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情况。方法采集2014年1月~2015年2月于德清县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3000例患者痰液、脓汁标本,按常规方法分离铜绿假单胞菌,从中选择30株铜绿假单胞菌喹诺酮耐药菌株进行试验。选择铜绿假单胞菌野生型标准株作为对照。通过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进行gyrA、gyrB、parC和parE基因QRDR氨基酸变化结果分析。结果 30株铜绿假单胞菌喹诺酮耐药菌株中有3株没有发生Ⅱ类拓朴异构酶基因突变,其余均发生基因突变,突变率达到90%。基因突变主要集中在gyrA编码的83位密码子、parC的80位密码子。结论探讨铜绿假单胞菌Ⅱ类拓扑异构酶基因突变特点,对突变株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可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高突变功株的耐药性与产β-内酰胺酶的关系.方法:对分离出的细菌采用API 20NE系统进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法,用内汤稀释法检测高突变菌株,用改良三维试验检测高突变菌株产β-内酰胺酶的情况,用2-巯基丙酸抑制试验筛选金属酶.结果:在12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45株突变频率超过参考菌株20倍以上,占37.5%.高突变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均接近或超过60.0%.45株高突变菌株中有18株(40.0%)产ESBLs,25株(55.6%)产AmpC酶,6株(13.3%)产金属酶.结论:高突变性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耐药率较高,产ESBLs,AmpC酶和金属酶是其对多种抗生素高度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基因分型方法监测重症监护病房(ICU)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方法收集2005年1月~6月从各科ICU内分离出的21株铜绿假单胞菌,提取DNA后进行RAPD分型,同时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全部菌株均能产生指纹图谱,分型率100%。21株铜绿假单胞菌共分为14型,其中9株6型分布于脑外科,3株同型分布于神经内科,4株4型分布于呼吸科,5株3型分布于普外科。抗生素敏感性试验表明21株铜绿假单胞菌均为多重耐药菌株,对哌拉西林、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阿米卡星等耐药,仅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头孢哌酮/舒巴坦等敏感。结论ICU内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局部流行,RAPD分型技术分型率高、简便快速。  相似文献   

4.
卢亚林  万军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9):3365-3366
目的为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临床对由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从临床不同感染部位标本中分离到的93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药敏测定,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测试的11种抗生素耐5种以上的有36株,占38.7%,其中β-内酰胺酶阳性的30株,占32.4%.β-内酰胺酶阴性的有6株,占6.2%。结论产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更加严重,目前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可首选亚胺培南,其次为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00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检测及其耐药性。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6月-2012年11月收治的100例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其痰液标本进行细菌鉴定,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00株,对其进行药敏试验和耐药性分析。结果:100例老年患者在检测前均进行过抗生素的使用,铜绿假单胞菌对于亚胺培南药率较低,应用效果较好,对于哌拉西林、庆大霉素及氨苄西林等抗生素耐药性高。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于多种抗生素都有明显的耐药性,为提高抗生素的应用效果,需在用药前对患者进行药敏检查,铜绿假单胞菌对于亚胺培南及氨曲南耐药性低,可用作老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抗药性(resistance)和耐药性(tolerance)机制,并予以区分。方法分离养殖场和医院铜绿假单胞菌33株,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筛选喹诺酮抗药菌5株;体外连续培养诱导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菌株P.aeruginosa ATCC27853,得到对环丙沙星和头孢噻肟的高抗药性菌株PA34。检测及分析铜绿假单胞菌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的基因突变;荧光比色法检测不同抗药性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活性;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外排泵、跨膜转运蛋白及喹诺酮靶酶编码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临床分离的5株喹诺酮抗药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其外排泵活性均显著高于标准菌株(P<0.01),外排泵、喹诺酮靶位酶编码基因的mRNA的表达量上调、跨膜转运基因表达量下调,DNA旋转酶A亚基gyrA基因均发生点突变Thr-83→Ile。PA34和这5株抗药性菌株表现一致,但其MIC远高于这5株抗药性菌株,主要由于PA34除了gyrA基因发生点突变Thr-83→Ile外,parC基因发生多点突变Glu-84→Gln、Gln-91→Lys,且跨膜转运基因表达量极低。结论 在喹诺酮类抗生素选择压力下,铜绿假单胞菌能发展多种可能的机制以消除抗生素对细菌代谢的损伤,对类似gyrA、parC基因突变称为抗药性,其他生理性适应机制称为耐药性,其抗药性突变和耐药性调节共同决定了抗药性表型,但对其加以区分并分别研究,更容易集中研究单纯的抗药性突变机制,采取相应的用药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ruginosa)亚胺培南异质性耐药的机制。方法: 分别采用常规的KB法和MIC法检测31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双纸片协同试验检测金属β 内酰胺酶,实时定量PCR实验检测外排泵基因MexAB和MexCD的表达水平,半定量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膜的形成量,PCR扩增法检测细菌膜孔蛋白OPRD2基因是否缺失。结果: 在临床分离的310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244株亚胺培南敏感菌株和66株非敏感菌株,244株中有3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具有异质性耐药,总体检出率为11.6%。36株异质性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均不产生金属β 内酰胺酶,但高表达MexAB外排泵,且生物膜的形成量也较高,其中6株检出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 结论: 临床存在部分异质性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它们通过形成生物膜、高表达多重耐药外排泵基因和基因缺失等机制介导耐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我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现状及其耐药趋势.方法对2005年10月~2007年8月期间下呼吸道感染患者送检标本中分离的182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下呼吸道标本1409例,共分离出病原菌1031株,铜绿假单胞菌182株,占其阳性率17.65%;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表明对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头胞噻肟、加替沙星等抗菌药物耐药.