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最早对于睡眠及睡眠障碍的认识源于《内经》,以《内经》睡眠理论为基础,从营卫之气的运行、意志与睡眠的关系以及卫气的功能三个角度,阐释脾胃对于睡眠的重要作用。脾胃作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五脏气机升降之枢纽,与睡眠关系密切,为临床从脾胃辨治睡眠障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全国著名中医刘华一教授,在脾胃病的临床与科研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和独到建树,构建了极具中医特色的脾胃病证诊疗体系,特别是从气机升降治疗脾胃病得悟颇深。刘教授认为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与脾胃的生理、病理联系十分密切。该文就刘教授从气机升降论治的补气、行气、消滞、养阴四个方面治疗脾胃病的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3.
通过梳理《内经》相关理论,解读《小儿药证直诀》中与吐泻相关的脉证治法和医案。认为钱乙治疗小儿吐泻,充分继承了《内经》理论,以阴阳论吐泻之病机,因人制宜,首次提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并确立"柔润不可痛击"的治疗原则。其遣方用药谨遵法度,重视脾胃气机升降,又善用"通因通用"之法。同时因时制宜,以时月分吐泻寒热之多少,制定温清比例。《内经》理论对钱乙治疗小儿吐泻具有深远影响,使其治疗颇具特色,能够为临床治疗小儿吐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脾胃气机升降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及治疗原则三方而探讨了脾胃气机升降与脾胃病的关系,试从这一侧面说明脾升胃降理论对临床指导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脾胃,如李东垣说:“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病证中常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在治疗疾病时,顾护胃气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脾胃病为临床常见之疾病,不论内伤,还是外感都累及脾胃。脾胃病证候复杂,治法繁多,但遵《内经》及李东垣脾胃学说之理论,结合本人多年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对脾胃病的治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上下交损治其中——路志正教授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路志正教授善于运用脾胃理论治疗疑难病证,认为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交通上、下而联系四脏。在治疗上下同病如心肾失交、肺肾同病、心肝同病、肺肝同病等五脏相关之病时,应从调理脾胃入手,调脾胃可安五脏,这也是治疗复杂病证的治本之法。  相似文献   

7.
脾胃是气机升降的枢纽,在气机升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均要通过脾胃这个枢纽,方能完成正常的功能.脾胃升降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阐释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指导临证治疗都有重要意义.对脾胃病的治疗应围绕脾胃病中出现的气机升降失调,重视调理脾胃气机的升降,恢复脾胃逆乱之气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马振华老中医治疗脾胃疾病的经验。[方法]整理马振华老中医临证论治脾胃疾病的验案,并遴选验案3则,结合《内经》等中医经典论著及其理论,并结合吴门医派学术思想,阐释马老治疗脾胃疾病的验案,分析阐明马老注重调理全身气机、辨证施治的学术思想以及遣方用药的特色。[结果]烧心、胃胀、腹泻3则验案显示,马老在治疗脾胃疾病时,尤其注重全身气机的调理,从脾胃气机的升降、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以及肝气的疏泄3个方面论治。辨证与辨症相结合,因时因地制宜。擅长配伍运用调理气机、芳香化湿与辛开苦降之品。[结论]马振华老中医治疗脾胃疾病辨证论治、对全身气机调理的主张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9.
《内经》理论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并创建了自己独特的疾病诊疗体系,为临床诊治疾病提供了依据。《内经》理论中关于泄泻的病因病机主要责之于外邪;或内伤情志、饮食不节,伤及脾胃、大小肠,致脾胃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下而发生泄泻。《内经》并未提出治疗泄泻具体的方药,但《内经》阐明了泄泻合并其他病的治疗原则,对泄泻的治疗,首先辨清其病机的寒热虚实,并注重治病求本。现代中医对泄泻的认识多是在继承《内经》有关泄泻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升降出入是气机运动的基本形式,而脾胃是升降的枢纽,临床使用温胆汤可调脾胃气机,是治疗因脾胃气机失调而致疾病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1.
脾胃不和是临床常见的病证,主要是脾胃之气受损,脾胃升降紊乱,枢机不利,导致胃脘胀满,胃痛等症,属于中医痞证的范畴.张国骏教授通过调节脾胃气机升降,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不和证,多有见效.笔者跟随张教授侍诊,受益颇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脾胃病种类繁多 ,错综复杂 ,论治方法各异 ,历代医家在脾胃病论治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笔者就升降气机法在脾胃病论治中的运用略谈一二 ,敬请同道斧正。1 升降气机法在脾胃病论治中的应用升降气机一法 ,在脾胃病论治中 ,分为升、降、升降结合、欲升先降、欲降先升五法 ,前三种为正治之法 ,后两种为权变之后的从治之法。1 1 升法主要适用于脾胃病中降多升少 ,只降不升的情况。正如《内经》中所言“下陷者 ,升而举之”。病位偏重于脾 ,临床中症见消瘦、面白、短气、语声低祛、倦怠乏力、头晕目眩、自汗、少食腹胀、便溏、久泄、久痢、…  相似文献   

