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比较全身骨显像及CT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影像学检查或临床随访等证实合并有骨转移的56例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比较全身骨显像及CT诊断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的阳性率。结果:全身骨显像与CT诊断神经母细胞瘤患儿骨转移一致性差(kappa=0.231,P=0.007);全身骨显像与CT诊断骨转移阳性率分别为91.1%和57.1%。结论:两种方法均可诊断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但全身骨显像的诊断效能优于CT。  相似文献   

2.
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骨转移瘤诊断上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999年经诊断为恶性肿瘤患者534例,其中肺癌197例,乳腺癌128例,鼻咽癌107例,前列腺癌11例,消化道(食管、肝、胃、结、直肠)肿瘤47例,妇科(子宫、卵巢)肿瘤9例,泌尿道(肾、膀胱)肿瘤4例,其它肿瘤(甲状腺、纵隔、下颌、喉等)27例和原发灶不明的肿瘤4例进行了全身骨显像检查。结果:534例各种类型恶性肿瘤患者中,经骨显像检查发现骨转移者279例,骨显像阳性率52%,其中前列腺癌、肺癌、乳腺癌和鼻咽癌显像阳性率依次为71%、51%、45%和33%。结论:全身骨显像在诊断恶性肿瘤有无骨转移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其灵敏度高于X线检查;结果显示骨显像阳性病例中骨痛症状存在与否,约各占半数,因此骨痛症状存在与否并非骨显像指征。借助于骨转移瘤在骨显像上特征性改变可作为恶性肿瘤患者有无骨转移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贺贵福 《吉林医学》2009,30(3):232-233
目的:探讨Ca15—3在增加骨显像诊断乳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将164例全身骨显像阳性病例同期检测血清中Ca15—3含量。结果:Ca15—3在多发性骨转移的阳性率为78.6%,单处骨转移的阳性率为42.8%,在远处转移(包括骨转移)的阳性率为82.8%。结论:乳腺癌术后全身骨显像阳性时检测Ca15—3有助于提高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核素全身骨显像诊断早期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8例确诊的乳腺癌患者进行^99mTc—MDP骨显像。结果208例乳腺癌全身骨显像中,发现骨转移者98例,发生率为47.1%,骨转移灶分布以胸部最多见(48.9%),其次是椎体(28.5%),骨盆(19.4%),四肢骨(13.3%),颅骨和其他骨骼(8.2%)。结论乳腺癌骨转移发生率很高,骨转移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及特点,核素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的诊断有价值,应作为乳腺癌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5.
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47 例放射性骨显像中182 例各类癌症骨转移患者全身骨扫描的表现。结果 182 例患者中130例为阳性(71.4% ),分单发转移灶和多发转移灶。典型表现为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多部位放射性浓集灶。转移部位以肋胸部最多见。结论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有很高灵敏度,将其列为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规检查,对早期诊断、临床分析、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121例转移性骨肿瘤全身骨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恶性肿瘤患者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以观察骨转移的特点及转移部位。方法:对121例骨转移患者行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骨显像,结果:121例中,单发转移者15例(12.4%),多发转移者105例(87.6%),骨转移灶的分布以脊柱最常见(31%),其次是肋骨(25.6%),骨盆(15.6%),颅骨(9.3%),胸骨(8.8%),肩胛骨(6.2%),四肢骨(3.4%),骨转移灶的放射性分布表现为增高和减低或缺损,结论: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对恶性肿瘤的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断均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SPECT核素骨显像对鼻咽癌有转移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鼻咽癌(NPC)骨转移的特点,与CT对比,分析颅底骨转移病灶检测的敏感性。