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与耐药问题已十分突出,了解耐药现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外排泵的影响,为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排泵抑制剂(苯丙氨酸精氨酸β-萘酰胺PAβN)干预铜绿假单胞菌后,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常见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的变化,筛选主动外排表型阳性菌株.PCR扩增主动外排表型阳性菌株oprM、mexB和mexR;real-time PCR检测主动外排表型阳性菌株mexB的mRNA水平;对主动外排表型阳性菌株进行mexR基因测序分析.在阿奇霉素作用下,观察铜绿假单胞菌的mexB基因表达及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美罗培南的MIC值变化.结果 从20个临床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菌株中筛选出8株主动外排表型阳性菌.检测表明这8株菌oprM、mexB和mexR均呈阳性,mexB的mRNA水平均较PAO1显著增高.对8株MexABOprM高表达菌mexR基因进行测序,发现菌株PAO03的mexR基因存在突变.阿奇霉素可显著降低mexR基因未突变MexAB-OprM高表达菌株的mexB基因的表达和对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美罗培南的MIC值,而对菌株PAO03和nalB突变株(mexR基因突变MexAB- OprM高表达菌株)无显著影响.结论 阿奇霉素可抑制铜绿假单胞菌MexAB-OprM外排泵的表达,提高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mucA基因突变对铜绿假单胞菌黏液表型的影响.方法 收集临床分离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9株,对稳定黏液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其mucA基因进行扩增,全自动荧光测序仪测序分析.结果 筛选出3株稳定的黏液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编号分别为PA255、PA622和PA880.mucA基因序列分析中,3株均存在第342位(A→G)的无意义突变,PA255第426位G缺失导致第439位产生终止密码,还伴有393位(C→G)的无意义突变,PA880还存在第465位(T→G)的点突变,PA622未发现其它位置的突变.结论 mucA基因突变是造成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黏液表型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存在其它的遗传因素使其产生黏液表型.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5):129-131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和药敏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临床分离的524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统一的方法、设备和判断标准进行耐药性检测,使用WHONET5.6进行数据分析。结果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在50%以上的抗生素包括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氯霉素、头孢噻肟、四环素、氨苄西林、呋喃妥因和头孢唑啉,敏感性高于70%的抗生素包括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左旋氧氟沙星、头孢吡肟、美洛培南、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和多粘菌素B。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复杂,应加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控制医院感染,采取多种治疗策略最大限度减少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医院获得性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升高的趋势,本文通过分析该菌血流感染的临床分布特征及耐药情况,为临床预防感染及诊疗提供依据。 方法 对解放军总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院内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科室分布、基础疾病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培养分离出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药敏实验,使用WHONET 5.6软件对药敏结果进行分析,并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近几年该菌耐药率变化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10年1月—2014年12月共从血标本中分离出符合标准的铜绿假单胞菌136株,其中34株(25.00%)分布于重症监护室、23株(16.91%)分布于血液科、14株(10.29%)分布于消化内科、13株(9.56%)分布于呼吸内科,其他涉及科室还包括儿科、肝胆外科等;感染患者中,41例(30.15%)患恶性实体肿瘤,28例(20.59%)患白血病;136株血流感染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22株多重耐药菌(占16.18%);血流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素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表现出高的耐药率,分别为33.09%、26.47%;对阿米卡星、头孢吡肟、环丙沙星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3.24%、16.18%、18.38%。近几年来,血流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各种常见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头孢哌酮、氨曲南、亚胺培南、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药率有升高趋势。 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血流感染在该院分布广泛,菌株对常用抗菌素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耐药,临床应加强耐药性监测,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3.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慢性化脓中耳炎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及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对162例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耳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对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分离出病原菌183株,以金黄金葡萄球菌(63株)和铜绿假单胞菌(57株)为主,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和红霉素的耐药经分别为100%和71.4%,对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和头孢头抗生素敏感性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头孢类抗生素耐药率较高,对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敏感。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是济南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致病菌,二者对青霉素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临床医师不仅凭经验,而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用药,以防耐药菌株产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多重高度耐药性的可能原因以降低其感染率。