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掌握沈阳市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蚊类监测采用灯诱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鼠类有2科3属3种,褐家鼠为优势种;蚊类有3属5种,优势种为淡色库蚊、中华按蚊和刺扰伊蚊;蝇类有3科12属12种,优势种为丝光绿蝇、厩腐蝇和家蝇;蜚蠊仅发现德国小蠊1种。结论基本掌握了沈阳市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21年聊城市蚊类、蝇类、蟑螂和鼠类种群构成、密度、季节消长规律,为病媒生物防治和相关媒介传染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聊城市8个县(市、区)病媒生物监测点监测数据,运用Excel 2007软件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结果 2021年聊城市成蚊平均密度为4.52只/(灯·夜),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86.85%。蚊密度在7月和8月达到高峰,牲畜棚蚊密度最高。全年平均成蝇密度为5.33只/笼,家蝇为优势蝇种,占49.35%,成蝇密度在8月达到高峰,农贸市场成蝇密度最高。全年蟑螂平均密度为0.20只/张,平均侵害率为4.88%,德国小蠊是唯一捕获的种类,在11月平均密度达到高峰,超市蟑螂密度最大,餐饮侵害率最严重。全年鼠总捕获率为0.60%,小家鼠为优势鼠种,占48.78%;其次是褐家鼠,占46.34%。鼠类在7月总捕获率最高,农村自然村鼠捕获率最高,不同生境中鼠季节消长趋势不同。结论 不同监测生境中各类病媒生物密度不同,农村自然村及卫生管理重点场所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力度,结合季节消长情况有针对性地科学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3.
为跟踪和掌握泰安市蝇类的情况,笔者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和《泰安市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要求,于2007年4~11月对泰安市城区蝇类种群、分布、季节消长和密度进行了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威海市城区蝇类种群及密度季节消长情况,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要求,于2007年4—11月对其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连续3年对北京市奥运场馆的主要病媒生物密度进行监测,了解奥运场馆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情况,为2008年奥运会病媒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蚊虫监测采用CO2诱蚊灯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奥运场馆蚊虫的优势种为淡色库蚊,占捕获蚊虫总数的96.94%;蝇类的优势种为麻蝇亚科蝇类,占捕获蝇类总数的46.13%;鼠的优势种为小家鼠,占捕获鼠类总数的63.30%;蜚蠊的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在奥运场馆仅捕到该种。2008年与2006年、2007年相比,主要病媒生物密度显著下降,在奥运会期间均处于低密度水平,蚊密度下降率分别为88.57%和89.26%,蝇密度下降率分别为69.88%和81.63%,鼠密度下降率为100%,蜚蠊密度下降率为99.98%。结论北京市针对奥运会开展的病媒生物控制工作使得2008年奥运会期间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大幅度下降,实现了确保奥运会不受病媒生物危害影响的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锦州市主要病媒生物(蚊、蝇、鼠、蟑螂)季节消长规律及种群构成,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辽宁省2009年病媒生物监测实施细则》开展重要病媒生物监测,成蚊密度监测采用灯诱法,蝇类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蟑螂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蚊类有3种,淡色库蚊(52.5%)为优势种;蝇类有5种,丝光绿蝇(46.5%)和家蝇(28.4%)为优势种;鼠类有褐家鼠(67.7%)、小家鼠(13.0%)和黑线仓鼠(19.3%)3种。蟑螂均为德国小蠊。蚊类生境分布以牲畜棚和农户密度较高;蝇类以餐饮外环境密度较高;平均鼠密度以城郊结合部自然村密度最高;蟑螂主要分布于餐饮行业。蚊、蝇和蟑螂在8月、7月、6月各出现一个高峰期,鼠类在3月和10月先后出现2个高峰期。结论锦州地区媒介生物密度较高,在提倡综合生物防治策略的同时,要加强对相关传染病的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唐山市城区蝇类种群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今后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我们于2008年5-10月按不同地理位置选择不同生境对蝇类密度及季节消长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主要病媒生物(蚊、蝇、蟑螂、鼠)的种类、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要求,开展重要病媒生物(蚊、蝇、蟑螂、鼠)监测,分别采用诱蚊灯法、笼诱法、粘捕法、夹夜法。结果 2013年南京市蚊密度为0.57只/(h·灯),主要蚊种为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蝇密度为2.022只/笼,主要蝇种为家蝇、丝光绿蝇、巨尾阿丽蝇和棕尾别麻蝇;蟑螂密度为1.647只/张,主要蟑螂种类为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鼠密度为0.140%,主要鼠种为褐家鼠和黄胸鼠;季节消长情况为鼠、蝇密度呈单峰型,蚊、蟑螂密度呈双峰型。结论 2013年南京市病媒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需建立病媒生物防治体系,重视病媒生物监测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慈溪市2008年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为开展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鼠类监测用夹夜法;蚊类监测用诱蚊灯法;蝇类监测用笼诱法;蜚蠊监测用粘捕法。结果鼠类以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捕鼠总数的72.22%;蚊类以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49.81%;蝇类以家蝇和大头金蝇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蝇总数的24.64%和27.87%;蜚蠊类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1.20%。鼠类活动高峰在春秋两季,蚊、蝇、蜚蠊的高峰均在7-9月。结论基本掌握了慈溪市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通过对病媒生物苍蝇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情况的监测,为汶川开展病媒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诱蝇笼法,选择中心城区餐饮外环境2处,农贸集市1处,公园绿化带1处和居民区1处的垃圾回收点(桶)进行布放;2010-04/10,2011-03/11每月中旬监测1次.结果 2010年-2011年共开展苍蝇监测16次,布放诱蝇笼80个,捕获蝇类2039只,以丝光绿蝇和巨尾阿丽蝇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获蝇类的44.87%和30.46%,不同生境中以绿化带密度最高,为67.47只/笼,其次是农贸市场,为19.45只/笼,6月和9月为蝇密度高峰.结论 2010-2011年汶川县地震后苍蝇种群结构以丝光绿蝇和巨尾阿丽蝇为优势种,全年蝇密度出现6和9月2个高峰,各种环境类型中以绿化带密度最高,是重点应该采取防控的环境类型.  相似文献   

11.
