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提高CT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并有完整病史资料的2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点。结果本组20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例为双侧,其余均为单发,共有21个病灶。单发病灶19个(右侧10个,左侧9个),多发2个(双侧各1个)。呈圆形或类圆形17个,边缘分叶形3个,哑铃状1个。包膜完整18个,不完整3个。直径2.0~3.5 cm者6个,直径3.5~5.0 cm者7个,直径5.0~11.8 cm者8个。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平扫表现为低等混杂密度或密度均匀的肿块,3个病灶中心部伴有钙化,呈颗粒状或边缘局限性的环形钙化。所有病例实性部分于动、静脉期呈明显强化,CT值较平扫增加40~80 HU,结论多层螺旋CT可显示肾上腺区较大肿块伴明显不均匀强化,结合临床资料,可提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对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6例嗜铬细胞瘤,结合临床病理及相关文献回顾性分析其CT表现。结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是单侧发病(25/26),本组双侧多发者1例,异位者1例;良性者25例,恶性者1例。肿块内密度多不均匀,囊变坏死多见,钙化少见,增强扫描可见肿块不均匀强化。结论SCT可以清楚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部位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其中男性10例,女性16例;年龄12~68岁,平均28.2岁。均行多层螺旋CT增强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三期扫描,动、静脉期薄层重建,工作站上行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处理,回顾性分析其CT特征。结果:26例均发生在肾上腺,共28个病灶。其中单发24例,多发2例,双侧各一个。良性肿瘤23例,恶性3例。表现为类圆形肿块24个,呈分叶状4个,伴有坏死及囊变14个,出血6个。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能清晰显示肿瘤的立体形态、内部情况以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和血供情况。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结合后处理的MPR、MIP及临床资料,可以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作出定性诊断,同时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详细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4.
吴飞云  王小宁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23):3402-3403
目的:探讨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22例,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结果:结合临床相关资料,22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CT定位诊断准确率达100%,定性诊断准确率达86.4%(19/22)。结论:CT扫描是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最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1月解放军总医院经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20例共22个病灶的CT及MRI表现。结果 16例患者的17个病灶接受CT检查,16个病灶表现为动脉期异常强化,其中6例密度均匀,10例密度不均匀,2例内部有点状钙化;1个病灶无明显强化。10例患者的11个病灶接受MR检查:T1WI8个病灶为低信号,3个为高信号,T2WI全部病灶呈高信号;增强扫描3个病灶动脉期显著强化、延迟期廓清;3个病灶实质期及延迟期逐渐强化;2个病灶各期均明显强化;3个病灶无明显强化。结论异位嗜铬细胞瘤有较为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对嗜铬细胞瘤定位与定性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CT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并有完整病史资料的患者42例,结果:起源于肾上腺者35例(双侧5例),异位7例,其中恶性6例,儿童4例,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为肿块较大,密度均匀或不均匀的特点,可伴有囊变,坏死或出血,增强后肿瘤实质明显强化,而坏死,囊变区无强化或略有强化,CT对该病定位率95.2%,定性率90.5%,结论:CT是嗜铬细胞瘤定位和定性诊断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并能对多发,异位及恶性肿瘤做出较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结果肿瘤发生于肾上腺16例,下腔静脉后1例,肾门附近1例,膀胱1例;恶性1例,良性18例。肿块多数较大,边界清,多为类圆形或椭圆形(17例),病灶内密度多不均匀,出血、坏死多见,CT平扫病灶大部分呈低密度(16/19),增强扫描后瘤体实质部分或囊壁持续明显强化。结论MSCT双期扫描对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多平面重建(MPR)可直观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血管的关系,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10.