方法 1993~2001年从865例烧伤病人创面和焦痂下分离获得阳性菌株l410株,其中284例病人铜绿假单胞菌38l株,用kirby-bauer纸片法行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派酮、头孢他啶、头孢派酮/舒巴坦、阿米卡星、耐替米星、亚胺培南的耐药性监测,根据NCCLS判断其耐药性。结果 对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派酮、头孢他啶耐药率上升,至2001年达100%;头孢派酮/舒巴坦的耐药率上升,至2001年达95%;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上升,至2001年达100%,而耐替米星的耐药率呈下降趋势,2001年为5%;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亚胺培南的耐药性有上升趋势,在1996年以后达70%以上。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除耐替米星外的其它临床常用抗生素均呈高度耐药性。连续的烧伤创面细菌学调查与耐药性监测,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分析2012年和2013年儿科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为I晦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院2012年和2013年儿科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比较分析,用VITEK2微生物分析系统进行病原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结果:儿科下呼吸道标本共分离出82株铜绿假单胞菌,其中2012年分离出35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2.9%;2013年分离出47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4.3%。2013年儿科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环丙沙星和氨曲南等8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于2012年,其耐药率均低于10%。结论:2013年儿科下呼吸道标本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8种抗菌药物耐药率高于2012年,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儿科下呼吸道感染时,临床医师在经验用药后应根据致病菌的耐药特点和药敏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从而有效控制和减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本地区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率及其耐药性。方法:2012年01月~2013年01月间本地区住院患者送检标本2247份分离铜绿假单胞菌。采用VITEK2 Compact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测定,同时测定MIC。并对其标本来源和病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为9.57%(215/2247),其中检出率较高的科室为ICU、呼吸内科、普外科、脑外科、骨科。产金属β-内酰胺酶株对其他1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具有特殊性。结论:本地区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分布科室有特殊性,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4月间172例肺结核合并呼吸系统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患者,取合格痰标本进行普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分析。结果痰标本中共分离出196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36株(69.39%),主要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52株(26.53%),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真菌8株(4.08%),以白色念珠菌为主。耐药性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全部耐药,对万古霉素完全敏感;革兰阴性菌中的主要菌株中,大肠埃希菌对亚安培南及阿米卡星高度敏感;肺炎克雷伯杆菌对哌拉西林呈高度耐药,对亚胺培南高度敏感,铜绿假单胞菌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呋辛、头孢曲松高度耐药,对阿米卡星敏感。结论肺结核患者发生感染情况较复杂,感染的细菌菌株不同,对抗菌药的敏感性不同,建议及时行痰培养,结合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避免不合理用药,增加致病菌耐药的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本地区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阳性率及其耐药性。方法 2007年7月~2009 年10月本地区住院患者送检标本4247份分离铜绿假单胞菌。采用 VITEK 2 Compact 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 行细菌鉴定和药敏测定,同时测定MIC。并对其标本来源和病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 产金属β-内酰胺 酶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率为9.77%(415/4247),其中检出率较高的科室为ICU、呼吸内科、普外科、脑 外科、骨科。产金属β-内酰胺酶株对其他16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具有特殊性。结论 本地区产金属β-内酰 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分布科室有特殊性,产金属β-内酰胺酶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 药性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我院获得性肺炎的细菌分布和耐药性。方法:对2007年8月至2009年9月间我院获得性肺炎患者进行病原检测及药敏试验。结果:本组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最高,达18.33%,其次肺炎克雷伯菌占15.00%,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5.00%,鲍氏不动杆菌占15.00%,大肠埃希菌占6.67%。铜绿假单胞菌除对亚胺培南敏感外,对其他药物耐药率均偏高。肺炎克雷伯菌、鲍氏不动杆菌以及嗜麦芽假单胞菌对头孢类药物的耐药率相对偏低。嗜麦芽假单胞菌对氨苄西林耐药,对头孢三代的耐药率相对偏低。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林可霉素以及头孢唑啉耐药率极高,未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G^+球菌菌株。结论:医院获得性肺炎细菌对多种药物耐药,临床医师应依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室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K—B法对44株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采用PCR方法检测碳青霉烯酶金属酶(MBL)IMP、VIM、GIM、SPM和IMI耐药基因和外膜通道蛋白OprD2基因。结果对多黏菌素未出现耐药,对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庆大霉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啶和头孢吡肟耐药率分别为13.6%、50.0%、31.8%、25.0%、40.9%和50.0%,对左旋氧氟沙星和头孢噻肟的耐药率都接近90%,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氨苄西林、头孢唑啉、头孢西丁的耐药率均为100%。检出OprD2基因缺失21株(47.7%),IMP阳性6株(13.6%),VIM阳性3株(6.8%),未检出GIM、SPM和IMI耐药基因。结论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情况严重。主要是由于外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和产金属酶IMP、VIM耐药基因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