗凝治疗22例,行单纯抗凝治疗27例,好转43例,好转者心电图可逐渐恢复正常。结论:急性肺栓塞心电图表现变化具有一过性、多变性等特点,随病情变化而变化,对诊断急性肺栓塞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恶性肿瘤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诊疗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菲  张向霞 《海南医学》2011,22(9):56-58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的诊断及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6例恶性肿瘤并发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转归。结果恶性肿瘤并发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不典型,CTPA和核素肺灌注-通气扫描检查是首选的确诊方法,积极的溶栓和/或抗凝治疗可降低病死率。结论恶性肿瘤并发急性肺栓塞病死率高,易发生误诊。临床医生需加强警惕以预防肺栓塞发生,对于疑似病例应尽早进行积极的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1.
李也菇 《当代医学》2011,17(36):86-87
目的观察分析心电图在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结果,总结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32例急性肺栓塞的患者,观察分析首次住院时、溶栓后、出院前的心电图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2例患者在入院时以TⅢ倒置发生率最高,其次为SI〉0.1mV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心电波形的倒置发生率(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溶栓后以TⅢ倒置明显变浅或直立、QⅢ明显减少或消失、QRS波群的电轴向左移、SI变浅为主要的心电图改变;出院时QⅢ明显减小,RⅢ明显减小,RⅡ明显增大。结论对于临床症状及心电图改变,疑似急性肺栓塞的患者,应结合实际病情作进一步检查,尽早诊断,及时制定出抗凝、溶栓等治疗方案,心电图在急性肺栓塞中具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探讨血压正常伴右心功能不全(RVD)的急性肺栓塞(APE)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APE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确诊的130例血压正常的APE住院患者临床资料。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伴RVD患者41例(RVD组),不伴RVD患者89例(非RVD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高危因素、诊断及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RVD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中,晕厥(34.1%比7.8%)、心动过速(41.4%比21.3%)、P2亢进(46.3%比25.8%)、颈静脉充盈(12.1%比1.1%)、发绀(26.8%比8.9%)的发生率均高于非RVD组患者(P〈0.05)。螺旋CT肺血管造影(CTPA)提示RVD组患者血栓栓塞累及近端肺动脉发生率(58.3%比8.3%)和肺叶肺动脉发生率(77.8%比51.2%)均高于非RVD组患者(P〈0.001,P〈0.05)。RVD组患者中13例给予溶栓加序贯抗凝治疗,28例给予单纯抗凝治疗。溶栓或抗凝治疗后组内临床指标[心率、PaCO2、肺泡动脉氧分压差(AaDO2)、肺动脉收缩压(PASP)、三尖瓣反流压差(TRPG)]均有明显改善(P〈0.001)。但溶栓治疗患者治疗费用、小出血发生率均大于单纯抗凝治疗患者(P〈0.05),治疗后AaDO2、PASP、TRPG均小于单纯抗凝治疗患者(P〈0.05)。结论对于CTPA提示中央型肺动脉栓塞和/或出现晕厥、心动过速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APE患者,需要及时明确有无RVD。对无恶化风险血压正常伴RVD的APE患者,采取抗凝治疗可以获得较高的疗效费用效益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APE)危险因素与发病的关系,提高APE诊治水平。方法对34例确诊为APE患者的易患因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常有多种危险因子,34例患者中有溶栓适应证9例,其中有2例在心肺复苏时溶栓,均死亡,1例死于溶栓后上消化道大出血;单纯行抗凝治疗21例,死亡4例;抗凝+下腔静脉滤器置入1例;因有抗凝、溶栓禁忌3例,仅对症、支持处理均死亡。共死亡10例,病死率为29.41%。24例存活(6例溶栓,17例单纯抗凝,1例抗凝+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治疗)。结论APE的发病与易患因素密切相关,CT肺动脉造影(CTPA)已作为确诊检查的首选方法,溶栓治疗能提高APE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腘静脉途径直接置管灌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5例,其中合并肺动脉栓塞7例,在B超引导下经腘静脉穿刺置入灌注溶栓导管至髂股静脉血栓中,以3×104~4×10^4U/h微注泵持续推注尿激酶,总量(431.08±83.63)×10^4U。结果全组患者溶栓后症状明显改善,下肢肿胀消退,肺部症状缓解,溶栓前后患、健侧大腿周径差分别为(5.97±1.91)cm、(1.83±1.12)c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3.56,P〈0.01);小腿周径差分别为(5.47±1.37)cm、(1.51±0.95)cm,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5.68,P〈0.01);溶栓前静脉通畅评分(16.31±3.84)分,溶栓后(5.47±4.71)分,静脉通畅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6.616,P〈0.01),平均静脉通畅率为67.64%。合并肺动脉栓塞的7例患者中,栓子完全溶解6例,大部分溶解1例。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随访32例,时间3~20月,未发现有血栓再发。