方法:151例NPC SPECT^99Tc-MDP全身骨显像,其中66例作头颅正侧骨显像及CT扫描。结果:151例NPC骨显像阳性98例,占64.9%,其中颅底骨阳性显示者43例。占28.5%,66例与CT驿比结果,骨是检出颅底阳性26例,占39.4%,CT检出16例,占24.2%。结论:核素骨显像对NPC骨转移病灶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对颅底病灶检测敏感性高于CT。核素骨显像对NPC分期,选择治疗方案,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放射性核素骨诊断骨转移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析247例放射性骨显像中182例各类癌症骨转移患者全身骨扫描的表现。结果 182例患者中130例为阳性(71.4%),分单发转移灶和多发转移灶。典型表现为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多部位放射性浓集灶。转移部位以肋胸部最多见。结论 放射性核素骨显像诊断骨转移有很高灵敏度,将其列为恶性肿瘤患者的常规检查,对早期诊断、临床分析、治疗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99mTc—MDP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不同脏器肿瘤骨转移的特点、发生率及转移部位。方法:对276例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进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部分病例增加断层或特殊体位显像,显像剂为^99mTc-亚甲基二膦酸盐(MDP)。结果:(1)276例癌症患者核素骨显像示骨转移者131例,阳性率47.46%,其中肺癌83例,骨转移34例,阳性率41%;乳腺癌118例,骨转移60例,阳性率50.8%;前列腺癌75例,骨转移37例,阳性率49.3%。(2)肺癌、乳腺癌骨转移部位以胸部为最多见,其次为脊柱,前列腺癌骨转移以骨盆为最多见,其次为脊柱。(3)肺癌骨转移在1年内发生率为43%以上,1年后则有所下降,而乳腺、前列腺癌在6个月后仍呈上升趋势。结论:肺、乳腺、前列腺癌患者核素骨显像对病程分期、治疗方案选择及预后评估均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贾莉  夏正武  马世兴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3):103-104,106
目的:探讨全身骨显像在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以便更好地指导肺癌患者的分期及治疗。方法:126例病理确诊为肺癌的患者均行全身骨显像、CT及碱性磷酸酶、血钙检查。统计肺癌患者不同病理类型、不同临床分期发生骨转移的几率,将全身骨显像与可疑骨转移临床因素(包括骨痛、碱性磷酸酶升高、高钙血症中任意一项或几项)诊断骨转移的准确性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为27.8%,周围型肺癌较中央型肺癌骨转移发生率高(P〈0.01),肺腺癌较肺鳞癌骨转移发生率高(P〈0.01),Ⅲ、Ⅳ期患者骨转移发生率明显高于Ⅰ、Ⅱ期的患者(P〈0.01)。全身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灵敏度(94.3%)、特异性(84.6%)、准确性(87.3%)均高于可疑骨转移临床因素对骨转移的诊断。结论:肺癌患者应常规行全身骨显像,这对肺癌的分期、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18F-FDG PET/CT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为NB的45例患儿病例资料,按治疗前后分为治疗前组(n=13)和治疗后组(n=32)。所有患者接受18F-FDG PET/CT显像,以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作为PET定量分析依据。结果 治疗前组所有原发灶均见FDG摄取增高(13/13,100%),治疗后组7例FDG摄取增高(7/32,21.9%)。PET/CT检出23例淋巴结转移(23/45,51.1%),其中局部淋巴结转移17例,伴或仅远处淋巴结转移13例;骨(或骨髓)转移18例(18/45,40.0%);胸膜转移2例;肝转移1例;硬膜下转移3例;脑实质转移1例(部分患者同时存在多器官转移)。PET/CT显像后临床分期:在治疗前组中,4例分期改变(4/13,30.8%),其中1例Ⅱ期患者分期提高到Ⅳ期(1/2),3例Ⅲ期患者分期提高到Ⅳ期(3/5);在治疗后组中,17例患者分期改变17/32,53.1%),0期患者因4例发现骨(或骨髓)转移,调高分期(4/14,28.6%),可疑Ⅰ期患者中,6例因原发灶区异常软组织影未摄取FDG,调低分期(6/7,85.7%),Ⅱ期患者1例发现盆腔FDG代谢增高结节,调高分期(1/3),Ⅲ期患者中2例分别发现骨及椎管内转移,调高分期(2/2)。结论 18F-FDG PET/CT可以提供客观的分期依据,提高了NB原始分期及再分期的准确性,其中再分期获益更大;Ⅲ期患者的分期改变最为显著;治疗后Ⅰ期患者分期明显调低。PET/CT改变分期的主要原因是对全身病灶检出的敏感性高;另一方面可以评估原发灶术后术区异常组织是否具有活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CTR在18例骨转移瘤中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CTR与骨转移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骨转移瘤患者18例,根据X线表现成骨表现组4例与溶骨表现组14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TR表达,并作出统计学分析。