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雷贝拉唑、马来酸曲美布汀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十二指肠胃反流(DGR)的影响。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GERD患者DGR情况,比较用药前后GERD患者DGR变化情况。结果雷贝拉唑和雷贝拉唑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对GERD患者DGR均有明显改善(P<0.05),雷贝拉唑与雷贝拉唑联合马来酸曲美布汀之间DGR变化不明显。结论雷贝拉唑对GERD患者DGR有改善作用,加用马来酸曲美布汀不能使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外损害临床特征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胃食管反流患者的病历资料,分食管外损害组和无食管外损害组,分析其病因、食管外损害的临床特征以及与治疗效果的关系。结果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以BMI增高最常见(58%),其次为胆汁反流(26%)。食管外受损最常见为咽喉部(52%)。伴有食管外损害的患者其治愈率、好转率与无食管外损害组相似,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前者复发率比后者高,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是一种可累及食管外组织的疾病,容易合并食管外损害,合并食管外损害的患者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人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收治的283例成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根据其年龄将其分为老年组(实验组)以及中青年组(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食管炎以及食管裂孔疝发生情况、食管炎采用洛杉矶分级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其食管炎以及食管裂孔疝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其食管炎洛杉矶分级较对照组严重;实验组患者其典型反酸烧心积分以及食管外症状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其消化道症状不典型,但其食管外症状较为明显,应当对其加以鉴别,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社区管理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4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管理组31例和对照组33例,管理时间为6个月。管理组管理方法分为集中教育和小组管理,集中教育在社区活动中心进行,小组管理形式有电话随访和家庭访视,主要管理内容为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对照组患者只参加集中教育。以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为评价指标。结果经社区管理后,管理组及对照组患者胃食管反流症状均有减轻,生活质量改善(P〈0.01),但以管理组改善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O.01)。结论社区管理通过一系列健康促进行为,提高了患者的认识水平,患者能自觉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胃食管反流症状减轻,生活质量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以食管外表现为主的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本院门诊及住院的以食管外表现为主的45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比较确诊前后的治疗效果。结果在本组患者中,食管外表现以慢性咽炎发生率最高。所有病例确诊后经埃索美托唑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86.67%,明显高于确诊前40%(P〈0.01)。结论对以食管外表现为主诉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经相应对症治疗疗效差或无效时,应考虑胃食管反流病可能,并作胃镜及食管pH监测,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与反流性咽喉炎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与反流性咽喉炎发生的关系。方法:对130例顽固的慢性咽喉炎患者,行胃镜检查或24h食管pH值监测,将检测的胃食管反流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应用抑酸药、促动力药和清热解毒治疗;B组(对照组)仅用清热解毒的咽喉炎药。对两组咽喉部症状缓解及内镜下病理改善情况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检出胃食管反流病45例(34.6%),反流性咽喉炎的体征多样化。A组治疗23例,有效率91.3%;对照组22例,有效率13.6%(P<0.01)。结论:胃食管反流病是导致反流性咽喉炎的重要病因,抑酸剂及促动力药可缓解或改善反流性咽喉炎的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胃超声造影在老年人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 取2017 年1 月—2017 年12 月湖南省人民医院32 例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老年患者(DGR 组)和26 例同 期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胃超声造影检查,动态观察两组幽门口的反流情况。比较两组幽门口内径、反流 次数及反流时间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特异性、敏感性及曲线下面积,根据约登指数 确定诊断截断点。结果 ①两组反流次数、幽门口内径及反流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② ROC 曲线分析表明,幽门口内径特异性为96.2%,敏感性为87.5%,ROC 曲线下面积为0.973 ;反流次数 特异性为96.2%,敏感性为90.6%,ROC 曲线下面积为0.979 ;反流时间段特异性为80.8%,敏感性为90.6%, ROC 曲线下面积为0.905 ;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胃超声造影可诊断 DGR,能为临床对老年人,特别是有心肺等功能障碍的老年患者诊断DGR 提供有效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对上消化道反流性疾病,十二指肠胃反流(DGR);胃食管反流(GER);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的有关研究报道较多,从多方面对反流性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分型,检查方法及治疗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各个报道的相关文章中的观点进行集中分析,归纳总结,以促进该研究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多潘立酮抗反流治疗对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哮喘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双盲的方法,将50例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哮喘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哮喘药物治疗的同时加服奥美拉唑和多潘立酮,对照组加服安慰剂。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肺功能的变化。结果抗反流治疗后治疗组每天哮喘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肺功能指标FEV1、PEF及PEF变异率较对照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对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哮喘患者进行抗反流治疗,可改善哮喘症状及肺功能。  相似文献   

10.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等症状并可导致食管炎和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约半数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见食管黏膜糜烂、溃疡等炎症病变,称反流性食管炎,但相当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内镜下可无反流性食管炎表现,这类胃食管反流病称为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  相似文献   

11.