结论经腘静脉置管直接灌注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法,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肺栓塞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法: 对26例老年人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辅助检查、不同治疗方案及临床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老年人肺栓塞均有2种或2种以上危险因素,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卧床、高血压居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最常见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心电图、胸部X线片、超声心动图异常多见,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为主要确诊手段;首诊中92.3%误诊为呼吸循环系统疾病。溶栓治疗4例,治愈及好转3例;单纯抗凝治疗16例,治愈及好转11例;未采用溶栓及抗凝治疗6例,治愈及好转2例。结论: 老年人肺栓塞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提高诊断意识,减少误诊率,CTPA可作为确诊的首选检查方法,选择合理规范的抗凝或溶栓治疗,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急性肺栓塞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峰  张小颖 《黑龙江医学》2007,31(11):844-845
目的 分析急性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即临床上出现呼吸困难、晕厥、休克等症状的住院患者进行回顾分析,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早期诊断治疗。方法 将确诊的2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A、B组。A组12例,采用溶栓加抗凝治疗;B组14例,采用单纯抗凝治疗。观察疗效并于6个月后复查肺功能、CT、MR、心功超声、放射性核素肺扫描,判定肺栓塞对远期肺功能的影响和慢性肺栓塞、肺动脉高压形成等改变。结果 A组有效率75%,症状得到明显改善。6个月后复查,呼吸困难缓解,心率、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B组有效率64%,呼吸困难、胸痛、心悸等症状均得到改善。结论 溶栓加抗凝疗法治疗PE优于单纯抗凝疗法,早期诊断治疗是预防猝死、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刘玲  刘琦  李红利 《西部医学》2014,(6):765-76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时间及梗塞部位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在我院接受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塞患者198例,对比不同开始溶栓时间、不同梗塞部位、不同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的血管再通率,同时对比不同开始溶栓时间、不同梗塞部位患者动脉内溶栓治疗3个月后的预后情况.结果 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和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的再通成功率对比,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栓塞的再通成功率为65.71%,后循环栓塞的再通成功率为50.00%,前循环栓塞的再通成功率显著高于后循环栓塞(P<0.05);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患者和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0分患者的再通成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和开始溶栓时间>6小时患者预后好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循环栓塞患者预后好的比例为77.86%,后循环栓塞患者预后好的比例为63.79%,前循环栓塞患者预后好的比例显著高于后循环栓塞的患者(P<0.05).结论 急性脑梗塞不能单纯以6小时时间窗作为是否实施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依据,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梗塞的部位、病情等因素,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应用瑞替普酶(r—PA)溶栓治疗前后高危肺栓塞患者的右心功能的变化,以此评价疗效。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应用瑞替普酶溶栓治疗的高危肺栓塞患者35例,观察治疗前、治疗后第1、14天患者右心功能的变化,住院期间出血副作用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溶栓治疗后第1、14天患者的右室左右径(RVD)、右室与左室左右径之比(RVD/LVD)、主肺动脉内径(PAD)、肺动脉收缩压(SPA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1、14天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第1、14天时有效率分别为85.7%、91.4%,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出血发生率为17.1%,治疗期间出血发生率为20%,住院期间病死率8.6%。结论瑞替普酶溶栓治疗可以迅速有效的改善高危肺栓塞患者的右心功能,并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急性肺栓塞合并矛盾栓塞的诊治体会,提出其临床诊治的新见解.方法选择16例急性肺栓塞合并矛盾栓塞患者,均进行溶血栓和抗凝血治疗,并深入研究其诊治过程.结果16例患者中11例抢救成功,5例死亡,抢救成功的患者均与开始溶栓治疗较早有关.结论急性肺栓塞合并矛盾栓塞临床并不少见,若能及时溶栓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