结果:18例骨转移瘤患者中,CTR阳性表达15例,阳性率为83.0%;10例正常骨组织中,CTR阳性表达3例,阳性率为30.0%,二者之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成骨表现组6例,CTR阳性表达3例,阳性率为50.0%;溶骨表现组19例,CTR阳性表达18例,阳性率为92.8%,二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R在骨转移瘤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骨组织,而且在溶骨型骨转移瘤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成骨型骨转移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中破骨细胞分化因子(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factor,ODF)和破骨细胞生成抑制因子(Osteoclastogenesis Ihibititory Factor,OCIF)及血清钙和碱性磷酸酶在肺癌骨转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经病理学确诊的肺癌患者186例,分为骨转移组104例,无骨转移组82例,以健康成年人30例和肺部其它疾病6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ODF和OCIF水平,偶氮砷Ⅲ法测定血清钙,速率法测定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结果 肺癌骨转移组患者血清ODF和OCIF分别为(32.22±6.22)ng/L、(41.23±8.13)ng/L,明显高于非骨转移组的(8.35±5.42)ng/L、(10.15±4.42)ng/L,具有较高临床诊断价值;ODF诊断肺癌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0.38%、86.59%;OCIF诊断肺癌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6.54%、84.15%;在104例肺癌骨转移患者中有38例血清碱性磷酸酶升高,发生率为36.54%,对肺癌骨转移有辅助诊断价值.结论 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时,血清中ODF和OCIF水平显著增高,与血清碱性磷酸酶联合检测,可作为肺癌患者判断骨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血清钙检测对判断肺癌骨转移临床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4.
儿童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伴有骨转移的Ⅳ期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诊治方案、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为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52例Ⅳ期NB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有骨转移患儿与无骨转移患儿的临床特征、肿瘤标志物及预后情况。结果 52例患儿中伴有骨转移25例(48.1%),男女比例为2.57∶1.00,中位发病年龄为37.7个月(9.5159.8个月);骨转移部位主要有:颅骨17例(68.0%),四肢骨17例(68.0%),骨盆11例(44.0%),脊柱9例(36.0%),肋骨8例(32.0%),肩胛骨1例(4.0%),下颌骨1例(4.0%),其中10例(40.0%)患儿为多发性骨转移。有骨转移者的肿瘤标志物尿香草扁桃酸、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均较无骨转移者明显升高(P<0.05);原发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分化差者较分化好者的骨转移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25例伴有骨转移NB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7.6个月(13.8159.8个月);骨转移部位主要有:颅骨17例(68.0%),四肢骨17例(68.0%),骨盆11例(44.0%),脊柱9例(36.0%),肋骨8例(32.0%),肩胛骨1例(4.0%),下颌骨1例(4.0%),其中10例(40.0%)患儿为多发性骨转移。有骨转移者的肿瘤标志物尿香草扁桃酸、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均较无骨转移者明显升高(P<0.05);原发肿瘤的病理组织类型分化差者较分化好者的骨转移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25例伴有骨转移NB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7.6个月(13.854.1个月);19例按计划完成治疗,其中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4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进展4例,复发7例,19例中共有7例死亡;6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死亡,其中4例死于肿瘤进展,2例死于严重感染。