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将86例非瓣膜病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胺碘酮+氯沙坦治疗组,观察治疗24小时、3天和7天时房颤的转复情况.在房颤复律后,继续治疗并随访观察1年,评价两组窦律的维持效果.结果:两组在24小时及3天时房颤的转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7天时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及左房内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用氯沙坦与高血压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及对左房内径的影响。方法:对2003年2月至2007年收治的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58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氨氯地平组与氯沙坦组,观察两组患者联用胺碘酮复律后对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胺碘酮联用氯沙坦对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及左房内径的作用优氨氯地平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用氯沙坦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后窦性心律的维持、减少房颤的复发以及缩小心房内径等方面的作用优于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研究胺碘酮联合美卡素治疗阵发性房颤和对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临床疗效.方法 9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A组47例单用胺碘酮治疗,和B组45例(胺碘酮+替米沙坦)治疗.观察治疗后24 h,3 d和7 d时,心房颤动的复律情况,并在复律后继续用药,随访观察1年,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 A组心房颤动患者治疗24 h,3 d和7 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分别为64.80%,74.90%和85.60%,B组转复率为65.20%,81.30%和94.60%.7 d时,两个研究组的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A组窦性心率维持率是70.30%,左心房内径是(38.25±1.30)mm.B组窦性心率维持率是88.20%(P<0.05),左心房内径分别是(36.13±1.26)mm(P<0.05).结论 胺碘酮和美卡素(替米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和对房颤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可能与替米沙坦抑制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以及抑制心房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复律后的窦性心律维持效果差异。方法选择在该院接受治疗的9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的观察组及大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窦性心律维持效果、左心室功能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治疗后各个时期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Pmax、Pd、LAD值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值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各个时期的血清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联合氯沙坦可以有效提高阵发性房颤复律后的窦性心律维持效果,改善左心房功能,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5.
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明  华晶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7):751-752
目的评价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Ⅰ组,n=54)和厄贝沙坦+胺碘酮组(Ⅱ组,n=56),观察治疗24h、3d和7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治疗随访时间为1年,研究终点为房颤发作。计算两组窦性心律维持和治疗前,治疗后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Ⅰ组54例心房颤动患者治疗24h、3d和7d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分别为65.14%、76.26%和85.76%,Ⅱ组转复率为66.86%、80.24%和95.12%,两组在7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61.22%、83.35%(P〈0.01)。治疗12个月后,Ⅰ组左房内径〉Ⅱ组(P〈0.01)。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6.
沈保祥  苗忠  陆进 《吉林医学》2008,29(21):1919-1920
目的:了解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选52例2003年6月至2007年6月本院门诊和住院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且都为24h内发作,并且都已经被胺碘酮转复为窦性心律。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胺碘酮+缬沙坦治疗组,观察6个月和12个月,两组窦性心律维持效果。结果:25例胺碘酮组和27例胺碘酮+缬沙坦组,随访12个月时两组窦性心律维持率分别为72.1%和87.9%(P〈0.05),两组左房内径分别平均为36.13mm和33.02mm(P〈0.05)。结论:缬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可能于缬沙坦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降低心脏负荷,抑制心房结构重构和电重构有关。  相似文献   

7.
刘蓉昕  吕晓红  程苏晶 《吉林医学》2009,30(23):3018-3019
目的:研究缬沙坦对阵发性房颤患者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使用胺碘酮复律,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小剂量缬沙坦(40mg),随访2年,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超声心动图(左房内径)变化。结果:缬沙坦与胺碘酮联合组治疗阵发性房颤复发率显著低于单独使用胺碘酮。结论:缬沙坦联合抗心律失常药物,能有效防止房颤复发,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将2005年3月~2006年12月120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分为胺碘酮治疗组和培哚普利+胺碘酮治疗组,观察治疗24h、3d和7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情况。在心房颤动复律后,继续药物治疗并随访观察1年,评价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结果胺碘酮组60例心房颤动患者治疗24h、3d和7d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分别为66.7%,75.0%和86.7%,培哚普利+胺碘酮治疗组的转复率为68.3%,81.7%和95.O%。两组在7d时心房颤动的转复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访1年时两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分别为71.7%和88.3%(P〈0.05),两组左房内径分别为(38.26&#177;1.35)mm和(36.14&#177;1.23)mm(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均优于单用胺碘酮治疗。  相似文献   