陈甜子  柴佩  叶秀芳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10):949-951,908
目的探讨超声检查在胃食管反流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超声下分别对病变组(6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和对照组(60例正常成人)的His角和腹段食管的长度进行测量。结果病变组和对照组His角度和腹段食管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His角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分别为(83.0±9.1)°、(73.2±9.3)°;病变组腹段食管长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分别为(2.35±0.24)cm、(2.50±0.21)cm。结论超声检查对胃食管反流病的病因诊断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及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体表胃电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探讨胃电活动及自主神经系统(ANS)功能在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NERD 21例、RE 21例和健康对照20名,描记试餐前后的多导体表胃电和心电活动.胃电参数包括主频、主功率、正常胃电慢波节律百分比(N%)和慢波耦联百分比(%SWC).对心电信号进行HRV功率谱分析评价ANS功能,参数包括交感活性、迷走活性和交感迷走平衡.试验过程包括空腹30 min和试餐后60 min.结果 NERD、RE和健康对照组餐后主频均高于空腹,而N%和%SWC均低于空腹(均P<0.05).NERD组空腹%SWC值低于健康对照组[70.5%(40.6%~81.9%)、76.3%(66.4%~91.4%),P<0.05],餐后%SWC值低于健康对照和RE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NERD、RE和健康对照组餐后交感活性和交感迷走平衡均高于空腹,迷走活性低于空腹(均P<0.01),NERD组餐后交感迷走平衡显著低于RE组[1.4(0.8~2.5)、2.2(1.3~4.4),P<0.05].结论 NERD胃电空间协调性及自主神经功能较RE显著异常,是其区别于RE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酸暴露情况,食管动力和胃动素结果的比较,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RD)的不同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健康对照18例,RE和NERD各30例参与试验,经症状评估、内镜诊断、24 h食管pH动态监测和质子泵抑制剂试验诊断入组。检测上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力(UESP)、食管体部蠕动压力(即食管近段、中段、远段压力指标)、食管蠕动波推进速度、下食管括约肌静息压力(LESP)。放射免疫方法检测血浆胃动素水平。结果 RE组、NERD组和正常对照组患者LESP、食管体部蠕动压力和蠕动波推进速度相比无统计学意义,而RE组和NERD组患者UESP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组和NERD组患者食管24 h pH监测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ERD组和RE组胃动素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RE组和NERD组患者食管动力学和酸暴露指标无明显差异,两组胃动素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提示胃动素在GERD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通道阻抗联合24 h pH监测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尤其在pH(-)GER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8例GERD患者应用多通道阻抗联合24 h pH监测,根据Demeester评分分为pH(-)与pH(+),其中pH(-)GERD 30例,pH(+)GERD 18例;另相同监测健康大学生志愿者20例做正常对照组。结果 GERD组酸反流次数、卧位食团暴露时间及总食团暴露时间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2,P=0.03);GERD组非酸反流次数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2)。pH(-)GERD组卧位食团暴露时间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5),pH(-)GERD酸反流次数及卧位食团暴露时间均低于pH(+)GER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2,P=0.04)。结论多通道阻抗联合24 h pH监测能发现更多的反流事件,在GERD尤其对pH(-)GERD患者的诊断有实用意义,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李军杰  郑勇 《农垦医学》2007,29(1):20-22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变化及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理.方法:根据胃镜诊断的97例患者,其中77例为RE患者,再按洛杉矶标准分成4级;其余2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了对照组及RE患者的血清NO含量.结果:各组RE患者血清NO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轻度RE患者血清NO含量与正常对照组无差异,中、重度RE患者血清NO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内源性NO可能参与了RE的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胃近端顺应性和感觉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胃近端顺应性和感觉功能与反流性食管炎 (RE)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胃食管一体式导管 ,在不断增加胃近端压力时 ,同步测量 9例健康志愿者和 31例 RE患者的胃近端顺应性和感觉功能。结果和结论 :RE组胃近端感觉阈值显著低于正常组。 RE组及正常组的最小感觉阈值、较强感觉阈值、最大耐受阈值 (m l)分别为 :190± 12 3、316± 130(P <0 .0 5 ) ;2 5 0± 10 7、45 1± 95 (P<0 .0 1) ;314± 92、480± 75 (P <0 .0 1)。 RE组胃近端顺应性较正常组高 (4 18.92对35 9.6 5 ml/ k Pa) ,但无统计学差别。推测这些可能与 RE的某些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胃食管反流病症状谱及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症状谱,分析与之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以南充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及胃镜室确诊的GERD患者为病例组,以健康体检者及无烧心、反酸等典型症状且内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者为对照组,采用问卷调查收集GERD患者就诊的主要症状,分析GERD的相关症状谱及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病例组370例,对照组347例。GERD症状谱系广泛、多样化,临床表现以烧心、反流症状为主,分别占84.05%和70.00%;RE组与NERD组患者主要相关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教育水平、吸烟、喜高脂食物、便秘、肥胖、食管裂孔疝等可能是GERD的危险因素。结论:GERD以烧心、反流为主要表现,RE与NERD临床表现相似,吸烟等多种危险因素与GERD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8.
埃索美拉唑治疗反流性咳嗽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虹 《西部医学》2009,21(8):1357-1359
目的观察食道反流与慢性咳嗽的关系以及埃索美拉唑对慢性反流性咳嗽的疗效。方法对200例慢性咳嗽患者进行24小时食管PH监测,其中82例被诊断为食道反流性咳嗽,观察这82例患者咳嗽症状与食道反流的关系,同时将这8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41例患者作为实验组给予埃索美拉唑进行为期8周的抗反流治疗,另41例患者给予同样疗程的莫沙比利治疗,并对结果加以分析。24小时食管PH监测包括反流参数即反流次数、反流时间大于5分钟的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i4的时间占监测时间的百分比及Demeester总积分。结果无论实验组还是对照组24小时食道PH值均无显著性差异,但是进行抗酸治疗后两组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的24小时食道PH值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降低(P〈O.05),实验组的咳嗽症状较对照组也有明显改善(P〈O.05)。结论24小时食道pH监测对于食道反流引起的慢性咳嗽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而且抗酸治疗对于食道反流性咳嗽的症状改善也具有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