2005-2010年浙江省磐安县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浙江省磐安县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蜚蠊密度,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 2005-2010年磐安县蚊类平均密度为2.04只(/灯·h),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71.81%;蝇密度指数为1.83只/笼,优势种为家蝇和大头金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2.62%和37.81%;蜚蠊密度为0.91只/张,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2.10%;鼠密度为0.89%,优势种为针毛鼠,占捕获总数的37.60%。蚊和蝇5月开始活动,蚊类于7月达到高峰,蝇类6-8月达到高峰;蜚蠊和鼠全年均有活动,3-10月蜚蠊密度较高,鼠密度高峰一般出现在9月。结论基本掌握了磐安县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了解辽宁省主要病媒生物(鼠、蚊、蝇、蟑螂)的种群构成、季节消长规律,为有效预防和控制相关传染病的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在辽宁省14个市进行监测,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蚊密度监测采用灯诱法,蝇密度监测采用诱蝇笼法,蟑螂密度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2017年辽宁全省平均鼠密度为1.27%,城市(居民和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天津市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病媒生物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鼠类监测采用夹夜法,蚊类监测采用灯诱法,蝇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蟑螂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天津市2009—2011年监测结果显示:蚊年平均密度为14.96、18.78、18.82只/(h·灯),淡色库蚊为优势种群;蝇年平均密度为5.86、4.65、4.76只/笼,家蝇为优势种;蟑螂平均密度为1.29、1.03、1.13只/张,优势种群为德国小蠊;鼠密度分别为0.29%、0.27%、0.20%,优势种群为褐家鼠。结论通过监测掌握了天津市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密度动态,褐家鼠、小家鼠、淡色库蚊、家蝇以及德国小蠊是主要的防治对象,防治中应根据它们的孳生、栖息习性及其季节消长特点,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掌握浙江省海宁市主要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蜚蠊密度,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 2009-2012年海宁市蚊类平均密度为2.31只/(灯·h),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80.23%;蝇密度指数为5.21只/笼,优势种为家蝇和大头金蝇,分别占捕获总数的55.40%和27.46%;蜚蠊密度为0.53只/张,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0.35%;鼠类捕获率为0.69%,优势种为小家鼠和褐家鼠,分别占捕获总数的44.27%和35.88%。蚊和蝇5月开始活动,蚊类于8月达到高峰,蝇类6-8月达到高峰;蜚蠊和鼠全年均有活动,3-10月蜚蠊密度较高,鼠密度高峰一般出现在9月。结论通过监测基本掌握了海宁市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为媒介生物性疾病的防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2006年合肥市病媒生物监测调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合肥市病媒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防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鼠密度监测采用夜夹法;蚊类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蝇类监测采用诱蝇笼诱法;蟑螂监测采用蟑螂屋诱捕法。结果全年鼠密度为0.44%,褐家鼠为优势鼠种;蚊密度为28.89只/人工小时,库蚊为优势蚊种;蝇密度为1.99只/个,大头金蝇为优势蝇种;蟑螂密度为1.71只/张,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结论对鼠、蟑螂的防制应采取加强卫生宣传以及治理环境和化学药物并重的综合治理方针;对蚊、蝇的防制应主要采取搞好环境卫生、清除孳生地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佛山市顺德区病媒生物的种类及其季节消长,为开展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监测蚊密度,笼诱法监测蝇密度,粘捕法监测蟑螂密度,夹夜法监测鼠密度。