13.
《素问·水热穴论》中"肾为胃之关"的理论内涵历代医家的认识多有不同。结合历代医家的认识与临床相关病证的研究,本于《内经》篇目原文,首先论述了"肾为胃之关"的原旨内涵,肾不仅为胃的水液代谢之关,还为胃的水谷精微代谢之关;其次提出了肾与脾胃相关的认识,并从经脉、生理及病理三个方面对肾与脾胃的密切相关性进行了阐述,以求对此理论进行全面理解;并提出在治疗诸如水肿、消渴、泄泻、便秘等二阴失司所致病证及部分中焦脾胃病时,皆可根据临床辨证从肾论治,以期为临床诸多疾病的论治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4.
气机升降是生命存在的基础,“生死之机.升降而已”。它具体地反映了机体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基本形式。正如《医学求是》指出“明呼脏腑阴阳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而脾胃升降又在整个气机升降运动中占非常重要地位,脾胃居中焦,是气机升降的枢纽,气血生化之源,也是一切气机升降的根本。因此,调理脾升胃降是治疗胃病的一个主要方面。调理脾升胃降之大法,内经指出:“病在上者,取之于下,病在下者,取之于上”,“高者仰之,下者举之”,通过疏其气血,调和阴阳,祛其邪恶,复其脾胃升降之序,以达到补其不足,助升运和降,纠其反作,以举陷降逆,辛甘升脾,苦酸降胃之法,具体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内经》诸厥、偏枯、身偏不用、不仁、痱、瘖痱等病证的分析,认为《内经》对构建中风病机理论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并产生深远影响。首先,逐一分析暴厥、大厥、煎厥、薄厥、仆击、偏枯、身偏不用、痱、瘖痱、不仁等病证及其病机,认为这些病证与中风类似,是后世研究中风的临床基础与理论借鉴。其次,梳理上述病证发病特征、病因与病机规律。诸厥与仆击以急暴发病、昏不知人为共性,病机责在阴阳失调,气机逆乱;仆击、偏枯、身偏不用、不仁等发病急暴,病责在风,损在营卫。第三,当代中风病机理论主要涉及阴阳失调、脏腑损伤、气机逆乱、气血失和、营卫逆调、血脉损伤、累及脑髓神机等,基本可以表述中风不同时间、不同病证的不同层次病机变化,其理论本源在《内经》。基于《内经》相关论述,从阴阳、脏腑、气血、营卫、经脉、官窍、肢体运动感觉等层面认识与研究中风病机损害,方可构建完整的中风病机体系。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思想贯穿全书.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的病因有多种,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的表现形式亦存在多样性.《金匮要略》气与水、血联系密切,则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的治疗法则也独具特点.从全书范围对气机升降出入失常进行系统研究,挖掘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主要病篇之间的联系,必然会对今后气机升降出入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7.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中医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属于中医脾胃病范畴,其病因病机大多由脾胃失调、升降失常。治疗上以脾胃升降理论为指导,从调节脾胃气机升降入手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  相似文献   

18.
《内经》不仅是祖国医学的主要理论著作,它还论述了不少的病证和治疗法则。同病异治便是由《内经》最先提出的。《内经》所阐述的同病异治,包括同样发病可以异治和同一疾病能够异治的两种情况。《内经》提出同病异治法则,是由于它所建立的治疗学说,贯穿着“人与天地相应”、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并永远处于对立而统一状态的整体观念,其次  相似文献   

19.
调畅气机法改善胃癌患者生存质量举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胃癌以根治性外科手术为主要治疗方法,胃癌术后和晚期胃癌失去手术机会的患者,易出现气机受阻,脾胃升降失常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殷东风教授根据内经气机升降之理,运用扶正培本、消痰散结、活血化瘀、抗癌解毒等方法治疗胃癌的同时,擅用温阳、清热、寒温并用、补中益气等法调畅气机,以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改善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正> 甘温除热法是金元四家之一李柬垣,根据《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理论,在《金匮》小建中汤治疗虚劳烦热的启发下,并结合其本人丰富的临床经验创立的。 据柬垣的立论认为脾胃是人身气机升降运动的枢扭,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一升一降,相辅相成,使气机生生不息。如果由于劳倦,饮食损伤了脾胃,使脾胃气虚,健运失常,升降失常,脾气下陷,气血不得生化,以致造成血虚。血虚则心失所养而心火独盛。如病情进一步发展,脾气下陷而湿气下注于肾,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