MSCT三期扫描在鉴别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转移瘤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SCT三期扫描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转移瘤的诊断和鉴别的意义.方法:对34例肾上腺肿瘤患者进行螺旋CT薄层扫描,层厚1.6~3.2 mm,螺距为0.825,造影剂80~100 ml,注射速度为2.5 ml/s,于注射造影剂后23~27 s进行快速扫描,为动脉期;60~80 S扫描为静脉期.结果:肾上腺嗜铬细胞瘤19例,肾上腺转移瘤15例.其中20例经病理证实,全部病例均经过5~15个月的随访.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与肾上腺转移瘤的三期扫描的CT值有差异,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在增强扫描的动脉期肿瘤实质的CT值明显高于静脉期肿瘤实质的CT值;在肾上腺转移癌中肾上腺肿瘤强化的方式与转移瘤明显不同,动脉期肿瘤实质的CT值低于静脉期肿瘤实质的CT值.结论:螺旋CT对肾上腺肿瘤的动态扫描显示了造影剂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转移瘤中的进入和排出时间有差异,提高了CT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和转移瘤的鉴别能力.  相似文献   

11.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肾上腺细胞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8例肾上腺细胞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8例均得到明确诊断,32例经手术治疗并得到病理证实.其中良性29例.恶性3例。术后高血压等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恢复满意。结论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生化定性检查及影像学定位检查明确诊断。手术切除肿瘤是惟一有效的措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精细的手术操作及阻断瘤体血供前后的血压控制是手术顺利完成的三个重要环节。经腹腔镜切除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CT表现,对肿瘤的密度、囊变、钙化、界限和强化特征与病理类型和组织成分对照研究.结果 肿瘤位于肠系膜根部9例,腹主动脉旁8例(其中左旁7例,右旁1例),肾上腺上方3例(其中右侧2例,左侧1例),肾门外方3例(其中右侧1例,左侧2例),下腔静脉后3例,肝门区3例,十二指肠壶腹部2例.肿瘤平均6.8 cm×5.6cm(2.7 cm×2.5 cm-18.0cm×11.0cm).CT平扫:实质部分CT值平均45(32 -58) Hu,坏死囊变部分CT值平均21.5(18-25)Hu;肿块边界清楚28例,不清楚3例;肿块实质部分呈等密度24例,呈高密度7例;肿块中心有不规则低密度坏死区21例;肿块内见斑片状、点状及线状散在分布钙化灶8例.CT增强:动脉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76(47-105) Hu,其中肿块内见纡曲扩张的增强血管影8例;静脉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65(45-90)Hu,其中实质增强部分密度明显下降7例,轻度下降19例,持续强化5例;延迟期实质部分CT值平均56 (42 - 70) Hu,其中实质部分与动脉期及静脉期相比强化程度有不同程度下降26例,持续强化5例.结论 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征象与病理类型和组织成分相关,CT表现结合临床可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瘤体均呈类圆形肿块(平均直径5.6 cm),边界清晰,CT平扫密度多不均匀,5例出现坏死和囊变,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结论 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具一定特征,CT可清楚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内成分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合临床表现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 B超对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 利用 B超对双侧肾上腺区多体位多切面常规扫查。 结果  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 B超正确诊断 5例 ,诊断符合率 83.33%。 结论  B超诊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具有安全无伤、图像直观、符合率高、定位准确、经济简便、便于随访等优点 ,具有首选检查价值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膀胱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诊断(附1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家伟  吴钟林  刘辉 《海南医学》2011,22(11):117-119
目的探讨膀胱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10例均为自膀胱壁向内外生长的卵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清楚,有1例瘤内见点线样钙化。增强扫描8例肿块呈明显均匀强化,2例呈不均匀强化,8例均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结论 CT扫描所见结合临床表现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笔者回顾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与CT诊断结果。对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及鉴别诊断进行讨论,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24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为高血压23例(96%),尿VMA检查24例,阳性21例(88%),B超、CT及MRI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5%,96%及100%。全部病例经手术切除肿瘤并经病理证实,良性23例(96%),恶性1例(4%),术中无死亡病例。结论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内分泌学及影像学检查,术前充分准备,术中严密监测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术前诊断率,作者对30例经手术病理学主实的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本组肿瘤位于腹主动脉旁15例、膀胱10例、肾门4例、纵隔1例。术前23例行24h尿VMA均高于正常值;20例行B超均获正确定位;10例行CT扫描,6例获正确定位;10例行膀胱镜检查,1例肿块呈球状无蒂,9例呈菜花样带蒂。提示:术前行24hVMA测定对该病的定性诊断有重要意义;定位诊断首选B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和临床特征. 方法 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有完整病史资料及手术病理结果的21例异位嗜铬细胞瘤的CT表现.结果 良性者20例,边界清晰;恶性者1例,边界不清或清楚.肿瘤在CT上表现为圆形、椭圆形肿块;平扫有16例呈等密度实性肿块,5例瘤体平扫密度不均,呈等、低、混杂密度,其内有大小不等的中心性或不规则液化、坏死、囊变区.经增强后扫描肿瘤实性部分尤其是周边部分强化明显而持续,且门脉期多数仍呈持续强化,而坏死区无强化.结论 结合临床资料,行搜索性CT平扫、增强扫描对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起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提高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 对24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者23例(95.8%)。尿VMA检查24例,阳性23例(95.8%)。B超,CT及MRI诊断阳性率分别为62.5%,100%及100%,全部病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血压恢复正常者20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尿VMA检查是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定性诊断的主要依据。B超,CT及MRI检查为定位诊断的主要依据。根本治疗方法手术切除,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正确的围手术期处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