9.
郭建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03-103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及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2月-2011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10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组)53例和对照组(胺碘酮组)51例,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复律效果。结果试验组房颤治疗后1周的转复率为96.2%,窦性心律维持率为83.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左房平均内径为(36.28±3.12)mm,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培哚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能够显著的提高患者的转复率及治疗后半年的窦性心率维持率,同时还具有延缓心室重塑的作用,可以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转律及窦性心律维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阵发性房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52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应用胺碘酮基础上加服厄贝沙坦治疗。随访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左心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变化、心房颤动转复率及窦性心律维持率。结果治疗组LAD明显缩小、LVEF明显升高,房颤转复率及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 hs-CRP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可明显抑制心房重构、改善心功能,提高阵发性房颤患者心律转复率,降低复发率,作用优于单独应用胺碘酮,并能有效降低血清 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替米沙坦与小剂量胺碘酮联用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21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A组,n=61)、胺碘酮+替米沙坦组(B组,n=60),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比较两组治疗后6、12、18、24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A组左心房内径大于B组(P〈0.05),治疗12个月后,A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胺碘酮与替米沙坦配伍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口服胺碘酮联合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复律后维持窦律的疗效及对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8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分为单纯口服胺碘酮组(对照组,34例)和胺碘酮加缬沙坦组(治疗组,34例),疗效观察12个月。结果共66例完成治疗,随访12个月,治疗1、3个月后两组左心房内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6、12个月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律维持6、12个月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与缬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延缓左心房扩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坎地沙坦和依那普利与小剂量胺碘酮配伍治疗心功能正常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长期疗效。方法:将180例阵发性房颤随机分为胺碘酮组(A组,n=61)、胺碘酮+坎地沙坦组(B组,n=59),胺碘酮+依那普利组(C组,n=60),治疗随访时间为1.5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3个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治疗后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治疗12个月后,A组左心房内径大于B组和C组(P<0.05)。治疗6个月后,A组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明显低于B组和C组(P<0.05),而B组和C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终点时,A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58.6%,B组为83.6%,C组为81.5%(P<0.05)。C组刺激性干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而持续性窦性心动过缓和QT间期≥0.5s的发生率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胺碘酮分别与坎地沙坦和依那普利配伍治疗阵发性房颤,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间差异无显著性差异,但优于单用胺碘酮,并能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4.
仝峰  杨琴  司大妞 《中原医刊》2011,(14):63-65
目的评价螺内酯、厄贝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将12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螺内酯组(A组n=41)、胺碘酮+厄贝沙坦组(B组n=41)、胺碘酮+螺内酯+厄贝沙坦组(C组n=41),随访1.5年,研究的一级终点为房颤复发。比较三组治疗后的窦性心律维持率以及治疗前后、6、12、18个月的左心房内经。结果试验终点时,窦性心律维持率:A组70.0%、B组69.2%、C组87.5%,A组、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与A、B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左房内径大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螺内酯、厄贝沙坦单药加胺碘酮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在维持窦性心律方面具有相同的疗效,但两药联合优于单药疗效,并能进一步抑制左心房的扩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0月~2008年10月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03例,随机将上述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给予胺碘酮和缬沙坦治疗。在治疗的第4、8、12、16个月确认窦性心律维持例数;在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4、8、12、16个月测量患者左房内径。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第4个月,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的第8、12、16个月,两组患者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治疗前,治疗第4、8个月左房内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第12、16个月左房内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联合缬沙坦治疗阵发性房颤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防止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6.
鲁其良 《四川医学》2010,31(7):961-962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阵发性房颤患者CRP和房颤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4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给予胺碘酮+阿托伐他汀治疗)和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每组各23例,随访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RP、左房内径和窦性心律维持率的变化。结果两组CRP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内径在治疗前后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随访1年时,研究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与复发可能与炎症有关,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CRP和房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王兵  江洪  陈玲  丁峰  董艳芬  孙玉玲 《医学综述》2013,19(9):1682-1683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对慢-快综合征患者DDD起搏器植入术后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干预作用。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由武汉人民医院收治的22例慢-快综合征DDD起搏器植入术后合并阵发性房颤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胺碘酮进行治疗,随访18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后左心房内径及窦性心律的维持率。结果治疗9个月,两组左心房内径及窦性心律的维持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8个月,治疗组左心房内径较对照组明显缩小,治疗组窦性节律维持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18个月,左心房内径较治疗前亦明显缩小(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的确能降低慢-快综合征患者DDD起搏器植入术后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和复发率,增加窦性节律的维持率,且能抑制左心房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应用氯沙坦联合胺碘酮治疗对心房颤动复发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慢性心房颤动患者60例,随机分为射频消融组30例和射频消融+药物组(氯沙坦联合胺碘酮)30例,术后评价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术后6、12个月分别行动态心电图检查确定房颤复发情况,超声心动图复查心脏结构和功能。结果 60例均完成治疗及随访。射频消融组、射频消融+药物组完成环肺静脉电学隔离后各有3例和4例患者直接转为窦性心律,通过消融三尖瓣峡部各有2例患者转为窦性心律,进一步消融及电复律各有25例和24例转为窦性心律。随访中2组心脏结构和功能指标均有所变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射频消融组房颤复发率60.0%(18/30),而射频消融+药物治疗组房颤复发率33.3%(10/3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口服氯沙坦联合胺碘酮可以更有效地维持窦性心律。  相似文献   

19.
李文安 《当代医学》2010,16(31):3-4
目的探讨胺碘酮和贝那普利联合用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2007年1月~2009年5月间收治的26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32例,治疗上应用胺碘酮和贝那普利联合用药。对照组132例,治疗上单用胺碘酮,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年,长期维持用药,随访1~2年。观察两组近期疗效(治疗6个月)、治疗1年后窦性心律维持情况、左房内径变化、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1%;1年后治疗组窦性心律维持率为79.7%,对照组维持率为47.2%;两组比较平均左房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胺碘酮和贝那普利联合用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疗效显著,用药安全,作用持久,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培哚普利能否改善老年心房颤动(AF)患者转律后窦性节律维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6例老年(≥65岁)AF患者,药物或电复律后,在继续口服胺碘酮基础上,分为培哚普利组和非培哚普利组,随访1年。分别于3、6、9、12个月统计窦律维持情况;于转律后24小时、3、6、12个月分别做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取最大P波、最小P波,计算P波离散度(Pd);于转律即刻、9、12个月做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期二尖瓣口前向血流速度比值(E/A)。结果在随访第9和12个月,培哚普利组窦性心律的维持效果显著优于非培哚普利组;于随访的第6、12个月培哚普利组较非培哚普利组Pd显著缩小;心脏超声随访发现,9、12个月时培哚普利组左房内径显著缩小,左心室舒张功能显著改善(E/A比值)。结论培哚普利有助于老年AF患者转律后窦性心律维持,可显著减少左房内径,缩小P波离散度,并且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