25例伴有骨转移的Ⅳ期NB患儿的2 a总体生存率为(37.1±12.3)%,2 a无事件生存率为(30.2±10.7)%;27例无骨转移的Ⅳ期NB患儿的2 a总体生存率为(61.5±9.7)%,2 a无事件生存率为(46.7±10.9)%;无骨转移患儿的2 a总体生存率及无事件生存率均较骨转移患儿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骨转移的Ⅳ期NB患儿在化学治疗配合手术、局部放射治疗、自体干细胞移植等综合治疗下的远期预后仍极差,需进一步探索新的治疗手段,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B超检查和触诊对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B超和触诊在原发性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提高术前原发性肺癌TNM分期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68例有组织病理学证据的原发性肺癌患者进行了锁骨上淋巴结触诊和B超检查,并对肿大淋巴结行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将细胞学诊断作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标准,比较触诊和B超检查在发现锁骨上淋巴结肿大中的区别。结果:在68例肺癌患者中,有24例(35.3%)被确诊为锁骨上淋巴结细胞学转移。其中15例小细胞肺癌中有7例,占46.7%;53例非小细胞肺癌中有17例,占32.1%。超声检查的准确度(1.00;24∶24,95%CI:0.82,1.00)明显高于触诊(0.46;11∶24,95%CI:0.31,0.61)。结论:对于原发性肺癌的锁骨上淋巴结检查单纯靠触诊有漏诊的可能,B超检查可以增加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辅助动脉介入化疗对Ⅰb2-Ⅱb期宫颈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42例Ⅰb2-Ⅱb期宫颈癌患者,其中Ⅰb2期18例,Ⅱa期14例,Ⅱb期10例。病理类型:鳞癌37例,腺癌5例。宫颈鳞癌介入治疗方案为顺铂+长春新碱+博莱霉素,宫颈腺癌介入治疗方案为顺铂+长春新碱+丝裂霉素,化疗后40例行子宫广泛切除术及盆腔淋巴清扫术,2例化疗无效而进行放疗。结果化疗总有效率90.5%(38/42),11例肿瘤完全消退(26.2%),27例部分缓解(64.3%)。结论Ⅰb2-Ⅱb期宫颈癌在根治术前给予新辅助动脉介入治疗能使肿瘤缩小,宫旁组织浸润消退,为根治性手术创造条件,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8BF-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诊断卵巢肿瘤分期的准确性及其对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对51例卵巢恶性肿瘤患者于手术前采用^18F-FDGPET/CT显像判断卵巢恶性肿瘤的分期,行手术治疗,根据手术探查情况及病理检查,确定FIGO分期,两者对照,探讨PET/CT显像诊断卵巢肿瘤分期的准确性.结果51例患者PET/CT与FIGO手术病理分期总符合率为92%(47/51),I期、Ⅳ期准确率为100%,FIG011期PET/CT分期过高为Ⅲ期50%(4/8),FIGOⅢ期PET/CT分期过低为Ⅱ期23.53%(4/17).PET/CT显像诊断大网膜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6.25%(9/16)、91.43%(32,35)、91.11%(41/51)、76.58%(9/12)和82.05%(32/39).PET/CT显像诊断肝或横隔表面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38.46%(5/13)、94.73%(36,38)、91.11%(41/51)、71.43%(5/7)和81.82%(36/44).PET/CT显像定性诊断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14/15)、95.83%(23/24)、94.87%(37/39)、93.33%(14/15)和95.83%(23/24).结论PET/CT显像在诊断卵巢恶性肿瘤分期准确性较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协助临床制定治疗策略、判断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核素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核素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201例确诊的肺癌患者进行99Tcm-MDP骨显像检查,对骨转移的症状、部位、数量与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肺癌骨转移率为66.7%,肺腺癌较其他类型肺癌更易发生骨转移。骨转移部位以胸部骨骼为最多,其次为脊柱和骨盆。全身骨显像诊断肺癌骨转移的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摄片与CT。结论全身核素骨显像对骨转移的诊断最有价值,肺癌患者应常规行全身骨显像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