结果顺德区蚊虫以致乏库蚊为优势蚊种,占96.56%;季节消长呈双峰型,以农户蚊密度为最高;蝇类以麻蝇为优势种,占60.14%,6月为全年密度高峰期,以绿化带蝇密度为最高;蟑螂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95.6%,蟑螂全年均有活动,有2个高峰期,以农贸市场蟑螂密度最高;鼠类褐家鼠和小家鼠各占50%,在7-11月均有活动,无明显高峰期。结论基本掌握了顺德区病媒生物的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为控制病媒生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2010-2011年通过对大学生运动会(大运会)相关场所主要病媒生物进行监测,掌握病媒生物的种群分布和密度消长情况,为病媒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成蚊监测采用C02诱蚊灯法,伊蚊专项监测采用诱蚊诱卵器法,蝇类、鼠类监测采用笼诱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结果 大运会场馆蚊虫的优势种为淡色库蚊,占捕获总数的89.47%(476/532);蝇类优势种为大头金蝇,占捕获总数的37.83%(2428/6419),铜绿蝇占19.16%(1230/6419),棕尾别麻蝇占17.36%(1114/6419);鼠类优势种为褐家鼠,占捕获总数的88.37%(38/43);蜚蠊优势种为德国小蠊,占捕获总数的97.15%(477/491).2011年主要病媒生物密度与2010年相比下降显著,在大运会期间均处于低密度水平,成蚊密度下降20.55%,伊蚊诱卵指数下降77.70%,蝇密度下降91.29%,鼠密度下降44.38%,蜚蠊密度下降73.10%.结论 及时开展监测和控制使得大运会相关场所主要病媒生物密度大幅度下降,确保了大运会不受病媒生物危害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锦州市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病媒生物控制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科学设置监测点,采用灯诱法、诱蝇笼法、夹夜法、粘捕法分别对蚊、蝇、鼠和蟑螂进行监测。结果 2016年锦州市蚊虫密度为7.61只/(灯·h),8月份达到密度高峰,牲畜棚蚊虫密度最高,为20.29只/(灯·h),优势种为淡色库蚊,占82.80%;蝇类密度为18.65只/(笼·h),7月份达到密度高峰,餐饮外环境的蝇密度最高,为69.6只/(笼·h),优势种为丝光绿蝇,占46.71%;鼠密度为2.13%,季节消长在4月和10月有2个高峰,农村村内鼠密度最高,为3.69%,优势种为褐家鼠,占67.00%;蟑螂密度为0.12只/张,蟑螂侵害率为10.86%,6—7月达到密度高峰,农贸市场和餐饮环境密度较高,均为0.21只/张,种类全部为德国小蠊。结论锦州市病媒生物密度仍相对较高,今后应加大投入,加强宣传力度,将监测与防治紧密结合,采取最为有效的手段对病媒生物进行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进一步了解厦门市的主要蝇种,季节消长规律及其密度分布,为更好开展厦门市病媒生物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遵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采用诱蝇笼法,每次放置6h,上午9~10点之间布放,下午3~4点间收回。每月中旬监测1次。结果全年共开展苍蝇监测12次,捕获蝇类1141只,以家蝇、瘦叶带绿蝇、市蝇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获蝇类的23.40%、18.23%和12.27%,不同环境中以绿化带密度最高,达17.04只/笼,餐饮外环境最低,为3.96只/笼,密度时间分布以6月份最高,达34.5只/笼,2月份最低,达1.8只/笼。结论 2013年厦门市苍蝇种群结构以家蝇、瘦叶带绿蝇、市蝇为优势种,全年蝇密度6月份最高,2月份最低。各种环境类型中以绿化带密度最高,是应该重点采取防控的环境类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22年通州区主要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及季节消长规律,为病媒生物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笼诱法、夹夜法、粘捕法,对蚊、蝇、鼠、蟑螂进行监测。结果2022年3—11月蚊类监测平均密度为24.88只/(灯·夜),6—8月密度最高,占69.25%;优势种为淡色库蚊,占75.30%;不同生境中牲畜棚蚊密度最高,为82.64只/(灯·夜)。3—11月蝇类监测平均密度为4.65只/笼,7月达到最高峰,密度为8.88只/笼;优势种为家蝇,占33.73%;不同生境中农贸市场蝇密度最高,为6.94只/笼。全年共捕获鼠类6只,鼠类密度为0.33%。鼠类密度季节消长变化不明显;不同生境中农村居民区捕获4只(占66.67%),占比最高。蟑螂密度为0.18只/张,均为德国小蠊,全年均有活动,密度季节消长情况不明显,超市和农贸市场密度较高,分别为0.45只/张和0.42只/张。结论通过监测初步掌握了通州区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季节消长规律,可为防制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